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毒源鉴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病毒,鉴定,传染病,花叶,试管,大蒜,蒜黄。
毒源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高苇,王勇,张春祥,张安盛,竺晓平[1](2016)在《天津地区辣椒病毒病调查及毒源种类初步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天津5个区县辣椒病毒病的发生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并利用6种常见蔬菜病毒的抗体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ISA)鉴定采集到的228份病毒样品。结果表明,有186份样品呈阳性,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检出率最高,达42.25%,为天津地区辣椒的优势毒源种类;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To MV)、蚕豆萎蔫病毒(Broad bean wilt virus,BBWV)、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检出率分别为37.43%、28.34%、17.65%和20.86%;并首次在天津武清地区检出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f virus,TSWV)侵染辣椒。调查还发现天津地区辣椒存在2种及2种以上病毒复合侵染。(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张艳超[2](2015)在《湖北省蔬菜病毒病田间调查及毒源种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病毒病是蔬菜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其品质和产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明确湖北省蔬菜病毒病的发生情况,本研究对湖北省主要的蔬菜生产区进行了病毒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对于毒源种类进行鉴定,并对重要病毒进行遗传变异分析。1.2013年至2014年对湖北省武汉市、恩施州利川县、宜昌市长阳县、荆州市、十堰市、黄冈市黄州区等主要蔬菜种植区十字花科、豆科、葫芦科和茄科蔬菜病毒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蔬菜病毒病普遍发生,而且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各地区蔬菜病毒病发病率在2%~82%,其中恩施州利川县的蔬菜病毒病发病率较低,在2%-10%之间,其他地区则较高,尤其荆州地区局部田块辣椒病毒病的发病率高达82%;蔬菜感染病毒后主要表现为花叶、皱缩、畸形和矮化等症状,发病比较严重的蔬菜有甘蓝、蚕豆、南瓜、丝瓜、辣椒和黄瓜等。2.采用血清法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所采集的960份病毒病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在十字花科蔬菜检测的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 MV)和蚕豆萎蔫病毒(Broad bean wilt virus,BBWV)叁种病毒中,Tu MV检出率最高,达85.62%,其次是CMV和BBWV,检出率分别为27.88%和9.07%;豆科蔬菜主要检测CMV和BBWV等两种病毒,检出率分别为55.50%和24.61%;茄科蔬菜检测CMV、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BBW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To MV)等五种病毒,其中CMV是主要病毒,检出率达32.00%,其次是To MV和BBWV,检出率分别为25.71%和18.28%,TSWV和TMV未检出;葫芦科蔬菜主要检测CMV、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等两种病毒,CMV检出率为59.15%,未检出CGMMV。3.湖北省蔬菜病毒病毒源种类鉴定结果显示:蔬菜病毒病普遍存在复合侵染现象,十字花科蔬菜中主要是CMV和Tu MV复合侵染,复合侵染率最高为24.56%,豆科蔬菜中为CMV和BBWV复合侵染,侵染率为10.99%,茄科蔬菜中复合侵染形式中一种为CMV和To MV复合侵染,侵染率为5.14%,另一种形式是CMV和BBWV复合侵染,侵染率最高为16.00%,而葫芦科蔬菜在检测病毒中没有发现复合侵染现象。4.我们对所调查的CMV和BBWV进行了遗传变异进行分析,共克隆出21个CMV的CP基因和7个BBWV的Polyprotein基因。CMV CP基因序列同源性在73.9%~99.9%之间,可分为两组,亚组Ⅰ和亚组Ⅱ组内各分离物的同源性分别为91.2%~99.9%和97.7%~99.8%。侵染红菜薹和番茄的CMV既有亚组Ⅰ也有亚组Ⅱ的成员,说明CMV在相同寄主上还是存在遗传变异。BBWV的7个分离物均属于BBWV 2组,序列之间的同源性为89.0%~99.8%。(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相栋[3](2013)在《兰州市叁叶草病毒病主要毒源种类鉴定及分子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叶草作为一种重要的牧草和绿化植物,在生产上有着广泛的应用。苜蓿花叶病毒(AMV)和白叁叶花叶病毒(WCMV)是侵染叁叶草的主要病毒病原。本研究通过田间调查、DAS-ELISA、电镜技术、RT-PCR对侵染甘肃省白、红叁叶草上的主要病毒种类、寄主组织生理病变、田间症状类型及发生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叁叶草病毒病的田间检测奠定了基础。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2010—2012年对兰州市不同绿化带及试验种植区叁叶草病毒病症状表现和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田间调查表明,叁叶草病毒病在调查区普遍发生,平均发病率为28.14%,病情指数为17.45,主要症状为黄斑花叶、斑驳花叶、花斑花叶、丛簇矮化、皱缩褪绿、环斑及环纹。白叁叶草和红叁叶草发病高峰期及表现症状明显不同,4月下旬到5月上旬白叁叶草达到发病高峰,主要症状为黄斑花叶;6月红叁叶草达到发病高峰,主要症状为花斑花叶、丛簇矮化。环境对叁叶草病毒病发生有重要影响,当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45%时发病最重,病情指数分别为74.81、74.07。2.对调查区田间采集的具典型病毒病症状的白、红叁叶草病叶经DAS-ELISA检测表明,侵染叁叶草的主要病毒病原为苜蓿花叶病毒(AMV)和白叁叶草花叶病毒(WCMV),检出率分别为100%、83.3%,复合侵染率为83.3%。寄主范围测定结果表明AMV可侵染昆诺藜、心叶烟、番茄、豇豆、豌豆、向日葵、鸡冠花等6科16种测试植物,主要症状为系统花叶、褪绿、枯斑等;WCMV寄主范围较狭窄,可侵染豌豆、菜豆、豇豆、苜蓿、昆诺藜等植物,主要症状为局部枯斑、系统褪绿等。3.电镜观察结果表明,AMV病毒粒体呈杆菌状或准等轴的长形,大小为18~20nm×58~18nm;WCMV病毒粒体呈弯曲线状,大小为480nm×13nm。病叶超薄组织观察显示,叁叶草叶片感染病毒病后,细胞叶绿体内淀粉颗粒含量增多,片层结构疏松、混乱甚至解体;液泡扭曲萎缩;细胞质中存在杆菌状粒子并行排列的聚集体,同时含有线状粒子成束状的聚集体。4.对田间采集的具有典型病毒病症状的叁叶草病叶,根据已报道的苜蓿花叶病毒(AMV)外壳蛋白核苷酸序列和白叁叶草花叶病毒(WCMV)基因组序列设计PCR引物,通过RT-PCR分别扩增出与预期大小878bp和841bp相一致的片段,应用该方法分别对采自田间的4份白、红叁叶草病样进行AMV、WCMV的带毒情况检测,结果表明, AMV检出率为100%, WCMV检出率为75%,复合侵染率为75%。(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明艳林,郑国华[4](2005)在《厦门大蒜病毒病的毒源初步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厦门同安区古宅大蒜的发病率几乎100%,症状主要表现为花叶和褪绿条斑,严重者扭曲和矮化。根据国际上对葱属病毒的最新命名,作者从血清(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5-07-01)
明艳林,郑国华[5](2005)在《厦门大蒜病毒病的毒源初步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厦门同安区古宅大蒜的发病率几乎100%,症状主要表现为花叶和褪绿条斑,严重者扭曲和矮化。根据国际上对葱属病毒的最新命名,作者从血清(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期刊2005-07-01)
周淑芹,朱光新,苏俊,杨冰岩,陈喜昌[6](1995)在《应用电镜技术对试管保存马铃薯毒源效果的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电镜技术对试管保存马铃薯毒源效果的鉴定研究周淑芹,朱光新,苏俊,杨冰岩,陈喜昌(黑龙江省农科院马铃薯所)(黑龙江省农科院原子能所)应用电镜技术鉴定试管保存马铃薯毒源的效果表明:试管里的马铃薯PVX、PVY和TMV毒源经几次切段扩繁后,病毒浓度和纯...(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1995年03期)
周正来,袁贤溶,汪树俊,蒋震同[7](1993)在《上海矮牵牛(Petunia hybrida)病毒病的毒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花叶状矮牵牛植株上分离到两类病毒分离物:(1)P-14;(2)P-33和P-a_1。根据鉴别寄主反应和寄主范围、病毒粒体形态和大小、传毒方式、体外稳定性、内含体的类型以及血清学反应,P-14分离物被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CMV);P-a_1和P-33被鉴定为芜菁花叶病毒(TuMV)。这两类分离物在少数寄主上的症状有所差异。经鉴别寄主反应和血清学检测,表明黄瓜花叶病毒是危害矮牵牛的主要病毒。(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学报》期刊1993年03期)
朱光新,李芝芳,肖志敏[8](1992)在《免疫电镜对马铃薯主要毒源的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病毒源,即作为抗血清抗原的浓度和纯度,直接关系到利用ELISA等方法鉴定马铃薯茎尖脱毒试管苗的可靠性和灵敏度。黑龙江省马铃薯所创造用试管苗保存毒源的方法,虽可使马铃薯病毒源在试管中长期生长和保存,但毒源试管苗经过数次转接后,常使其病毒浓度和纯度发生变化。为提高抗血清质量,(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1992年03期)
朱光新,郭福寰,肖志敏,李芝芳,周淑琴[9](1992)在《应用免疫电镜对几种马铃薯病毒毒源的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应用免疫电镜筛选出高纯度、高浓度的马铃薯毒源试管苗,为制作效价高、活性好的抗血清提供良好的抗原.论述了PVX,TMV和PVY 3种毒源在烟草寄主上繁殖时的拮抗关系,从而为马铃薯毒源繁殖和保存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马铃薯》期刊1992年02期)
陆关成,洪健,徐正,胡仕孟[10](1992)在《浙江大蒜病毒的毒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余姚白蒜等S个品种均有病毒病,发病率100%,呈现黄条褪绿、花叶和畸形扭曲。人工接种蚕豆(Viciafaba)产生局部褐斑,墙生藜(Chenopodium murabe)上呈现褪绿点斑或隐症,豇豆(Vigna sinensis)上为坏死点斑或花叶。电镜检测病毒粒子为线形,长度为300—2250×11—12nm,其中550—650nm占29.6%、700—800hm占28%;超薄切片发现大量风轮状、环状、束状和涡轮状胞质内含体,未见片层状聚集体,叶绿体被破坏。致死温度在55℃以上。免疫电镜测试和洋葱黄矮病毒(OYDV)有血清学相关性,根据以上特征证明浙江大蒜病毒病是由两种病毒复合感染引起的,一种是大蒜黄条病毒(GYSV),属马铃薯Y病毒群(Potyviruses);另一种是大蒜隐潜病毒(GLV),属于石竹隐潜病毒群(Carlaviruses)。(本文来源于《中国病毒学》期刊1992年02期)
毒源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病毒病是蔬菜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其品质和产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明确湖北省蔬菜病毒病的发生情况,本研究对湖北省主要的蔬菜生产区进行了病毒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对于毒源种类进行鉴定,并对重要病毒进行遗传变异分析。1.2013年至2014年对湖北省武汉市、恩施州利川县、宜昌市长阳县、荆州市、十堰市、黄冈市黄州区等主要蔬菜种植区十字花科、豆科、葫芦科和茄科蔬菜病毒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蔬菜病毒病普遍发生,而且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各地区蔬菜病毒病发病率在2%~82%,其中恩施州利川县的蔬菜病毒病发病率较低,在2%-10%之间,其他地区则较高,尤其荆州地区局部田块辣椒病毒病的发病率高达82%;蔬菜感染病毒后主要表现为花叶、皱缩、畸形和矮化等症状,发病比较严重的蔬菜有甘蓝、蚕豆、南瓜、丝瓜、辣椒和黄瓜等。2.采用血清法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所采集的960份病毒病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在十字花科蔬菜检测的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 MV)和蚕豆萎蔫病毒(Broad bean wilt virus,BBWV)叁种病毒中,Tu MV检出率最高,达85.62%,其次是CMV和BBWV,检出率分别为27.88%和9.07%;豆科蔬菜主要检测CMV和BBWV等两种病毒,检出率分别为55.50%和24.61%;茄科蔬菜检测CMV、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BBW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To MV)等五种病毒,其中CMV是主要病毒,检出率达32.00%,其次是To MV和BBWV,检出率分别为25.71%和18.28%,TSWV和TMV未检出;葫芦科蔬菜主要检测CMV、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等两种病毒,CMV检出率为59.15%,未检出CGMMV。3.湖北省蔬菜病毒病毒源种类鉴定结果显示:蔬菜病毒病普遍存在复合侵染现象,十字花科蔬菜中主要是CMV和Tu MV复合侵染,复合侵染率最高为24.56%,豆科蔬菜中为CMV和BBWV复合侵染,侵染率为10.99%,茄科蔬菜中复合侵染形式中一种为CMV和To MV复合侵染,侵染率为5.14%,另一种形式是CMV和BBWV复合侵染,侵染率最高为16.00%,而葫芦科蔬菜在检测病毒中没有发现复合侵染现象。4.我们对所调查的CMV和BBWV进行了遗传变异进行分析,共克隆出21个CMV的CP基因和7个BBWV的Polyprotein基因。CMV CP基因序列同源性在73.9%~99.9%之间,可分为两组,亚组Ⅰ和亚组Ⅱ组内各分离物的同源性分别为91.2%~99.9%和97.7%~99.8%。侵染红菜薹和番茄的CMV既有亚组Ⅰ也有亚组Ⅱ的成员,说明CMV在相同寄主上还是存在遗传变异。BBWV的7个分离物均属于BBWV 2组,序列之间的同源性为89.0%~99.8%。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毒源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1].高苇,王勇,张春祥,张安盛,竺晓平.天津地区辣椒病毒病调查及毒源种类初步鉴定[J].山东农业科学.2016
[2].张艳超.湖北省蔬菜病毒病田间调查及毒源种类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5
[3].相栋.兰州市叁叶草病毒病主要毒源种类鉴定及分子检测[D].甘肃农业大学.2013
[4].明艳林,郑国华.厦门大蒜病毒病的毒源初步鉴定[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论文摘要集.2005
[5].明艳林,郑国华.厦门大蒜病毒病的毒源初步鉴定[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2005
[6].周淑芹,朱光新,苏俊,杨冰岩,陈喜昌.应用电镜技术对试管保存马铃薯毒源效果的鉴定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5
[7].周正来,袁贤溶,汪树俊,蒋震同.上海矮牵牛(Petuniahybrida)病毒病的毒源鉴定[J].上海农业学报.1993
[8].朱光新,李芝芳,肖志敏.免疫电镜对马铃薯主要毒源的鉴定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2
[9].朱光新,郭福寰,肖志敏,李芝芳,周淑琴.应用免疫电镜对几种马铃薯病毒毒源的鉴定研究[J].中国马铃薯.1992
[10].陆关成,洪健,徐正,胡仕孟.浙江大蒜病毒的毒源鉴定[J].中国病毒学.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