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川崎病12例的临床分析

丁兆娟1王颖秋2

(1吉林省临江友谊医院134600)

(2吉林省临江市医院134600)

【中图分类号】R7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9-0137-01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报道,我院自2008年自2013年共收治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男女之比为2:1,其中80%为5岁以下小儿,多在夏季发病,全部病例均有不明原因发热5天以上,应用抗菌素治疗无效,体温39-40度以上,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双眼球结膜弥漫性充血,无脓性分泌物,口唇潮红,皲裂,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杨梅舌,病初(1—9天)手足指趾肿胀,掌跖潮红,恢复期(9—21天)出现指趾端膜状脱屑或肛周脱屑;躯干,四肢多形充血性红斑,发热后2—4天出疹,持续约4—5天后消退,颈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单侧或双侧,直径达1.5cm或更大,有触痛,表面不红,不化脓,常为一过性,部分患儿易激惹,烦躁不安,少数有颈项强直、惊厥、昏迷等无菌性脑膜炎表现,可有腹痛、恶心、腹泻等消化系统表现,心血管系统可有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等。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增高,以粒细胞为主,伴核左移,轻-中度贫血,血小板早期正常,第2-3周增多,血沉明显增快,C-反应蛋白、ALTH和AST可以升高;心电图:早期示窦性心动过速,非特异性ST-T变化,心包炎时可有广泛S-T段抬高和低电压;超声心动图:急性期可见心包积液,左室内径增大,二尖瓣、主动脉瓣或三尖瓣反流,可有冠状动脉异常,如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等;本病应与败血症、猩红热、渗出性多形性红斑及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相鉴别,确诊后应控制炎症,应用阿司匹林:30—100mg(kg.d),分3-4次服用,热退后3天逐步减量,热退2周左右减至3—5mg(kg.d)维持6-8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剂量为2g/kg于8-12小时左右静脉缓慢输入,基本上能控制病情,恢复期主要应用抗凝疗法,必要时采用外科手术疗法。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最严重的危害是冠状动脉损伤引起的冠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形成,是儿童期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病因不清,本病呈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有冠状动脉损害者应密切随访,防止复发。

本文来源: https://www.lunwen90.cn/article/11a23c59e34d6fb6c8e5eb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