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脑梗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脑梗死,动脉,张量,患者,磁共振,溶栓,上肢。
脑梗死论文文献综述
王云柯[1](2020)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38例脑梗死患者,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观察患者不同分级及不同分级患者健侧、患侧康复前后FA变化情况。结果:138例脑梗死患者中,1级28例、2级45例、3级65例;康复后各级患者与康复前相比,其健侧和患侧FA均有显着降低;康复后1级患侧FA评分高于2级,2级高于3级,1级健侧FA评分低于2级,2级低于3级,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显着,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影像技术》期刊2020年01期)
刘达[2](2020)在《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的类型及危险因素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脑梗死患者再发的类型及危险因素。方法筛选我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356例首发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2组各178例,观察组进行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对照组未进行。随访2年,统计2组再发脑梗死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再发脑梗死率为12.9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血管病变亚型腔隙性脑梗死(LI)、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是再发脑梗死的类型;LI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冠心病、吸烟史,AT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冠心病、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高甘油叁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结论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类型主要是LI和AT,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等均是相关危险因素,高危患者应予以积极干预,以降低再发率。(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20年01期)
廖洵[3](2020)在《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脑梗死的临床价值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2例,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成试验组(n=41)和对照组(n=41),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对比2组的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能够提升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20年01期)
袁莉萍[4](2020)在《针灸疗法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针灸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各组为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灸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uge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FCA评分、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患者采取针灸疗法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的效果确切,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20年01期)
曾俊,夏添[5](2020)在《正念认知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耻感、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正念减压疗法(MBSR)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病耻感、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遴选90例ACI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基于以上干预基础给予MBSR干预,观察两组干预前及干预6周后的病耻感、自我感受负担、正念水平、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关于病耻感量表中疏远因子(t=10.803,5.925;P<0.05)、刻板因子(t=10.509,5.562;P<0.05)、歧视因子(t=11.519,5.858;P<0.05)、抵抗因子(t=9.984,5.519;P<0.05)及社会退缩因子(t=9.005,4.159;P<0.05)共5项评分显着降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评分(t=14.173,5.857;P<0.05)显着降低,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t=-7.942,-4.904;P<0.05)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t=-18.144,-7.994;P<0.05)显着提高,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生命质量简表SF-36中生理机能(t=-7.049,-3.658;P<0.05)、生理职能(t=-5.834,-3.099;P<0.05)、躯体疼痛(t=-7.022,-4.111;P<0.05)、一般健康(t=-7.559,-3.516;P<0.05)、活力(t=-7.483,-4.438;P<0.05)、社会功能(t=-6.224,-2.854;P<0.05)、情感职能(t=-7.159,-2.667;P<0.05)及精神健康(t=-7.441,-4.125;P<0.05)显着降低,以上指标观察组变化幅度显着大于对照组(t=4.612,3.742,4.686,3.091,4.249,5.692,2.210,6.7422.404,2.194,2.459,2.701,2.051,2.528,3.115,2.965;P<0.05)。结论:MBSR法可有效减轻ACI患者的病耻感和自我感受负担,提高其正念水平和自我效能感,利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20年01期)
申林,周虎传,卫飞,王皓香,王宫[6](2019)在《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狭窄与基底节脑出血及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水平段(M1)狭窄与基底节脑出血和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 123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经筛选最终纳入47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依据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和颅脑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基底节脑出血组、急性脑梗死组、陈旧性脑梗死组和正常受试者组。依据计算机断层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测量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利用单因素相关分析模型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脑出血和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探讨大脑中动脉水平段(M1)狭窄和基底节脑出血及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M1狭窄增加了基底节脑出血的风险(P=0. 001,OR=5. 675),高血压(HP)增加了基底节脑出血的风险(P <0. 001,OR=16. 117),糖尿病(DM)减少了基底节脑出血的风险(P=0. 001,OR=0. 144),M1狭窄增加了急性和陈旧性脑梗死的风险,HP减少了急性和陈旧性脑梗死的风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M1狭窄会增加基底节脑出血和脑梗死的风险,需积极予以治疗。(本文来源于《局解手术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王小菊[7](2019)在《绳带捆绑技术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脑部由于梗死灶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中枢神经受损,进而出现异常的运动姿势模式,造成偏瘫。有研究证实,康复疗法通过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功能重建及输入正常运动模式能够有效恢复其下肢功能及步态[1]。绳带捆绑技术是(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24期)
慕莉,霍艳虹[8](2019)在《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患者的康复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脑梗死临床常表现为言语智力障碍、晕倒、半身不遂,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伴随心律失常、休克、糖尿病、高血压等。该病症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其发病急,且无前兆症状。患者的肢体偏瘫,会给患者以极大生活心理压力,影响生活质量,产生认知功能障碍。此次研究通过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患者,采用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伴抑郁患者72例,随机(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24期)
蒋维海,孙微,王一帆[9](2019)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溶栓后24 h内注射丹参多酚酸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和氧化应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溶栓后24 h内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进行溶栓治疗患者28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丹参多酚酸组和对照组,每组1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丹参多酚酸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溶栓后24 h内给予丹参多酚酸治疗。采用血液流变分析仪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聚集指数。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丹参多酚酸组疗效显着增加(P<0.05),总有效率显着升高(P<0.05)。治疗前,两组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丹参多酚酸组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SOD、MDA、LP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OD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MDA、LPO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丹参多酚酸组SOD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MDA、LPO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24 h内应用丹参多酚酸安全有效,丹参多酚酸可通过降低血浆黏度和氧化应激反应程度提高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24期)
王鹏,杨占辉,滑丽美[10](2019)在《机械取栓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神经功能、神经保护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机械取栓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神经功能、神经保护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103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1),观察组予机械取栓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记录治疗后1个月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神经功能,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神经保护因子[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biquitin carboxy terminal hydrolases L1, UCH-L1)、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 IGF-1)]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8.46%(46/52)、70.59(36/5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19,P=0.028)。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MMSE评分、BDNF、IGF-1水平升高,NIHSS评分、UCH-L1、GFAP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BDNF、IGF-1水平升高,NIHSS评分、UCH-L1、GFAP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3.46%(7/52)、15.69(8/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4,P=0.619)。结论机械取栓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显着提高临床疗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增加神经保护因子的释放,且治疗安全性良好。(本文来源于《临床误诊误治》期刊2019年12期)
脑梗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脑梗死患者再发的类型及危险因素。方法筛选我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356例首发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2组各178例,观察组进行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对照组未进行。随访2年,统计2组再发脑梗死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再发脑梗死率为12.9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血管病变亚型腔隙性脑梗死(LI)、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是再发脑梗死的类型;LI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冠心病、吸烟史,AT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冠心病、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高甘油叁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结论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类型主要是LI和AT,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等均是相关危险因素,高危患者应予以积极干预,以降低再发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脑梗死论文参考文献
[1].王云柯.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J].影像技术.2020
[2].刘达.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的类型及危险因素相关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0
[3].廖洵.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脑梗死的临床价值评估[J].基层医学论坛.2020
[4].袁莉萍.针灸疗法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0
[5].曾俊,夏添.正念认知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耻感、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
[6].申林,周虎传,卫飞,王皓香,王宫.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狭窄与基底节脑出血及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9
[7].王小菊.绳带捆绑技术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9
[8].慕莉,霍艳虹.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患者的康复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2019
[9].蒋维海,孙微,王一帆.老年急性脑梗死溶栓后24h内注射丹参多酚酸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和氧化应激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10].王鹏,杨占辉,滑丽美.机械取栓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神经功能、神经保护因子的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