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微生态论文_谢东,李丝雨,何森,潘涛,董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微生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微生物,连作,群落,小兴安岭,特性,生态。

土壤微生态论文文献综述

谢东,李丝雨,何森,潘涛,董伟[1](2019)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植物根际微生态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综述了植物修复的种类,以植物提取修复为例描述了重金属超累积植物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了近年来发现的重金属超累积优势物种.从土壤养分、土壤酶活及微生物群落等角度分析了不同重金属污染修复植物对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重点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尤其是离子型稀土尾矿植物修复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离子型稀土尾矿土壤修复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顾美英,杨蓉,徐万里,唐光木,张志东[2](2019)在《棉秆炭配施生物有机肥对连作棉花根际土壤微生态和棉花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棉秆炭配施生物有机肥对棉花连作障碍的防控效果,采用盆栽试验,以连作棉田土壤为试验材料,设计连作土壤(CK)、连作土壤+棉秆炭(T1)、连作土壤+生物有机肥(T2)、连作土壤+棉秆炭+生物有机肥(T3)共4个处理。采用常规方法、Biolog微平板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处理对连作棉花根际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功能多样性和病原真菌数量、棉花长势和与抗病性相关的叶片防御性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秆炭、生物有机肥以及二者配施可显着提高连作棉花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以二者配施(T3处理)的提升效果最好。与CK处理相比,T3处理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着提高46.09%、19.71%和144.75%;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分别显着提高62.32%、63.46%和11.74%。Biolog微生物碳源利用试验表明,T3处理并没有显着增加Biolog微平板上碳源的利用,但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且不同处理间有较明显差异,糖类和氨基酸类是决定主成分分异的主要碳源。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T3处理显着降低了Fusarium病原真菌的数量。棉秆炭、生物有机肥以及二者配施对棉花生长均起促进作用,以T3处理的效果最好,棉花的株高、茎粗、根长分别比CK处理显着增加18.24%、13.89%和14.53%,叶片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活性分别显着提高116.28%和182.55%。综上,与对照、单施棉秆炭或生物有机肥相比,棉秆炭与生物有机肥配合施用改善了连作棉花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促进棉花生长,同时提高棉花的防御酶活性,能更好防控棉花连作障碍。结果为棉秆科学高效利用和棉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继光,孙慧,唐政,李慧,李忠芳[3](2019)在《小兴安岭小叶章根际微生态系统土壤碳空间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根际微生态系统包括土壤、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叁大部分,它是联接大气、水体、土体、生物体碳流通的中间环节,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部分。揭示小叶章根际微生态系统碳的时空动态对于研究小叶章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碳素是生命有机体的关键组成成分,根际微生态系统是物质循环的核心区域。论述了根际微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内涵及其中间环节,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部分。研究了国内外近年来根际微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SOC)空间分布特征。分别描述了柱状实验和小室实验各类土壤的SOC含量。柱状实验和小室实验的结果显示了较好的一致性;在整个生长季节内,根层根际土和根层根表土SOC含量最高,表层根际土和下层根际土SOC含量相对较高,表层非根际土和下层非根际土SOC含量最低;且保持稳定。并且描述了柱状实验和小室实验各类土壤的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MBC的空间分布同样也包括为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垂直分布表现为MBC浓度的差异和微生物活性的差异,主要原因为根系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同生长特性导致不同的根系沉积,进而引起的微生物活性差异;水平分布主要由土壤微生物自身水平移动或在其它介质作用下的水平迁移所导致MBC在水平方向上浓度差异。(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3期)

徐晓磊,李海岩[4](2019)在《与根共生 改良土壤 “世佳伊宝丛枝菌根”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过"世佳伊宝丛枝菌根"土壤改良剂的重茬西瓜棚没有一棵瓜苗感染病害。这是近日在2019世佳伊宝"减肥增效,土壤改良"战略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在杭州良渚镇良益农业基地实地观摩时看到的情景。此次会议由浙江世佳科技有限公司主办,杭州良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浙江锦上生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协办。上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种植大户、经销商、代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农资》期刊2019年24期)

句梦娜[5](2019)在《西兰花轮作对马铃薯黄萎病发生及土壤微生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黄萎病(Potato Verticillium wilt)又称早死病或早熟病,是典型的土传兼种传维管束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马铃薯黄萎病为系统性真菌病害,植物被侵染后,能够导致全株发病。近年来,马铃薯黄萎病在我国北方马铃薯产区广泛发生,且损失严重,对马铃薯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作为土传病害的马铃薯黄萎病,利用传统的防治方法效果不佳。本研究从绿肥轮作及生物熏蒸角度出发,利用西兰花作为材料探究其轮作对马铃薯黄萎病的影响,初步揭示西兰花对马铃薯黄萎病直接或间接防控机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西兰花浸提液对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西兰花轮作对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西兰花轮作对马铃薯黄萎病的防控效果。具体结果如下:1、西兰花浸提液能够抑制C.dahliae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不同浓度的西兰花浸提液对V.dahliae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不同,浸提液浓度在500 mg/mL时效果最佳,抑菌率最高可达76.7%。西兰花不同部位的组织浸提液抑菌效果也存在差异,茎部浸提液的抑制效果最高;不同西兰花品种的抑菌效果差异不显着;西兰花浸提液对V.dahlia抱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高可达82.5%。2、田间试验表明,西兰花轮作并粉碎添加土壤熏蒸后,马铃薯黄萎病的发病率显着降低,防治效果可达58.3%;同时马铃薯产量显着提高,西兰花处理后能够增产29.4%。3、西兰花轮作可显着降低土壤中V.dahliae微菌核的数量,与对照相比微菌核数量最高可降低50.1%,种植西兰花可显着降低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4、西兰花轮作对根际土壤根际微生态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与马铃薯连作的对照田相比,西兰花轮作后土壤中细菌数量显着增加,真菌数量相应减少;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活性明显提高;土壤中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田,不同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不同。(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纪善博[6](2019)在《Cd~(2+)、Pb~(2+)胁迫对叁种国产桫椤生长生殖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桫椤科是侏罗纪孑遗的唯一树状蕨类,曾因生境破碎而不断濒危,随着保护力度的增加目前其群落有所恢复,但近年研究发现,许多桫椤群落均出现了衰退、幼苗数量减少等问题,亦有学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Cd~(2+)、Pb~(2+)是广泛分布的重金属污染物,其污染情况随着矿业的发展和化石燃料的使用日益加剧,而Cd~(2+)、Pb~(2+)胁迫对桫椤科植物配子体及幼苗的影响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选用笔筒树、中华桫椤、大叶黑桫椤为材料,人工模拟Cd~(2+)(配子体0.2、0.4、0.8、1.6mg·kg~(-1),幼苗2、4、8、16mg·kg~(-1))、Pb~(2+)(配子体20、40、80、160mg·kg~(-1),幼苗100、200、400、800mg·kg~(-1))污染土壤,研究了Cd~(2+)、Pb~(2+)对叁种桫椤配子体及幼苗生理指标、配子体形态特征及其根际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功能和结构的影响,以期为Cd~(2+)、Pb~(2+)胁迫对桫椤科植物的伤害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为桫椤科植物的进一步保护提供参考资料。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浓度的Cd~(2+)、Pb~(2+)胁迫均导致叁种桫椤配子体细胞完整性、叶绿体、性器、假根等各部分发生形态学改变,导致了其结构的改变和选择透过性、光合能力等功能的丧失。(2)随Cd~(2+)、Pb~(2+)胁迫浓度的增加,叁种桫椤配子体及幼苗光合系统和膜系统均受到一定的伤害,低浓度的Cd~(2+)、Pb~(2+)胁迫下,保护酶活性的升高有效降低了植物受到伤害的程度,但高浓度下保护酶系统的保护作用十分有限;叁种桫椤对Cd~(2+)、Pb~(2+)的抗性强弱顺序均为大叶黑桫椤>笔筒树>中华桫椤。(3)随着Cd~(2+)、Pb~(2+)胁迫浓度的增加,叁种桫椤配子体根际土壤脲酶、磷酸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均受到一定的影响,低浓度下对部分酶类表现为促进作用,高浓度下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4)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研究表明,不同浓度Cd~(2+)、Pb~(2+)胁迫会导致笔筒树、中华桫椤配子体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有所上升,但微生物数量有所下降;而对大叶黑桫椤的相关影响正好相反,表现为群落丰富度下降,微生物数量上升。(5)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研究表明,不同浓度的Cd~(2+)、Pb~(2+)胁迫下,大叶黑桫椤根际土壤细菌形成了以芽孢杆菌属为主的优势菌种,而中华桫椤、笔筒树配子体根际土壤细菌未出现明显的优势菌种。结合以上结果本研究认为,Cd~(2+)、Pb~(2+)胁迫会对叁种桫椤生殖发育及土壤环境等多个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其影响程度随浓度的增加而显着加剧;配子体较幼苗对Cd~(2+)、Pb~(2+)胁迫更为敏感;精母细胞发育为成熟精子的过程可能是桫椤科植物世代交替过程中对Cd~(2+)、Pb~(2+)胁迫最为敏感的环节。本文首次采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及其根际土壤微生态等方法,综合研究了重金属对桫椤科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Cd~(2+)、Pb~(2+)对桫椤科植物生长生殖各环节及土壤环境均存在一定的伤害作用,而根际土壤微生态的改变会进一步加剧植物受到的伤害。(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彩云[7](2019)在《生物炭对温室不同连作土壤微生态环境及黄瓜生育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北方地区,设施黄瓜栽培普遍,随着连续种植年限的增加,设施土壤结构遭到严重的破坏,次生盐渍化和连作障碍日益严重,不仅影响蔬菜生长发育,还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炭作为一种新型土壤改良物质,对设施连作土壤的改良作用明显,但作用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本试验是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园艺实验站1号日光温室内进行,采用塑料桶栽培的方式,以黄瓜为试材,以温室外从未种植过蔬菜的露地菜田土壤和不同连作年限的黄瓜日光温室土壤为供试土壤,分别进行了生物炭单次施入和连续施入两个试验来探究其对不同连作年限黄瓜植株生长性状、单株产量、果实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以期为生物炭作为连作土壤改良剂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生物炭单次施入试验中,对于连作6年和10年黄瓜日光温室土壤,生物炭的施入促进了黄瓜植株的生长,完善了叶片结构,显着增加了叶片厚度,分别提高了21.92%和32.63%,显着提高了叶片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分别提高了25.39%和10.72%,提高了黄瓜单株产量、蛋白质和维生素C(VC)的含量,黄瓜单株产量分别提高了11.36%和84.48%,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了22.74%和5.51%,VC含量分别提高了4.65%和5.13%。生物炭施入对连作障碍程度更严重的10年土壤增产效果明显要好于6年连作土壤。2.对于连作6年和10年黄瓜日光温室土壤,生物炭单次施入显着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其中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23.70%和18.12%,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17.05%和14.16%,阳离子交换量(CEC)分别提高了10.66%和21.01%;显着提高了土壤细菌数量及细菌/真菌,细菌数量分别是同年限连作土壤的1.13和2.00倍,细菌/真菌分别是同年限连作土壤的1.89和3.64倍,降低了真菌数量,尤其是尖孢镰刀菌数量,分别是同年限连作土壤的1.81和1.79倍,显着降低了脲酶活性,丰富了微生物多样性,改善了微生物的生长环境,减缓了连作对黄瓜的生育障碍。3.在生物炭连续施入的试验中,对于连作7年和11年黄瓜日光温室土壤,生物炭连续施入较单次施入促进了黄瓜植株生长,改善了叶片结构,其中叶片厚度分别显着增加了22.19%和1.66%,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与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其中POD与CAT的活性达到显着水平,POD活性分别提高了28.81%和17.51%,CAT的活性分别提高了12.60%和42.12%,提高了黄瓜单株产量和果实品质,其中黄瓜单株产量分别提高了6.31%和19.68%,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了14.84%和16.36%,生物炭连续施入较单次施入对连作障碍程度更严重的11年土壤的增产效果明显好于7年连作土壤。4.对于连作7年和11年黄瓜日光温室土壤,生物炭连续施入较单次施入显着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其中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14.02%和6.62%,有机质含量显着提高,分别提高了16.41%和11.61%,CEC也得到了显着提高,分别提高了2.85%和2.30%,提高了土壤细菌数量及细菌/真菌,其中细菌/真菌分别是同年限连作土壤单次施入生物炭的1.75和1.72倍,显着降低了真菌数量,分别降低了28.99%和31.93%,丰富了微生物多样性,说明连作土壤连续施入生物炭具有更好的理化性状,更有利于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能够显着改善黄瓜连作土壤的生态环境。综上所述,生物炭单次施入降低了连作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透气性,提高了土壤pH及CEC,增强了土壤速效磷等养分的有效性,降低了土壤真菌数量,提高了细菌/真菌,提高了微生物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丰富了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改善了根区微生态环境,促进了黄瓜生长,提高了黄瓜单株产量;生物炭连续施入较单次施入对黄瓜生长促进效果更加明显,主要表现在改善了设施连作土壤的理化性质、丰富了微生物多样性,促进了黄瓜植株生长、改善了黄瓜叶片结构、降低了MDA含量,提高了叶片保护酶活性、黄瓜单株产量及品质,为黄瓜生长提供了更多的营养物质并改善了微生物根区生态环境,减缓了连作对黄瓜生长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期刊2019-06-01)

张瑛[8](2019)在《磁化水处理对镉胁迫下107杨生长、生理特性及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重金属镉是一种环境污染物,其生物毒性极强,不仅破坏土壤生态环境,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并且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因此探究植物对镉胁迫的响应及土壤镉污染的生态修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磁化水处理技术是一种新型生物磁技术,兼具经济与生态效益,在提高植物抗逆性,改善退化土壤生态环境方面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欧美杨‘I-107’当年扦插苗为试材,研究了磁化水灌溉对镉污染土壤杨树生长与光合特性、营养元素吸收与分配、镉在植株各器官的富集转运、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功能酶活性、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组成的影响,探讨磁化水灌溉处理在植物生长、植株重金属耐受性方面的作用机制,以及磁化水灌溉在植物修复土壤镉污染方面的潜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镉胁迫显着抑制植株生长和生理活性。镉胁迫显着降低植株高生长和根茎叶干物质量;低浓度镉处理(50μmol·L~(-1))促进根系直径及体积增大(P<0.05),高浓度(100μmol·L~(-1))则抑制根系各形态参数;镉胁迫下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降低12.50%、43.24%和19.27%、46.37%(P<0.05),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分别降低13.68%和33.68%、8.07%和27.81%、5.00%和14.99%(P<0.05),PSⅡ潜在活性(F_v/F_m)、最大光化学速率(F_v/F_o)、光合性能指数(PIabs)和量子产额(Φ_(Eo))也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磁化水处理提高镉胁迫植株高生长及根茎叶干物质量,增加植株根系长度及表面积;同时,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0和100μmol·L~(-1)镉胁迫下分别提高16.99%、40.20%,8.67%、39.10%和17.32%、50.52%(P<0.05);G_s、C_i及WUE显着升高,T_r则降低24.20%、23.33%、12.06%(P<0.05);另外,F_v/F_m、F_v/F_o、PIabs显着升高(P<0.05)。(2)镉胁迫影响植株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及其在杨树体内的分配和累积。镉胁迫降低欧美杨植株氮、磷、镁元素含量,同时,镉浓度梯度胁迫对钾、钙、铁、锰、锌、铜元素在根系和叶片中的累积产生不同的刺激和抑制效果。经过磁化水处理后,杨树根系氮磷含量显着升高14.42%~44.15%;叶片中全氮积累量显着升高7.08%、12.64%、18.76%(P<0.05),全磷无显着变化,但根系中全磷的积累量高于叶片。并且,磁化水处理使高浓度镉胁迫植株叶片钾、钙、镁、锌、铜含量均显着升高,根系铁含量显着升高,镁含量则显着降低(P<0.05)。(3)对植株根茎叶的镉含量分析表明,外源镉胁迫下,镉主要富集在杨树根部。磁化水处理增强杨树根系对镉的富集,镉浓度分别升高4.07%、26.68%、66.65%,并阻断植株体内镉的向上运输,其中茎叶镉含量下降11.69%~53.64%;另外,磁化水处理后M50、M100的富集系数显着升高22.20%、70.56%(P<0.05),转运系数分别降低16.53%、48.82%。(4)土壤镉添加显着抑制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无规律变化。磁化水处理后,土壤脲酶活性显着升高36.10%、12.82%、22.70%,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27.54%、42.89%、3.24%和15.84%、24.34%、8.69%,碱性磷酸酶活性则显着降低13.25%、0.84%、12.53%。(5)磁化水灌溉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刺激土壤有效性养分的释放,改变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磁化水处理使土壤pH降低,并显着提高低浓度镉污染土壤交换性钾离子含量(P<0.05),维持土壤其他交换性阳离子的组成与稳定。磁化水灌溉后镉污染土壤有机碳含量显着升高,全磷、全氮维持稳定,有效磷含量显着提高15.77%~32.56%;土壤N/P、C/P和C/N比值均显着提高(P<0.05)。(6)土壤镉添加导致细菌Chao1、ACE等多样性指数增大。磁化水处理增加高浓度镉污染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Chao1指数显着提高4.39%,Shannon指数为NM100的1.06倍(P<0.05)。在门水平上,磁化水与非磁化水处理优势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但优势属组成与丰度存在较大差异。磁化水处理改变了镉污染土壤细菌群落的结构组成,在相对丰度大于1%的10个属中,磁化水处理提高了根际促生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代尔夫特菌属(Delftia)等6个细菌属的相对丰度。总之,磁化水处理可以增强植株对镉的耐受程度,提高镉胁迫植株生理活性,调节植株对养分的吸收与分配,促进植株生长;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组成,提高菌属丰度,刺激有效养分释放,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5-21)

施杨[9](2019)在《美洲商陆修复ZnONPs污染土壤的微生态响应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metal oxide nano-materials,MONMs)应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可避免地进入环境介质中。土壤环境中MONMs的生态环境安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农田土壤环境中MONMs的土壤微生态效应,然而以草本、灌木、乔木等修复植物为主的土壤环境中,MONMs的生态毒性效应鲜有报道。本论文通过室内盆栽实验,研究纳米氧化锌(ZnONPs)对修复植物(美洲商陆,重金属耐性植物)土壤微生态效应变化,考察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 L.,以下简称商陆)对ZnONPs污染土壤中土壤环境的改善情况。选取自然界土壤作为培养基质,借助16sDNA和ITS技术,分析了ZnONPs暴露下商陆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变化,解析重金属耐性植物-商陆对MONM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和土壤微生态结构变化,为修复生态学中重金属耐性植物修复MONMs污染土壤提供科学理论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商陆的植入,能有效的富集Zn2+,降低由ZnONPs造成的土壤pH升高,缓解土壤碱化加剧,并将土壤pH维持在一定范围,从而减轻ZnONPs对土壤的化学污染作用。(2)商陆植入ZnONPs污染土壤后,能显着的提升过氧化氢酶(CAT)、β-葡糖苷酶(GLU)、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中性蛋白酶(NPT)和中性磷酸酶(NP)的活性,缓解ZnONPs暴露造成的酶活性变化,增强土壤生态环境的抗逆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生化稳定性。(3)商陆的植入使得pH与全磷、速效氮、速效磷的不呈显着相关,增强了中性磷酸酶与速效磷的正相关性,增强土壤中P元素的矿化。(4)商陆植入后增加了土壤细菌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提升了细菌群落中优势类群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抑制了土壤真菌的生长,降低了土壤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主要降低土壤病原性真菌丰度,使真菌群落结构单一化。上述微生物类群的变化使得土壤环境更利于植物生长。(5)商陆植入后,调节土壤pH,改变碳、氮、磷等元素的形态含量,调节土壤养分循环相关微生物种类及其丰度,提升了土壤微生态的健康水平。(6)商陆的植入改变了土壤酶代谢相关的细菌和真菌的物种种类和丰富度,提升了 C、N、P循环相关土壤酶活性,使得土壤C、N、P的矿化能力增强,从而提升了土壤微生态系统对ZnONPs污染的抗性。(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潘欢[10](2019)在《农林废弃物和氧化剂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及其微生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石油工业的日益发展,大量的石油在开采、加工过程中进入环境,导致石油污染土壤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石油污染土壤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其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还会影响人类健康。因此,如何经济有效地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焦点。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代谢和转化以达到清除污染物的目的,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修复周期长、易受环境参数影响、对难降解物质的生物有效性低等。而化学氧化修复具有修复效率高,普适性强等优势,可以和生物修复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氧化剂的添加可以减少污染物对微生物的毒性抑制作用,提高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从而加快石油化合物的降解。在众多的生物修复材料中,农林废弃物不仅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疏水性,还能作为碳源被土着微生物利用,对土壤中的石油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但不同农林废弃物对石油污染物的降解效果不同,不同氧化剂去除有机污染物的效率也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进行生物修复和氧化修复的实验材料的筛选,并研究其修复机制,为开展实际的生物联合氧化修复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通过生物修复实验,研究了两种不同农林废弃物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生物修复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与石油烃不同组分去除率之间的关系;通过批量实验研究不同氧化剂对总石油烃的降解效率与微生物活性的影响;通过氧化联合生物技术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动态降解过程,明确氧化剂在联合修复中的强化作用,初步探究氧化与生物联合修复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生物修复实验,将两种常见的农林废弃物(稻草秸秆和锯末)用于修复石油污染土壤,以评估其对总石油烃(TPHs)和多环芳烃(PAHs)的去除效果。研究发现,稻草秸秆对TPHs的降解效果最好,而添加锯末的处理组PAHs发生了显着的降解,特别是高分子量的PAHs(5-6环)。主坐标分析(PCoA)表明稻草秸秆处理组仅在细菌群落与对照组分离,但锯末处理组在细菌和真菌群落都与对照组发生分离。此外,两种农林废弃物的添加促进了石油降解菌相对丰度的增加,如细菌:鞘氨醇单胞菌属、海源菌属和苯基杆菌属以及真菌:腐质霉属,节担菌属和粘束孢属。结果表明:两种废弃物对石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无关,而与石油烃降解相关功能微生物群落的丰度相关。因稻草秸秆对总石油烃的修复效果更好,本研究选择稻草秸秆作为生物修复的材料。(2)比较了叁种氧化剂(过硫酸钠、芬顿试剂、高锰酸钾)在不同浓度下对石油污染土壤总石油烃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不同氧化剂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存在差异。其中,添加过硫酸钠的处理组降解效果最好,石油烃最高降解率达到38.68%,叁种氧化剂对总石油烃的降解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过硫酸钠>芬顿试剂>高锰酸钾。微生物活性分析结果显示,叁种氧化剂的添加均抑制了微生物的活性,对微生物活性的抑制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芬顿试剂>高锰酸钾>过硫酸钠。因此,本研究选择过硫酸钠作为氧化修复的材料。(3)开展了氧化联合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试验,结果表明:单独生物修复100d后,石油烃降解率为34.22%,添加活化过硫酸钠40d后,石油烃的降解效率与单独的生物处理相比,提高了 8.01%。生物毒性剂量试验结果表明,氧化剂的添加改善了油泥的生物毒性,活化过硫酸钠在剂量2(20mmol Na2S2O8kg-1油泥+4mmol Fe2+kg-1油泥)的添加量下,油泥的生物毒性最小。在氧化处理40d后,油泥中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基本恢复到未添加氧化剂的水平。(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土壤微生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棉秆炭配施生物有机肥对棉花连作障碍的防控效果,采用盆栽试验,以连作棉田土壤为试验材料,设计连作土壤(CK)、连作土壤+棉秆炭(T1)、连作土壤+生物有机肥(T2)、连作土壤+棉秆炭+生物有机肥(T3)共4个处理。采用常规方法、Biolog微平板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处理对连作棉花根际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功能多样性和病原真菌数量、棉花长势和与抗病性相关的叶片防御性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秆炭、生物有机肥以及二者配施可显着提高连作棉花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以二者配施(T3处理)的提升效果最好。与CK处理相比,T3处理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着提高46.09%、19.71%和144.75%;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分别显着提高62.32%、63.46%和11.74%。Biolog微生物碳源利用试验表明,T3处理并没有显着增加Biolog微平板上碳源的利用,但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且不同处理间有较明显差异,糖类和氨基酸类是决定主成分分异的主要碳源。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T3处理显着降低了Fusarium病原真菌的数量。棉秆炭、生物有机肥以及二者配施对棉花生长均起促进作用,以T3处理的效果最好,棉花的株高、茎粗、根长分别比CK处理显着增加18.24%、13.89%和14.53%,叶片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活性分别显着提高116.28%和182.55%。综上,与对照、单施棉秆炭或生物有机肥相比,棉秆炭与生物有机肥配合施用改善了连作棉花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促进棉花生长,同时提高棉花的防御酶活性,能更好防控棉花连作障碍。结果为棉秆科学高效利用和棉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微生态论文参考文献

[1].谢东,李丝雨,何森,潘涛,董伟.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植物根际微生态的研究进展[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9

[2].顾美英,杨蓉,徐万里,唐光木,张志东.棉秆炭配施生物有机肥对连作棉花根际土壤微生态和棉花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9

[3].李继光,孙慧,唐政,李慧,李忠芳.小兴安岭小叶章根际微生态系统土壤碳空间分布特征[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4].徐晓磊,李海岩.与根共生改良土壤“世佳伊宝丛枝菌根”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J].中国农资.2019

[5].句梦娜.西兰花轮作对马铃薯黄萎病发生及土壤微生态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6].纪善博.Cd~(2+)、Pb~(2+)胁迫对叁种国产桫椤生长生殖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7].王彩云.生物炭对温室不同连作土壤微生态环境及黄瓜生育影响的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9

[8].张瑛.磁化水处理对镉胁迫下107杨生长、生理特性及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9

[9].施杨.美洲商陆修复ZnONPs污染土壤的微生态响应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10].潘欢.农林废弃物和氧化剂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及其微生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3 栽培方式对寒地玉米根际土壤微生态4 栽培方式对寒地玉米根际土壤微生态分子生物学方法的用途及相互关系或许是由于生物质材料对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及...植物-微生物组成的根际微生态系统在固定...植物-微生物组成的根际微生态系统在固定...

标签:;  ;  ;  ;  ;  ;  ;  

土壤微生态论文_谢东,李丝雨,何森,潘涛,董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