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潮间带湿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湿地,生境,海平面,盐沼,氧化亚氮,河口,渤海。
潮间带湿地论文文献综述
郝洪峰,李志明,辛玉宽,韩洋[1](2019)在《潮间带湿地风电机组吊装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潮间带淤泥湿地风电机组吊装方法的研究,为中水电江苏如东海上风电场一期土建、安装施工及后续设备检修铺平了道路;解决了原方案"半年内根本不可能施工"的困惑,大大缩短了施工工期。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防止了水土流失,保护了原生态,促进了环境和谐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期刊2019年21期)
黄子强[2](2019)在《鸻鹬类迁徙停歇期对翅碱蓬和潮间带湿地的栖息地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宁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际重要湿地,是很多鸟类的重要繁殖地和越冬地,也是东亚-澳大利亚西亚鸟类迁徙路线中的重要中途停歇地,对鸟类顺利迁徙和保护鸟类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于2017年4-5月和2018年10-11月两个季节对该地区翅碱蓬和潮间带滩涂两种生境鸻鹬类鸟类组成、行为组成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并选择两种翅碱蓬生境代表性物种,大杓鹬(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和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对其食物利用和取食行为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区域共统计到鸻鹬类35种,在春季迁徙期记录到24种(翅碱蓬滩涂:17种,潮间带滩涂18种),鸻鹬类的种类和数量在两种生境中没有显着性差异;在秋季迁徙期记录到鸻鹬类30种(翅碱蓬滩涂:21种,潮间带滩涂24种),鸻鹬类的种类在两种生境中没有显着性差异,但数量具有显着性差异,潮间带滩涂鸟类数量要高于翅碱蓬滩涂。通过对两种生境中的鸻鹬类密度分析发现,春季和秋季潮间带滩涂鸻鹬类的密度均高于翅碱蓬滩涂。2、通过对鸻鹬类不同觅食集团在两种栖息地的利用分析发现,不同觅食集团在栖息地利用上存在差异。触觉觅食集团和奔-停觅食集团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在两种生境中均有显着性差异,潮间带滩涂中的种类和数量要高于翅碱蓬滩涂;鸥类集团鸟类仅在种类上具有显着性差异,在潮间带滩涂种类要高于翅碱蓬滩涂;视觉觅食集团鸟类在两种生境中的种类和数量均无显着性差异。3、通过行为分析发现,觅食行为(44.90%)和休息行为(41.41%)是鸻鹬类在翅碱蓬滩涂中的主要行为,在潮间带滩涂中的鸟类主要是觅食行为(79.02%)。视觉觅食集团、奔-停觅食集团和鸥类集团在翅碱蓬滩涂中主要是觅食和休息行为,在潮间带滩涂中主要是觅食行为;触觉觅食集团鸟类在两种生境中都以觅食行为为主。4、通过食丸分析和视频记录显示,大杓鹬和白腰杓鹬在迁徙期的主要食物是螃蟹(63.02%)和沙蚕(30.70%)。杓鹬在两种生境中对螃蟹的取食效率存在显着差异,潮间带滩涂显着高于翅碱蓬,但对沙蚕的取食效率不存在显着的生境差异。(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5-01)
范吉庆[3](2019)在《台风对长江口潮间带湿地沉积动力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带气旋是人类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台风是一种高强度的热带气旋,对很多沿海地区产生巨大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加速上升的今天,台风发生的频率、强度及其所带来的灾害损失逐渐增大,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台风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已广为人知。但是,台风尤其是远程台风(指台风路径与研究区域距离较远,未直接登陆该区域)对海岸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较少。潮间带湿地是受台风影响的脆弱生态系统,开展台风对潮间带湿地沉积动力过程的原位监测研究十分重要。本文选取长江口南汇潮滩(无潮沟发育)和崇明东滩潮沟为研究对象,利用先进的高分辨率潮流、波浪、悬沙浓度、高程等测量仪器进行现场观测,获取了15个台风前、中、后的系列数据,开展台风对潮间带湿地沉积动力过程影响的原位观测研究。其中,一个为近距离台风(台风中心与野外观测点的最小距离为60km),14个为远程台风(各台风中心与研究区域的最小距离为450~2000 km)。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台风对潮滩湿地水动力影响受台风浪及近岸大风影响,潮滩水动力大大增强。近岸有效波高与台风影响因子相关关系分析表明,近岸波高与台风强度变化不完全同步,而是有1~4个潮周期的滞后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远程台风与研究区域存在较远距离,台风中心附近产生的台风浪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传播到长江口区域。为了排除潮差对潮流流速及波高的影响,特选取潮况相似的平静天气和台风天气潮周期,进行水动力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台风影响期间,潮滩潮周期平均有效波高是相似潮况平静天气下的3.1倍,平均潮流流速是相似潮况平静天气下的1.5倍,平均波-流联合剪切应力(τ_(cw))是相似潮况平静天气下的1.8倍。2)台风对潮滩湿地悬沙浓度的影响潮滩近底约1 m悬沙浓度剖面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潮周期平均悬沙浓度与τ_(cw)值高度正相关,并且随着τ_(cw)的增大,悬沙浓度呈指数趋势增加。这表明,远程台风通过影响潮滩水动力,进而影响着潮滩的悬沙浓度。相似潮况下,远程台风影响期间潮周期垂向平均悬沙浓度是正常天气下的1.7~2.9倍。台风影响显着时刻,潮滩近底层悬沙浓度超过了仪器检测上限,浮泥层最大厚度接近1 m。台风对悬沙浓度的影响持续时间长于对水动力的影响,因为在台风影响后期水动力逐渐减弱,水体中悬浮沉积物的沉积需要一些时间,即出现悬浮沉积物“沉降滞后效应”。3)台风对潮滩稳定性的影响南汇潮滩观测架附近,高频率潮滩相对高程测量结果表明,潮滩高程受远程台风影响显着,滩面高程随台风影响的增强而蚀低,随着台风影响的减弱而逐渐淤高。其中台风“狮子山”期间、“莫兰蒂”与“马勒卡”双台风期间及台风“鲇鱼”期间潮滩表面出现明显侵蚀现象,台风“莫兰蒂”、“马勒卡”影响结束后潮滩呈现快速回淤状态。观测架附近,滩面相对高程的变化趋势与τ_(cw)呈负相关关系,并且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这表明随着τ_(cw)值的增加,潮滩趋向于侵蚀,反之亦然。在垂直于岸线方向上,潮滩高程断面观测结果表明,双台风影响期间,盐沼潮滩内部和潮间带中部处于淤积状态,其中盐沼潮滩内部平均淤高0.21 m,最大淤积厚度0.45 m;光滩-草滩交界处和潮间带下部,处于侵蚀状态,光滩-草滩交界处侵蚀最强烈,最大侵蚀深度达0.28 m。此外,在光滩-草滩交界处的一个冲积沙坡,受双台风影响后沙坡整体向陆迁移了约30 m,沙坡坡顶变窄,坡度变陡,后退的沙体掩埋了原有植物。4)台风对潮滩表层沉积物的影响潮滩表层沉积物粒径及其组成,对潮滩水动力变化响应敏感。台风影响期间,潮滩水动力大大增强,细颗粒悬浮沉积物难以沉降,潮滩表层原有细颗粒也可能被再悬浮进入水体,随着涨落潮水流搬运、再分布,潮滩表层沉积物粒径出现粗化,沉积物组分中砂含量增大;台风影响过后,潮滩水动力逐渐减弱,潮滩表层开始接受水体中悬浮颗粒的沉降,潮滩表层沉积物粒径出现迅速细化,沉积物组分中粘土、粉砂含量增大。由于远程台风与研究区域距离较远,台风产生的涌浪传播到近岸需要一段时间,故潮滩表层沉积物粒径及组分的变化与远程台风强度变化不完全同步,具有1~4个潮周期的滞后性。此外,潮间带湿地不同地段沉积物对台风的响应程度也不同,光滩表层沉积物受台风影响最大,沉积物粗化可达原沉积物粒径的2倍以上,潮沟和盐沼潮滩中下部次之,盐沼潮滩中上部影响最小。表层沉积物分选性,台风影响后比台风影响前更好,峰度变得更为窄尖。5)台风对潮沟水沙输运的影响与平静天气相比,台风“摩羯”和“温比亚”影响期间,近岸风速增大3~4倍,有效波高增大7~15倍,潮流流速增大约1~2倍。台风浪浪、强降雨和潮流流速的增强,加大了对水体的扰动,底床沉积物被大量悬浮进入水体,使水体悬沙浓度比相似潮况平静天气下大3~11倍。进入水体的沉积物,随着涨落潮潮流搬离了原地,使盐沼外光滩、潮沟及其附近盐沼滩遭受侵蚀。含沙量增大的水体,随着涨落潮潮流输入和输出盐沼潮沟内部,呈现“大进大出”的特点,潮周期内潮沟单宽泥沙输运通量比平静天气下大4~33倍,单宽泥沙净输沙量大8~17倍。但由于盐沼内部水动力较弱,茂密的盐沼植被具有捕沙和防止滩面侵蚀的作用,使得潮周期内泥沙单宽净通量指向盐沼潮滩,促进了盐沼滩内部泥沙的淤积。综上所述,台风(即便是几百或上千公里以外的远程台风)对长江口潮间带湿地沉积动力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应在海岸湿地保护管理中给予高度重视。(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3-21)
吴亚茜,肖向明,陈帮乾,王新新,李香萍[4](2018)在《近30年来盐城潮间带湿地盐沼植被物候遥感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提取植被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与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和水分指数[陆地表面水分指数(land surface water index,LSWI)与修正后的归一化水体指数(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m NDWI))]的时间序列数据,观察江苏盐城潮间带湿地盐沼植被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碱蓬(Suaeda salsa)与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多年遥感物候特征。结果表明,受暖春和暖冬的影响,盐城地区盐沼植被的返青期在近30年(1984—2016年)间持续提前,枯黄期持续推迟,生长季延长。MODIS与Landsat数据对物候趋势的分析获得一致性结果。3种植物相比,互花米草的生长季长度长于其他2种植物60~80 d,并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中旬)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其他2种植物则在11月份末已处于枯萎或死亡阶段。(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6期)
罗新正,石学法,刘焱光,龙飞鸿[5](2016)在《渤海沿山东水域沙洲潮间带湿地格局演变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模型方法预测了不同年份平均高潮位数据和平均低潮位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分析了未来沙洲潮间带湿地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在渤海沿山东水域,未来的沙洲潮间带湿地将形成于莱州湾的西部和南部。(2)莱州湾西部、南部沙洲潮间带湿地形成之后,将经历由条带状沙洲潮间带湿地到不对称环状沙洲潮间带湿地的演变过程。(3)未来在莱州湾西部、南部沙洲潮间带湿地的形成,将有助于东营、潍坊获得湿地的生态效益和盐田、养殖池塘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仲启铖,王开运,周凯,来琦芳[6](2015)在《潮间带湿地碳循环及其环境控制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有高等植被覆盖的潮间带湿地(红树林沼泽、盐沼)植被生产力高,有机碳分解速率低,CH4排放较弱,碳沉积速度快,是单位面积碳封存速率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作为全球"蓝色碳汇"的主要贡献者,潮间带湿地在减缓含碳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全球温室效应方面具有重要潜力。潮间带湿地大多地处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的河口海岸地区,近年来其碳汇功能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为干扰的威胁,正在发生着的气候变化则更增加了这种碳汇功能的不确定性。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对潮间带湿地碳循环及其环境控制机制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更好地管理这种具有重要碳减排潜力的生态系统。文章综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分析了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环境影响因素,探讨了多种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要素对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影响。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垂直方向土壤(水)-大气界面和植被-大气界面CO2、CH4交换和沉积过程驱动的碳封存,以及水平方向与近海的碳交换。潮间带湿地的碳循环主要受潮汐/流、光合有效辐射、温度、盐度、水位、植物群落特征等非生物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围垦、富营养化、放牧很可能削弱潮间带湿地的碳汇功能,而外来植物入侵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碳汇潜能。海平面上升、气温升高会增加潮间带湿地碳汇功能的脆弱性,CO2浓度升高的作用依赖于优势植物群落的光合作用途径,而多种并存气候变化要素的作用则更为复杂。全球范围内大量潮间带湿地已经遭受破坏甚至丧失,水文调控是对受损潮间带湿地碳汇功能进行修复和重建的有效措施。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好的理解多种并存气候变化要素,及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同时存在对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交互效应,利用过程模型预测不同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情境下潮间带湿地碳收支变化规律,并完善受损潮间带湿地碳汇功能修复的基础理论和实施方法。(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马九鹏,倪晋仁,刘唐[7](2014)在《潮间带湿地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特征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我国沿海12个典型潮间带湿地,结合其生境特征,系统地比较潮间带湿地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潮间带湿地生境特征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环境条件下潮间带湿地的底栖动物分布表现出典型的空间分异特征,其分界线与潮间带湿地所处位置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基本一致;在科和属的水平上潮间带湿地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变量的关系密切。作为潮间带湿地区别于其他类型湿地的主要特点之一,潮差对潮间带湿地特性有重要影响,潮差与潮间带湿地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对于类似环境条件下的潮间带湿地,二者的相关关系尤其显着。(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李杨杰,陈振楼,王初,胡泓[8](2015)在《长江口潮间带湿地涨退潮期N_2O的排放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河口区接收上游人为氮排放量的增加,为这一区域氧化亚氮(N2O)的排放增加了很大不确定性。选择长江河口潮间带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原位静态箱法和静态顶空法,从2011年1月至12月对长江口沉积物-大气界面以及涨潮水-大气界面的N2O排放通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现场观测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大气界面N2O通量有着显着的时空差异。N2O排放通量在日变化以及季节变化上都表现出明显的源汇转变,就年平均排放通量,光滩带沉积物-大气界面达到了5.99μgN2O/(m2·h),而海叁棱藨草盐沼带与大气间N2O交换则十分微弱,为0.60μgN2O/(m2·h)。对长江口涨退潮期光滩和草滩上覆水体-大气界面N2O排放通量的研究表明,长江口涨退潮期在夏季和秋季,无论是光滩还是草滩均表现为大气N2O的稳定排放源,其中夏季平均25.3μgN2O/(m2·h),秋季平均排放通量为20.7μgN2O/(m2·h)。作为河口区上游排放氮素的直接接收者,和沉积物-大气界面N2O排放相比,长江口涨潮水-大气界面N2O排放稳定而又显着,是长江口N2O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应成为这一区域N2O排放的关注热点。(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5年03期)
李辉,白洁,尹宁宁,赵阳国,田伟君[9](2013)在《辽河口潮间带湿地细菌数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模拟培养实验,对辽河口潮间带湿地细菌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培养实验结果表明,盐分、C/N、石油烃对细菌数量均有影响。细菌数量随盐分增加而减少,C/N的添加使细菌数量明显增多,碳氮比为10∶1时细菌数量最大,约为对照组的3倍。石油烃对细菌的生长有显着抑制作用,石油烃浓度越高,细菌数量越少。(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刘英文,杨世伦,罗向欣[10](2011)在《海平面上升的淹没效应和岸滩冲淤对潮间带湿地面积影响的分离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平面上升的淹没效应导致潮间带湿地面积损失,泥沙淤积可以抵消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而使潮间带湿地面积持续增长。潮间带湿地面积的实际变化取决于这两个因素的抗衡。本文通过对崇明东滩固定断面高程的重复测量,结合海平面上升速率和潮间带坡度,尝试分离海平面上升和泥沙淤积两因子对潮间带湿地面积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0年间,泥沙淤积使崇明东滩潮间带湿地面积增加1.79km2(平均0.36km2/a),而相对海平面上升的"淹没"效应导致崇明东滩潮间带湿地面积损失约0.44~0.64km2(0.09~0.13km2/a),潮间带面积实际增长1.15~1.35km2(0.23~0.27km2/a)。今后几十年,受全球海平面加速上升和长江入海泥沙进一步减少的影响,崇明东滩潮间带湿地的净淤涨速率可能进一步下降,崇明东滩湿地的开发利用将面临新的挑战。(本文来源于《上海国土资源》期刊2011年03期)
潮间带湿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辽宁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际重要湿地,是很多鸟类的重要繁殖地和越冬地,也是东亚-澳大利亚西亚鸟类迁徙路线中的重要中途停歇地,对鸟类顺利迁徙和保护鸟类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于2017年4-5月和2018年10-11月两个季节对该地区翅碱蓬和潮间带滩涂两种生境鸻鹬类鸟类组成、行为组成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并选择两种翅碱蓬生境代表性物种,大杓鹬(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和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对其食物利用和取食行为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区域共统计到鸻鹬类35种,在春季迁徙期记录到24种(翅碱蓬滩涂:17种,潮间带滩涂18种),鸻鹬类的种类和数量在两种生境中没有显着性差异;在秋季迁徙期记录到鸻鹬类30种(翅碱蓬滩涂:21种,潮间带滩涂24种),鸻鹬类的种类在两种生境中没有显着性差异,但数量具有显着性差异,潮间带滩涂鸟类数量要高于翅碱蓬滩涂。通过对两种生境中的鸻鹬类密度分析发现,春季和秋季潮间带滩涂鸻鹬类的密度均高于翅碱蓬滩涂。2、通过对鸻鹬类不同觅食集团在两种栖息地的利用分析发现,不同觅食集团在栖息地利用上存在差异。触觉觅食集团和奔-停觅食集团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在两种生境中均有显着性差异,潮间带滩涂中的种类和数量要高于翅碱蓬滩涂;鸥类集团鸟类仅在种类上具有显着性差异,在潮间带滩涂种类要高于翅碱蓬滩涂;视觉觅食集团鸟类在两种生境中的种类和数量均无显着性差异。3、通过行为分析发现,觅食行为(44.90%)和休息行为(41.41%)是鸻鹬类在翅碱蓬滩涂中的主要行为,在潮间带滩涂中的鸟类主要是觅食行为(79.02%)。视觉觅食集团、奔-停觅食集团和鸥类集团在翅碱蓬滩涂中主要是觅食和休息行为,在潮间带滩涂中主要是觅食行为;触觉觅食集团鸟类在两种生境中都以觅食行为为主。4、通过食丸分析和视频记录显示,大杓鹬和白腰杓鹬在迁徙期的主要食物是螃蟹(63.02%)和沙蚕(30.70%)。杓鹬在两种生境中对螃蟹的取食效率存在显着差异,潮间带滩涂显着高于翅碱蓬,但对沙蚕的取食效率不存在显着的生境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潮间带湿地论文参考文献
[1].郝洪峰,李志明,辛玉宽,韩洋.潮间带湿地风电机组吊装方法[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9
[2].黄子强.鸻鹬类迁徙停歇期对翅碱蓬和潮间带湿地的栖息地利用[D].辽宁大学.2019
[3].范吉庆.台风对长江口潮间带湿地沉积动力过程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9
[4].吴亚茜,肖向明,陈帮乾,王新新,李香萍.近30年来盐城潮间带湿地盐沼植被物候遥感监测[J].江苏农业科学.2018
[5].罗新正,石学法,刘焱光,龙飞鸿.渤海沿山东水域沙洲潮间带湿地格局演变的预测[J].海洋环境科学.2016
[6].仲启铖,王开运,周凯,来琦芳.潮间带湿地碳循环及其环境控制机制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5
[7].马九鹏,倪晋仁,刘唐.潮间带湿地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特征比较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8].李杨杰,陈振楼,王初,胡泓.长江口潮间带湿地涨退潮期N_2O的排放通量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
[9].李辉,白洁,尹宁宁,赵阳国,田伟君.辽河口潮间带湿地细菌数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10].刘英文,杨世伦,罗向欣.海平面上升的淹没效应和岸滩冲淤对潮间带湿地面积影响的分离估算[J].上海国土资源.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