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交际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言,高中英语,初中英语,初中,从句,定语,英语。
交际化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刘剑亮[1](2019)在《谈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交际化”的实施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增进情感不可或缺的介质,所以说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交际,只有将语言真正地用到交际中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才能掌握了这门语言。而英语是目前世界交流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但是在我国,一般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一直到大学都有这门课程。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还是很弱。究其原因,很多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重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不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学习外语的环境。本文就来谈谈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交际化"的实施策略。(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37期)
刘静[2](2019)在《谈如何实现英语课堂教学交际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的小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英语教学已由传统的强调单词和单纯的语法教学转变为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只有在英语课堂上实现交际化,才能促进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个性。"对广大英语教师来说,如何实现英语课堂教学交际化,至关重要。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本文来源于《读书文摘》期刊2019年11期)
贺思瑶[3](2019)在《初中作文教学的交际化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教学系统中,作文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但目前我国作文教学现状却不太乐观,主要原因在于师生都将作文和交际割裂开来,造成学生写作水平长期滞后的局面。因此,寻求作文教学的突破口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基于此,笔者提出“交际化策略”这一概念,希望为教师教学提供一点思路。绪论及结语部分除外,本文共分四个章节,其具体内容为:绪论部分,主要分析了该课题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并对本文的思路、方法、创新性分析等做了概括和总结。第一章简要剖析了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内涵与特征,并从学界研究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初中作文教学”“交际化策略”等概念做了厘定和阐述。第二章侧重分析了当前我国初中语文阶段作文教学的现状,主要通过分析教师和学生存在问题,总结出作文教学现状堪忧的主要原因是“交际感”的缺失。第叁章着重在理论层面,对初中作文教学“交际化策略”的教学目标、实施原则以及实施方法做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第四章则是基于实践,通过设计具体的作文教学课例,并进行教学实践。运用同课异构的方法,以某一具体的作文命题为例,比较分析传统教学和“交际化策略教学”的优劣,在此基础上,探讨作文教学“交际化策略”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并通过反思实践过程中的不足和缺漏,提出针对性的改良意见。总之,本研究整理搜集了国内外对“交际作文”的相关研究,并运用文献研究法、行动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作文教学的交际化策略做了相关概述、界定、实证以及对比,既分析了交际化策略的应用价值,也反思了该策略的缺漏之处,并对其提出改进意见,希望能通过本研究,为初中阶段的一线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石玉霞[4](2019)在《浅谈高中英语定语从句交际化语法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运用能力作为交际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正确使用恰当而又得体的语言技巧的基础,同时也是养成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开展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学到的英语知识转化为可以实际应用的交际能力。如何提升英语教学中语言交际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全体高中英语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学生发展的具体需求。在这一背景下,通过探究高中定语从句交际化语法教学的具体策略,以期提升高中英语教学的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下)》期刊2019年03期)
吴思廉[5](2018)在《初中英语教学的交际化训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教学交际化是初中英语阶段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关键课题。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当突出英语交际性的特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的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本文来源于《时代教育》期刊2018年12期)
莫祥慧[6](2017)在《交际化语文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际"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正常姿态,成为生生、师生共同发展的基础。课堂交际的主体和客体关系、课堂交际主客体间交际能力的提升、交际意识的培养,均要在语文课堂中有所体现。(本文来源于《成才之路》期刊2017年05期)
郑玉馨[7](2017)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交际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语言学上来讲,纵观整个世界上各个地区的语言,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们的交际需要。换言之,语言围绕着人们的实际需要而产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从语言实质上来说,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思想交流与思想互换而产生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为了对非汉语为母语的学生进行的教学,必须从语言的本质出发来展开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7年03期)
陈建英[8](2016)在《高中英语交际化过程写作教学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探究高中英语交际化过程写作教学的策略,让写作教学交际化,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中通过学生的交际互动、合作交流、探究讨论、互改互评的过程完成写作教学的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下)》期刊2016年11期)
周学浩[9](2016)在《初中英语交际化课堂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初中英语新教材课程标准规定,初级中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最基础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以及培养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初中阶段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英语课堂教学取得了许多可喜的进步,但在教学实践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思想落后,观念陈旧,仍把传授语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拿着新教材却仍沿袭旧的教学方(本文来源于《中学生英语》期刊2016年42期)
何叁建[10](2016)在《专四新题型语言知识交际化趋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专四已实施多年,为适应新时代要求,调整考试内容和题型成必然。2015年新考纲强调语言知识在具体语境的运用,呈现交际化趋势。考生务必重视此变化特点,并且制定相应复习对策,精准掌握知识点,方能从容应对,考出佳绩。(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期刊2016年08期)
交际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的小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英语教学已由传统的强调单词和单纯的语法教学转变为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只有在英语课堂上实现交际化,才能促进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个性。"对广大英语教师来说,如何实现英语课堂教学交际化,至关重要。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际化论文参考文献
[1].刘剑亮.谈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交际化”的实施策略[J].校园英语.2019
[2].刘静.谈如何实现英语课堂教学交际化[J].读书文摘.2019
[3].贺思瑶.初中作文教学的交际化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4].石玉霞.浅谈高中英语定语从句交际化语法教学[J].新课程(下).2019
[5].吴思廉.初中英语教学的交际化训练研究[J].时代教育.2018
[6].莫祥慧.交际化语文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7
[7].郑玉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交际化分析[J].山西青年.2017
[8].陈建英.高中英语交际化过程写作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下).2016
[9].周学浩.初中英语交际化课堂初探[J].中学生英语.2016
[10].何叁建.专四新题型语言知识交际化趋势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