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卢梭认为,自私和"同情或怜悯"是人之天性。这句名言构成了近代西方市场经济人性论伦理预设的理论前提,也是斯密撰写《道德情操论》的一个重要范畴,西方主流...
摘要:在儒、释、道三教关系格局下,探讨阳明“龙场悟道”与心学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阳明心学思想具有全新的理论特征,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与理论价值。心态是一...
显圣寺是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平水镇云门景区的一座千年名刹。寺院三面环山,东靠平水镇,北望秦望山,南有若耶溪、平江水库等。古诗有云:“耶溪十五里,窈窕启琳宫。径古见狮窟,苔深埋虎踪...
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中提出了几个主要的观点:1.整体人格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在之中。每一个体代表了人格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每一个体又为其整体人格所塑造。入选标准:所有入选对象...
摘要: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就需要将其所包罗的思想精髓和道德规范融入时代背景改革创新,以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卓越风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王阳明的“...
摘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推崇良知,优秀的道德基因深受良知思想的文化滋养。儒家良知思想源远流长,传承发展,自成体系,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孔子的“学而知”具有启蒙意义,孟...
[摘要]康德以“自由即自律”为道德原则的主题,认为道德自律根源于作为道德主体的行为的自由性,因此道德原则是自由的法则,并且具有实践性。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将儒家的道德修养论与现实生...
摘要:通过解读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的第二篇《此在与时间性》中对“良知”“决心”“时间性”等主要概念的分析与阐释,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华彩部分做出深入的理解。在阅读其哲学思想的同...
[摘要]龙场悟道之后至正德九年,王阳明重点提倡通过静坐“自悟性体”的修身方式。此后,转而提倡通过“事上磨炼”以“省察克治”的修身方式,并以此为修身的初级阶段,而将“自悟性体”的...
摘要:“仁”与“孝”皆是儒家强调的重要德目,对二者关系有不同解读。王阳明继承了宋儒以“体”“用”解释“仁孝”关系的做法,认为“孝”是“仁”体之用,而体认万物一体之“仁”需从对父...
摘要:儒家特色的知识论发源于“心”,而“心”的功能则不限于“思”,还扩充于“性”“情”和“命”,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格物致知”和“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其特色是具有伦理性的知识论...
■哲学试析耿定向的“万物一体”论牛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100872)摘要:作为泰州王学的代表,耿定向的学术以“不容已之真机”为核心“不容已之真机”发用的过程,同时也是实...
社会上王阳明“心学热”还在持续,王阳明心学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积极意义应该得到重视。一、学习王阳明的心学,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平等意识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每个人的良知都是...
[提要]王阳明的良知学,涉及本体、工夫、境界等多重理论维度,有其意域范围。由于致良知之说发自晚年,王阳明未及与学者深究其旨,故引发后学者多方探寻。阳明后学对良知作为“千古学脉”...
摘要:“体用不二”的系统论说由熊十力开启,牟宗三对其进行了道德本体论的阐释和中西文化交织的解读。熊十力的体用论强调现象与本体两个层面的连接与互动,牟宗三将“体”的内容明确为儒家...
摘要:宋明理学开始重视本体与工夫的关系,但对此问题的讨论大都缺乏系统。与此不同,王阳明把它们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用以统摄其他范畴。拟从本体与工夫一致、工夫内涵及特征、工夫达于...
·王阳明与地域文化研究·摘要:王阳明执政南赣,南赣地区正处于动荡之秋,社会动乱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为了平定贼乱,建立长治久安的社会秩序,王阳明在赣闽...
【摘要】阳明后学如同许多儒家思想派别一样,秉持一定的道德信念来从事社会伦理实践,以期落实儒家学者的伦理和家国关怀。在王阳明心学的主导下,阳明后学的道德信念主要体现在对于王阳明个...
·王阳明与地域文化研究·摘要:浙中王门和江右王门公认为是阳明后学中的两大最重要的学派,两者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一方面是基于阳明学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也...
摘要:“致良知”是王阳明晚年为学主旨。身陷宸濠、忠泰之变中,王阳明愈加笃信本然心体,并将其明晰化为“良知”。信而行之,行而愈信。在笃信、践履交互中,王阳明抉发而出晚年为学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