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铮:简论中国传统“人本”管理思想论文

孙铮:简论中国传统“人本”管理思想论文

【摘要】“人本”管理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传统“人本”管理思想研究对象,从传统“人本”管理的思想渊源、核心理念、具体表现和重要价值4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性善说乃“人本”思想的发端,完美和独立的人格乃“人本”思想的核心,“人本”思想在儒、道、墨家的治身、治家和治国方略中得以发展,并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人本;道法自人;仁;兼爱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先民经历悠悠五千载,在改造自然、发展自己的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人本”思想同样经历了岁月的积累和智慧的积淀,融古今中外之精华。

一、“人本”管理思想的渊源

“人本”思想肯定了人的价值,体现了对人的尊重,究其来源与人性论中的“性善说”密不可分。

性善说首先由孟子提出,认为人生来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4个善端,这些善端又使人具备了“仁义礼智”4种优良的特质,以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孟子认为人生而平等,“圣人与我同类”,无论贫富贵贱都是性善的,然而,在现实中人却又有善与不善、君子与小人之分,孟子认为后天条件关系密切。一方面是外部环境所致,他认为人所处的环境会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另一方面是自身修为所致,他认为人要想保存善性,就需要通过“少私寡欲”之法来“养浩然之气”,以巩固和扩充善端。

男人去了,很久没回来。她担心他出事,一家一家找,没人见过他,也没人认识他。有一户人家门口,确实有石头,不是陨石,是打谷用的石磙。

二、“人本”管理思想的核心

“人本”思想是对人格的探究,体现了对人格魅力的高度赞扬,包括完美人格和独立人格两个方面。

独立人格代表了不依赖于外在的精神权威而独立存在的状态,与“自主”、“自强”、“自立”等异曲同工。然而独立不代表孤立,人与人、人与自然时刻都在发生互动与交感。如“三才”观表明,人是与天、地齐平的自然的产物,人在天、地间发展自我,并对天、地产生影响。又如“五伦”说认为,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中,就不可避免地与他人产生各种联系,具体有“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5种。

道家“人本”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主张事物的变化是“无为”的、“贵柔”的和“处下”的,这些论断对后人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无为”,“凡有皆始于无”,无经过运动变化后产生万物,无是有存在的前提;“有所为有所不为”,人要研习自然之性,权衡变化之势,顺乎自然的为,悖逆自然的不为;“无为而无不为”,在无之中顺自然为之,不盲目干涉自然。如老子认为,统治者不要对百姓施以过多的控制,君主如果无为,百姓可自化、自正、自富、自朴。“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典故便是印证,治理国家就像做海鲜料理一样,不能过度施政、反复变革,应该加之合适的调料慢慢蒸煮;“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与我们常说的“防患于未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无到有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事物在没有预兆的时候容易图谋,在脆弱的事物容易化解,在细微的时候容易消散,因此要充分重视“无”,做好防范准备。第二,“贵柔”,“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基于权变的视角,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认为柔弱定能战胜刚强。《道德经》中,老子用婴儿喻指柔弱的事物,但看似脆弱实则生命力更强。“贵柔”观反对突变、强变,主张在长期的积累中以稳健的形式逐步变化,虽绳可折木、水可穿石,但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第三,“处下”,《道德经》的第八章以水的7种特性喻指人的7种美德,水处在人人厌恶的卑下之地却善利万物,水的流向不断变化,故几于道却不争。人在面对变化多端的外部世界时,要保持达观的心态,不与世人争长论短,上善若水,水照大千。

式中:Vv是的铝蒸气的体积分数;Vl是铝液体的体积分数,ε是气液界面的厚度;γl是水平集法参数,与流场中的流速有关。

三、“人本”管理思想的具体表现

(一)道家思想的“人本”性

“道”是道家思想最高的命题,整套的理论体系都是以“道”为基础而建立的,“人本”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人本”也是以人为本的道,即人道。“人本”的基础是道法自然,道家的人本观是客观唯物主义论,“道”和“自然”都是客观的存在,此处的“自然”不是名词,而是一个形容词,是事物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的统一,具体有四层含义:天然的、非人为的;指不勉强的、不拘束的;自由发展的;当然。[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指道的运行要采取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宇宙的起源、万物的运行和人类社会的联系都是顺乎自然的,权变是非人为控制的变化,无拘无束,自成规律。

儒家“人本”思想以推行“仁术”为代表。《说文解字》载“仁,親也。从人从二。”可见“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亲比、相互尊重。《论语》中,“仁”字先后出现了109次,主要集中在克己、爱人、忠恕3个方面。

完美人格集“真、善、美”于一体,代表了道德品行的高尚和社会价值的正向,这一点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有所显现:如《爱莲说》中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君子形象。又如《孟子》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形象等。“人本”充分发掘了人格之美,并不遗余力将其发展和发扬。

(二)儒家思想的“人本”性

“人本”倡导返璞归真。“人本”遵循“道”的运动规律,即“道者反之动”。其中,“反”具有“相反之反”与“反复之反”两种含义,这便是道家视角下事物发展的不同方向。[2]第一,“物极必反”为相反之反,这里具有一定的辩证法色彩,指万事万物都向着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种种事物成对出现,既相互斗争也相互转化,最终并没有朝着背离的道路渐行渐远,而是更具活力、生生不息。第二,“周行而不殆”为反复之反,更新循环论认为周而复始是道运动的另一个方向,事物运动变化是返回道的源初。“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宇宙间事物的运动是一种返回其根本的运动,“根本”的状态是自然且虚静的,这即为“常道”,若果偏离“常道”就不副自然之态,就无法“至大顺”。

“爱人”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第一,爱人是有原因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里的人是有人格、有价值的值得去爱的人;第二,“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这是关于仁即人道的明确记载。[3]儒家反对利己主义,主张不能只爱自己要以赤诚之心去爱别人,像爱自己家老人一样地去爱别人家的老人,像爱自己家孩子一样地去爱别人家的孩子。“爱”是“泛爱众”,是“仁”的灵魂,是个人的爱升华为社会的博爱。第三,在政治方面,儒家主张推行“仁政”。 [4]首先是“富民”,“民有恒产”使其免于饥馑,以维护农民的权利,国家应该制定符合生产规律的适农政策,使“不违农时”以安民一方。其次是“教民”,对百姓“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通过“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等礼数教化百姓,以促进人际关系,调和社会矛盾。最后是“民贵君轻”,统治者要赢得民心,为民着想,与民同乐。

“忠恕”说。所谓“忠”,即“已于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做一个博济众施之人,自己的脚要先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先腾达,才能救济困难的人。忠诚的人,需要具备须上孝于亲、下慈于民的道德修养;所谓“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愿意施加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不要施加于他人,人行事不能只从自身的利益考虑,而要超越个人感受和利益,尽量考虑他人的处境,体谅他人的难处。[5]

细胞培养 AMSCs 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培养:设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单独培养组、患者AMSCs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培养组、健康人AMSCs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培养组,将培养至P3的 AMSCs 铺板,待细胞完全贴壁后,将外周血淋巴细胞种植于预先铺有 AMSCs的6孔板中,外周血淋巴细胞∶AMSCs比例为 10∶1,于PMI1640培养液[内含10%胎牛血清、双抗、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中培养,37 ℃,5% CO2,混合培养 48 h后待测。

“克己”说,颜渊问:“怎样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答:“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可见,孔子认为“仁”既是之于己的,是个人发自内心的自省、自责与自讼,“仁”又具有普适意义,即普天之下每个人都应以复礼为己任,复礼是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克己的境界便是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即恭敬、宽厚、诚信、勤勉、慈惠。

(三) 墨家思想的“人本”性。

墨家的“人本”思想具有平民风格,主张“爱无等差”、“周爱人”的社会理想,人与人不分等级贵贱和血缘亲疏的互爱互助,同时,“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人世间的相互尊重与爱护可以改革时弊,只有“天下兼相爱”,才能“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治理国家秉承兼爱的原则,天下方可太平。墨家的兼爱相互的,既利人又利己,既利国又利民,反对亏人自利,倡导爱利万民。在协调社会关系方面,墨家重视整体利益,认为整体利益是局部利益的基础,国家利益为第一位,集体利益次之,个人利益最下。

1.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式,它从一个新的角度把人类的精神世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融洽程度,是新世纪人类文明的主要形式之一。正如俞可平所说,“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象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1]在生态危机重重的今天,生态文明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接受与重视,生态观念也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共识与行为准则。

四、“人本”管理思想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人本”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思想被广泛接受,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中广泛运用,褒扬了人在社会中的价值,维护了两千年封建王朝的政治安定,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深远意义。

在当代,“人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有着极强的关涉。党和国家以民意为旨归,体察民情、集中民智、珍惜民力;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激发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引人才、聚人才、育人才下足功夫、做足文章;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共识。

长期来看,现有参与者对于区块链技术的适应和整合程度,是区块链能否成为平台、会成为多大平台的决定性因素。

参考文献:

[1]耿明峰:《老子》权变管理思想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31.

[2]钱钟书:宵锥篇[M].中华书局,1986:445-446.

[3]谢玲玲:论中国古代儒家人本思想的现代价值[J].安徽文学,2008,8:374.

[4]邓易难:谈《孟子》的仁政思想[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8:15-16.

[5]董卫国:忠恕之道思想内涵辨析[J].中国哲学史,2013-03:38.

〔本文基金项目为中国传统管理中“人”的价值研究(16BGL107-302)〕

作者简介:孙铮,汉族,河北行唐人,唐山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

责任编辑/周洁

标签:;  ;  ;  ;  ;  ;  ;  ;  ;  ;  ;  ;  ;  ;  

孙铮:简论中国传统“人本”管理思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