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已有报道显示潮间带微塑料含量相对较高,然而微塑料对栖息于潮间带生物影响的研究开展相对较少。本文采用近海沉积物中的代表性物种-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作为受试生物,以10μm荧光聚苯乙烯微粒(PS)作为目标污染物,初步研究了海水暴露途径下沙蚕对PS的摄入、蓄积和排出情况,以及沉积物暴露途径下微塑料对沙蚕掘穴行为影响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情况。结果表明,沙蚕摄入荧光PS的量在48 h内随时间而呈线性增加;转移到干净海水中后,体内残留PS数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96 h后体内PS残留百分比只有2. 2%。然而,沉积物途径暴露14 d后沙蚕在干净沉积物中的掘穴时间显著延长,并且摄入PS微粒可造成沙蚕体壁表皮细胞凋亡和肌肉细胞线粒体水肿。沙蚕掘穴行为的改变很可能与其线粒体功能损伤有关。本研究强调了行为学指标在评估微塑料对底栖动物沙蚕毒性效应中的敏感性。研究结果期望为深入探讨微塑料致毒机理及科学评估微塑料的生态风险提供依据。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丛艺,周建行,孙粒钧,王菊英
关键词: 聚苯乙烯微塑料,底栖生物,生物毒性,行为,超微结构
来源: 海洋环境科学 2019年02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基础科学
专业: 海洋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2016YFC1402204),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505034)
分类号: X55
DOI: 10.13634/j.cnki.mes.2019.02.001
页码: 161-166
总页数: 6
文件大小: 291K
下载量: 367
本文来源: https://www.lunwen90.cn/article/a088ccc46fa30194620ad6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