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知”概念,是中国儒家哲学的重要概念。从孟子“良知、良能”到王守仁“致良知”的心学兴盛,及王门后学对其的发展,再到牟宗三继往开来的“良知坎陷”理论的开展,无不表现其在中...
【摘要】李二曲是清初三大儒之一,他的《孟子反身录》以“宗本阳明,兼摄程朱”为基本宗旨,以“阳明心学为上达,程朱理学为下学”为学术定位,体现出“提揭和高扬心”“推阐和扩充良知”“...
[摘要]邵廷采在浙东学术史上处于特殊的地位,他年轻时入姚江书院跟随余姚王学著名学者韩孔当习阳明良知之学;后来赴绍兴参与证人讲会,在会稽陶家读书,分别结识了毛奇龄和刘宗周的弟子董...
【张载与关学】[摘要]明清之际,李颙以“明体适用”之体用全学崛起于关中,成为清初“三大儒”之一。可是二曲身后的学术影响远不及生前,而在后来学界不多的研究成果之中,又对其思想性质...
·王阳明与地域文化研究·摘要:多民族国家如何对不同的族群进行有效管理是一个重大课题。一代大儒王阳明曾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他的基本思路是“用夏变夷”,...
·王阳明与地域文化研究·摘要:阳明殁后,王门后学的分化实际上来自于弟子们对其教法理解的偏差。阳明的教法应为“知行合一——静坐——诚意——正心”之四变...
·王阳明与地域文化研究·摘要:从王阳明对《大学》的理解开始,逐步拓展到阳明对儒家经典、三教异同、万物一体的理解,来考察王阳明对体用关系的理解与运用,...
导言:王阳明哲学是在明代中叶土地兼并、贪污腐败、朱学失衡、士风不端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去欲存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治心实践,意在追问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王阳明在不断学...
摘要:王阳明先生是我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大人物,是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巨人。其学术思想经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代理学的发展之后,成为明代主流的学术思想体系,在中国...
摘要:基于“四句教”先于嘉靖六年“天泉证道”的事实性前提,《稽山承语》第25条是考察阳明“四句教”最基本的文献,并以之推定阳明提出“四句教”的时间当在嘉靖四年十月至嘉靖五年春末...
摘要:王阳明“万物一体”学说的逻辑起点是“良知”本体论,即从“良知”的角度进行思想创设,是阳明“致良知”学说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此说,使其心学理论的构建和阐释更为严密,在内容上...
传统与现代摘要: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王阳明以及阳明后学研究的专著、书中章节和期刊文章进行归纳,从文献研究、翻译作品、良知的概念、知行合一的概念、对特定文本、短语或概念...
摘要:“生生”是王阳明良知发用的动态过程。良知所生为事物之理,即事物于人之价值,“生生”是良知作为价值本体的表现。作为价值本体,良知圆满具足,故求理只需心上下功夫。仁是“生生”...
摘要:“四句教”作为阳明学的核心表述,在王阳明生前已有争议。尤其是对“无善无恶”之说的不同诠释,在使得王阳明先验道德哲学解构的同时,更为心学的进一步禅化埋下了伏笔。刘宗周作为“...
[摘要]阳明对“格物”与“格心”的诠释存在一个转变的过程.在阳明“格竹”之前,阳明一直是按朱子的“格物”说进行实践的,在此之后经龙场悟道而转向“格心”.阳明通过对“物”与“心”...
·学人论语·〔摘要〕阳明心学之所以成为儒学史上独具魅力且振聋发聩的学说,乃是其固有的学术精神使然。阳明学术精神集中表现为客观精神、怀疑精神、包容精神...
[摘要]当前学界对于刘宗周思想的定位,多因其有改造王学之功而称其为王学之殿军,但对于其所理解王阳明之学是否即为得王学之“真”,缺少一定的反思性思考。认真研读刘宗周阐述及评价王阳...
·国学研究·摘要:王阳明在南赣任巡抚期间坐镇赣州,与江南第一石窟——赣州通天岩在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交集。从北宋玉岩翁阳孝本、大文豪苏东坡到一代圣人...
吕峥《天机破:王阳明》新书发布会王阳明的心学就是要“破心中之贼”,他坚信“本心之明,皎如白日”,随时都可能大放异彩。只不过因为人的私意杂念过多,像灰尘一样落满明镜,破坏了其“照...
摘要:“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是王阳明流失的主要思想,两种观点都是在王阳明生前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知行合一的内容,主要是强调知和行两者在生活实践中不可分离,起到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