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双季稻(Oryza sativa L.)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C、N含量对耕作方式的响应,该研究利用已进行12 a的包括翻耕+秸秆不还田(CT),翻耕+秸秆还田(CTS),旋耕+秸秆还田(RTS)和免耕+秸秆还田(NTS)的保护性耕作稻田定位试验,运用湿筛等方法测算了团聚体的构成与稳定性,C、N含量及其对土壤总C、N的贡献。结果表明:长期秸秆还田显著增加0~10 cm土层大团聚体比重,弱化翻耕、旋耕和免耕等不同耕法对表层大团聚体的差异化影响(P>0.05),但5~30 cm土层大团聚体随耕作强度的减弱有所提高。总体来看,稻田土壤团聚体以>2 mm粒径为主(占35.02%~64.44%),其C、N贡献率分别达52.12%和52.16%;秸秆还田有利于微团聚体向大团聚体的转化,外源C、N更多被大团聚体固持和保护。NTS在0~20 cm的>2 mm团聚体对土壤C、N的贡献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土壤C、N含量与团聚体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相比于CTS与RTS,长期采取NTS显著改善土壤C、N含量,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对改善稻田耕层(尤其0~20 cm)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显著的效果(P<0.05)。因此,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南方双季稻田土壤质量及农业生态持续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王兴,祁剑英,井震寰,李超,张海林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耕作,秸秆还田,土壤碳氮,双季稻
来源: 农业工程学报 2019年24期
年度: 2019
分类: 农业科技
专业: 农业基础科学,农艺学
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农村部农作制度重点实验室
基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36)
分类号: S152;S153.6
页码: 121-128
总页数: 8
文件大小: 1779K
下载量: 384
本文来源: https://www.lunwen90.cn/article/08cc6b0b87f6c0b97a836d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