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甜1杨巧贞2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471000)
摘要:目的:分析PICC置管术在肿瘤患者中应用及护理。方法:笔者根据自己所在医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采用静脉输液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210例,依据穿刺方法不同将210例患者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各105例,其中传统组采用传统的头皮针和普通静脉留置针,改良组采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结果:传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并顺利完成输液治疗59例;二次及以上穿刺46例,平均置管时间为3天。改良组均一次性穿刺成功且顺利完成长时间治疗,平均置管时间4月。结论: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为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的途径,减少了患者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和用药过程中患者的恐惧,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PICC置管术;肿瘤患者;应用;护理
引言
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PICC的主要目的是给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及便于静脉输注高刺激性或者高渗透压的药物。PICC在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广泛,因为与传统的输液方法相比,其维护更加方便、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PICC大大减少了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皮肤及外周血管的损伤,更加避免了刺激性药物导致的血管损伤,显著降低了恶性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痛楚,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
一、临床资料
笔者根据自己所在医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采用静脉输液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210例,男123例、女87例,年龄28-80岁。依据穿刺方法不同将210例患者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各105例,其中传统组采用传统的头皮针和普通静脉留置针,常规安尔碘消毒穿刺处皮肤,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进行静脉穿刺操作,穿刺成功后用3M透明敷贴覆盖穿刺点,接上静脉输液装置;改良组采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由经过专职培训取得穿刺资格证护士操作,操作时穿隔离衣、戴手套,穿刺区域最大化面积铺设无菌巾,安尔碘消毒肘正中穿刺皮肤处2遍,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进行静脉穿刺操作,穿刺成功后做回血实验,若回血良好、确认穿刺成功后用3M透明敷贴覆盖穿刺点,使用交叉法固定管路并接上静脉输液装置[1]。
穿刺术成功后,选用透气性好的无菌透明贴膜固定导管,将导管入口与外界环境隔离,形成阻挡外来细菌感染的屏障。输液过程中,若患者出汗多、浸湿敷贴,则应随时更换;要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变红、渗漏或水肿,触摸穿刺点有无疼痛和硬结,注意患者体温的变化;告知患者置管肢体避免剧烈活动,教会患者及其家属改良穿刺肢体的衣袖,以免穿脱上衣时将导管拔出;要及时更换穿刺处贴膜、清理血渍,皮肤较敏感的患者应每天消毒更换贴膜1次,更换贴膜时动作应轻柔,要从下向上撕去贴膜;肝素帽接头使用后要注意防止污染,肝素帽每3~5天更换1次,输液时严格消毒;每天输液前用10~20ml生理盐水以脉冲式冲洗导管,输液完毕,再用不少于10ml的生理盐水正压脉冲式封管。观察比较两种穿刺方法的临床效果。
二、结果
传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并顺利完成输液治疗59例;二次及以上穿刺(包括一次穿刺成功后,输液过程中发生渗漏、堵管而重新穿刺者)46例,其中堵管39例经重新穿刺完成治疗,出现药物外渗引起静脉炎10例,经局部药物封闭及硫酸镁湿敷后好转完成治疗。平均置管时间为3天。
改良组:均一次性穿刺成功且顺利完成长时间治疗,无堵管、外漏发生;仅1例在置管后1月因自觉穿刺路径疼痛不适(局部皮肤及血管走向无异常)而拔管。平均置管时间4月[2]。
三、讨论
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是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常需要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输注化疗药物治疗。而传统的外周静脉穿刺术是应用普通头皮针或普通留置针,其穿刺部位表浅、不易固定,且因针头材质硬,穿刺肢体稍微活动即可使穿刺针滑出血管外或穿破血管,因而一旦穿刺成功则需严格限制肢体活动;由于反复穿刺的机械刺激及化疗药物的渗漏可导致局部皮肤组织坏死,因而给患者带来不便与痛苦,且使治疗不能顺利进行。采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深静脉,穿刺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患者活动不受严格限制;且留置管道材质较柔软,因而可避免静脉炎及皮肤软组织的损伤。
恶性肿瘤患者,往往由于数个疗程的放化疗及营养支持的治疗,需长期静脉摄入治疗药物或营养支持。常规的肿瘤护理在治疗过程中会反复穿刺浅静脉,来完成患者的输液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只能承受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容易发生血管炎,局部皮肤水肿及皮疹等并发症,降低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进了PICC技术,此项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快捷,可长期留置,使用安全有效,维护简单安全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及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PICC置入的导管顶端固定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这些血管管腔大、血流速度快,可快速稀释刺激性较大,渗透压较高的化疗药物,从而减少了刺激性药物对周围血管的损伤,患者的上肢静脉网因而得到保护。PICC技术减少了反复浅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轻了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PICC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又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使护理人员工作上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总之,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我们发现,应用PICC技术的患者,其感染、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极低;此外置管可长时间留存,其护理简单、便捷,患者痛苦少、生活质量高、依从性好[3]。
本文结果显示,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静脉炎发生及药物外渗方面均明显优于应用普通头皮针或普通留置针的外周静脉穿刺术。但值得注意的是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护理极为重要,由于其属于侵入性操作,故穿刺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穿刺前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并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充分做好穿刺前准备;二是穿刺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三是穿刺后要认真负责地按时做好管道的各项护理,有效预防感染。
结束语
总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为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的途径,减少了患者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和用药过程中患者的恐惧,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然而PICC导管毕竟是一种异物,长期留在体内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要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做好相应的护理,保证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岩,王洪阳,陆艳红.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2):317-318.
[2]吴淑华.PICC置管术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外医疗,2011(13):153+156.
[3]谭敬华.PICC置管术在癌症患者中应用的护理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17):2212-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