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河床冲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河床,水库,水工,模型,河道,底工,下游。
河床冲刷论文文献综述
卢金友,朱勇辉[1](2019)在《水利枢纽下游河床冲刷与再造过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利枢纽尤其是水库的拦蓄与调节作用下,下游河道的来水来沙条件显着变化,将导致下游河道不平衡输沙,引起河床冲刷与再造。水利枢纽下游河道的河床冲刷与再造过程,兼具床沙冲刷—粗化—交换—悬移质恢复等多过程耦合的微观水沙运动特性,以及泥沙冲淤—床面形态变化—纵比降改变—河型河势调整等多尺度复杂响应的宏观形态变化。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通过实测资料分析、理论研究、实体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手段,从微观机理和宏观规律2个主要方面开展。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水利枢纽下游河床冲刷与再造过程研究成果,对河床冲刷与再造实体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中的模型沙选择、泥沙恢复饱和系数等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亟待解决的科技难题。(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9年12期)
王华,曹双,于洋,罗锋[2](2019)在《南京河段拟建过江隧道河段河床冲刷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近年来河流演变特征和拟建工程河段水沙特征,综合考虑长江下游南京河段水沙运动规律、叁峡水库蓄水后沙量的变化以及对河床冲淤影响较不利的水文年,确定了具有代表性的模型计算水沙控制条件和不利水沙条件。结合实测资料,采用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对长江下游南京河段拟建建宁西路过江隧道附近区域的潮流及含沙量进行模拟及验证。在验证良好的基础上,对工程河段各方案(A、B、D、E)的河床冲淤进行了预测,并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型计算结果较为一致;拟建过江隧道各方案冲刷变化基本相似,其中E方案左、右深槽冲刷深度最小,可为过江隧道工程的合理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赵占超,姚仕明,唐峰,渠庚,庄灵光[3](2019)在《冲刷条件下熊城河段河床演变规律及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叁峡工程的蓄水运用及其上游向家坝、溪洛渡水库的陆续运用,水库下游河段来沙量大幅减少,清水冲刷严重,河道演变特性发生明显变化,对防洪、航运、岸线利用等方面产生影响。通过分析原型资料,研究冲刷条件下长江荆江熊城(即熊家洲—城陵矶)河段的水沙运动特性与河床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体模型试验预测叁峡水库运用30年后熊城河段的冲淤量、冲淤分布及河势变化。结果表明,熊城河段将持续保持冲刷态势,深槽不断刷深、展宽,不利于航道稳定。(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王智超,段海澎,魏,松[4](2019)在《非均匀沙质河床桥梁基础局部冲刷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桥梁基础局部河床冲刷造成桥墩基础暴露、埋深降低,是导致桥梁基础损毁、承载能力降低、直至桥梁整体破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工程地质、水文、桥梁结构等差异,桥墩基础冲刷影响因素众多,其中泥沙非均匀性是重要因素之一,对桥梁基础局部冲刷演变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理论公式、冲刷试验、数值模拟叁方面着手,概述了非均匀沙质河床下桥梁基础局部冲刷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对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思考。(本文来源于《吉林水利》期刊2019年06期)
郝铭,李国栋[5](2019)在《柴坪水电站溢流坝下游河床冲刷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柴坪水电站坝址距离河床弯道较近,地质条件相对较差,大坝采用的消能方式为面流消能,使得水电站下泄水流流态比较复杂,下游河床冲刷剧烈,因此需要对水电站进行整体水工模型试验,证明水电站设计能够满足工程运行要求。研究发现溢流坝下泄水流的主流偏向右岸,对水电站下游右岸河床产生严重冲刷,对大坝的稳定性与工程安全运行造成影响,需要对水电站体型进行优化。研究采用在水电站右导墙处增加贴角,延长溢流坝左边孔左闸墩,同时去掉溢流坝左侧导墙的方式,迫使溢流坝下泄水流主流偏向河道中间。优化方案使下游河床冲刷减弱,降低了河床冲刷对大坝整体稳定性的影响,满足水电站工程运行要求,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设计参考。(本文来源于《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杨文俊,孟震,朱帅[6](2019)在《清水冲刷下河床粗化试验研究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床粗化问题是推移质运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河床级配、水流条件、输沙级配、床面形态四者互为反馈,交互制约,该领域一直为研究前沿。本文回顾及评述了河床粗化试验研究中的河床粗化机理、推移质输沙率、输沙级配、粗化层表面形态、粗化层非均匀沙起动条件、粗化层泥沙级配沿径向分布、可动层内床沙垂向交换,以及粗化河床对"人工喂沙"的响应等八个关键科学问题。河床粗化涉及许多不确定未知因素,成体系的理论成果之所以不足,主要在于精密试验资料的匮乏。精密粗化试验是很难突破的瓶颈,跨学科交叉技术的应用和先进量测仪器的研发将是解决这一复杂问题的有力手段。(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孙明皓[7](2019)在《基于重力驱动磁传感的河床冲刷监测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长期处于叁维水环境中的桥墩局部河床的冲刷情况进行监测,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重力驱动磁传感的河床冲刷监测系统。该系统利用扇形扫描声呐技术扫描河床冲刷情况,为铁磁标签传感器等设备布设点位的选取提供前置信息。结合重力驱动导轨,减小磁偶极子自由度,以达到简化反演计算过程及明确反演位置的目的。根据磁偶极子模型,本研究设计了一种铁磁标签传感器,具有水下工作、远程开关、自供电等特点;其中,远程开关的功能可用于监测点位传感器磁场与背景磁场分离。为了解决国内外磁偶极子定位方法太过复杂,所需仪器造价过高,适应环境能力薄弱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变化磁偶极子磁场空间分布坐标系,联立叁个方向上的磁场分布公式,推导出能够反演单自由度铁磁标签传感器位置的公式。反演公式为一元二次方程,易求理论解,且理论解只存在两个,便于选取正解。为了证明铁磁标签传感器位置反演公式的成立,本研究通过A1NSYS有限元仿真和实验验证,结果证明,虽然由于磁偶极子与铁磁标签传感器在形态上有一定差异,致使铁磁标签传感器的感应磁场强度与磁偶极子磁场分布模式给出的理论磁场强度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反演结果误差较小,所推导的公式能够作为铁磁标签传感器位置的反演公式,且具有一定的抗噪能力。为了研究各预设参数对反演结果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控制变量法,通过对ANSYS有限元仿真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了各预设参数对反演结果的影响效果,并据此对各预设参数的设定给出了设计要点。本研究根据所推导的公式,编写了“重力驱动磁传感河床冲刷监测系统”程序,形成使用界面,达到远程监控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5)
汪凯迪,张建民[8](2019)在《某消力池末端河床冲刷治理方案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水闸下游的冲刷防护与治理,一般在方案实施前需要进行物理模型试验验证。通过对某电站典型运行工况进行模拟,反演了冲刷区域的冲刷过程,确定了最大冲刷深度和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6种护底方案。通过1:70水工模型试验综合对比不同方案的防冲效果。结果表明:明渠左导墙左侧河床位置铺设2列3.0 m厚、长宽均为9.0 m的混凝土板进行护底时,各项水力学指标较优,既考虑了经济效益又切实控制了河床冲刷范围;同时推算出混凝土板与河床之间的摩擦系数范围为0.20~0.30。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河床护底修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及经验。(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04期)
付鹏程,陈志坚[9](2019)在《苏通大桥北主墩河床防护层对水下冲刷边坡稳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苏通大桥自2015年以来河床面局部冲刷问题较为突出,基于对苏通大桥运营期北主墩范围现有水下冲刷边坡的分析,评价河床防护层对北主墩稳定性的作用。利用FLAC ~(3D)软件,分析北主墩2016年枯水期和丰水期时段有河床防护层和无河床防护层条件下水下边坡的稳定性,计算显示有河床防护层时边坡能保持稳定,无河床防护层时不能保持稳定,论证了河床防护层对于北主墩基础的整体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水道港口》期刊2019年01期)
万占伟,陈翠霞,段文龙[10](2019)在《黄河下游河床可能最大冲刷深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999年10月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至2017年4月黄河下游河道累计冲刷量达29亿t,已超出以往研究提出的下游河道最大冲刷量,河道持续冲刷对下游供水和灌溉带来了严重影响。分析了叁门峡水库拦沙期、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下游河道冲刷变化及其对水位、比降等的影响,采用冲刷极限状态法和数学模型计算,分别预估了未来下游河床可能最大冲刷深度,并提出工程设计推荐采用成果,相比小浪底水库投入前,下游花园口至利津河段沿程自上至下最大冲刷深度为5.01 m~2.09 m,考虑2015年汛前已有冲刷,未来仍可继续冲刷1.66 m~0.54 m。成果可为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及涉河项目洪水影响评价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河床冲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分析近年来河流演变特征和拟建工程河段水沙特征,综合考虑长江下游南京河段水沙运动规律、叁峡水库蓄水后沙量的变化以及对河床冲淤影响较不利的水文年,确定了具有代表性的模型计算水沙控制条件和不利水沙条件。结合实测资料,采用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对长江下游南京河段拟建建宁西路过江隧道附近区域的潮流及含沙量进行模拟及验证。在验证良好的基础上,对工程河段各方案(A、B、D、E)的河床冲淤进行了预测,并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型计算结果较为一致;拟建过江隧道各方案冲刷变化基本相似,其中E方案左、右深槽冲刷深度最小,可为过江隧道工程的合理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河床冲刷论文参考文献
[1].卢金友,朱勇辉.水利枢纽下游河床冲刷与再造过程研究进展[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9
[2].王华,曹双,于洋,罗锋.南京河段拟建过江隧道河段河床冲刷数值模拟[J].水运工程.2019
[3].赵占超,姚仕明,唐峰,渠庚,庄灵光.冲刷条件下熊城河段河床演变规律及趋势[J].水运工程.2019
[4].王智超,段海澎,魏,松.非均匀沙质河床桥梁基础局部冲刷研究综述[J].吉林水利.2019
[5].郝铭,李国栋.柴坪水电站溢流坝下游河床冲刷试验[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9
[6].杨文俊,孟震,朱帅.清水冲刷下河床粗化试验研究评述[J].泥沙研究.2019
[7].孙明皓.基于重力驱动磁传感的河床冲刷监测系统研究[D].山东大学.2019
[8].汪凯迪,张建民.某消力池末端河床冲刷治理方案试验研究[J].人民长江.2019
[9].付鹏程,陈志坚.苏通大桥北主墩河床防护层对水下冲刷边坡稳定的影响[J].水道港口.2019
[10].万占伟,陈翠霞,段文龙.黄河下游河床可能最大冲刷深度分析[J].泥沙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