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动词论文_张洪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理动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词,心理,语义,语料库,教材,句法,英语。

心理动词论文文献综述

张洪健[1](2019)在《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习得汉语心理动词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英汉心理动词论元句法—语义结构异同及使役义表达方式差异的角度出发,调查了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习得汉语心理动词的规律。调查发现,心理动词的习得难于非心理动词的习得,SE动词的习得易于OE动词的习得。此外,由于习得过程中受母语迁移的影响,"喜欢"类动词的习得优于"高兴"类动词。研究还发现,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影响心理动词习得效果。(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2019年10期)

罗婷婷[2](2019)在《意愿类心理动词“希望”“愿意”“想”的偏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意愿类心理动词是表示人的主观想法、倾向与选择的一类词,在留学生的日常交际和书面表达中使用频率较高,出错也相对较多,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本文选取了留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易出现偏误的叁个意愿类心理动词“希望”“愿意”“想”为研究对象,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暨南大学中介语语料库、留学生日常习作中搜集了“希望”“愿意”“想”叁词的偏误语料,总结了主要的几种偏误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并针对不同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与策略。本文共五章:第一章:叙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方法、相关研究综述以及语料来源等。第二章:从本体角度对“希望”“愿意”“想”叁词的词汇、语法进行分析对比,凸显叁词的差异,发现叁词所表达的意愿本身存在“自发性”与“回应性”,“积极倾向”与“消极倾向”等差异。第叁章:对搜集到的语料进行判断与归类,统计有效偏误语料的数量,再进一步分析语料,得到留学生在使用“希望”“想”“愿意”时产生的四种句法偏误类型:“混用”“误加”“缺漏”“错序”。其中偏误数量最多、情况最为复杂的是“混用”偏误类型。第四章:在确定好偏误类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析留学生在使用心理动词“希望”“想”“愿意”时产生偏误的原因,并发现缺乏足够的汉语知识、学习策略使用不当、教材的缺失与误导是导致偏误产生的叁个主要原因。第五章:针对第四章的偏误原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与教学策略,并做出了有关辨析“希望”“愿意”“想”叁词的教学设计,希望能给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提供一点借鉴。(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赵雅瑞[3](2019)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级认知类心理动词的语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类心理动词是汉语动词的重要特殊小类,又因为认知心理动词是涉及人类大脑认知过程和心理活动的动词,比较抽象,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所在。本文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级词25个心理动词中鉴别出了18个认知心理动词,并将这些甲级认知类心理动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语义场理论,将其划分为不同的语义场并对其进行语义角度的研究。与此同时,笔者还结合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作出具体考察,对留学生使用认知心理动词产生的偏误进行检索,统计偏误数量,划分偏误类型,对偏误数量最多的动词混用偏误从语义角度进行考察,并且针对甲级认知心理动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一些个人建议,希望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借鉴。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分别阐述了认知心理动词的研究意义、考察对象的确定、研究现状、研究理论和方法以及本文所涉及的语料来源等。第二部分为甲级认知类心理动词的语义分析。在这部分内容中,运用语义场理论将认知心理义场划分为7个下层语义场:感知义场、思维义场、记忆义场、意见义场、信念义场、判断义场以及注意义场,并将甲级认知类心理动词按照语义特征归入不同的语义场中,运用义素分析法,对处在各个义场中的动词进行语义分析,最终得出各个动词的语义特征,其中包含共同语义特征和区别语义特征。第叁部分为甲级认知类心理动词的偏误分析。这部分内容以对认知心理动词的语义分析为基础,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检索留学生使用甲级认知心理动词产生的偏误,进行数据统计,去除无效语料,按照词汇使用多余、遗漏、混用的偏误类型,从语义角度进行偏误分析。在动词混用的偏误中,又从语义场的角度,分别分析了同一语义场内部和不同语义场之间的混用偏误。最后,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认知心理动词的教学提出了个人建议。第四部分为结语。主要是对本文论述内容的概括与总结。(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林潞[4](2019)在《留学生心理动词偏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动词是动词中的小类,主要是表达说话者的思维活动以及情绪、情感上动态的变化。对于留学生来说,心理动词的内隐性和概念意义的模糊性使得它比其他动词小类更有难度。对于教师来说,针对心理动词的偏误研究对现实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提出以语义与语法功能相结合的心理动词选取办法。语义上,满足[+人]、[+大脑器官]、[+思维活动]、[+内心状态]、[+情感变化]中任意叁个语义特征;在语法上,能进入框架a主(人)+(在心里)十很+心理动词十(宾语);b主(人)+(在心里)十心理动词+宾语;c主(人、事、物)+(使/令/让/叫/给)+宾语+(很)感到/受到/觉得+心理动词的动词即为本篇论文研究范围内的心理动词。按照以上选取办法共提取《汉语水平与汉字等级大纲》中251个心理动词并把研究范围锁定在30个甲级心理动词上。统计甲级心理动词中语音相似、词义相似、词性相似、词形相似等17种偏误类型。详细描述甲级心理动词中词性相似、词义相似、词性词义相似、词形词义词性相似中的偏误情况并对其中混用次数较高的几组“易混淆词”进行要点辨析。我们发现词义、词性相似对习得心理动词的影响较大,语音和词形对习得心理动词的影响较小。汉语的特点,母语的负迁移,教材和词典的编写方式,教师的讲解方法,留学生所使用的交际策略均会对习得心理动词产生影响。本文基于留学生的偏误语料,从词语相似性的角度着重考察《汉语水平与汉字等级大纲》中30个甲级心理动词的偏误情况,规整偏误类型,探究偏误原因,提出以多功能的习题集为蓝本,以精简辨析为方针的心理动词教学设计,以期能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绵薄之力。(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9-05-20)

于礼萍[5](2019)在《心理动词“打算”“觉得”“懂”“想”在初级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编写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动词在汉语词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因其抽象性常常使它成为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如何让学习者正确合理习得心理动词非常重要。教材作为课堂教学叁要素之一,在学习者习得汉语过程中至关重要。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汉语教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媒介,也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教”与“学”的重要桥梁。1950年以后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一直受到各方学者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后,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教材的种类上都得到突破性发展,研究教材编写的文章也是层出不穷。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在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教材的数量很大,但符合各国家、各地区教学要求的教材还很匮乏;教材中词汇、语法、课文的选取、编排顺序、解释的准确性等方面有待商榷;教材中存在练习所占的比重、题型的安排、练习的难度与合理度等问题,教材的复现情况、教材的实践性等问题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笔者以心理动词为例,以《博雅汉语》《发展汉语》《体验汉语》叁种教材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选定的心理动词在叁种教材中的编排情况,分析教材编写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合理性建议。基于心理动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教材编写出现的不足,本文针对心理动词在初级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编排情况,从词语的注释、练习和复现叁个方面进行考察。本论文除结语外,正文部分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这一章主要简析心理动词的命名、分类和鉴定式;对外汉语教材发展以及教材在生词注释、练习、复现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级词汇为依据,通过研判叁种教材,选出“打算”“觉得”“懂”“想”四个高频心理动词,作为本文的主要分析对象。第二部分,分析“打算”“觉得”“懂”“想”在《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发展汉语初级综合》、《体验汉语》中的编排情况。我们以表格的形式将选定心理动词在教材中的词汇注释、练习、复现频率展示出来。第叁部分以相关理论为依据,分别对比研究选定心理动词在叁种教材中词汇注释、练习和复现叁个方面的优劣情况,分析这叁个方面是否符合教材编写原则。第四部分结合相关理论和具体心理动词的编排情况,提出了一些词语注释技巧,给出一些诸如练习科学性、针对性、趣味性和延展性等方面的建议,并总结出一些提高复现科学性的技巧,以期能够对提高教材编写的科学性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来源于《安阳师范学院》期刊2019-05-20)

荷西[6](2019)在《汉阿心理动词搭配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和阿拉伯语两种语言的差异很大,汉阿语两种语言心理动词的差异会导致汉语学习中的错误,是母语为阿拉伯语的汉语学习者的难点。留学生学习汉语心理动词的主要障碍来自阿拉伯语的干扰,通过对比汉阿语心理动词搭配模式的异同,我们可以预测母语为阿拉伯语的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和学习难点。本文利用语料库软件来对比汉阿心理动词搭配模式,结合本人自己的阿语语感研究特定语境中两种语言心理动词的异同。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可以预测母语为阿拉伯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心理动词难点和错误力图限制母语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本论文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包括前言、研究目的、研究的问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本文使用的语料库、汉语心理动词本体研究。第二章是通过ANTCONC语料库软件调查汉阿语心理动词,主要调查异同点和学习词的难度程度。第叁章是分析和讨论研第二章的究结果。第四章是结论。(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陶强强,杨玲[7](2019)在《英汉情感心理动词词汇-句法对比研究——基于时体理论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时体理论,采用完成体、未完成体,无标记体/中性体的语法体对比框架检索四对英汉情感心理动词与这类时体结构搭配的句子,展现这类动词与不同时体结构的搭配频率。通过检索发现,英语情感心理动词与未完成体搭配频率极小,而汉语的这种情况并不明显。与此同时,这类动词与无标记体/中性体搭配的情况均占据主导地位,汉语更加明显。研究发现,时体理论对这些搭配情况的出现有着一定的解释力且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时体理论为解释英汉语词汇-句法层面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康建东[8](2019)在《英语心理动词构式的语义句法接口实现机制分析——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语义句法接口的实现问题,目前语言学界存在很大的争议。争论各方可以划分为两大阵营:先天论派和后天论派。先天论派认为语义句法接口的实现机制为先天所得;后天论派认为语义句法接口的实现机制为后天习得。文章从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视角出发,从固化、抽象、比较、组合以及关联五个维度对英语心理动词构式进行了剖析。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为后天论提供了心理现实依据。因此,倾向于支持后天论的观点。(本文来源于《唐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马志刚,王家明[9](2018)在《英语主、宾语型心理动词结构中约束共指的成人二语理解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线语法判断任务所测量的中介语显性语法知识显示,英语主、宾语心理动词结构中的逆向回指可从母语隐性知识转换为二语显性知识。然而,针对约束共指的自定步速阅读研究显示,在英语宾语型心理动词结构中,逆向回指的在线即时处理过程并非基于层级性的结构关系;成分统制对于成人二语者不可及的中介语表现说明,二语句子理解可能是一个回溯性的反思过程,从而使成人二语者可以利用其元语言知识来遮蔽较为迟缓甚至钝化的中介语心理过程,浅结构假设因之得以部分验证。本研究还揭示出隐性与显性语法知识在中介语语法中的非对称性,并对宾语型心理动词的二语使役性泛化现象做出题元层级解释。(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与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谢曼蓉[10](2018)在《泰国四色菊皇家大学二年级学生心理动词“认为、以为、想”的偏误研究及教学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动词在汉语的句子里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时心理动词的理解与运用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学汉语的一个共同的重点和难点。作为一名泰国汉语学习者,从接触汉语到现在,心理动词一直都是自己学习的难点,对心理动词容易产生理解偏误和使用偏误。笔者发现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并研究了汉语心理动词的偏误情况,但却很少有学者对“认为、以为、想”这叁个词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泰国四色菊皇家大学二年级学生常常混淆使用这叁个词。因此,本文对这叁个心理动词进行了对比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部分,绪论,简析了“认为、以为、想”选题的原因与研究价值、研究对象,调研了《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泰国学生使用“认为、以为、想”心理动词的偏误情况,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本体与教学研究两个方面简述了“认为、以为、想”的研究现状,介绍本文的语料来源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笔者通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调研的例句,分析“认为、以为、想”叁个词分别的语义、语法以及语用。第叁部分,本文针对泰国四色菊皇家大学二年级学生设计了问卷调查,分为叁个部分:一、解释叁个词汇的意思;二、使用词汇造句;叁、选择题。最后分析了学生使用词汇的偏误率以及收集整理了大家的意见。第四部分,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发现泰国四色菊皇家大学二年级学生对“认为、以为、想”叁个心理动词都产生了误加、遗漏、误代以及错序的偏误,同时笔者根据偏误类型分析了相关原因。第五部分,本文从问卷调查结果出发,针对泰国四色菊皇家大学二年级学生提出教学建议并设计对外汉语教学方案,以便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30)

心理动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意愿类心理动词是表示人的主观想法、倾向与选择的一类词,在留学生的日常交际和书面表达中使用频率较高,出错也相对较多,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本文选取了留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易出现偏误的叁个意愿类心理动词“希望”“愿意”“想”为研究对象,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暨南大学中介语语料库、留学生日常习作中搜集了“希望”“愿意”“想”叁词的偏误语料,总结了主要的几种偏误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并针对不同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与策略。本文共五章:第一章:叙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方法、相关研究综述以及语料来源等。第二章:从本体角度对“希望”“愿意”“想”叁词的词汇、语法进行分析对比,凸显叁词的差异,发现叁词所表达的意愿本身存在“自发性”与“回应性”,“积极倾向”与“消极倾向”等差异。第叁章:对搜集到的语料进行判断与归类,统计有效偏误语料的数量,再进一步分析语料,得到留学生在使用“希望”“想”“愿意”时产生的四种句法偏误类型:“混用”“误加”“缺漏”“错序”。其中偏误数量最多、情况最为复杂的是“混用”偏误类型。第四章:在确定好偏误类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析留学生在使用心理动词“希望”“想”“愿意”时产生偏误的原因,并发现缺乏足够的汉语知识、学习策略使用不当、教材的缺失与误导是导致偏误产生的叁个主要原因。第五章:针对第四章的偏误原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与教学策略,并做出了有关辨析“希望”“愿意”“想”叁词的教学设计,希望能给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提供一点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理动词论文参考文献

[1].张洪健.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习得汉语心理动词实证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

[2].罗婷婷.意愿类心理动词“希望”“愿意”“想”的偏误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9

[3].赵雅瑞.《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级认知类心理动词的语义研究[D].山西大学.2019

[4].林潞.留学生心理动词偏误研究[D].华侨大学.2019

[5].于礼萍.心理动词“打算”“觉得”“懂”“想”在初级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编写对比研究[D].安阳师范学院.2019

[6].荷西.汉阿心理动词搭配对比研究[D].郑州大学.2019

[7].陶强强,杨玲.英汉情感心理动词词汇-句法对比研究——基于时体理论的讨论[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8].康建东.英语心理动词构式的语义句法接口实现机制分析——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J].唐山学院学报.2019

[9].马志刚,王家明.英语主、宾语型心理动词结构中约束共指的成人二语理解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

[10].谢曼蓉.泰国四色菊皇家大学二年级学生心理动词“认为、以为、想”的偏误研究及教学建议[D].西北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1 心理动词使用的正确率分析2 不同群体使用心理动词的论元特...心理动词在可接受性判断测试中...心理动词与动词小类的混用情况展示汉阿语心理动词自然存在的...3.4中介语&汉语教材心理动词频...

标签:;  ;  ;  ;  ;  ;  ;  

心理动词论文_张洪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