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精神论文_萧宝凤

导读:本文包含了乌托邦精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乌托邦,伯恩,精神,托马斯,布洛赫,矛盾性,王蒙。

乌托邦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萧宝凤[1](2019)在《“历史中间物”意识与乌托邦精神——从刘大任的陈映真评论看当代台湾左翼思潮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刘大任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陈映真读书会的成员,由于赴美留学,在陈映真案破获时逃过一劫,未被逮捕。后来在美国成为"保钓"运动的核心成员,一心向往社会主义祖国。文革后期回到大陆参访后,又对大陆的政治社会现实大感失望。其后多次旅游大陆,心态有所调整。刘大任本人也是着名的小说家,也有许多杂文集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他所书写的陈映真尤其值得注意,因为从他对陈映真的批评,特别能看出"保钓"之后他自己思想的几度变迁,同时也可以反衬陈映真思想的坚定。(本文来源于《台声》期刊2019年20期)

牛霄霖,夏丽红[2](2019)在《比较视域中的“乌托邦”精神——《桃花源记》与《暗恋桃花源》比较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桃花源记》塑造的"乌托邦"是历代人们的理想净土。文章以此为坐标原点,在比较阅读中,使《桃花源记》中呈现的"乌托邦精神"不断得以阐释、扩充,并进一步探究了其对于当下人生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通讯》期刊2019年17期)

薛萌[3](2019)在《布洛赫乌托邦精神论与希望哲学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布洛赫,通过对各类思想文化以及不同哲学学派的哲学思想的提炼和升华,建构出他的乌托邦精神论和希望哲学。他的乌托邦精神论和希望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解读,对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而文章将着重介绍德国古典哲学、现代西方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叁者对布洛赫思想体系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时代报告》期刊2019年05期)

杨希帅[4](2018)在《乌托邦、反乌托邦与历史主义——论人文精神讨论前后王蒙的思想姿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文精神讨论前后,王蒙在《读书》等杂志上发表了大量反省中国革命乌托邦与道德乌托邦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王蒙在以历史主义的视角观察现代中国历史与现实时,既有对乌托邦的留恋,又有对反乌托邦的肯定。这一切构成了人文精神讨论前后王蒙的思想姿态。对王蒙在人文精神讨论前后这一思想姿态的深入讨论,无疑会有助于我们拓宽理解人文精神讨论和人文精神的视野。(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董晓[5](2018)在《从《我们》到《长路漫漫》:跨越70年的呼应——兼论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反乌托邦精神的嬗变与回归》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篇小说《我们》作为20世纪反乌托邦小说之鼻祖,其对未来的深刻反思体现了俄罗斯作家在国家乌托邦主义开始盛行之际的清醒眼光和可贵人文关怀。反乌托邦思想是白银时代文学的延续,是俄罗斯文学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传统的延续。然而,这种反乌托邦精神在随后的苏维埃时代里不断地遭到变形与扭曲,使人文精神在苏联时代的许多作品中丢失了。随着"解冻"时代到来,失落的反乌托邦精神逐渐在苏联文学中回归,至20世纪末,当代俄罗斯作家的反乌托邦写作鲜明地呈现出深化的趋势。中篇小说《长路漫漫》对《我们》的遥相呼应正是这种变化趋势的典型体现。(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许鹏[6](2018)在《“希望精神”与“具体乌托邦”的牵手——论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恩斯特·布洛赫的哲学体系中,新人本主义主导框架显得十分突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通病在布洛赫"希望哲学"中也有着同样的表现,比如削弱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战斗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脱离了"实践精神"等。布洛赫在"希望原理"中铺就的对未来积极进取与富有挑战的哲学图景与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乌托邦"相比,既有交融也有明显区别,其中的某些思想元素值得我们参考。不过,"希望"作为一种动力的原发,其"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终归有赖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具体乌托邦"。(本文来源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文静[7](2018)在《精神乌托邦的悖论:托马斯·伯恩哈德小说《修正》中的空间象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探索小说《修正》中的空间象征的含义,解读小说中人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出人物本身的极端矛盾性以及其在空间意象上的体现,为解读伯恩哈德笔下的精神狂人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德语人文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高岩[8](2018)在《哲学的乌托邦精神——评阿格妮丝·赫勒的《激进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阿格妮丝·赫勒是卢卡奇的得意门生、"布达佩斯学派"的核心成员,她在东欧社会主义进程和西方左翼激进运动的双重影响下,逐步建立起以"激进需要"为基本内容的、独特的激进哲学。作为布达佩斯学派的核心成员,赫勒毫无疑问地受到了当时整个欧洲左翼运动和思潮的深刻影响。《激进哲学》便是诞生于这样的语境中,这本着作充分代表了她从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向后马克思主义的过渡,也(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8年05期)

张盼[9](2018)在《皮村文学小组:精神的乌托邦》一文中研究指出皮村文学小组是由皮村“工友之家”公益机构发起,一群爱好文学的“新工人”组成的文字兴趣小组,旨在“用文字表达自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笔者认为对这样独特的打工群体进行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笔者通过叁个月对小组内的常驻的七位人员进行观察、跟访,并亲自参与到文学小组的表达中来,主要以五位人物为主线,用特稿的文本形式记录了他们的真实自我与皮村文学小组、皮村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密切联系。通过这种内在的联系,旨在表达出文学对打工群体的重大意义和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而导致自我精神与真实生活的断裂,以此来引起更多社会与国家的关注;同时试图借助报道引发青年人对自我实现、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反思。(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01)

文静[10](2018)在《精神乌托邦的悖论:托马斯·伯恩哈德小说《修正》中的空间象征》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以来,空间在文化研究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新的空间观越来越为人所熟知和接受:空间不是单一同质的、客观存在的容器,而是人的主观感知结果,甚至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及主体。文学中的空间不再仅仅作为背景出现,也是情节的参与者、推动者甚至制造者,与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空间成为文学作品中象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的作品中,空间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作品甚至被称为“空间的诗学”。《修正》(Korrektur,1975)是伯恩哈德的第四部叙事作品,在主题和语言风格上与作家早期的作品保持了一定的延续性,同时,其中的人物塑造和叙事也展现出了新的面貌。如伯恩哈德本人所说,该小说也是其对自身的一次修正,可谓是其文学创作的一次突破和转折,印证了其风格的不断成熟。《修正》的主人公—改伯恩哈德早期作品中的“精神狂人”形象,而作为一个医学意义上“健康”的、极度理智的人物出现,与其行为的非理性形成了强烈对比,以此达到人物矛盾的升级,塑造出更为丰满的伯恩哈德式“精神狂人”。空间在这部小说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叁个重要空间——家宅、朋友赫勒的阁楼以及为妹妹建造的锥型别墅——构成了主人公罗特哈默的外部生存环境以及内心世界,完美地勾勒出人物的发展轨迹。这些空间形象以及囊括在其中的人与物共同构成了丰富的象征世界,人物的矛盾性在承载着多重象征意义的空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映照。本文聚焦小说中的空间形象,通过阐释空间的象征意义以及大与空间的关系,来探索罗特哈默的毁灭历程。家宅生活的基本特征——代表家乡的父亲与代表入侵者的母亲之间的对立——反。映了他的根本生存状态,即自我与外界的对立。在这一对立中他彻底失去了自己的存在空间,家宅成为了一个充满个体压迫的监狱,象征着整个陌生而暴力的外部世界。逃离家宅则意味着逃离整个外界,因而他的我实现之路始终是“向内”的。朋友赫勒的阁楼是一个特殊的中点站,它是锥型别墅的诞生地,有着矛盾的空间结构:一方面,阁楼代表理性和光明,是一个封闭的理想精神界·,而另一方面,阁楼位于赫勒~家的生活空间之上,始终以世俗世界为基础,无法完全封闭。因此,阁楼是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的过渡空间。此外,阁楼所处的地理位置——危险的河流隘口处——暗示了这一空间的不安全性。阁楼无法保障罗特哈默的生存,于是他建造了属于自己的完美锥型别墅。名义上别墅为妹妹建造,但实际上妹妹象征主人公自身,因此建造别墅是罗特哈默的一次自我实现。锥型别墅位于森林中央,与阁楼相反,它是一个与世隔绝、排除一切威胁的封闭建筑,一间代表精神的冥想室作为其中心。锥型别墅是罗特哈默为自己建造的精神乌托邦,但它却导致了妹妹的死亡,这一乌托邦以失败告终。失败的根源就在于,罗特哈默根本无法与外界分离,他厌恶母亲的家宅以及世俗世界,但又依赖其生存,自我孤立和封闭只能导致他的灭亡。家宅到锥形别墅标志着主人公从危险的外部世界到极端封闭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历程,罗特哈默一次次通过变换自己的生存空间来“修正”世界,陷入了修正与自我否定的怪圈,最终走向彻底的灭亡:死亡才是真正的修正。他特意选择代表虚无的林中空地作为自杀地点,但空地却因他的出现不再空空如也。在小说的结尾,被破坏的林中空地再次印证了人物的讽刺性。小说中所有的冲突都来自于人物自身的矛盾性和内在分裂,与此对应,空间也呈现出强烈的内化性和矛盾性。从空间视角勾勒出的人物更加接近伯恩哈德意义上的精神狂人的本质,即其内在的极端矛盾性。本文以小说中的空间象征为基础,为解读伯恩哈德小说中人物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4-17)

乌托邦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桃花源记》塑造的"乌托邦"是历代人们的理想净土。文章以此为坐标原点,在比较阅读中,使《桃花源记》中呈现的"乌托邦精神"不断得以阐释、扩充,并进一步探究了其对于当下人生的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乌托邦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1].萧宝凤.“历史中间物”意识与乌托邦精神——从刘大任的陈映真评论看当代台湾左翼思潮的变迁[J].台声.2019

[2].牛霄霖,夏丽红.比较视域中的“乌托邦”精神——《桃花源记》与《暗恋桃花源》比较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9

[3].薛萌.布洛赫乌托邦精神论与希望哲学的形成[J].时代报告.2019

[4].杨希帅.乌托邦、反乌托邦与历史主义——论人文精神讨论前后王蒙的思想姿态[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5].董晓.从《我们》到《长路漫漫》:跨越70年的呼应——兼论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反乌托邦精神的嬗变与回归[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8

[6].许鹏.“希望精神”与“具体乌托邦”的牵手——论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阐释[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

[7].文静.精神乌托邦的悖论:托马斯·伯恩哈德小说《修正》中的空间象征[J].德语人文研究.2018

[8].高岩.哲学的乌托邦精神——评阿格妮丝·赫勒的《激进哲学》[J].学术交流.2018

[9].张盼.皮村文学小组:精神的乌托邦[D].南京大学.2018

[10].文静.精神乌托邦的悖论:托马斯·伯恩哈德小说《修正》中的空间象征[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饱含诗意的灯具设计生活元素的运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标签:;  ;  ;  ;  ;  ;  ;  

乌托邦精神论文_萧宝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