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第一医院福建建阳354200

【摘要】目的:观察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骨科收治的患者中选取52例锁骨骨折患者,利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表将5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26例,对照组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为96.2%,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对照组分别为73.1%、23.1%,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2.5±1.0)个月,对照组平均为(4.5±1.0)个月,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长于观察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效果显著,固定性效果好,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重建钢板;内固定;锁骨骨折

锁骨位于肩峰和胸骨柄支间,呈“~”形,是唯一连接上肢与躯干之间的骨性支架,其位置比较表浅,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容易发生骨折,锁骨骨折后会有局部肿胀、皮下淤血、压痛及畸形的情况,导致伤肢的功能受限,肩部下垂,无法活动[1]。手术是临床治疗锁骨骨折的常用方法,本次研究将采用随机对照的方式,分析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取52锁骨骨折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患者入院后均予以X线检查确诊为锁骨骨折,将52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并根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5例,女11例;患者年龄13-56岁,平均年龄(40.2±5.0)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3例,重物砸伤6例,高出坠落伤5例,打击伤2例;骨折部位:锁骨中断1/3骨折15例,锁骨外侧1/3骨折8例,锁骨内侧1/3骨折3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0例;患者年龄12-56岁,平均年龄(40.5±5.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4例,重物砸伤5例,高出坠落伤5例,打击伤2例;骨折部位:锁骨中断1/3骨折16例,锁骨外侧1/3骨折8例,锁骨内侧1/3骨折2例。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1.2.1观察组

观察组予以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予以臂丛+颈丛神经阻滞麻醉,采取仰卧体位,垫高伤肩,将头偏向健侧,以骨折断端为中心沿锁骨切开一长约6-10cm的切口,逐层分离皮肤、皮下组织和筋膜,暴露骨折部位,将血肿及骨痂清理,剥离断端的骨膜,将骨折复位并用复位钳固定,选择6-7孔重建钢板,将其预弯与骨折部位锁骨弧度一致,紧贴锁骨,电钻钻孔后以六角螺钉固定。固定完成后行被动活动观察锁骨稳定和固定情况,粉碎性骨折应较大程度恢复骨折块与周围组织解剖关系,使用拉力螺钉固定,较小骨折碎块以可吸收线捆绑固定。骨折程度严重者术后予以三角巾悬吊2周,术后3d即可进行被动锻炼,术后1周左右行主动锻炼,2-3周行大范围关节活动。

1.2.2对照组

对照组予以克氏针钢丝内固定治疗,术前准备及麻醉方式同观察组,沿锁骨方向切开长约6-8cm的切口,将血肿及嵌入组织清除,剥离骨膜,注意剥离骨膜时避免将骨折碎块附着软组织剥离,暴露骨折端,使用克氏针(直径2.5mm左右)从骨折端外侧插入经肩峰外侧穿出,将骨折处复位固定,骨折复位后将克氏针逆行置入骨折端超过5cm,以透过骨皮质为宜,较大骨折块以钢丝捆绑固定,粉碎性骨折不强求解剖复位,以克氏针恢复其长度,骨折块尽可能不剥离,以10号双丝线自骨膜外缝扎,将尾端折弯埋于皮下。术后悬吊三角巾5-6周,去除三角巾后行功能锻炼。

1.3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3-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

1.4疗效判定[2]

治疗效果分为优、良、可、差,优:骨折部位达到解剖复位,2-3个月达到骨性愈合,骨折部位无疼痛,伤侧上肢及肩关节活动正常;良:骨折复位超过解剖复位的80%,3-4个月达到骨性愈合,骨折部位及肩关节无疼痛,伤侧上肢及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可正常活动;骨折复位在解剖复位的50%-80%之间,4-5个月达到骨性愈合,剧烈运动时可感骨折部位及肩关节疼痛,伤侧上肢及肩关节活动受限。差:骨折断端松动,内固定差,需行二次手术。治疗优良率为优率+良率。

1.5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使用SPSS21.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率(%)描述分类变量资料、数据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平方差()连续性变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的治疗优良率为73.1%,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6.2%,对照组的治疗优良率低于观察组,两组间的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1。

2.3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2.5±1.0)个月,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4.5±1.0)个月,观察组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t=8.502,P<0.05。对照组在随访期间有2例患者出现骨折愈合延迟,1例血管神经损伤,2例克氏针滑移,1例关节愈合畸形情况,共有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1%,观察组中仅有1例出现钢板断裂,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X2=8.900,P<0.05。

3讨论

由于锁骨的位置比较表浅,在遭受暴力时很容易发生骨折,且多以间接暴力引起,间接暴力多为跌倒时手或肘部着地,外力自前臂或肘部沿上肢向近心端冲击造成,骨折多位于锁骨中外1/3处,为斜行或横行骨折,直接暴力为锁骨外端直接遭受暴力所致,多为粉碎性骨折或横行骨折[3]。

锁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最大程度的恢复其解剖形态,保证患者的关节功能。对于锁骨骨折的治疗主要手法复位、外固定及手术治疗三种治疗方式,对于有明显移位的锁骨骨折,单纯手法复位难以达到良好的骨折复位,而外固定虽可解除骨断端过度的异常活动,仍不能维持骨折线的良好对位,容易造成骨折愈合畸形,因此对于有明显移位的骨折,临床仍以手术治疗为主[4]。常规的手术方法多为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虽手术创伤小,减低了术后取针的难度,但是由于克氏针的直径较小,难以达到对整个锁骨平面的支撑内和固定力,在术后容易发生脱位、移位或松动的情况,从而发生骨折愈合畸形、损伤血管神经及骨不愈合等并发症,且术后需要外固定治疗,不利于早期的功能锻炼[4]。随着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更新进步,重建钢板被应用于锁骨骨折的治疗中,重建钢板有一定的弹性,且材质较薄,可根据锁骨的性状进行预弯,和锁骨达到紧密的贴合,对皮肤的压迫较小,更有利于骨折端恢复正常的解剖复位,将其置于锁骨上方可起到张力带的作用,稳定性强,术后可及早的进行功能锻炼,能较好的对抗骨折端的旋转和轴向力。由于该手术的切口相对较大,在术中应尽量减少对骨膜的剥离,对于粉碎性骨折可先予以可吸收线缝合固定,再进行固定,术后不可及早进行负重联系,应稳步的进行功能锻炼[6]。在本次的研究中行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观察组术后有1例出现钢板断裂情况,分析原因为外固定时间短,术后负重联系过早所致。

在本次的研究结果中经手术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优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96.2%、3.8%、(2.5±1.0)个月,对照组分别为73.1%、23.1%、(4.5±1.0)个月,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优良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可很快的促进骨折的愈合,降低术后的并发症,提高锁骨骨折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在锁骨骨折的治疗中应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少,术后可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折的愈合。

参考文献:

[1]陈伟,杨勇,许树宣,等.“S”形重建钢板加植骨治疗锁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09(1):118-119.

[2]郑亦静,洪建军,程涛等.微创经皮锁定钢板与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在治疗锁骨骨折中的疗效比较[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3,29(4):225-227.

[3]韩贵和,魏威,顾军.重建钢板加钢丝内固定与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成年人锁骨骨折的疗效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5):2555-2556.

[4]邬恩全.重建钢板与克氏针治疗锁骨骨折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河北医学,2012,18(3):382-384.

[5]洪斌,奥沛源,任学通,等.重建钢板偏心性放置内固定术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应用[J].北京医学,2011,33(7):560-562.

[6]曹军社,王星.前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3,16(4):469-470.

标签:;  ;  ;  

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