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前提。为明晰恢复模式对物种多样性及恢复速率的影响,以塔里木河下游自然恢复(NR)、沟灌模式(FUI)、漫灌模式(FLI)3种不同恢复模式下的试验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典型样地法,对比分析了3种模式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的特征,探讨了不同恢复模式对植被恢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恢复后,3种模式物种的增加主要为草本物种的增加。自然恢复下,乔灌木物种数虽未增加,但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和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依然居优势地位,沟灌和漫灌模式下群落盖度分别由3%和53%增加至15%和79%,密度分别由0.09plant·m-2和0.89 plant·m-2增加至0.63 plant·m-2和43.64 plant·m-2,均增加显著。(2)自然恢复后物种的丰富度、Margalef、Simpson、Shannon-Weiner指数增加不显著,而沟灌和漫灌模式下增加显著。恢复后,沟灌和漫灌模式下的丰富度、Shannon-Weiner、Simpson、Jsw和Jsi指数均显著高于自然恢复。(3)恢复后,乔木的各指数在3种模式之间无显著差异,灌木的丰富度指数在沟灌和漫灌模式下显著高于自然恢复的,草本的丰富度、Shannon-Weiner和Jsw指数在漫灌模式下都显著高于沟灌模式和自然恢复的。(4)不同模式下物种恢复速率表现为漫灌模式>沟灌模式>自然恢复,不同生活型植物的恢复速率表现为草本>灌木>乔木。自然恢复模式对维持建群种在群落中的地位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沟灌和漫灌模式对物种多样性的恢复更加有利。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何振磊,陈亚鹏,孙海涛
关键词: 沟灌,漫灌,多样性指数,植物群落结构,塔里木河下游
来源: 生态环境学报 2019年08期
年度: 2019
分类: 农业科技,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 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项目(KFJ-STS-ZDTP-03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703101)
分类号: X171.4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9.08.005
页码: 1531-1539
总页数: 9
文件大小: 1255K
下载量: 112
本文来源: https://www.lunwen90.cn/article/07031203074f61a44bc54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