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直流直流变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变换器,双向,功率,模型,交直流,转矩,直流电机。
直流直流变换论文文献综述
金楠,郭磊磊,韩东许[1](2019)在《双向交直流容错变换器有限状态预测功率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变换器发生故障后的容错运行能力,提出一种双向交直流容错变换器模型预测直接功率控制策略。该策略无需使用锁相环和PWM调制模块,易于实现。对容错控制系统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功率器件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双向交直流容错变换器仍能连续运行,并具有较好的动、静态性能,验证所提出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马汇海,张云,孟彦京,李伟[2](2019)在《基于BUCK变换器调制的无刷直流电机转矩脉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抑制无刷直流电机换相转矩脉动,在叁相桥式逆变电路前端引入BUCK变换器调制。通过换相的开关器件在断开前、导通后进行PWM调制来改变换相过程中绕组端电压,使得各换相电流下降和上升的速率相等,抑制换相转矩脉动。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了相应的仿真模型,并通过波形分析与对比证明了加入BUCK变换器在换相时刻和非换相时刻都能抑制转矩脉动。(本文来源于《微电机》期刊2019年11期)
韩富强,王议锋,陈梦颖,杨良,孟准[3](2019)在《多模式切换运行的拓扑变换型多谐振软开关直流变换器及参数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可支持多模式切换运行的拓扑变换型多谐振软开关直流变换器。该变换器通过引入辅助开关管来改变多谐振腔单元的结构,进而在不同应用场合下表现出自适应的谐振特性。其中,含双变压器的多谐振结构用来满足高电压增益的需求,而五元件多谐振结构则工作在额定点处以保证高效率转换。此外,通过对变换器谐振频率点和峰值增益点位置的合理设计,变换器获得了在狭窄开关频率范围内实现宽电压增益范围和高转换效率的优点。最后,为了验证所提变换器的性能和参数设计方法的有效性,搭建一台额定功率为500W的样机进行了实验验证。当输入电压从80~600V变化时,变换器的输出电压保持400V恒定不变,其最高变换效率达到97.93%。(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22期)
魏腾飞,王晓兰,李晓晓[4](2019)在《双向直流隔离变换器功率回流的分析及消除》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向隔离全桥DC-DC变换器在直流微网等场合被广泛应用,传统单移相和双重移相控制使得变换器中出现功率回流现象。为消除双向变换器的回流功率,提出一种电感电流过零控制策略。建立双向变换器的功率传输模型,分析电感电流过零控制原理和变换器的工作状态,并设计电感电流过零控制系统。基于FPGA搭建硬件实验平台,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消除回流功率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机与控制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薄雨,于少娟[5](2019)在《直流微网中级联变换器改进滑模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恒功率负荷的负阻抗特性易导致前级变换器输出电压不稳定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多幂次趋近律的滑模控制方法以稳定输出电压。多幂次趋近律可以使系统状态变量在趋近设计的滑模面的过程中根据实际的位置自适应的调节速度,在保证鲁棒性的同时缩短系统运动到滑模面的时间并减小抖振。在MATLAB/simulink中进行仿真,验证了提出的控制方法可以保证级联系统的输出电压满足控制目标要求并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受到扰动时也能很快回到稳定状态,鲁棒性好。(本文来源于《太原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俞靖一[6](2019)在《直流微网DC/DC变换器软开关技术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直流微网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实现机理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微网的应用背景,阐述了直流微网相对于传统交流微网的优势及变换器高频化的意义,然后对直流微网系统的基本结构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分析了成功实现软开关的几个基本条件。结果表明软开关技术对于微网变换器的高频化有着重要意义,合理选择死区时间是软开关成功的关键(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期刊2019年21期)
林清华[7](2019)在《并联交错软开关技术在双向直流变换器中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并联交错软开关控制的BUCK-BOOST双向直流变换器特别适合于反馈能量的吸收及回馈再应用场合。系统分析BUCK-BOOST双向直流变换器两个开关管零电压导通的实现条件;采用并联交错的方式降低该变换器的电流应力和EMI问题。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均证明所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并联交错软开关技术的BUCK-BOOST双向直流变换器在输出480 W时,效率可达98. 22%。(本文来源于《莆田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詹国敏,肖遥,张弘,赵兴国[8](2019)在《基于叁端口虚拟MPPT的直流耦合储能变换器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叁端口虚拟最大功率点跟踪太阳能控制器(MPPT)的直流耦合储能变换器是光伏组件阵列和光伏逆变器之间的能量匹配和调节装置,通过分析前级和后级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和稳定性,实现前后级控制解耦。针对后级升压(BOOST)不稳定性做超前滞后补偿,保证合适的相位裕量和幅值裕度。分析了直流耦合储能变换器的虚拟MPPT输出控制策略,完美匹配存量市场的光伏逆变器,平滑光伏发电输出,移峰填谷,大幅提高自发自用效率。(本文来源于《华电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刘争艳,罗海云,王文萃,李佩泫,熊家祚[9](2019)在《多能互补园区直流配网关口变换器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新能源应用得到很大的发展,打造智能、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多能互补园区是发展的趋势所在。直流配网关口变换器是多能互补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直流配网架构及不同场景下变换器的拓扑结构,设计了一种基于NPP拓扑结构、电抗器-电容器-电抗器(LCL)串并联的滤波系统及SPVWM调制方法的直流配网关口变换器。介绍了此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参数计算、实现方法。最后,通过仿真试验及控保系统闭环测试证明了该实现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期刊2019年05期)
周熙炜,赵祥模,刘卫国,汪贵平,李登峰[10](2019)在《交直流混合微电网TNPC变换器的死区电压矢量偏差及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对T型中点箝位型双向变换器在矢量空间中的死区电压矢量偏差进行分析,总结其发生规律,并根据参考电压矢量的位置和幅值得到提前修正的指令电压矢量。从线性调制空间到过调制空间得到相应的伏秒特性方程的调整办法。同时,考虑到系统在动态扰动下可能引发的欠补偿或过补偿,引入一个补偿深度的调节因子,实现脉宽调制(PWM)指令电压矢量的自适应修正。该方法可推广到有更多电平的变换器中,避免了采用传统PWM脉冲宽度整形法时出现的脉冲损失或饱和问题。(本文来源于《电力自动化设备》期刊2019年10期)
直流直流变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抑制无刷直流电机换相转矩脉动,在叁相桥式逆变电路前端引入BUCK变换器调制。通过换相的开关器件在断开前、导通后进行PWM调制来改变换相过程中绕组端电压,使得各换相电流下降和上升的速率相等,抑制换相转矩脉动。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了相应的仿真模型,并通过波形分析与对比证明了加入BUCK变换器在换相时刻和非换相时刻都能抑制转矩脉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直流直流变换论文参考文献
[1].金楠,郭磊磊,韩东许.双向交直流容错变换器有限状态预测功率控制[J].太阳能学报.2019
[2].马汇海,张云,孟彦京,李伟.基于BUCK变换器调制的无刷直流电机转矩脉动分析[J].微电机.2019
[3].韩富强,王议锋,陈梦颖,杨良,孟准.多模式切换运行的拓扑变换型多谐振软开关直流变换器及参数设计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9
[4].魏腾飞,王晓兰,李晓晓.双向直流隔离变换器功率回流的分析及消除[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9
[5].薄雨,于少娟.直流微网中级联变换器改进滑模控制策略[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19
[6].俞靖一.直流微网DC/DC变换器软开关技术的探讨[J].电工技术.2019
[7].林清华.并联交错软开关技术在双向直流变换器中应用[J].莆田学院学报.2019
[8].詹国敏,肖遥,张弘,赵兴国.基于叁端口虚拟MPPT的直流耦合储能变换器控制策略研究[J].华电技术.2019
[9].刘争艳,罗海云,王文萃,李佩泫,熊家祚.多能互补园区直流配网关口变换器研制[J].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2019
[10].周熙炜,赵祥模,刘卫国,汪贵平,李登峰.交直流混合微电网TNPC变换器的死区电压矢量偏差及修正[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