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适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态,喀斯特,洞口,龙舟,瑞香,构型,论语。
生态适应论文文献综述
韦江玲,王增军[1](2019)在《4种红树植物幼苗叶片解剖结构及生态适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石蜡切片法,研究了广西山口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4种红树植物幼苗——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秋茄(Kandelia candel)的叶片解剖结构,揭示其适应滨海盐渍环境的机理。结果表明,4种植物均具有适应海生环境的共同叶片结构特征:具较厚角质层,表皮之内有贮水组织的内皮层,气孔下陷,有发达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同时,4种植物又各自表现出与其生境相适应的叶片形态特征:秋茄为等面叶,白骨壤和桐花树上下表皮具盐腺,白骨壤密被表皮毛,桐花树和秋茄树叶片结构中有木栓瘤结构,木榄和秋茄叶片含晶体。单宁含量大小为秋茄、桐花树、木榄、白骨壤。该研究为红树植物的生态功能、分类、生境、移栽以及湿地保护等方面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8期)
杨晓燕,李秀壮,金辉,辛爱一,柳皓月[2](2019)在《不同海拔瑞香狼毒根内次生代谢产物变化规律及生态适应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通过次生代谢产生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是植物适应环境的表现,同时可以保护植物免受不利自然环境变化的损害。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是危害我国天然草地的重要毒草,是草地退化的标志性植物之一。瑞香狼毒在土壤环境中释放的次生代谢产物可能是影响其生态竞争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不同海拔瑞香狼毒根内次生代谢产物种类、含量和随环境因子变化规律的研究,揭示瑞香狼毒种群在天然草地扩张的生态因素。本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我国北方不同海拔24个点的瑞香狼毒根提取物和根内分离出的化合物的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同时用峰面积法测定了狼毒色原酮和狼毒素含量随海拔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狼毒色原酮(Chamaechromone)和狼毒素(Chamaejasmine)是瑞香狼毒根内主要的黄酮类化合物,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的不同,化合物的含量差异较大。狼毒色原酮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而狼毒素含量呈降低趋势。综上所述,狼毒色原酮是瑞香狼毒体内一种具有较强耐药活性的代谢物,它可以帮助瑞香狼毒适应恶劣的生长环境,如紫外线辐射、干旱、寒冷、盐、缺氧、营养不良等,对瑞香狼毒的环境适应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含量比表明,狼毒素是合成狼毒色原酮的前体。因此,从狼毒素到狼毒色原酮的代谢途径可能是影响瑞香狼毒环境适应性的关键步骤。此结论有助于深入研究不同海拔瑞香狼毒根内次生代谢产物变化规律,并揭示瑞香狼毒种群在天然草地的竞争优势和广泛生态适应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第九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9-19)
孙海荣,车昭碧,陈乙实,鲁为华,王树林[3](2019)在《荒漠植物囊果草生物学特性及其种群分布格局的生态适应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荒漠植物囊果草生物学特性及其种群分布格局的生态适应意义,以北疆地区温性荒漠中的特有植物囊果草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学特性、种子传播方式及野外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囊果草具膀胱状膜质果囊和膨大的不规则块状根茎,每株平均具果囊8.29个,果囊底部和侧面具网状脉络,且底部脉络较粗,不易破裂,顶部无脉络但具蓝紫斑,成熟时易破裂,每个果囊内平均包含球形种子2.82个。囊果草的花具有暂时闭合特性。囊果草为风滚式传播植物,一方面,地上果囊随风滚动时释放内部种子完成远距离传播,随着果囊体积的增大,果囊在不同粗糙程度微地形条件下的移动距离呈线性递增趋势,随地面粗糙度的增加,果囊最短移动距离显着减小(P<0.05),散布的种子数量则显着增加(P<0.05),且果囊移动距离与散布种子数量之间显着负相关(r=0.30,P<0.05);另一方面,地下块状根茎以营养生殖的方式在原位萌发。囊果草种群的分布格局与其生殖方式密切相关。在小尺度范围内(0~50 m),随着空间尺度的扩大,囊果草种群幼苗和成株的分布格局表现为从均匀分布到聚集分布再到随机分布的特点;在中等尺度范围内(3.0~17.5 m),幼苗和成株的空间关联性表现为正关联,随着空间尺度的递增,二者之间的关联性逐渐减小且关联性不显着。(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黄婷,胡东平[4](2019)在《刘殿爵《论语》英译本中的生态适应和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语》作为中国重要的古籍之一,传达了中华民族的社会价值和伦理道德。在《论语》英译研究中,学界多从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角度来进行研究,鲜有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者。本文将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刘殿爵《论语》英译本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得出,在刘殿爵的《论语》英译本中,体现了译者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而对翻译策略进行相应的适应和选择,这样的处理方法准确传达了《论语》的精髓,真正搭起了传播传统文化的桥梁。(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李炜,李小雁,黄永梅,王佩,张赐成[5](2019)在《黑河流域干旱生态系统红砂荒漠空间斑块结构及其生态适应策略(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In many arid ecosystems, vegetation frequently occurs in high-cover patches interspersed in a matrix of low plant cover. However,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for shrub patch pattern dynamics along climate gradients remain unclear on a large scale. This context aimed to assess the variance of the Reaumuria soongorica patch structure along the precipitation gradient 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patch structure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Heihe River Basin(HRB). Field investigations on vegetation patterns and heterogeneity in soil properties were conducted during 2014 and 201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atch height, size and plant-to-patch distance were smaller in high precipitation habitats than in low precipitation sites. Climate, soil and vegetation explained 82.5% of the variance in patch structure. Spatially, R. soongorica shifted from a clumped to a random pattern on the landscape towards the MAP gradient, and heterogeneity in the surface soil properties(the ratio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BSC) to bare gravels(BG)) determined the R. soongorica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HRB. A conceptual model, which integrated water availability and plant facilitation and competition effects, was revealed that R. soongorica changed from a flexible water use strategy in high precipitation regions to a consistent water use strategy in low precipitation areas. Our study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quantification of the variance in shrub patch structure along a precipitation gradient and may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vegetation pattern dynamics in the Gobi Desert under future climate change.(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期刊2019年09期)
李伯利[6](2019)在《生态适应观照下的中国政治话语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政治话语翻译是以外国读者、受众为目标,将源信息由汉语转换成目的语并对外发表、传播的过程。中国政治话语的规范翻译是向国际社会准确阐释中国政治主张、治国理念的重要基础,它不仅具有传播意义,而且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以生态适应论为指导,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就我国政治话语翻译过程中译者对翻译生态的能动选择与适应策略进行了论述。本文指出:政治话语的翻译过程就是译者能动地就政治话语的宏观生态环境,即源语目的、源语语义、源语特征及目标语言、文化等进行适应、选择的过程。(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祁姗[7](2019)在《基于生态适应理念的西安市周至县村庄体系规划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为解决乡村人口流失、村庄用地低效利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均、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以及产业发展均质化等村庄发展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改善乡村现状的村庄规划。但目前来看,这些问题依然存在,有学者认为乡村规划体系存在重单个村庄建设规划而轻村庄体系规划的问题。同时,生态环境是乡村的绿色背景及其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然而目前由于村庄用地的无序分割、生态环境污染、乡村规划不当等行为造成村庄生态格局的破坏和绿色资源的消失,导致村庄人口的大量流失和土地的失衡,从而严重影响到村庄体系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村庄体系的地位及作用在整个城乡体系中越来越重要,学者们对于村庄体系也开始在规划学、地理学和经济学学科角度下作出较多研究,但在生态学视角下的村庄体系规划研究还仍有些许欠缺,相关方面的研究也较少。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引导,传统的村庄体系规划及布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发展要求,加上国家相关政策对于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倾斜,为此,如何平衡好村庄体系规划与生态空间之间的关系、如何合理构建村庄等级规模、空间布局、产业布局以及空间结构与生态的耦合机制并搭建村庄体系的生态策略已成为生态文明背景下协调城乡统筹发展、发挥地域特色资源和建造生态化的村庄体系的重要举措。首先,基于生态文明战略引导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构建合理的村庄体系的现实背景以及规划绿色生态化的周至县村庄体系的地域背景下提出构建新的县域村庄体系的研究意义,以中心地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及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等作为村庄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村庄等级规模、职能结构、空间布局以及生态导向下的村庄体系研究综述进行总结与借鉴,从而科学合理的评述周至县村庄体系现状发展概况并归纳总结问题致因;其次,在对生态适应内涵及过程机制的基础和村庄体系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的分析基础上,分别从等级规模、空间布局、产业维度和结构体系四个方面对周至县村庄体系规划路径进行探讨;最后,分别从宏观层面的县域村庄体系规划和微观层面的镇域村庄体系规划提出生态适应性规划策略,宏观层面主要以统筹县域生态要素、建构生态安全格局和促进产业生态转型等策略,微观生态层面村庄体系策略主要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修复工程和打造地域生态文化为主要策略。(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15)
王海涛,尹大科,张安莉,徐宏伟,黎文杰[8](2019)在《叁种次级洞巢鸟对巢洞洞口的选择与生态适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山雀、普通?和白眉姬鹟叁种同域繁殖的次级洞巢鸟为研究对象,根据自然条件下叁种鸟所占巢洞的洞口倾角及大小,结合室内的防雨模拟实验,探讨分析了叁种次级洞巢鸟的洞口选择模式及生态适应特征.结果表明:叁种鸟均倾向于选择洞口倾角向下的巢洞,而未利用巢洞的洞口倾角多向上;大山雀和白眉姬鹟占用巢的洞口倾角无显着差异,但明显小于普通?的洞口倾角;叁种鸟对洞口大小无明显的选择性;巢洞内进水量随洞口倾角和洞口大小的增大而增加,但进水量与洞口类型无显着相关性.建议利用人工巢箱招引保护鸟类时,应考虑悬挂巢箱的洞口倾角和洞口大小,以降低降雨等气候因素的影响,增加巢箱的利用率及次级洞巢鸟的繁殖适合度.(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黄同丽,唐丽霞,陈龙,张乔艳[9](2019)在《喀斯特区3种灌木根系构型及其生态适应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喀斯特地区灌木植物的根系构型及适应策略,采用逐步挖掘法分析黔中喀斯特区3种灌木的根系拓扑指数、根系连接长度、根系分支率,并探讨根系水平分布特征及根系弯曲特点。结果表明:1)对3种灌木喀斯特有限生存空间采取相似的适应策略,拓扑指数TI均接近于1,即均趋近于鱼尾形分支结构。2) 3种灌木总根系连接长度均较长,具体表现为双荚决明(597. 17 cm)>多花木蓝(589. 23 cm)>火棘(567. 53 cm),但树种之间差异不显着(P> 0. 05);此外,除叁、四级根系连接长度之间无显着差异(P> 0. 05)外,其余各级根系连接长度之间均有极显着差异(P <0. 01)。3)总根系分支率表现为火棘(2. 314)>多花木蓝(1. 747)>双荚决明(1. 541),即火棘的根系分支能力最强。4) 3种灌木根系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且存在不确定性。此外,灌木根系为寻求生长空间还表现出独特的缠绕弯曲形态。(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徐煊[10](2019)在《中华龙舟文化的演变及生态适应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龙舟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对龙和舟结合形成的集运输,祭祀等色彩的运动项目。中华龙舟文化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代表。在不同时代发生了系列适应性变化。本文对中华龙舟文化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中华龙舟文化在演变中生活适应性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9年03期)
生态适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通过次生代谢产生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是植物适应环境的表现,同时可以保护植物免受不利自然环境变化的损害。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是危害我国天然草地的重要毒草,是草地退化的标志性植物之一。瑞香狼毒在土壤环境中释放的次生代谢产物可能是影响其生态竞争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不同海拔瑞香狼毒根内次生代谢产物种类、含量和随环境因子变化规律的研究,揭示瑞香狼毒种群在天然草地扩张的生态因素。本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我国北方不同海拔24个点的瑞香狼毒根提取物和根内分离出的化合物的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同时用峰面积法测定了狼毒色原酮和狼毒素含量随海拔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狼毒色原酮(Chamaechromone)和狼毒素(Chamaejasmine)是瑞香狼毒根内主要的黄酮类化合物,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的不同,化合物的含量差异较大。狼毒色原酮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而狼毒素含量呈降低趋势。综上所述,狼毒色原酮是瑞香狼毒体内一种具有较强耐药活性的代谢物,它可以帮助瑞香狼毒适应恶劣的生长环境,如紫外线辐射、干旱、寒冷、盐、缺氧、营养不良等,对瑞香狼毒的环境适应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含量比表明,狼毒素是合成狼毒色原酮的前体。因此,从狼毒素到狼毒色原酮的代谢途径可能是影响瑞香狼毒环境适应性的关键步骤。此结论有助于深入研究不同海拔瑞香狼毒根内次生代谢产物变化规律,并揭示瑞香狼毒种群在天然草地的竞争优势和广泛生态适应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适应论文参考文献
[1].韦江玲,王增军.4种红树植物幼苗叶片解剖结构及生态适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
[2].杨晓燕,李秀壮,金辉,辛爱一,柳皓月.不同海拔瑞香狼毒根内次生代谢产物变化规律及生态适应机制研究[C].中国第九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3].孙海荣,车昭碧,陈乙实,鲁为华,王树林.荒漠植物囊果草生物学特性及其种群分布格局的生态适应意义[J].草业学报.2019
[4].黄婷,胡东平.刘殿爵《论语》英译本中的生态适应和选择[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5].李炜,李小雁,黄永梅,王佩,张赐成.黑河流域干旱生态系统红砂荒漠空间斑块结构及其生态适应策略(英文)[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9
[6].李伯利.生态适应观照下的中国政治话语翻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祁姗.基于生态适应理念的西安市周至县村庄体系规划策略研究[D].长安大学.2019
[8].王海涛,尹大科,张安莉,徐宏伟,黎文杰.叁种次级洞巢鸟对巢洞洞口的选择与生态适应[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黄同丽,唐丽霞,陈龙,张乔艳.喀斯特区3种灌木根系构型及其生态适应策略[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
[10].徐煊.中华龙舟文化的演变及生态适应论分析[J].祖国.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