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320排CT全肝脾联合灌注对肝脏早期弥漫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320排CT全肝脾联合灌注成像应用于肝脏早期弥漫性病变诊断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23例正常肝脏志愿者(正常组)、23例肝纤维化患者(病例组)均用320排CT行全肝脾联合动态容积扫描,所获得图像利用灌注软件获取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及灌注参数,并测量脾脏大小,然后应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对正常组及病例组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门静脉(PV)、肝脏及肝纤维化F4级脾脏的曲线峰值明显滞后,波峰宽大,且达峰后下降缓慢,形成较长时间平台期,峰值不明显。正常肝脏各肝叶肝动脉灌注量(AF)、门静脉灌注量(PF)、肝灌注指数(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正常组肝脏各叶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F及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正常组的脾脏灌注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肝纤维化F2级与F3级脾脏AF及肝纤维化F2~F4级脾脏厚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肝纤维化分组间的脾脏A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0排CT动态容积全肝脾灌注成像从整体上评价肝脾微循环变化,对肝脏早期弥漫性病变的灌注分析有显著优势,从而为肝脏早期弥漫性病变的诊断及分级提供了更多依据。

论文目录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检查方法
  •     1.2.1 患者准备和体位
  •     1.2.2 扫描机器及扫描参数
  •   1.3 图像处理及数据采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上腹部CT平扫
  •   2.2 320排CT肝灌注图像
  •   2.3 正常组与病例组时间-浓度曲线特征比较
  •   2.4 正常组与病例组CT肝灌注参数比较
  • 3 讨论
  •   3.1 肝脏早期弥漫性病变的病理生理基础、脾脏与肝脏微循环的关系
  •   3.2 320排CT肝灌注技术原理
  •   3.3 320排CT全肝脾灌注在肝脏早期弥漫性病变的应用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李元歌,罗泽斌,夏俊,冯友权,葛湛,吴伟全

    关键词: 全肝脾联合灌注,肝脏早期弥漫性病变

    来源: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06期

    年度: 2019

    分类: 医药卫生科技

    专业: 消化系统疾病

    单位: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基金: 湛江市科研基金项目(No.2016C01016,2013A01022,2014A404),广东医科大学科研基金项目(No.GDMUM201822)

    分类号: R575

    页码: 674-679

    总页数: 6

    文件大小: 2432K

    下载量: 34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unwen90.cn/article/441ddcedfd8a0d44e315de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