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近段骨缺损论文-王旭洋,杨胜松,黄雷,夏志林,明卫东

股骨近段骨缺损论文-王旭洋,杨胜松,黄雷,夏志林,明卫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股骨近段骨缺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股骨骨折,骨搬移,骨缺损,外固定器

股骨近段骨缺损论文文献综述

王旭洋,杨胜松,黄雷,夏志林,明卫东[1](2019)在《保留原锁定接骨板联合Orthofix单边外固定架骨搬移治疗股骨大段骨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保留原锁定接骨板联合Orthofix单边外固定架骨搬移治疗股骨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9月至2018年3月收治4例股骨骨折术后骨折不愈合和残留骨缺损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17~62岁,中位数50岁。均因外伤导致股骨干或股骨远端骨折,前期均采用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术后3例患者发生骨折不愈合;1例伤后即存在骨缺损,经多次治疗仍存在大段骨缺损。4例患者均无骨髓炎病史。均一期手术清理不愈合或缺损部位,保留原锁定接骨板,联合Orthofix单边外固定架进行骨搬移。骨搬移速度每天1 mm,分4次完成。待被搬移骨段与股骨远端对合后,二期手术以2枚锁定螺钉通过原锁定接骨板固定被搬移骨段,拆除外固定架。结果:本组患者骨缺损长度6.0~14.0 mm,中位数10.3 mm。一期手术时间116~201 min,中位数170 min。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46个月,中位数25个月。4例均未出现感染,1例出现钉道反应,经局部处理后症状消失;2例患者拆除外固定架6个月后对合端未愈合,其中1例固定被搬移骨段时发生少许偏移,均行对合端清理及自体髂骨植骨术,以1块6孔锁定接骨板辅助固定,4个月后均骨性愈合。最终所有被搬移骨段矿化良好,对合端均愈合。外固定架指数0.360~0.380月·cm~(-1),中位数0.373月·cm~(-1)。患侧膝关节屈曲活动度,术前30°~130°,中位数85°;骨搬移完成时30°~45°,中位数38°;术后16个月60°~120°,中位数90°。结论:保留原锁定接骨板联合Orthofix单边外固定架骨搬移是治疗股骨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安全性较高,且外固定架放置时间较短。(本文来源于《中医正骨》期刊2019年10期)

郑润泉,康继,张贵春[2](2019)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股骨和胫骨感染性大段骨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股骨和胫骨感染性大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5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行抗生素骨水泥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股骨和胫骨骨折术后感染性大段骨缺损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手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彻底清创,植入含敏感抗生素的骨水泥,控制感染,形成骨诱导膜;第二阶段待感染控制,皮瓣成活后取出骨水泥,股骨骨缺损的患者采用单边外固定架,胫骨骨缺损的患者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进行骨延长,如断端愈合不良,则行植骨术。术后采用外固定架指数(EFI)和ASAMI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9~26个月,平均23.5个月。外固定架固定时间9.8~17.6个月,平均12.7个月,平均外固定架指数(EFI)为1.52月/cm。ASAMI评价标准,骨性结果优良率为91.67%;功能结果优良率为83.33%。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患肢感染复发,均达到了骨性愈合,7例钉道感染,2例对线不良,3例牵引针松动,经对症处理后取得良好疗效。结论抗生素骨水泥联合Ilizarov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感染,纠正患肢畸形,而且能够重建肢体的功能,是治疗股骨和胫骨感染性大段骨缺损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实用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王延岭,闵理,段宏,周勇,张闻力[3](2018)在《生物型APC重建股骨近端瘤性骨缺损的保肢技术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生物型同种异体骨-假体复合物(allograft-prosthetic composite,APC)重建股骨近端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中期疗效。方法收集2007~2011年在我科接受股骨近端肿瘤切除、生物型APC重建的15例患者资料及病理结果;术后第1、3、6、9、12月及之后每半年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及功能随访评估。影像学评估主要包括骨-骨界面愈合情况及大转子骨吸收情况;采用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评分(MSTS)及Harris髋关节评分(HHS)评估患者关节功能,采用查体评估患者外展肌肌力。结果本组15例患者中,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25.1岁(17~56岁);平均随访时间32.8月(18~48月);病理学诊断:骨巨细胞瘤4例,骨肉瘤3例,软骨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肿瘤2例,骨母细胞瘤2例,尤文氏肉瘤1例。15例患者异体骨-宿主骨界面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5~9月;至末次随访时,未出现感染、异体骨-宿主骨愈合处骨吸收、髋关节脱位、异体骨超敏反应、髋臼磨损及肿瘤复发和转移等并发症。3例患者术中出现假体周围骨折,以钢丝环扎术固定。术后6例患者出现大转子骨吸收。15例患者平均MSTS评分和HHS评分,术前为11.3分(7~15分)和47.3分(40.3~58.5分),末次随访时为26.1分(24~29分)和80.1分(66.2~92.7分)。结论生物型APC应适用于年龄轻、预期生存时间长及术后功能要求高的股骨近端骨肿瘤患者。(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杨红胜,曹宗锐,严小虎,李育刚,许泽川[4](2017)在《纳米羟基磷灰石/多元氨基酸共聚复合材料引导性骨再生膜管修复股骨大段骨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大段骨缺损的修复问题仍然是骨科医师面对的重要难题,同种异体骨移植是经典的治疗方案,但存在诸多限制,引导性骨再生技术的骨重建再生效果成为研究该课题的重要思路和方法。目的:比较自制高强度可降解纳米羟基磷灰石/多元氨基酸共聚复合材料引导性骨再生膜管与同种异体皮质骨段修复山羊股骨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建立32只成年山羊股骨中段30 mm大段骨缺损模型。实验组采用自制纳米羟基磷灰石/多氨基酸共聚复合材料膜管桥接骨缺损并采用接骨板固定,对照组采用同种异体皮质骨段桥接并结合接骨板固定。于术后4,8,12,16周处死动物,观察大体标本骨痂生长情况,并行X射线、组织学观察;术后12,16周对钢板固定皮质骨段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与结论:(1)术后4-16周,2组大体标本及病理结果均提示膜管内外侧有纤维骨痂生长,并逐渐硬化成为骨性骨痂,但实验组骨痂生长更多;X射线片见纳米羟基磷灰石/多氨基酸共聚复合物膜管外侧骨痂密度增高较同种异体骨管更为明显;(2)16周时实验组最大抗弯曲强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3)综上,纳米羟基磷灰石/多元氨基酸共聚复合材料膜管桥接山羊大段骨缺损可取得与同种异体皮质骨段移植相仿的修复效果,且愈合后新生骨段的力学强度优于同种异体移植骨段。(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7年10期)

陈思圆,王簕,江汕,裴国献[5](2017)在《植入含感觉神经束和血管束组织工程骨修复股骨大段骨缺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Ⅰ型受体的中长期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前期实验证实,植入含血管束或感觉神经的组织工程骨促成骨程度与其内的感觉神经肽受体表达相关。目的:观察植入含感觉神经束和血管束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Ⅰ型受体中长期表达的影响。方法:取36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单侧股骨1.5 cm缺损模型,随机分3组,感觉神经组于骨缺损处植入成骨诱导7 d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β-磷酸叁钙组织工程骨,并在组织工程骨侧槽内植入自体感觉神经束;血管束组于骨缺损处植入成骨诱导7 d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β-磷酸叁钙组织工程骨,并在组织工程骨侧槽内植入自体股血管束;空白对照组于骨缺损处植入成骨诱导7 d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β-磷酸叁钙组织工程骨。植入后24,48周,进行X射线、免疫组织学及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与结论:1X射线检查:感觉神经组、血管束组X射线评分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感觉神经组、血管束组X射线评分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2荧光定量PCR检测:血管束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Ⅰ型受体表达量高于感觉神经组、空白对照组(P<0.05),感觉神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3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感觉神经组、血管束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Ⅰ型受体阳性表达强于空白对照组;4结果表明:植入含血管束的组织工程骨可促进降钙素基因相关肽Ⅰ型受体的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徐振炀[6](2016)在《骨干组配式假体重建股骨近端骨缺损的叁维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骨干组配式假体是重建股骨近端结构性骨缺损的常用方法之一,该假体目前已初步应用于临床,但由于应用时间较短,医生对于骨缺损重建后假体的稳定性尚不清楚,近端柄长度的变化和不同侧方钢板辅助固定方式对假体重建后稳定性的影响也需要进一步的探讨。本文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骨干组配式假体重建股骨近端的力学特性,验证骨干组配式假体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并进一步探讨近端柄长度变化和不同侧方钢板辅助固定方式对假体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假体的优化设计以及股骨近端肿瘤患者的临床骨干组配式假体选择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利用CT扫描数据和叁维重建软件重建区分皮质骨和松质骨的完整股骨实体模型及不同参数的假体模型。随后,将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模拟骨干切除及假体植入,建立具有装配关系的股骨-假体有限元模型。本次实验的加载条件为正常行走时单足站立时刻的受力情况,接触条件模拟假体和骨水泥界面完全贴合且没有相对滑动,即假体-骨水泥界面以及骨-骨水泥界面设定为绑定接触。为便于结果对比分析,根据假体参数变化分别设立无钢板组、单钉组、叁钉组,通过观察无钢板组中不同近端柄长假体的股骨近端、假体柄和骨水泥内、外侧应力分布,探讨近端柄长度变化对假体稳定性的影响。在相同近端柄长条件下,观察无钢板组、单钉组及叁钉组中股骨近端、假体柄内、外侧应力分布,探讨侧方钢板辅助固定方式对假体稳定性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显示,假体近端柄长度的变化对股骨近端的应力分布影响显着,重建后的股骨近端内侧压应力峰值较正常股骨显着降低,在截骨平面附近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应力遮蔽,柄长分别为4cm、5cm、6cm、7cm的假体重建后,股骨近端内侧压应力峰值较正常股骨分别下降15.9%、25.2%、32.2%、36.5%。对比分析单钉组、叁钉组及无钢板组的股骨近端应力分布,研究发现侧方钢板辅助固定的叁钉组、单钉组的股骨近端应力大小相较于无钢板组有显着降低,但叁钉组及单钉组之间应力大小差异不明显。假体柄的应力分布显示,假体柄的应力由近端向远端逐渐升高,并在假体柄远端达到最大值。对于假体的初始稳定性,外加侧方钢板辅助固定的假体优于无外侧钢板固定的假体,但是会增加股骨近端的应力遮蔽程度,可能不利于假体的远期稳定。短柄假体会获得更加符合生理的应力分布,因此,短柄假体的远期稳定性可能要高于长柄假体,但是早期稳定性较差。(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6-01-01)

徐振炀,胡永成,田东牧,叶金铎[7](2015)在《骨干组配式假体修复重建股骨近端骨缺损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股骨近端骨干组配式假体作为新近出现的肿瘤切除重建手段而备受骨科医生关注,虽然该假体目前已初步应用于临床,但是骨科医生对于骨缺损重建后假体的稳定性并不清楚,近端柄长度的变化和外加侧方钢板辅助固定对假体重建后稳定性的影响也需要进一步探讨。验证骨干组配式假体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并探讨近端柄长度变化和外加侧方钢板辅助固定对假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以期为医生对股骨近端肿瘤患者的临床骨干组配式假体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健康男性志愿者全股骨的CT扫描图像和叁维重建软件重建完整股骨实体模型(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叁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5-10-10)

吴伟[8](2015)在《股骨颈骨折断端骨缺损内固定术后股骨近端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正常股骨近端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目的:股骨近端由于其复杂的叁维立体构造、解剖结构、受力环境,一直是骨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实验通过有限元分析探讨股骨头、颈的受力状况,从工程力学角度对股骨近端进行受力分析。方法:先将正常志愿者的股骨经薄层CT扫描,得到股骨的DICOM数据,并将其输入有限元分析前处理软件MIMICS,建立股骨的模型。然后将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进行相应的加载和约束,对股骨颈的受力进行分析。然后建立股骨颈简化的悬臂梁的有限元模型,进行相同加载和约束的受力分析。结果:本实验成功建立了股骨近端的有限元模型,并对人体静止状态下的股骨近端进行了受力分析,结果显示股骨颈的应力集中分布于其上方和下方。股骨颈的垂直断面受力分析显示应力主要集中在骨皮质区,股骨头的应力主要集中在其外上象限。结论:本实验证明了股骨颈上方承担拉伸应力,股骨颈的下方承担压缩应力,股骨近端是类似于工程力学的“悬臂梁”结构。股骨头的应力主要集中在其外上象限。第二部分 股骨颈骨折伴下后方骨缺损内固定术后股骨近端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目的:股骨近端是典型的悬臂梁结构,从工程力学角度,“梁”的力学性质的变化会影响整个悬臂梁的承载性和稳定性,有资料显示股骨颈的后方是最常见的骨缺损位置,而下后方的骨缺损是否影响内固定术后股骨近端的力学稳定性,我们利用有限元分析实验进行探讨。方法:先将正常志愿者的股骨经薄层CT扫描,得到股骨的DICOM数据,将其输入有限元分析前处理软件MIMICS模拟截骨,建立伴股骨颈下后方不同体积的骨缺损且Pauwells角为70°的股骨颈骨折模型,将这些模型与3枚空心钉模型进行装配,然后导入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进行相应的加载和约束,对股骨近端的受力进行分析并比较。结果:随着股骨颈下后方骨缺损体积的增大,股骨颈上方两枚螺钉所承受的拉伸应力逐渐增大,股骨颈下方骨质所承受的压缩应力也逐渐增大,均集中在骨折断端位置。同时随着股骨颈下后方骨缺损体积的增大,股骨头应力分布区逐渐向外侧移动,由原来的主要负重区转移到非主要负重区,原来的非主要负重区出现高压强区。结论:股骨颈断端下后方骨缺损改变了股骨颈骨折断端和内固定的应力状态,影响骨折断端和内固定的稳定性。同时使股骨头应力发生改变,主要负重区由股骨头外上象限向外侧转移。第叁部分股骨颈骨折伴外上方骨缺损内固定术后股骨近端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目的: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往往是由高能力损伤引起,因为会导致股骨头坏死及断端不愈合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它的治疗到目前依然非常棘手。而断端骨缺损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的生物力学影响长期以来受到的重视不够,有临床资料显示股骨颈外上方骨缺损也较为常见,而外上方的骨缺损对股骨颈骨折术后如何产生力学影响,我们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进行研究。方法:先将正常志愿者的股骨经薄层CT扫描,得到股骨的DICOM数据,将其输入有限元分析前处理软件MIMICS模拟截骨,建立伴股骨颈外上方不同体积的骨缺损且Pauwells角为70。的股骨颈骨折模型,将这些模型与3枚空心钉模型进行装配,然后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进行相应的加载和约束,对股骨近端的受力进行分析并比较。结果:随着股骨颈外上方骨缺损体积的增大,股骨颈上方两枚螺钉所承受的最大拉伸应力值和应力范围未发生改变,股骨颈下方骨质所承受的最大压缩应力值和应力范围也未发生改变。股骨头应力仍集中分布在其外上象限,其最大应力值和应力范围未发生明显改变。结论:股骨颈断端外上方骨缺损使得股骨颈上方的拉伸应力中断,股骨颈断端外上方骨缺损使得股骨颈上方的拉伸应力中断,术后当股骨颈上方两枚空心钉螺纹部位和股骨头的松质骨不发生滑移时,中断的拉伸应力可以被空心钉替代,此时股骨头、颈的应力分布基本不变。当空心钉螺纹部位和股骨头的松质骨发生滑移时,股骨头主要负重区由其外上象限向外侧转移。第四部分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颈短缩的股骨近端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目的:临床观察发现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出现股骨颈短缩的现象非常普遍,危杰等人[’]通过对13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发现股骨颈短缩的病例中股骨头坏死概率明显高于颈正常组,但目前国内外尚无力学实验支持上述临床研究,本实验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研究股骨颈短缩对股骨近端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先将正常志愿者的股骨经薄层CT扫描,得到股骨的DICOM数据,将其输入有限元分析前处理软件MIMICS模拟截骨,建立Pauwells角为70。的股骨颈骨折模型,再建立股骨颈短缩1cm的股骨颈骨折模型,将这些模型与3枚空心钉模型进行装配,然后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进行相应的加载和约束,对股骨近端的受力进行分析。结果:股骨颈短缩1cm,股骨颈上方两枚空心钉最大拉伸应力值由15.7MPa变为12.4MPa;股骨颈下方最大压缩应力值由20.2MPa变为17.8MPa。同时股骨头应力分布区由正常情况下的外上象限变为正上方,非主要负重区的最大应力由10.6MPa变为17.2MPa。结论:股骨颈短缩使得股骨近端偏心距减小,使得股骨颈上方两枚空心钉承担的最大拉伸应力变小,股骨颈下方承担的最大压缩应力也变小,不影响内固定和骨折断端的稳定性。同时股骨头的负重区由外上象限变为正上方。(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5-10-01)

高明暄,李旭升,付晓燕,陈彦飞,赵锟[9](2015)在《带血供腓骨移植重建股骨近端溶骨性病变致骨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带血供游离腓骨移植重建股骨近端侵袭性良性溶骨性病变所致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自2008年4月~2013年3月收治股骨近端良性侵袭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共14例,采用病灶内扩大刮除、氯化锌烧灼瘤壁,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支持钢板内固定等方法手术治疗,影像学随访评价病变转归、植骨愈合;采用改良肌肉骨髂系统肿瘤学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肢体功能评价表随访肿瘤切除术后患者肢体功能。[结果]随访18~67个月,平均(35.71±15.80)个月。其中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于术后12个月复发。其余13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病变复发表现,钢板固定无松动、断裂,无术后病理性骨折,未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其他并发症。移植腓骨无缺血坏死表现、与受区2~7个月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54±1.27)个月。术后3、6个月MSTS功能评分依次为(25.57±4.27),(27.07±6.53)分。[结论]病灶刮除,氯化锌烧灼瘤壁,吻合血管腓骨移植填充重建,结合支持钢板内固定是股骨近端侵袭性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的有效外科治疗方法。中期随访表现为病变复发率低,破坏骨结构得以重建,髋关节功能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15期)

陶占怀[10](2015)在《吻合血管的腓骨双折移植治疗股骨下段骨缺损随访22年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上长管状骨大段骨缺损治疗较为棘手,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引起骨折端不愈合、短缩畸形等严重并发症,致残率极高。本院于1992年1月采用带血管蒂双折迭组合腓骨移植治疗股骨下段大段骨缺损1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患者,女,1970年出生,因患"左股骨下端骨巨细胞瘤"于1992年1月在本院行"吻合血管的腓骨双折移植治疗股骨下段骨肿瘤术",术中骨巨细胞瘤切除后股骨缺损约9 cm。于同侧小腿后外侧,设计切取带血管蒂腓骨瓣,保留下端腓骨至少6 cm,以保持(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15期)

股骨近段骨缺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股骨和胫骨感染性大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5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行抗生素骨水泥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股骨和胫骨骨折术后感染性大段骨缺损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手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彻底清创,植入含敏感抗生素的骨水泥,控制感染,形成骨诱导膜;第二阶段待感染控制,皮瓣成活后取出骨水泥,股骨骨缺损的患者采用单边外固定架,胫骨骨缺损的患者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进行骨延长,如断端愈合不良,则行植骨术。术后采用外固定架指数(EFI)和ASAMI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9~26个月,平均23.5个月。外固定架固定时间9.8~17.6个月,平均12.7个月,平均外固定架指数(EFI)为1.52月/cm。ASAMI评价标准,骨性结果优良率为91.67%;功能结果优良率为83.33%。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患肢感染复发,均达到了骨性愈合,7例钉道感染,2例对线不良,3例牵引针松动,经对症处理后取得良好疗效。结论抗生素骨水泥联合Ilizarov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感染,纠正患肢畸形,而且能够重建肢体的功能,是治疗股骨和胫骨感染性大段骨缺损行之有效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股骨近段骨缺损论文参考文献

[1].王旭洋,杨胜松,黄雷,夏志林,明卫东.保留原锁定接骨板联合Orthofix单边外固定架骨搬移治疗股骨大段骨缺损[J].中医正骨.2019

[2].郑润泉,康继,张贵春.抗生素骨水泥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股骨和胫骨感染性大段骨缺损[J].实用医药杂志.2019

[3].王延岭,闵理,段宏,周勇,张闻力.生物型APC重建股骨近端瘤性骨缺损的保肢技术及疗效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4].杨红胜,曹宗锐,严小虎,李育刚,许泽川.纳米羟基磷灰石/多元氨基酸共聚复合材料引导性骨再生膜管修复股骨大段骨缺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

[5].陈思圆,王簕,江汕,裴国献.植入含感觉神经束和血管束组织工程骨修复股骨大段骨缺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Ⅰ型受体的中长期表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

[6].徐振炀.骨干组配式假体重建股骨近端骨缺损的叁维有限元分析[D].天津理工大学.2016

[7].徐振炀,胡永成,田东牧,叶金铎.骨干组配式假体修复重建股骨近端骨缺损的有限元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叁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5

[8].吴伟.股骨颈骨折断端骨缺损内固定术后股骨近端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D].武汉大学.2015

[9].高明暄,李旭升,付晓燕,陈彦飞,赵锟.带血供腓骨移植重建股骨近端溶骨性病变致骨缺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

[10].陶占怀.吻合血管的腓骨双折移植治疗股骨下段骨缺损随访22年1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

标签:;  ;  ;  ;  

股骨近段骨缺损论文-王旭洋,杨胜松,黄雷,夏志林,明卫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