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鄂西北山区高速公路路堑边坡防护与景观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汤罗圣,王云安,邓长青[1](2018)在《谷竹高速公路某滑坡成因机理及防治措施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十堰地区因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的复杂性及强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外部触发因素,目前发育的滑坡等地质灾害越来越多。本文将以谷竹高速公路某滑坡为例,通过现场调查、钻探、室内试验及物探等多种综合手段,对该滑坡的成因机理进行分析,并从经济、实用的角度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为同类滑坡防治工程提供参考。
张平[2](2016)在《炭质泥岩路堑边坡生态稳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炭质泥岩路堑边坡防护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炭质泥岩边坡防护普遍采用挂网喷射混凝土和浆砌片石护坡,虽然能有效防护此类软岩边坡,但与高速公路建设生态环保理念相差甚远;而现有软岩边坡生态防护主要偏重于植被的生长和景观效果的营造,忽视了植被防护软岩边坡的风化剥蚀和浅层稳定问题,已成为炭质泥岩路堑边坡生态防护的主要瓶颈。为此,本文以广西六寨到河池高速公路为依托,围绕炭质泥岩崩解特性、有机硅改性、土壤稳固剂稳固机理与生态护坡开展研究,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对炭质泥岩路堑边坡生态稳固技术进行研究,取得以下成果:1)通过室内模拟和理论分析研究炭质泥岩崩解机理,利用几何分形理论研究炭质泥岩崩解特性,试验研究了炭质泥岩崩解破碎颗粒的分布特征与颗粒级配分维数的相互关系,得出了炭质泥岩完全崩解稳定碎块体的分维值为D=2.0898。2)研发了有机硅表面固化剂。通过对改性前后膜层疏水性、牢固性、防水性以及岩样颗粒自由膨胀性和块体崩解性的对比试验研究软岩表面包覆改性的效果;研发了以有机硅作为固化剂,对炭质泥岩边坡表面进行固化处理,防止水和空气进入其内部而引起其风化崩解,从而确保其边坡的浅层稳定性。3)研发了高分子土壤稳固剂,并确定其最佳掺量。通过对土壤稳固剂无侧限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抗冲刷、水稳定性等试验,研发了高分子土壤稳固剂改善生态护坡客土的水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得到改性土中高分子稳固剂的最佳掺量为2%。4)改性土性能试验研究,通过在改性土中添加聚丙烯纤维提高客土抗变形能力,研究表明:聚丙烯纤维掺量为6‰时,添加纤维后的改性土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大大提高。5)提出了炭质泥岩等软岩的生态防护方法,即炭质泥岩坡面加固——表面固化——客土稳固(土壤稳固剂)——生态护坡,现场试验在广西六河高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杨政武[3](2015)在《山区高速公路路堑边坡滑坡稳定分析及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主要分析山区高速公路路堑边坡滑坡产生的原因,细述山区高速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对治理方案加以阐述,以供业内人士交流之用。
旷光洪[4](2014)在《山区高速公路边坡滑坡治理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滑坡是山区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以贵州省惠水至兴仁高速公路某滑坡为工程背景,对山区高速公路滑坡的作用因素、稳定性分析方法和治理措施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韩兴家[5](2014)在《广西喀斯特地貌条件下高速公路景观要素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人们对高速公路的要求不再只是为出行提供快速便捷的交通条件,还希望能拥有一个优雅舒适的行车环境广西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加之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人们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因此,对广西喀斯特地貌条件下的高速公路进行景观规划与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界定了公路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并依据不同的材质种类和处理手法对公路景观进行分类在基于动视觉基本原理上,总结了驾驶员动态视觉生理特性,并研究高速公路景观动视觉印象根据高速公路所经区域地貌特征植被状况人文环境等因素,并结合驾驶员视觉特性,运用张弛理论对高速公路纵向主题段进行合理的段落划分在对广西喀斯特地区高速公路路域景观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高速公路景观要素转换和协调方法及景观要素的表现手法,并考虑高速公路内部景观的协调性对广西喀斯特地区高速公路景观要素景观进行规划与设计,并对重点区域的景观要素进行详细的设计研究最后,基于UC-win/Road三维景观仿真软件建立了高速公路景观仿真模型,进行了高速公路景观要素设计的满意度调查结合河池至都安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将本课题研究成果应用于该高速公路景观规划与设计实践中
周超[6](2012)在《基于环保的山区公路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使得西部山区公路建设日益增多,而山区的地质、气候、水文等生态环境异常复杂且十分脆弱,公路建设项目给山区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如山体严重超挖、生态系统破坏、占用田地、植被破坏、地质灾害等。本文以“环保优先”为原则,深刻把握“不破坏就是最大保护”的主题,从分析山区公路建设对当地社会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入手,对山区公路选线、平纵线形指标选取、路基、桥涵隧道、服务设施以及其他附属物的设计做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力求探讨总结出最大限度减少环境破坏、最大程度保护公路项目沿线生态系统的设计方案。其中包括环保节约型选线设计、选线中指标的灵活运用、控制路基填挖、路基的环保型边坡设计、环保型排水设计、动物通道的设计、桥梁的方案设计、隧道的选址及洞口环保设计、互通立交、交通安全设置的环保设计措施以及以环保型的景观设计和公路绿化。希望本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和总结能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并给设计者提供思路。
郭华[7](2012)在《鄂西北旅游公路原生态景观恢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以及公路事业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在这种大环境下,旅游公路的发展如日中天。然而在旅游公路飞速发展的同时,对于公路沿线的生态系统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以往的公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过程中,往往强调的是生态恢复,运用多种方法,着眼于当前公路建设,忽略长远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效益。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逐步重视,全国各地的公路建设对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提上日程,在公路规划与建设中对于环境的保护与生态恢复给予重视。本文选取鄂西北地区的旅游公路进行研究,提出对旅游公路沿线生态环境进行“原生态”景观恢复与保护。结合武神旅游公路原生态景观恢复这一具体案例对鄂西北旅游公路原生态景观恢复进行研究。1、前言部分,从两个层次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理论意义与实际研究价值;以及国内外旅游公路原生态恢复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研究方法。2、理论支撑部分,首先对原生态的概念以及原生态的相关内容进行概述,其次对旅游公路及旅游公路景观相关知识及鄂西北地区旅游公路环境以及景观特点进行概述及分析。3、本文的主体部分,分析了鄂西北地区旅游公路在原生态观念指导下,该区域旅游公路的原生态景观恢复与规划的内容、原则以及方法,原生态观念在旅游公路原生态恢复中的价值。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旅游公路“原生态”景观文化。4、结论部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提出了完善与美化鄂西北地区旅游公路景观的具体措施与方法,并对类似的旅游公路,尤其是山区旅游公路提供了参考与指导。
肖代全[8](2011)在《基于三大目标的高速公路绿化工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绿化工程是高速公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近年来,随着“和谐交通”、“绿化交通”等理念的深入以及高速公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执行,绿化系统开始受到建设、营运方的普遍重视。但由于我国开展高速公路绿化工程的起步较晚,目前在绿化功能定位、绿化设计、施工和养管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对现状一系列问题的分析,旨在探寻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措施,并为我国现有高速公路绿化养管及未来高速公路绿化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为全面分析绿化工程存在的问题,首先从交通四要素的需求出发,制定高速公路不同区域的绿化功能目标,即行车安全、景观塑造和生态修复,并明确人对绿化系统的主要功能需求是保障行车安全和塑造优美景观;车对绿化系统的需求主要就是行车安全;路和环境的需求主要是绿化的生态修复功能。同时,考虑到不同绿化位置对三大目标功能的需求不一致,将高速公路分为沿线、边坡和集中绿化区三部分,分别考虑其绿化需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受绿化系统在行车安全、景观塑造和生态修复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绿化对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及影响方式,提出高速公路绿化防眩调整、绿化方式合理过渡、路侧植物横向控制、隧道出入口明暗缓冲、立交出入口绿化改善等方面的安全优化方法。对不同应用环境下绿化植物防眩配置要求的研究表明:①绿化防眩的植物株距不仅与植物冠径和防眩角有关,还与中央分隔带宽度和平曲线半径有关;防眩高度不仅与驾驶员视线高度、车辆前照灯高度和道路横断面结构有关,还与竖曲线半径、波形梁护栏几何设计等因素有关。②平直路段与平竖曲线路段在防眩植物株距、高度方面是不一致的,通过构建计算模型计算得知,相比平直路段而言,平曲线路段防眩植物株距应减小0.3-0.8m,凹竖曲线路段防眩植物高度应增加0.03-0.43m。通过分析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期间对自然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探讨其对水土资源、大气和声环境的破坏机理,并总结影响植物生态恢复效果的主要因素及绿化在生态修复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土质边坡的稳定性,根据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与边坡土层之间的力学分析模型,研究提高土体抗剪强度和根系锚固效果的植物配置方法。最后从系统的角度全面研究了针对不同绿化区域、地方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破坏修复需求的绿化配置优化方法。通过对高速公路绿化与景观间的关系分析,研究高速公路绿化的景观特征。研究表明,除了沿线绿化走廊具有廊道特征、局部绿化的斑块特征之外,绿化景观在视觉上还具有一定局限性和较强动态性,植物色彩配置也不同于城市绿化景观。针对不同绿化区域存在的景观塑造问题,提出基于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标和破碎化指数的绿化配置方法,并根据绿廊宽度计算模型,得出基于高速公路不同横断面形式的绿廊宽度控制方法。实例论证依托于津汕高速公路冀津界至冀鲁界段绿化工程。作为渤海湾腹地滨海高速公路,这也是国内首次对同时具有海拔低、易涝、土壤贫瘠、盐碱化程度高、气候干旱多风和易冻害六大恶劣条件的高速公路绿化工程进行优化研究。通过对种植条件和原绿化设计的分析,找出原绿化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
付敬宏[9](2011)在《植被护坡景观协调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道路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道路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逐步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道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护坡景观的协调性问题也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论文针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根据植被护坡景观要素特点及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总结提出了植被护坡景观协调需遵循的基本原则。其次,以郑西客运专线为例对黄土边坡植被防护景观协调性设计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客运专线沿线环境、沿线植被生态习性、黄土边坡植被防护现状调查,总结植被建设规律;运用景观生态学相关知识分析植被护坡景观设计的目标;总结了黄土边坡植被筛选原则,并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植被类型;运用形式美学、色彩学及恢复生态学对所选植被进行配置,并进行了现场试验,得出适合郑西客运专线黄土边坡的6种植被配置模式。最后,根据植被护坡景观的特点,从植被护坡景观内部协调、外部协调及整体美学效果三方面建立协调度综合评价体系,并选取上述植被配置模式中的两种进行协调度评价计算,与工程实际对比检验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倪啸[10](2010)在《广西、北京膨胀(岩)土特性及堑坡处治技术对比分析》文中认为广西南友路修建时,基于对宁明膨胀土工程地质特性及堑坡破坏特点和规律的深刻认识,长沙理工大学首创柔性支护技术攻克了膨胀土堑坡“屡治屡垮”技术难题。随后的工程推广也在百色残积膨胀土上进行,该技术能否用于北方沉积型膨胀岩(土)?一直为工程师们所关注。2009年柔性支护技术在北京西六环膨胀岩(土)深路堑的成功应用,为分析研究提供了一极好平台。结合亲历的处治实践,本文开展两类膨胀岩土工程特性及堑坡柔性支护技术对比研究,以期为该工程新技术的全面推广做点工作。基于调研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资料,论述了南、北方膨胀岩土的主要成因类型、分布特点、地质特性、工程危害程度、路堑边坡常用工程处治技术措施及应用效果和主要优、缺点。对开挖边坡进行现场宏观地质结构调查、钻探取样,工程地质类比,结合室内系统土性试验,获得两地典型膨胀岩土物质组成、理化性质、胀缩特性以及南方残积型与北方沉积型膨胀岩土的主要区别:前者为土、岩二元结构,后者是几种极软岩互层的沉积结构;前者以蒙/伊混层矿物为主,有效蒙脱石含量不到18%,后者为单矿蒙脱石且含量超过40%。两者成因类型、地质分类及膨胀性粘土矿物的不同,导致在工程性质上存在较大的差别。通过对两地膨胀岩土堑坡破坏特点及其演化规律调查研究,得到不同成因、不同气候条件及不同岩土性质的堑坡变形、破坏规律及主要特点,发现它们的破坏形式确实存在差异,但总的仍以浅层坍滑为主,受土、岩性质和气候环境的影响较大。最后对两地采用柔性支护技术治理滑坍膨胀(岩)土堑坡的设计方案及施工方法进行分析对比,证明了该新技术处治各类膨胀(岩)土堑坡的普遍有效性,但必须针对具体工况“因地制宜”确定技术方案,才能使工程处治获得满意效果。
二、鄂西北山区高速公路路堑边坡防护与景观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鄂西北山区高速公路路堑边坡防护与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谷竹高速公路某滑坡成因机理及防治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滑坡简介 |
1.1 滑坡规模 |
1.2 滑坡物质组成 |
1.3 已有防治措施情况 |
2 滑坡成因分析 |
2.1 滑坡变形破坏现状 |
2.2 滑坡变形机理分析 |
2.2.1 内在原因 |
2.2.2 外在原因 |
3 滑坡防治措施分析 |
3.1 滑坡稳定性分析 |
4 结论 |
(2)炭质泥岩路堑边坡生态稳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软岩边坡固化技术与生态防护研究现状 |
1.2.1 软岩表面固化技术研究 |
1.2.2 土壤稳固技术研究 |
1.2.3 软岩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研究 |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炭质泥岩风化崩解特性研究 |
2.1 炭质泥岩矿物组成与成分分析 |
2.2 炭质泥岩工程特性 |
2.3 炭质泥岩崩解特性分析 |
2.3.1 岩石崩解破碎及分形理论模型 |
2.3.2 炭质泥岩完全崩解稳定分维数测定 |
2.3.3 炭质泥岩崩解机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炭质泥岩表面固化剂研制 |
3.1 软岩固化剂类型选择 |
3.2 有机硅固化剂表面固化性能试验 |
3.2.1 疏水性试验与结果分析 |
3.2.2 结合强度试验与结果分析 |
3.2.3 防水性试验与结果分析 |
3.3 有机硅固化剂固化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土壤稳固剂研制 |
4.1 粘性土一般特性 |
4.2 土壤稳固剂类型选择 |
4.3 土壤稳固剂性能研究 |
4.3.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4.3.2 抗剪强度试验 |
4.3.3 水稳定性试验 |
4.3.4 抗冲刷性试验 |
4.4 聚丙烯纤维改善土壤性能研究 |
4.4.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4.4.2 抗剪强度试验 |
4.5 高分子稳固剂与聚丙烯纤维稳固机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炭质泥岩路堑边坡生态防护 |
5.1 国内外软岩边坡防护研究概述 |
5.2 现场小试 |
5.3 工程应用 |
5.3.1 工程概况 |
5.3.2 坡面加固 |
5.3.3 生态护坡设计 |
5.4 护坡效果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山区高速公路路堑边坡滑坡稳定分析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山区高速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1.1 外部因素 |
1.2 内部因素 |
1.2.1 地形地貌 |
1.2.2 地层岩性 |
1.2.3 独有的结构特征 |
1.2.4 地质构造 |
1.2.5 水文条件 |
2 山区高速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2.1 定性分析法 |
2.2 定量分析法 |
2.3 非确定分析方法 |
3 山区高速公路路堑边坡滑坡的治理措施 |
3.1 被防护 |
3.2 坡面防护 |
3.3 砌石防护 |
3.4 喷锚防护 |
3.5 抗滑挡墙 |
3.6 锚杆加固技术措施 |
4 结语 |
(4)山区高速公路边坡滑坡治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滑坡的成因[1] |
2 滑坡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
3 山区高速公路滑坡的治理措施[1] |
3.1 抗滑挡土墙 |
3.2 抗滑桩 |
3.3 锚拉抗滑桩 |
3.4 预应力锚索 |
3.5 刷方减载 |
4 工程实例 |
4.1 工程概况 |
4.2 滑坡裂缝成因分析 |
4.3 治理措施 |
5 结语 |
(5)广西喀斯特地貌条件下高速公路景观要素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速公路景观规划与设计基础理论及研究 |
2.1 高速公路景观的基本概念 |
2.2 高速公路景观的分类 |
2.2.1 路域硬质景观 |
2.2.2 路域软质景观 |
2.3 驾驶员动态视觉生理特征 |
2.3.1 驾驶员的视觉反应时间 |
2.3.2 视力与速度 |
2.3.3 视野与速度 |
2.3.4 驾驶员动视觉规律 |
2.4 高速公路景观视觉印象 |
2.5 高速公路景观规划与设计协调方法 |
2.5.1 公路景观要素转换协调方法 |
2.5.2 公路景观要素表现手法 |
2.5.3 公路内部景观的协调 |
2.6 高速公路景观纵向主题段的划分与过渡 |
2.6.1 高速公路景观主题段划分的目的 |
2.6.2 高速公路景观主题段设计 |
第三章 广西喀斯特地区高速公路景观要素设计方法研究 |
3.1 广西喀斯特地区高速公路路域景观资源分析 |
3.2 广西喀斯特地区高速公路景观要素设计 |
3.2.1 城市出入口与收费站景观设计要点 |
3.2.2 互通式立交区景观设计要点 |
3.2.3 服务区景观设计要点 |
3.2.4 隧道景观设计要点 |
3.2.5 跨线桥景观设计要点 |
3.2.6 中央分隔带景观设计要点 |
3.2.7 路基边坡景观设计要点 |
3.2.8 支挡与防护工程景观设计要点 |
第四章 基于 UC-win/Road 仿真的高速公路景观满意度调查 |
4.1 高速公路景观仿真模型的建立方法 |
4.1.1 UC-win/road 软件简介 |
4.1.2 建模区域内基础资料的收集 |
4.1.3 地形类数据的导入 |
4.1.4 道路模型的建立 |
4.1.5 道路景观仿真模型的建立 |
4.2 基于仿真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方案满意度调查 |
第五章 河池至都安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实例 |
5.1 项目概况 |
5.2 景观资源评估 |
5.3 河池至都安高速公路景观走廊带划分 |
5.4 河池至都安高速公路景观要素设计实例 |
5.4.1 龙头收费站景观设计实例 |
5.4.2 高岭互通景观设计实例 |
5.4.3 隧道景观设计实例 |
5.4.4 跨线桥景观设计实例 |
5.4.5 中央分隔带景观设计实例 |
5.4.6 路基边坡景观设计实例 |
5.4.7 支挡与防护工程景观设计实例 |
第六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6.1 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环保的山区公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山区公路对环境的影响 |
2.1 山区公路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
2.1.1 山区公路对社会环境的有利影响 |
2.1.2 山区公路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
2.2 山区公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
2.2.1 山区公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
2.2.2 山区公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
2.3 山区公路对沿线景观环境的影响 |
2.3.1 山区公路对沿线景观环境的有利影响 |
2.3.2 山区公路对沿线景观环境的不利影响 |
2.4 山区公路建设对沿线地质灾害的影响 |
2.4.1 山区公路对沿线地质灾害的有利影响 |
2.4.2 山区公路对沿线地质灾害的不利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山区公路的环保设计 |
3.1 环保理念下山区公路总体设计 |
3.1.1 山区公路设计的特点 |
3.1.2 山区公路环保设计的要求 |
3.2 路线的环保设计 |
3.2.1 路线环保设计的原则 |
3.2.2 平面设计 |
3.2.3 纵断面设计 |
3.2.4 平、纵线形的配合 |
3.3 路基环保设计 |
3.3.1 路基填挖控制 |
3.3.2 边坡设计 |
3.3.3 路基防护设计 |
3.3.4 路基排水设计 |
3.3.5 路基取土坑、弃土堆 |
3.3.6 路基典型方案比选 |
3.4 桥梁设计 |
3.4.1 桥梁的总体设计 |
3.4.2 桥型与结构形式设计 |
3.4.3 桥梁附属设施的设计 |
3.5 隧道设计 |
3.5.1 隧道选线 |
3.5.2 洞口设计 |
3.6 互通立交的设计 |
3.6.1 互通立交位置选择 |
3.6.2 桥型设计 |
3.6.3 主线设计及指标运用 |
3.6.4 景观和绿化 |
3.7 安全服务设施设计 |
3.7.1 交通标志和交通标线 |
3.7.2 护栏 |
3.7.3 服务区和停车区 |
3.8 动物通道设计 |
3.8.1 通道位置的选择 |
3.8.2 动物通道类型 |
3.8.3 动物通道环境设计 |
3.9 其他结构物的环保设计 |
3.9.1 挡土墙 |
3.9.2 隔音墙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区公路景观环境恢复及绿化 |
4.1 公路景观环境恢复应遵循的原则 |
4.2 环境景观恢复要点 |
4.2.1 边坡 |
4.2.2 中央分隔带 |
4.2.3 弃取土场 |
4.3 多学科团队合作的必要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主要结论和研究成果 |
5.2 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鄂西北旅游公路原生态景观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4.3 发展趋势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 |
1.7 结构框架 |
第2章 原生态及原生态景观文化的概念 |
2.1 原生态的概念 |
2.1.1 自然科学体系下原生态的定义 |
2.1.2 人文思想指导下公众心目中的原生态 |
2.1.3 景观生态学中原生态的概念 |
2.2 原生态景观文化的概念 |
2.2.1 原生态自然景观特色 |
2.2.2 原生态人文景观特色 |
2.3 原生态景观文化的价值体现 |
2.4 原生态观念的体现与传承 |
2.4.1 原生态观念在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中的体现 |
2.4.2 原生态观念在造园中的体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鄂西北旅游公路特点分析 |
3.1 旅游公路概述 |
3.1.1 旅游公路概念 |
3.1.2 中国旅游公路类型 |
3.1.3 旅游公路特点 |
3.3 鄂西北旅游资源及旅游公路发展概况 |
3.3.1 鄂西北旅游资源概况 |
3.3.2 鄂西北旅游公路发展概况 |
3.3.3 SWOT 分析 |
3.4 鄂西北旅游公路环境现状与景观特点 |
3.4.1 鄂西北旅游公路环境现状 |
3.4.2 鄂西北旅游公路景观特点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鄂西北旅游公路原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表达语言 |
4.1 鄂西北旅游公路景观构建涉及的理论框架 |
4.1.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4.1.2 旅游区规划理论 |
4.1.3 景观美学理论 |
4.2 原生态景观文化在鄂西北旅游公路景观中的设计表达语言 |
4.2.1 植物的原生态设计 |
4.2.2 水体的原生态设计 |
4.2.3 山体的原生态设计 |
4.2.4 土地的原生态设计 |
4.2.5 生物多样性的原生态设计 |
4.3 原生态景观文化在鄂西北旅游公路景观构建中运用原则 |
4.3.1 景观统一性原则 |
4.3.2 景观兼容性原则 |
4.3.3 景观协调性原则 |
4.3.4 诱导性原则 |
4.3.5 注重细节环境的原则 |
4.3.6 地域性原则 |
4.3.7 生态性原则 |
4.4 原生态景观文化在鄂西北旅游公路景观构建中的价值 |
4.4.1 生态价值 |
4.4.2 社会价值 |
4.4.3 经济价值 |
4.4.4 审美价值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武神旅游公路原生态景观恢复重建方案研究 |
5.1 武神旅游公路背景概况 |
5.1.1 地理区位 |
5.1.2 自然条件 |
5.1.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5.1.4 旅游资源发展概况 |
5.2 武神旅游公路原生态景观恢复设计指南 |
5.2.1 总体指导思想 |
5.2.2 设计理念 |
5.2.3 设计原则 |
5.2.4 设计目标 |
5.2.5 项目研究意义 |
5.3 武神旅游公路原生态景观恢复研究内容与实施方案 |
5.3.1 项目研究内容 |
5.3.2 项目实施方案 |
5.4 武神旅游公路原生态植物调研与适应性评价 |
5.4.1 植物物种选择的依据 |
5.4.2 植物生态适应性评价 |
5.4.3 武神旅游公路植物选择建议 |
5.4.4 边坡植物选择与配置 |
5.5 武神旅游公路原生态景观恢复技术适应性研究 |
5.5.1 沿线主要边坡调研情况 |
5.5.2 边坡分类 |
5.5.3 边坡边坡生态恢复技术方案 |
5.6 武神公路原生态恢复重建方案研究 |
5.6.1 绿化景观营造 |
5.6.2 原生态景观恢复与重建方案 |
5.6.3 武神旅游公路植物选择原生态景观恢复绿化效果 |
5.7 本项目主要取得的科研成果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总结 |
6.2 主要结论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着及参加科研实践情况说明 |
(8)基于三大目标的高速公路绿化工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来源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范围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范围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我国高速公路绿化工程概述 |
2.1 绿化的功能定位 |
2.2 立地条件 |
2.2.1 土壤条件 |
2.2.2 气候条件 |
2.3 绿化工程设置特点 |
2.3.1 设计特点 |
2.3.2 施工特点 |
2.3.3 养管特点 |
小结 |
第三章 绿化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其优化方法 |
3.1 绿化存在的安全问题分析 |
3.1.1 防眩效果差 |
3.1.2 空间入侵 |
3.1.3 横向通视效果差 |
3.1.4 隧道出入口绿化分析 |
3.1.5 绿化的其它安全分析 |
3.2 基于防眩目标的植物配置优化方法 |
3.2.1 平直路段防眩 |
3.2.2 平曲线路段防眩株距调整 |
3.2.3 竖曲线路段防眩高度调整 |
3.2.4 不同宽度中央分隔带的绿化防眩处理 |
3.3 绿化存在的其它安全问题优化方案 |
3.3.1 绿化合理过渡 |
3.3.2 路侧植物横向控制 |
3.3.3 明暗过渡栽植 |
3.3.4 消除紧张、疲劳 |
3.3.5 立交范围绿化安全 |
小结 |
第四章 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方法 |
4.1 高速公路对原有生态环境的影响 |
4.1.1 建设期 |
4.1.2 运营期 |
4.2 绿化的生态功能定位 |
4.2.1 改善生态环境 |
4.2.2 改善大气环境 |
4.2.3 改善声环境 |
4.3 绿化存在的生态修复问题分析 |
4.3.1 植物群落适应性 |
4.3.2 成活率 |
4.3.3 边坡稳定性防护分析 |
4.4 基于固土需求的植物配置优化方法 |
4.4.1 草本植物配置方法 |
4.4.2 木本植物的配置方法 |
4.5 生态绿化的其它优化方法 |
4.5.1 针对不同绿化区域的生态绿化方法 |
4.5.2 针对地方生态环境特点的绿化方法 |
4.5.3 针对生态破坏修复需求的绿化方法 |
小结 |
第五章 绿化存在的景观问题及其优化方法 |
5.1 景观与绿化 |
5.1.1 高速公路景观 |
5.1.2 绿化与景观的关系 |
5.2 高速公路绿化的景观特征 |
5.2.1 沿线绿化的景观廊道特征 |
5.2.2 局部绿化的景观斑块特征 |
5.2.3 绿化景观的视觉特征分析 |
5.2.4 植物色彩的特殊性 |
5.3 绿化存在的景观问题分析 |
5.3.1 沿线绿化存在的景观问题分析 |
5.3.2 边坡绿化存在的景观问题分析 |
5.3.3 区域集中绿化存在的景观问题分析 |
5.4 基于景观目标的植物配置优化方法 |
5.4.1 多样性指数优化 |
5.4.2 优势度指标优化 |
5.4.3 破碎化指数优化 |
5.4.4 绿廊宽度控制 |
小结 |
第六章 实例分析 |
6.1 项目原绿化设计分析 |
6.1.1 高速公路项目概况 |
6.1.2 种植条件 |
6.1.3 原绿化设计 |
6.1.4 渤海湾公路绿化典型问题 |
6.2 优化方案 |
6.2.1 优化目标 |
6.2.2 优化方案 |
6.3 优化方案实施效果保障 |
6.3.1 施工保障 |
6.3.2 养护管理保障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植被护坡景观协调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发达国家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植被护坡景观协调基本理论 |
2.1 植被护坡景观基本概念 |
2.1.1 景观含义 |
2.1.2 植被护坡景观 |
2.1.3 植被护坡景观构成 |
2.2 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 |
2.2.1 系统理论 |
2.2.2 斑块-廊道-基底理论 |
2.2.3 多样性理论 |
2.3 植被护坡景观协调设计基本原则 |
2.3.1 自然优先原则 |
2.3.2 整体统一原则 |
2.3.3 以人为本原则 |
2.3.4 可持续原则 |
2.3.5 生物多样性原则 |
2.3.6 景观美学原则 |
2.4 小结 |
第3章 植被护坡景观协调性设计—以郑西客运专线为例 |
3.1 设计调查 |
3.1.1 水文气象调查 |
3.1.2 地形地貌调查 |
3.1.3 草本植物调研 |
3.1.4 灌木树种调研 |
3.1.5 部分外来物种适应性 |
3.1.6 黄土高原路基边坡防护现状调研 |
3.1.7 调研小结 |
3.2 斑块-廊道-基底模式分析 |
3.3 植被筛选 |
3.4 植被配置 |
3.4.1 形式美学及其应用 |
3.4.2 色彩学及其应用 |
3.4.3 植被组配模式 |
3.5 小结 |
第4章 植被护坡景观协调性评价 |
4.1 评价体系的建立 |
4.1.1 评价原则 |
4.1.2 评价计算指标体系构建 |
4.1.3 评价计算指标选取 |
4.1.4 评价因子分级及赋值 |
4.1.5 综合评价计算 |
4.2 张茅隧道右侧路堑边坡景观协调性评价 |
4.2.1 工点概况 |
4.2.2 指标评分 |
4.2.3 综合评价 |
4.3 三门峡车站左侧路堑边坡景观协调性评价 |
4.3.1 工点概况 |
4.3.2 指标评分 |
4.3.3 综合评价 |
4.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广西、北京膨胀(岩)土特性及堑坡处治技术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我国膨胀(岩)土工程地质特性及堑坡处治方法调查研究 |
2.1 膨胀(岩)土的成因类型、分布、地质特性及危害特点 |
2.2 膨胀(岩)土边坡的工程处治措施及其应用效果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西、北京膨胀(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对比研究 |
3.1 两地膨胀(岩)土的成因分析 |
3.2 两地膨胀(岩)土的野外特征对比 |
3.3 两地膨胀(岩)土不良地质结构对比 |
3.4 两地坡面膨胀(岩)土干缩裂缝(隙)的差异分析 |
3.5 两地膨胀(岩)土物质、粒度成分及比表面积的对比分析 |
3.6 两地膨胀(岩)土基本工程性质比较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西、北京膨胀(岩)土堑坡破坏模式及原因对比研究 |
4.1 西六环膨胀岩(土)堑坡破坏形式及原因的调查分析 |
4.2 广西典型膨胀土(岩)路堑边坡的破坏形式及原因分析 |
4.3 两地膨胀岩(土)路堑边坡破坏特点对比 |
4.4 两地膨胀岩(土)堑坡破坏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西、北京膨胀(岩)土堑坡柔性支护设计及施工方案的对比研究 |
5.1 广西南友路柔性支护设计方案 |
5.2 西六环膨胀岩(土)路堑柔性支护设计方案及其要点 |
5.3 两地设计方案的差异 |
5.4 两地柔性支护施工方法的异同 |
5.5 两地柔性支护方案处治效果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柔性支护处治南、北方膨胀岩土堑坡的设计与施工建议 |
6.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四、鄂西北山区高速公路路堑边坡防护与景观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谷竹高速公路某滑坡成因机理及防治措施探讨[J]. 汤罗圣,王云安,邓长青. 灾害学, 2018(S1)
- [2]炭质泥岩路堑边坡生态稳固技术研究[D]. 张平. 长沙理工大学, 2016(04)
- [3]山区高速公路路堑边坡滑坡稳定分析及治理研究[J]. 杨政武.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15(08)
- [4]山区高速公路边坡滑坡治理方法[J]. 旷光洪.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14(16)
- [5]广西喀斯特地貌条件下高速公路景观要素设计方法研究[D]. 韩兴家. 长安大学, 2014(03)
- [6]基于环保的山区公路设计研究[D]. 周超. 长安大学, 2012(S2)
- [7]鄂西北旅游公路原生态景观恢复研究[D]. 郭华. 湖北工业大学, 2012(03)
- [8]基于三大目标的高速公路绿化工程优化研究[D]. 肖代全. 长安大学, 2011(05)
- [9]植被护坡景观协调性研究[D]. 付敬宏.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10]广西、北京膨胀(岩)土特性及堑坡处治技术对比分析[D]. 倪啸. 长沙理工大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