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子,表面,角膜,荧光,树突,血红素,牙周炎。
表面分子论文文献综述
赵振宇,孙建海[1](2019)在《鼻咽癌患者肿瘤组织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及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患者肿瘤组织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invasive dendritic cells, IDC)表面分子表达水平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8年12月湖北省第叁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NPC患者86例为观察组,同期收集的鼻息肉患者86例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病变组织中肿瘤IDC表面分子MHC-Ⅱ和CD54表达水平的差异,以及NPC组织中IDC密度、MHC-II和CD45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关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肿瘤IDC密度降低,MHC-II和CD45阳性表达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的鼻咽癌患者肿瘤IDC密度、MHC-Ⅱ和CD54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较,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肿瘤IDC密度、MHC-Ⅱ和CD54阳性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的患者和高分化的患者肿瘤IDC密度、MHC-Ⅱ和CD54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PC患者肿瘤组织中IDC多为功能不成熟的细胞,IDC表面分子表达水平降低与患者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何田,贾玮娟,王弯弯,王弘[2](2019)在《基于荧光光谱、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分子对接技术的天然产物中14-3-3τ蛋白抑制剂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和建立一种从天然产物中高效筛选14-3-3τ蛋白抑制剂的方法,并初步探讨所筛选活性化合物与14-3-3τ蛋白相互作用的位点。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荧光分析方法对天然产物中具有14-3-3τ结合活性的化合物进行筛选研究,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对筛选结果进行验证,再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进行活性化合物的作用位点的预测,进而选择主要的结合位点,使用氨基酸定点突变体进行结合位点的验证。结果从82个备选天然产物中筛选出了17个不同类别的具有潜在14-3-3τ结合活性的化合物,并通过SPR实验验证了其中10个化合物的结合活性;使用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它们与14-3-3τ蛋白的结合位点主要为Arg56、Arg127和Tyr128,并使用3个14-3-3τ蛋白定点突变体R56A、R127A和Y128A,证明了其中5个化合物与目标蛋白的结合与此3位点相关。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高效,可用于快速筛选天然产物中14-3-3τ小分子抑制剂,为新型乳腺癌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参考和途径。(本文来源于《国际药学研究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孔令云,罗万力[3](2019)在《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乳化剂结构对乳化剂/集料表面传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及其4种异构体在集料主要化学成分碳酸钙固体表面的传质情况。模拟发现传质过程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及其异构体能在短时间内吸附到CaCO_3表面,并逐渐形成聚集结构,该过程中Na离子在乳化剂极性头周围无聚集现象;计算得到的界面相互作(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国际(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首届国际新材料前沿发展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1-23)
滑亚文,刘以良,周桓毅,徐明[4](2019)在《H_2分子在Al_(17)~q(q=-3~+3)表面吸附的电荷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Al_(17)团簇具有明显的曲率变化,其几何结构与宏观金属尖端类似.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H_2分子与Al_(17)~q(q=-3~+3)团簇离子的相互作用,分析电荷效应对几何结构、稳定性和电荷布居的影响.通过对(Al_(17)H_2)~q(q=-3~+3)吸附体系的吸附结构、吸附能、振动频率和Mulliken布居的计算与分析,发现H_2分子在Al_(17)~q(q=-3~-1)阴离子吸附体系上倾向于垂直吸附在曲率较大的尖端位置,并且为顶位吸附,这与宏观的尖端效应类似,但在中性和阳离子吸附体系上,随着电子数的减少,H_2分子倾向于平行吸附在曲率相对较小的位置,且主要为桥位和穴位吸附.究其原因,认为阴离子吸附体系中库仑排斥占主导地位,而阳离子吸附体系中电子轨道重迭占据主导作用.吸附稳定性和电荷分布方面,研究发现H_2分子在Al_(17)~(3-)表面具有最大的吸附能,在Al_(17)~(2+)表面具有最小的吸附能.电荷主要被Al团簇基底占据,并且除Al_(17)H_2以及(Al_(17)H_2)~(3+)外,其他吸附体系中2个H原子都携带了电性相反的电荷,靠近阴离子基底的H原子携带正电荷,而靠近阳离子基底的H原子倾向于携带负电荷.(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孙玺皓,王保君,杨华,李新民,代志强[5](2019)在《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TransPRK)对角膜光密度与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对角膜光密度与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2017年3月至7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TransPR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的患者80例,均选取右眼纳入研究。对比患眼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角膜光密度与高阶像差的变化情况。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差异的比较采用LSD-t检验,角膜光密度和高阶像差之间的相关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在TransPRK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以角膜顶点为中心≤2 mm、>2~6 mm和>6~10 mm区域内角膜光密度均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总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叁叶草像差在术后1个月、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二级散光差在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以角膜顶点为中心≤2 mm区域内角膜光密度的变化值与球差的变化值存在负相关性(r=-0.252,P=0.024)。以角膜顶点为中心>2~6 mm区域内角膜光密度变化值与总高阶像差、彗差的变化值均存在正相关性(r=0.403、0.567,均为P=0.000);与球差的变化值存在负相关性(r=-0.607,P=0.000)。术后6个月时以角膜顶点为中心≤2 mm区域内角膜光密度的变化值与球差的变化值存在负相关性(r=-0.257,P=0.021);以角膜顶点为中心>2~6 mm区域内角膜光密度变化值与彗差的变化值存在正相关性(r=0.244,P=0.029),与球差的变化值存在负相关性(r=-0.374,P=0.001)。结论角膜光密度可以作为评判角膜健康情况的定量客观指标,其可以评估TransPRK术后患者角膜的恢复情况,并且预测或者提示术后高阶像差的变化。(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9年11期)
李盼,葛美红,杨良保[6](2019)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高灵敏检测复杂体系中的小分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1974年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Fleischmann教授在粗糙的Ag电极表面发现吡啶的拉曼信号被巨大增强,到美国西北大学Van Duyne教授和英格兰肯特大学Creighton教授[10]对此现象的理论解释,SERS因具备高灵敏度、检测条件温和、可实现原位现场检测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包括分析化学和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利用SERS技术检测目标物的前提条件是待测分子的散射截面大且能够有效吸附或靠近SERS活性基底。组胺物质的散射截面小,拉曼活性低,在生物体内含量低,干扰多,很难直接实现其高灵敏选择性检测。针对低拉曼活性物质的检测,目前普遍采用的检测策略是引入SERS探针。SERS探针通常包括两大类别。第一类,将高拉曼活性物质(罗丹明、结晶紫等染料分子)直接吸附在纳米粒子表面,通过诱导聚集,间接利用染料分子的信号强度变化反应目标物的检测。不过,这些染料分子容易受到复杂样品的干扰,甚至会从SERS基底表面脱离而游离到溶液中,从而导致信号重现性差,甚至出现假阳性结果。第二类,将具备化学发色团且能够与待测物稳定结合的分子修饰在纳米单元表面,通过耦合之后的光谱差异间接反应目标物的检测,检测的稳定性和准确度较高。因此,我们发展通过化学作用稳定修饰在纳米单元表面,且能够执行快速捕获目标物的SERS探针,最终通过配合物的SERS特征指纹光谱,间接实现各种小分子的高灵敏选择性检测。(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3)
崔晓林,陆峰[7](2019)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联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小分子及其适配体间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SERS)因其快速、灵敏度高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振动光谱技术,它能够提供待测物质详细的指纹图谱。其独特的纳米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可以使检测到的信号增强10~6倍以上,为生物医药领域内检测核酸、蛋白质、药物分子等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也成为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热门选择。虽然分子间相互作用可以通过传统的SERS技术直接进行检测,分子发生作用前后的变化可以直接体现在SERS谱图上,但一般很难对图谱发生变化的分子机制进行解释。分子动力学(MD)模拟的引入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软件,依靠牛顿力学的基本原理,模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它可以准确预测分子间的结合模式和结合能力,直观地展现分子发生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通过MD模拟观察分子发生改变的位点,结合SERS谱图变化,对分子相互作用进行解释。本实验以小分子茶碱和其适配体RNA相互作用为例,验证该联合方法的可靠性。我们将适配体RNA以静电吸附的作用(I~--Mg~(2+)-PO_2~-)固定在银胶表面,然后引入茶碱,可以观察适配体RNA结合茶碱前后SERS谱图变化。同时,我们利用MD模拟茶碱和适配体RNA结合的过程,准确预测出结合茶碱前后,适配体RNA碱基C9、A10、G11、C20、C21、C22、U23、U24、G25构象发生了改变,这就解释了SERS谱图变化,并对茶碱和其适配体RNA结合分子机制进行解释。最后我们通过阴性对照实验以及生物膜干涉技术(BLI)验证了茶碱与其适配体RNA之间确实存在较高的亲和力。本文首次提出SERS+MD的模式来研究小分子和其适配体间的相互作用,为后续探索分子间相互作用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3)
高菲,贾兰,陈松[8](2019)在《基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核酸适配体的超分子组装体荧光检测Hg(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带正电的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叁甲基溴化铵(DTAB)与带负电的Hg(Ⅱ)核酸适配体(5′-TTCTTTCTTCCCTTGTTTGTT-3′),通过静电作用与疏水作用结合为超分子组装体,在组装体中包埋荧光染料尼罗红作为荧光探针。当加入待测物Hg(Ⅱ)后,Hg(Ⅱ)与胸腺嘧啶T形成"T-Hg(Ⅱ)-T"发夹状结构,从而诱导其解组装。利用尼罗红在水环境与疏水腔中荧光强度的不同构建"荧光关"的Hg(Ⅱ)的检测体系。该检测体系对Hg(Ⅱ)的检出限达到5.1×10~(-12) mol·L~(-1),线性检测范围为1.0×10~(-11)~1.0×10~(-10) mol·L~(-1)。其它离子对检测体系的影响可基本忽略不计,检测体系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方法可用于自来水中Hg(Ⅱ)的检测,回收率为92%~107%。(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汪育娟,杜鹃,江义笛,陈筑[9](2019)在《小鼠慢性牙周炎模型中脾脏细胞表面分子及Th1、Th2型细胞因子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口腔涂抹慢性牙周炎致病菌的方法构建一种模拟人慢性牙周炎发病的小鼠动物模型,分析小鼠免疫细胞—脾脏细胞表面分子及血清中各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细胞中表面分子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各型细胞因子的表达。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感染四周后,慢性牙周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脾脏细胞的CD11b的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1),血清中TNF-γ和IL-6表达水平升高,IFN-γ和IL-10表达水平下降。结论慢性牙周炎小鼠模型中的脾脏细胞表面分子升高,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改变,可能与致病菌的免疫抑制有关。(本文来源于《贵州医药》期刊2019年10期)
王伟,严京梅,王淑君,栾建凤[10](2019)在《红细胞代谢产物及其表面分子对巨噬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的研究表明红细胞代谢产物及其表面分子对巨噬细胞免疫功能有重要影响。红细胞代谢产物如Heme可刺激巨噬细胞分泌促炎性细胞因子,如TNF-ɑ、IL-1β、IL-6等,并极化成M1型巨噬细胞提呈机体产生炎症反应;红细胞表面分子整合素相关蛋白(CD47)与巨噬细胞表面人信号调节蛋白(SIRPa)相互作用,可保护正常红细胞免于吞噬,但对氧化红细胞的吞噬可能具有促进作用;红细胞膜内磷脂酰丝氨酸(PS)可特异性识别巨噬细胞,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等。红细胞贮存过程中其代谢产物及其表面分子会发生变化,输注贮存的红细胞导致机体免疫状态改变并最终可能对红细胞输注效果产生影响,已经引起学者关注。本文就红细胞代谢产物及其表面分子的改变对机体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旨在为研究临床输血无效的原因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表面分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和建立一种从天然产物中高效筛选14-3-3τ蛋白抑制剂的方法,并初步探讨所筛选活性化合物与14-3-3τ蛋白相互作用的位点。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荧光分析方法对天然产物中具有14-3-3τ结合活性的化合物进行筛选研究,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对筛选结果进行验证,再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进行活性化合物的作用位点的预测,进而选择主要的结合位点,使用氨基酸定点突变体进行结合位点的验证。结果从82个备选天然产物中筛选出了17个不同类别的具有潜在14-3-3τ结合活性的化合物,并通过SPR实验验证了其中10个化合物的结合活性;使用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它们与14-3-3τ蛋白的结合位点主要为Arg56、Arg127和Tyr128,并使用3个14-3-3τ蛋白定点突变体R56A、R127A和Y128A,证明了其中5个化合物与目标蛋白的结合与此3位点相关。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高效,可用于快速筛选天然产物中14-3-3τ小分子抑制剂,为新型乳腺癌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参考和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分子论文参考文献
[1].赵振宇,孙建海.鼻咽癌患者肿瘤组织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及临床价值[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9
[2].何田,贾玮娟,王弯弯,王弘.基于荧光光谱、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分子对接技术的天然产物中14-3-3τ蛋白抑制剂的筛选[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9
[3].孔令云,罗万力.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乳化剂结构对乳化剂/集料表面传质的影响[C].第十届国际(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首届国际新材料前沿发展大会摘要集.2019
[4].滑亚文,刘以良,周桓毅,徐明.H_2分子在Al_(17)~q(q=-3~+3)表面吸附的电荷效应[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孙玺皓,王保君,杨华,李新民,代志强.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TransPRK)对角膜光密度与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2019
[6].李盼,葛美红,杨良保.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高灵敏检测复杂体系中的小分子[C].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20)论文摘要集.2019
[7].崔晓林,陆峰.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联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小分子及其适配体间的相互作用[C].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20)论文摘要集.2019
[8].高菲,贾兰,陈松.基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核酸适配体的超分子组装体荧光检测Hg(Ⅱ)的研究[J].分析科学学报.2019
[9].汪育娟,杜鹃,江义笛,陈筑.小鼠慢性牙周炎模型中脾脏细胞表面分子及Th1、Th2型细胞因子的检测[J].贵州医药.2019
[10].王伟,严京梅,王淑君,栾建凤.红细胞代谢产物及其表面分子对巨噬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