摘要:程颐、苏辙作为北宋时期洛学与蜀学的代表人物,政治立场和思想理念皆有不同,尤其体现在《诗经》学方面,诸如《毛诗序》存废、说《诗》方法,亦体现在解经的立论依据上,这一根本性的...
摘要:朱熹诚信思想是其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儒学德性伦理形态。社会价值传统伦理学的继承和弘扬对构建当代诚信有一定的积极价值。文章在考察朱熹诚信思想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朱熹...
摘要:吕惠卿《庄子义》一书以儒学家的视角对庄子思想进行了阐述与发挥。其中关于“心性论”的探讨集中了儒道合一的思想,其以“心”为孟子心性论与庄子心知观的融合,以“性”为庄子“性德...
摘要:“仁”来自孔子对血缘伦理的阐发,并被后世儒家不断诠释与发展。在宋儒借先秦经典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时,他们将“仁”赋予了《易传》中“生生”的内涵,以此融合了其变化、发展的因素...
摘要:自二程以来,道心人心即成为理学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以往学界对于朱子道心人心说的研究并未注意到其与孟子视域下的“人禽之辨”问题具有紧密关联:道心人心“杂于方寸之间”的关系与...
摘要:程颢、程颐世称“河南二程”,是理学的奠基人。自“二程”殁后,程氏义理之学几经波折,而后被学者认可。“二程”学说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吸收学者的个人理解,从而逐渐发展为儒学极为...
摘要:朱熹的理气说是其祭祀观和鬼神观的理论基础。在理气关系中,朱熹持理能生气、物死气灭(理生气灭)的观点。这种理气观使朱熹认为人死之后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留存作为鬼神或灵魂的材质,...
摘要:黄震是南宋末年一位博学通儒,其为学反对空言心性,主张躬行实践。其主张体现在治《春秋》上,即将《春秋》视作史书,反对《春秋》学上的褒贬凡例之说,力图以史事为根据来注解《春秋...
摘要:邵雍与洛学有着深厚和天然的联系。邵雍作为理学奠基人之一,基于先天六十四卦的基础,构建了新的宇宙观,突破了秦汉以来的解易模式。作为洛学奠基人之一,邵雍与主创洛学的二程有着近...
摘要:《太极图说集注》是张载、朱熹、黄干、邵亭(邵康节)、陈埴、真德秀、陈淳、张栻、叶采等历代理学大家之于无极、太极、《太极图说》的心得。溯流而上,拾阶而登,后续存志者,可以于...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三先生1980年启动编写《宋明理学史》,1985年年终写竣,上下两册,134.4万字,198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回溯了绵延700余年的理学思想体系,...
明代海南崖州人钟芳(1476—1544),与广东纪纲正、梁储、黄佐、湛若水、方献夫等都有交谊,也与王廷相、吕柟、罗钦顺、王阳明等中原硕学名儒往返论学。钟芳以格致说、理气论参与正...
2018年12月6~8日,“第四届海峡两岸朱熹陈淳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漳州召开。会议由中共漳州市委宣传部、漳州市龙文区人民政府、朱子学会、厦门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大学、中...
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朱熹不但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为“集诸儒之大成者”,而且在法律思想方面也颇多建树且影响深远,故向来亦为治法史者所重视。目前在都兰县关于免耕播种技术的示范...
摘要:张载哲学如何从气本论来安顿儒家的价值,是一个难解的问题。但是安顿儒家价值正是张载哲学的根本目的所在。其一,通过气本论实现对现象世界价值的肯定,体现儒家不弃人伦的立场;其二...
摘要:简述朱子经典诠释实践是儒家经典实现由“注疏”到“义理”经典诠释转向的典型代表。阐述在《大学章句》的诠释实践中,朱子通过补“格物致知传”及对“三纲八目”理论架构的重新梳理,...
摘要:朱熹的“理”学思想是他哲学思想中的核心,也是在南宋时期他对中国古代思想的总结。“理”学思想逐渐被为后世学者所重视。然而,对“理”学思想进行诠释和研究的过程中,近代的分科细...
摘要:唐末宋初的辟佛运动,导致两宋时期的佛教内部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这种转变,呈现出以智圆、契嵩、宗杲等大德高僧采用不同的方式浸染儒典的现象。一般认为,这种背景对朱熹早期思想的形...
魏了翁,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二十一歲登進士第。一生著述頗豐,著有《九經要義》《周易集義》《易舉隅》《周禮井田圖説》《古今考》《經外雜抄》《鶴山詩集》《鶴山集》《師友雅言》...
摘要:林乐昌教授所著《张载理学与文献探研》一书的总体特点是,在理学探索与文献研究双向开拓中,力图以张载文献作为理学探索的“实证”基础,据以解决研究中的疑难和歧见,并避免哲学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