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致窦性和交界性停搏伴心室逃逸一例

胺碘酮致窦性和交界性停搏伴心室逃逸一例

一、胺碘酮致窦性及交界性停搏伴心室逸搏1例(论文文献综述)

谭亚丽[1](2020)在《383例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临床及心电生理学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首次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基线资料、伴随疾病、心律失常类型、起搏器类型、起搏部位等,探讨我院首次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及心电生理特征,以期服务于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38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首发症状(头晕、乏力、心悸、胸闷、气短、胸痛、晕厥或黑蒙)、伴随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心脏术后、甲状腺功能异常)、心律失常类型(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分支阻滞、房颤伴房室传导阻滞、房颤伴长R-R间期、双结病变、长Q-T间期综合征、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起搏器类型(双腔、单腔)、起搏部位(右室心尖部、右室间隔部、右室流出道、希氏束)的特点。结果1.于我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383例患者中,年龄2196岁,平均年龄(68.4±12.1)岁,其中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有307例,约占所有患者的80.2%。男性有201(52.5%)例,女性有182(47.5%)例。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中,⑴以胸闷、气短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有177(46.2%)例,头晕的患者177(46.2%)例,心悸的患者78(20.4%)例,胸痛的患者48(12.6%)例,乏力的患者55(14.4%)例,晕厥的患者115(30.0%)例,仅于体检时发现心电图异常的患者5(1.3%)例。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以黑蒙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有47(12.3%)例,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于我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383例患者中,⑴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有235(61.4%)例,冠心病66(17.2%)例,糖尿病74(19.3%)例,心脏术后7(1.8%)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5(1.3%)例。以上伴随疾病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合并心脏瓣膜病9(2.3%)例,心肌病9(2.3%)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5(1.3%)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1(2.9%)例。以上伴随疾病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因心动过缓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中,房室传导阻滞有213(55.6%)例,病窦综合征有114(29.8%)例,分支阻滞有13(3.3%)例,房颤伴房室传导阻滞有14(3.7%)例,双结病变有20(5.2%)例,房颤伴长R-R间歇有6(1.6%)例,长Q-T间期综合征2(0.5%)例,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有1(0.3%)例。两组在心律失常类型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⑴所有患者中安置双腔起搏器的患者有274(71.5%)例,单腔起搏器109(28.5%)例。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222(58.0%)例患者在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前安置临时起搏器。主动电极固定于右室心尖部318(83.0%)例;固定于右室间隔部60(15.7%)例;固定于流出道4(1.0%)例;固定于希氏束1(0.3%)例。两组患者在临时起搏器和主动电极固定部位上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以老年人为主,且男性稍多于女性。2.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表现不一,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头晕;且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老年性疾病。3.本研究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心律失常类型以房室传导阻滞中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为主,其次为病窦综合征中的窦性停搏。4.本研究中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多于单腔,且主动电极固定以右室心尖部为主。

谭嘉琦[2](2019)在《血清地高辛浓度监测分析及对心律失常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住院患者2064例血清地高辛浓度监测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2064例血清地高辛浓度监测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2013年01月0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住院患者的血清地高辛浓度2064例。地高辛的血药浓度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根据年龄段、性别、地高辛的血药浓度、科室进行分组比较。结果:1、在ACC/AHA指南推荐的血清地高辛浓度(SDC)范围内,有500例(24.2%);低于下限值有669例(32.4%),其中有528例(25.5%)低于仪器监测范围下限;高于上限范围有895例(43.4%),其中33例(1.6%)高于仪器监测上限范围。诊断地高辛中毒有136例(6.6%)。2、患者平均年龄为72.16± 13.75岁。≤65岁患者有589例(28.5%),>65岁患者有1475例(71.5%)。两组年龄段患者相比较,>65岁组患者的地高辛血药浓度更高,诊断地高辛中毒的例数更多(P均<0.05)。3、男性1044例(50.6%),女性1020例(49.4%),男性和女性的地高辛血药浓度在统计学无差异(P=0.178)。以SDC为1.0μg/L作分组切点,男女构成比无差异(P=0.066);再以SDC为1.2μg/L作分组切点,男女构成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6)。与男性相比,女性诊断地高辛中毒的例数更多(P<0.001),但院内全因死亡率在男女性别之间无显着差异(P=0.394)。4、SDC共覆盖20个科室,心内科(42.3%)、重症医学科(13.5%)、神经内科(10.3%)、呼吸内科(9.7%)监测的SDC例数位居全院总例数的前四位。5、心血管科监测的SDC中,SDC<0.5μg/L的患者人数有304例(34.8%),SDC在0.5-1.0μ/L的患者有121例(22.5%)。SDC>1.0μg/L的患者有373(42.7%)SDC>2.Oμg/L的患者121例(13.8%)。诊断地高辛中毒有57例。结论:1、血清地高辛剂量浓度0.5-1.Oμg/L占24.2%,1.0-1.2μg/L占7.3%,1.2-2.0μg/L占21.2%,>2.0μg/L占 14.8%;2、老年患者(>65岁)的血清地高辛浓度和中毒事件发生率更高;3、女性患者在SDC>1.2μ g/L组中的人数及诊断中毒的例数均高于男性患者。第二部分 血清地高辛浓度对心律失常的影响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血清地高辛浓度组之间心电图的差异,分析不同地高辛浓度对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1月01日至2018年03月31日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服用地高辛药物治疗,并在地高辛血药浓度稳定后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的住院患者病案资料370例。以1.2μg/L为分界点时,≤1.2μg/L组(SDC正常组)有270例,>1.2μg/L(SDC升高组)有100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实验室生化指标、疾病情况、药物使用情况,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应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比较不同地高辛血药浓度组之间心电图的差异,分析不同地高辛浓度对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1、对比SDC正常组,SDC升高组中女性患者所占的比例更高,NYHA-Ⅳ级的患者更多见,Cr、BUN浓度值更高(P均<0.05)。2、大部分患者存在1种或多种疾病。心力衰竭(97.8%)、心脏瓣膜病(41.4%)、糖尿病(33.0%)、肾衰竭(31.1%)最多见。肾衰竭患者在地高辛升高组所占比例更大(P<0.05)。心肌病的发生率在地高辛正常组更高(P<0.05)。3、在院治疗中,大部分患者使用螺内酯、呋塞米、β受体拮抗剂、他汀类,分别为81.1%、80.8%、55.9%、52.4%。呋塞米、硝酸酯类、胺碘酮、氯化钾缓释片在地高辛升高组使用率更高(P均<0.05)。4、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显示:窦性心律有168例(45.4%),房颤有240例(64.9%),包含阵发房颤52例(14.1%)。人工起搏心律8例(2.2%)。室早(76.5%)、房颤(64.9%)、房早(36.2%)是发生率最高的心律失常。以1.2μg/L作为分界点时,SDC>1.2μg/L组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显着高于SDC≤1.2μg/L组(P=0.010)。5、对比偶发室性早搏组,频发室性早搏组中,SDC>1.2μg/L组的患者更多,心功能Ⅳ级和心肌病患者比例更高,LVEF值更低,心率更慢,螺内酯使用率更高(P均<0.05)。6、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SDC>1.2μg/L、EF值降低是频发室性早搏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在本研究,以1.2μg/L为SDC分界点时,室性心动过速事件发生率在SDC>1.2μg/L组显着升高。2、SDC的升高是频发室性早搏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徐鸿远[3](2019)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2秒长R-R间期的机制和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fibrillation,NVAF)伴≥2秒(s)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特征、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探讨NVAF患者伴≥2 s长R-R间期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2)分析肺静脉隔离治疗NVAF伴≥2s长R-R间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NVAF伴≥2s长R-R间期的机制。(3)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2s长R-R间期与左心房/心耳血栓、自发性声学显影(spontaneous echocardiographic contrast,SEC)形成的相关性。方法:(1)回顾性分析及比较伴≥2 s长R-R间期的NVAF患者和无长R-R间期的NVAF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征、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2)回顾分析伴≥2s长R-R间期NVAF患者行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3)筛选出与左心房血栓有关的生化指标、经胸及经食管超声测量的左心房参数,寻找影响NVAF伴长R-R间期患者并发左心房/心耳血栓、SEC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NVAF伴≥2s长R-R间期是常见的心电学现象,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为NVAF并发≥2s长R-R间期的主要原因。(2)发生≥2s长R-R间期频次大于100次/24h的NVAF易合并“II°AVB”。(3)NVAF发生≥2s长R-R间期以0Am-6Am时段最多见,其次为7pm-11pm,较少发生的时段为7am-12N,提示迷走神经张力增加为发生长R-R间期的主要机制之一。(4)NVAF发生≥2s长R-R间期与睡眠无关的占11.2%,考虑为隐匿性传导机制、病理性传导阻滞、“超常抑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等可能机制。(5)24h全程均有≥2s长R-R间期发生与睡眠无关的占34.12%,同时与睡眠相关的占65.88%,考虑为隐匿性传导、迷走神经张力增加、病理性传导阻滞机制并存。(6)“平均心率”、“HR>120次/min持续占时间比例”、“Holter记录为全程房颤”、“高血压”、“左房内径”为NVAF伴≥2s长R-R间期的独立危险因素。(7)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40次/min、长R-R间期频发与睡眠无关者高度怀疑窦房结、房室结功能异常。(8)“左心耳开口长径”、“左心耳最大排空速度的压差1”、“左上肺静脉血流速”、“Holter记录为全程房颤”为NVAF发生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9)红细胞分布宽度是影响NVAF伴≥2s长R-R间期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NVAF伴长R-R间期机制可为隐匿性传导、迷走神经张力增加、“超速抑制”、病理性传导阻滞等单一因素所致,或为两两、三者相互作用;(2)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40次/min、长R-R间期频发、且与睡眠无关者高度怀疑窦房结、房室结功能异常。(3)“左心耳开口长径”、“左心耳最大排空速度的压差1”、“左上肺静脉血流速”、“Holter记录为全程房颤”为NVAF发生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4)“红细胞分布宽度”是影响NVAF伴≥2s长R-R间期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胡冬渝,孙傲,储伟[4](2014)在《长期服用胺碘酮、地高辛致心律失常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患者女,因"心悸、胸闷40年,反复晕厥12 d"入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既往有糖尿病及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三尖瓣修补术史,有长期服用地高辛、盐酸胺碘酮片等药物史。早期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异位心律,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心律,干扰性房室脱节,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长QT间期;停用地高辛、胺碘酮片后,恢复窦性心律。长期服用胺碘酮和地高辛增加了致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罗琴[5](2014)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例》文中研究说明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8岁。主因头晕、黑蒙1周入院。心电图基本窦性心率60/min(图1),P-R间期0.22 s,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在第2个窦性心搏后出现长达4.8 s的窦性P-P间歇,长P-P间歇不是基本窦性P-P间期的倍数,提示窦性停搏。第3个QRS波群延迟出现,QRS波群时限增宽至0.12 s,其前未见P波,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为室性逸搏;第4个QRS波群时限正常,形态与窦性QRS波群略有不同,其前未见P波,为交界性逸搏。第5个心搏为窦性激动夺获心室。第6个心搏的P波与窦性P波略有不同,PR间期0.16 s,为房性逸

侯晓平,王璐宁,张婧[6](2012)在《单次口服常量普罗帕酮致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严重窦性停搏》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普罗帕酮抗心律失常治疗中的误用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口服普罗帕酮致严重窦性停搏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为86岁冠心病患者,房颤,表现为右束支、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心室率107/min时心电图表现为明显的ST段缺血性压低。予口服150 mg普罗帕酮57 min后出现长达近11 s的窦性停搏,其后缓慢性窦性心律与交界性逸搏心律交替出现持续1d。患者最终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结论对老年房颤患者要警惕心脏起搏传导系统退行性改变。缺血性心脏病为普罗帕酮禁忌证,常量口服即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张玲,侯月梅,郭玉君,陈华[7](2011)在《国产伊布利特致多发窦性停搏一例》文中提出伊布利特(ibutilide)为甲烷磺胺类衍生物,用于转复新发心房扑动(房扑)或心房颤动(房颤),其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国内尚未见伊布利特致窦性停搏的报道,国外仅有1例其致窦房结功能不良患者发生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的报道。本文报道1例伊布利特致窦性停搏。患者男,68岁,因"反复心悸胸闷胸痛4年,加重5 d"入院。有高血压病史6年,左肾透明细胞癌术后。2010年11

孙航宇[8](2011)在《增率复脉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各种以心率减慢为特征的心律失常的总称,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室交界性心律、心室自主心律、传导阻滞等。本病以持久的脉缓为主,患者常伴有心悸、胸闷、乏力、头晕、畏寒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晕厥、心源性猝死等。目前现代医学只能以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等对症处理,但这些药物副作用多,疗效差,不能作为常规治疗。患者只能在发展至严重的阶段时行价格昂贵的人工心脏起搏治疗。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药具有辨证施治、应对灵活、及时有效的优势,其副作用低,不易产生耐药性。中医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价格低、易普及,在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中的突出优势是无可替代的。探讨安全、有效、廉价的中医治疗方法,在疾病早期阶段给予有效干预,使患者免除手术的风险,节约医疗费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及经济效益。增率复脉汤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望京医院心内科所自拟,具有益气温阳活血的功效。近年来应用近百例,可以使患者24小时平均心率明显提高,同时显着改善患者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无毒副作用。本研究对增率复脉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作出进一步的验证与评价。本次试验以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望京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的门诊病人为对象,将符合窦性心动过缓、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按随机分组方案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增率复脉汤免煎颗粒剂口服,对照物口服不含药物活性成份的颗粒冲剂,其外观、形状、颜色分别与上述试验药物相同。疗程21天,服药期间禁止使用其他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在试验前、试验中每周、试验后记录平静心率、心电图、中医症候,试验前后各记录一次动态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共46例患者接受治疗,脱落2例,最终治疗组24例,对照组20例,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试验前,试验中每周,及试验后的平静心率、中医症候评分以及各项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SD)表示,其中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非正态的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如下:1、治疗前,两组的性别、年龄等基线情况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的平静心率均值、中医症候项评分、血压、肝肾功能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两组在治疗前的各项评分之间无明显差别。3、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平静心率均值、中医症候项评分均值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增率复脉汤治疗阳气虚衰、瘀瘀血内阻型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效。4、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平静心率均值、中医症候项评分均值比较,部分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部分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对照组口服安慰剂部分有效。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平静心率均值、中医症候项评分均值比较,两组在治疗后的部分中医症候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在平静心率均值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在治疗后,在中医症候改善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是在平均心率增加程度上,两组的疗效一致。6、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压、生化指标均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增率复脉汤对血压,肝肾功无明显影响。通过本次试验,证实了增率复脉汤对阳气虚衰、瘀血内阻型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明确的治疗作用,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显着改善,平静心率得到明显提高。有必要对药物的远期疗效进行随访,而且针对本研究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需要进一步进行。

侯月梅[9](2010)在《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乾忠,马沛然,于宪一,王成,田杰,孙景辉,李小梅,杜军保,李奋,吴铁吉,陈新民,袁越,黄国英,程佩萱[10](2007)在《小儿神经相关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文中提出

二、胺碘酮致窦性及交界性停搏伴心室逸搏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胺碘酮致窦性及交界性停搏伴心室逸搏1例(论文提纲范文)

(1)383例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临床及心电生理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2)血清地高辛浓度监测分析及对心律失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住院患者2064例血清地高辛浓度监测分析
    引言
    1.1 材料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1.2.1 血清地高辛浓度监测结果及中毒病例
        1.2.2 不同年龄段血清地高辛浓度情况
        1.2.3 男女患者在不同血清地高辛浓度组分布及中毒、死亡例数
        1.2.4 各年度监测例数
        1.2.5 血清地高辛浓度监测患者科室分布情况
        1.2.6 心血管科室血清地高辛浓度监测情况
    1.3 讨论
    1.4 结论
    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清地高辛浓度对心律失常的影响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2.2.2 患者疾病情况比较
        2.2.3 患者使用药物情况比较
        2.2.4 患者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比较
        2.2.5 偶发与频发室性早搏事件的基线资料比较
        2.2.6 频发室性早搏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2.3 讨论
    2.4 结论
    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攻读研宄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2秒长R-R间期的机制和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研究路图
第一部分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2秒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特征及相关临床因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具体研究技术路线图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3.1 影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生≥2 秒长R-R间期的因素分析
        3.2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2 秒长R-R间期的发生机制探讨
        3.3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2 秒长R-R间期的治疗策略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环肺静脉电隔离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2秒长R-R间期的回顾性调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分组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项目
        2.2 消融手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2.3 消融术前准备
        2.4 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方法
        2.5 消融终点
        2.6 消融成功的判断标准
        2.7 术后处理及随访
        2.8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2秒长R-R间期与左心房/心耳血栓形成或自发性声学显影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分组
        1.4 研究方法
    2 主要观察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点与新发现
论文的局限性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6)单次口服常量普罗帕酮致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严重窦性停搏(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8)增率复脉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1 课题来源
        2 一般资料
        3 临床标准
        4 治疗方案
        5 研究步骤
        6 观察指标
        7 疗效判定标准
        8、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胺碘酮致窦性及交界性停搏伴心室逸搏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383例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临床及心电生理学特征分析[D]. 谭亚丽.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2]血清地高辛浓度监测分析及对心律失常的影响[D]. 谭嘉琦.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2)
  • [3]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2秒长R-R间期的机制和临床意义[D]. 徐鸿远.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7)
  • [4]长期服用胺碘酮、地高辛致心律失常1例[J]. 胡冬渝,孙傲,储伟.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4(06)
  •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例[J]. 罗琴.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4(01)
  • [6]单次口服常量普罗帕酮致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严重窦性停搏[J]. 侯晓平,王璐宁,张婧. 临床误诊误治, 2012(12)
  • [7]国产伊布利特致多发窦性停搏一例[J]. 张玲,侯月梅,郭玉君,陈华.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1(05)
  • [8]增率复脉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D]. 孙航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
  • [9]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A]. 侯月梅. 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第8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第8届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 2010
  • [10]小儿神经相关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J]. 张乾忠,马沛然,于宪一,王成,田杰,孙景辉,李小梅,杜军保,李奋,吴铁吉,陈新民,袁越,黄国英,程佩萱.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7(10)

标签:;  ;  ;  ;  ;  

胺碘酮致窦性和交界性停搏伴心室逃逸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