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热与冷:中国法律人工智能的再思考

论文摘要

法律人工智能界出现了话语与实践、域内与域外的冷热差异。中国在顶层设计、官方政策、学术界研究方面对人工智能的重视程度超过不少国家,但却在司法实践运用效果层面遇冷。而在域外尤其是美国,尽管政府层面的支持力度及辐射规模似乎远不及中国,但地方实践却有亮点。话语层面的"冷热不同"缘于中国与域外国家在人工智能上的认识差异。实践层面"冷热不同"的原因在于前期准备条件的不同、研究方法上的差异、法律数据充分性的不同以及法律人工智能的技术瓶颈。未来,中国的法律人工智能应当由冷转热,由热转实,持续强化法律人工智能的实践能力,通过引入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的人才从根本上改变法学院的基因,并通过开设法律大数据、法律人工智能等相关课程,实现真正的跨学科互动与交流。

论文目录

  • 一 热与冷:法律人工智能界的悖论现象
  •   (一)话语与实践的冷热差异
  •     1.官方政策层面之“热”
  •     2.学术界研究层面之“热”
  •     3.司法实践运用效果之“冷”
  •   (二)域内与域外的冷热
  • 二 冷与热:原因何在
  •   (一)话语层面为何“冷热不同”
  •   (二)实践层面为何“冷热不同”
  •     1.前期准备条件不同
  •     2.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     3.法律数据的充分性不同
  •     4.法律人工智能的技术瓶颈
  • 三 结 语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左卫民

    关键词: 人工智能,大数据,司法公开

    来源: 环球法律评论 2019年02期

    年度: 2019

    分类: 社会科学Ⅰ辑

    专业: 行政法及地方法制

    单位: 四川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 D922.17

    页码: 53-64

    总页数: 12

    文件大小: 141K

    下载量: 2539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unwen90.cn/article/9cf79adf8249c49f41985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