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隔振系统论文_牛昊轩,闫兵,吴潇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层隔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隔振,系统,阻尼,颗粒,摄动,时域,阻抗。

双层隔振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牛昊轩,闫兵,吴潇[1](2019)在《动力机组双层隔振系统新型隔振器设计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建立了将试验台的机组及构架均视为柔体的双层隔振系统仿真模型,通过模态测试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分析了隔振器叁向刚度变化对系统隔振特性的影响;基于Mooney-Rivlin模型,分析了不同开槽角度及宽度对橡胶隔振器叁向刚度的影响,完成了新型隔振器设计。通过振动测试实验验证了新型隔振器对系统隔振性能的提升效果。研究表明:隔振器水平刚度变化对系统隔振性能影响不大,水平刚度降低主要引起系统振动速度及传递力响应在低频段的移频,对高频段基本没有影响;降低隔振器垂向刚度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大系统低频段(对应机组启停工况)的振动烈度,但能够有效地降低系统中、高频段(对应机组正常运行工况)的传递力。(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期刊2019年05期)

郭子健,薛斌,薛程,苏战发,王雪涛[2](2019)在《柴油机周期双层隔振系统振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船舶动力设备双层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基于柴油机双层隔振系统,利用周期结构对弹性波的带隙特性,将双层隔振系统的筏体设计成周期结构。在ANSYS软件中对双层隔振系统进行谐响应计算,并对传统筏体双层隔振系统、直方柱周期筏体双层隔振系统和斜方柱周期筏体双层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斜方柱周期筏体双层隔振系统在200 Hz~1 000 Hz内具有更好的隔振效果,在410.5 Hz和807 Hz处出现带宽分别为15.0 Hz和29.5 Hz的带隙。此外,采用缩减周期数的斜方柱周期筏体建立双层隔振试验系统,验证斜方柱周期结构的带隙特性。(本文来源于《船舶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叶科,华春蓉,苏德赢,闫兵[3](2019)在《参数变异的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强迫振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机器制造、加工及材料本身物理特性的不确定性导致双层隔振系统实际为不确定模型。基于快速摄动法推导了参数变异对双层隔振系统的激振、传递率、动反力及机组振动烈度的影响关系式,分析了参数变异的影响规律,并采用蒙特卡洛法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功率修正误差对倾倒力矩影响最大,回转质量误差对离心惯性力及力矩影响最大;而双层隔振系统动反力受参数变异影响最大,其中两级隔振装置转动惯量及刚度参数占主导因素。(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04期)

张智旺,吴晓明[4](2019)在《基于预测控制算法的双层隔振系统主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柴油机低频周期振动干扰控制问题,研究将模型预测控制算法(MPC)引入柴油机主动隔振技术。对基于模型的预测控制算法进行理论分析,并对垂向自由度的柴油机双层隔振系统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其MPC控制系统,将得到的仿真结果与传统PID算法仿真结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MPC算法更好地降低了系统的振动传递,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机电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胡溧,陶玉勇,杨启梁,崔嵘[5](2019)在《颗粒阻尼双层隔振系统阻尼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颗粒阻尼和双层隔振系统相结合,设计出一种颗粒阻尼双层隔振系统。通过对比分析理论计算与实验数据得到的系统固有频率,验证了实验装置的正确性;实验测量不同外界激励的上层机组加速度信号,运用时域信号衰减法对比分析了系统阻尼随各主要参数非线性变化的特性,并拟合了阻尼比公式;对系统进行了动力学建模仿真,验证了所拟合阻尼比公式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豫川,翁泽宇,唐杰,游红武[6](2018)在《柔性基础双层隔振系统隔振效果评价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考虑基础柔性的情况下,用由机械阻抗给出的评价参数来评价双层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无法直观地反映基础的刚度对隔振效果的影响。建立柔性基础双层隔振系统力学模型,根据力传递率、插入损失、振级落差、传递功率流率和插入功率流率5种隔振效果评价参数的定义推导并给出它们的物理参数表达式,这些表达式可以直观反映基础刚度对隔振效果的影响。并基于一个双层隔振系统的实例,分别分析基础刚度取值对力传递率、插入损失、振级落差、传递功率流率和插入功率流率随激振频率变化的规律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对于柔性基础双层隔振系统,5种隔振效果评价参数对隔振效果的评价结果受基础刚度的影响各不相同,用力传递率评价得到的评价结果差异较小,用插入损失和插入功率流率评价得到的评价结果有一些差异,用振级落差和传递功率流率评价得到的评价结果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8年06期)

包国治,周马俊,薛斌,薛晨,夏兆旺[7](2018)在《船舶辅机双层半主动非线性隔振系统振动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一种修正的Bingham模型建立磁流变阻尼器的非线性力学模型。基于修正Bingham模型建立了船舶双层隔振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研究了船舶辅机双层半主动隔振系统的主共振特性,采用平均法得到了船舶辅机双层半主动隔振系统的理论解,并运用Maple数值仿真对理论解进行了验证。分析了船舶辅机双层半主动隔振系统主要参数对系统主共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阻尼系数和控制力对主共振时系统的振动传递率影响明显,振动传递随着阻尼系数、控制力的增加而减小;零力速度对系统振动传递率影响很小。(本文来源于《船舶力学》期刊2018年10期)

左晓镭,宿金成,王治红[8](2018)在《双层隔振系统反馈控制隔振性能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阻抗分析法对双层隔振系统进行主动隔振仿真研究,建立双层隔振系统数学模型,并编程进行求解与仿真。在该模型中引入反馈控制环节,从而得到双层主动隔振系统数学模型。分别以m_1速度、位移和加速度为反馈参量,在保证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情况下,确定反馈增益范围。分析其各自的控制效果,最终确定隔振效果比较理想的反馈控制。结果表明:在双层隔振系统中加入适当的反馈控制环节可获得良好的隔振效果。(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8年09期)

陶玉勇,胡溧,杨启梁,崔嵘[9](2018)在《颗粒阻尼双层隔振系统减振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颗粒阻尼双层隔振系统进行全面减振效果评价,提出一种全新的减振效果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将颗粒阻尼双层隔振减振效果指标定义为双层隔振振级落差与颗粒阻尼插入损失之和。通过试验测量颗粒阻尼双层隔振系统在不同振动环境下的下层基座、中层筏架和上层机组加速度信号,利用该评价方法进行试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颗粒填充率为70%时减振效果最好,共振频段减振率达到33%;颗粒阻尼全面提高了双层隔振系统的减振特性。试验结果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工程》期刊2018年09期)

陈俊,丁杰,闫兵,王永胜,董大伟[10](2018)在《子系统参数对双层隔振系统隔振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阐明子系统参数对双层隔振系统隔振特性的影响,建立了针对带子系统的双层隔振系统的叁自由度动力学模型;推导了一、二级主系统与子系统振幅比的解析式;分析了3种振幅比随子系统质量比、固有频率比和阻尼比的变化规律;给出了子系统充当双层隔振系统吸振器时最优参数的解析解和数值精确解;以中国首批内燃动车动力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散热器子系统的刚度、阻尼和质量对动力包双层隔振系统隔振性能以及柴油发电机组和散热器本身振动烈度的影响规律;得到了最优散热器隔振器刚度的动力包双层隔振系统样机,并进行了振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散热器隔振器刚度大于拐点处刚度1.5倍会严重恶化子系统的振动情况,其阻尼损耗系数取0.24左右能有效抑制双层隔振系统力传递率和振动烈度比的峰值,取较大的散热器质量能有效提高双层隔振系统的隔振性能,减小机组和散热器本身的振动烈度;经过设计后,停机工况下二级隔振器最大动反力减小50%,常规工况下二级隔振器的实测最大动反力为296N,优于同类水平,常规工况下机组与散热器实测振动烈度最大值分别为15.45、4.97mm·s-1,水平优秀。可见,取较大的子系统质量和阻尼,并将其视为双层隔振系统的吸振器进行优化设计,可使双层隔振系统在柴油机启停机工况和常规工况下都具备较优的动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双层隔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船舶动力设备双层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基于柴油机双层隔振系统,利用周期结构对弹性波的带隙特性,将双层隔振系统的筏体设计成周期结构。在ANSYS软件中对双层隔振系统进行谐响应计算,并对传统筏体双层隔振系统、直方柱周期筏体双层隔振系统和斜方柱周期筏体双层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斜方柱周期筏体双层隔振系统在200 Hz~1 000 Hz内具有更好的隔振效果,在410.5 Hz和807 Hz处出现带宽分别为15.0 Hz和29.5 Hz的带隙。此外,采用缩减周期数的斜方柱周期筏体建立双层隔振试验系统,验证斜方柱周期结构的带隙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层隔振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牛昊轩,闫兵,吴潇.动力机组双层隔振系统新型隔振器设计及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9

[2].郭子健,薛斌,薛程,苏战发,王雪涛.柴油机周期双层隔振系统振动特性[J].船舶工程.2019

[3].叶科,华春蓉,苏德赢,闫兵.参数变异的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强迫振动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4].张智旺,吴晓明.基于预测控制算法的双层隔振系统主动控制[J].机电技术.2019

[5].胡溧,陶玉勇,杨启梁,崔嵘.颗粒阻尼双层隔振系统阻尼特性研究[J].科技通报.2019

[6].李豫川,翁泽宇,唐杰,游红武.柔性基础双层隔振系统隔振效果评价的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8

[7].包国治,周马俊,薛斌,薛晨,夏兆旺.船舶辅机双层半主动非线性隔振系统振动特性分析[J].船舶力学.2018

[8].左晓镭,宿金成,王治红.双层隔振系统反馈控制隔振性能仿真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8

[9].陶玉勇,胡溧,杨启梁,崔嵘.颗粒阻尼双层隔振系统减振特性试验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18

[10].陈俊,丁杰,闫兵,王永胜,董大伟.子系统参数对双层隔振系统隔振特性的影响[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浮筏隔振系统双层隔振系统基础位移响应幅值...变刚度双层隔振系统Matlab仿真...双层隔振系统-图6.3.1—13 双层隔振...多台检测仪的双层隔振系统剖面图变刚度双层隔振系统力传递率曲...

标签:;  ;  ;  ;  ;  ;  ;  

双层隔振系统论文_牛昊轩,闫兵,吴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