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播油菜田杂草化除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帅[1](2020)在《我国主要农作物田杂草防控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推动农田杂草科学防控,促进除草剂减施增效和安全使用,有效控制农田杂草的发生与危害,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行业有关专家根据我国主要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农田杂草发生危害等实际情况,提出并完善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田杂草防控技术。
夏海生,方士武,丁和平,巫鹏云,王年安[2](2020)在《无为市油菜田杂草发生情况调查》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明确无为市油菜田杂草危害情况,指导农民科学防除,对该地区油菜田杂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无为市油菜田主要危害性杂草有看麦娘、菵草、棒头草、繁缕等。其中,看麦娘、菵草、繁缕为本地的优势杂草。
杨进成,陶春红,刘坚坚,李祥,瞿观,胡新洲,李灶福,封军华,李艳兰,安正云,李红彦,李铷[3](2019)在《不同化除处理对免耕山地油菜杂草防效及其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推荐丰产性、稳定性和经济性好的免耕山地油菜化除技术在低纬高原山区推广应用。采用灰色关联度和模糊聚类等分析方法,对玉溪市2013—2015年4个不同海拔试点的9种化除处理进行杂草防效、丰产性、稳定性和经济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免耕山地油菜杂草涉及3纲12目11科25属26种,其中以胜红蓟、辣子草、尼泊尔蓼和马唐4种居多;(2)不同化除处理油菜主要农艺因子与产量的关联度有明显差异;(3)不同化除处理之间的防效有不同程度的差异;(4)不同化学除草处理之间的油菜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5)草甘膦+禾耐斯、草甘膦+禾耐斯+丙酯草醚+精奎禾灵2个处理在4个试点的丰产性和稳定性综合评价均为很好,但前者比后者节省成本1065.0元/hm2。推荐低纬高原山区免耕油菜采用分段化除方法,即油菜播种前10~15天用41%草甘膦异丙胺盐AS 4.5 kg/hm2+油菜播后芽前用90%禾耐斯EC 600 mL/hm2兑水600 kg均匀喷施墒面和沟。
刘庆虎[4](2016)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直播稻田杂草种子库及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种子库是农田杂草发生危害的主要来源。本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直播稻田为对象,比较研究了水直播、旱直播、机插秧等不同栽培方式水稻田杂草种子库组成,明确了直播稻田杂草种子库特征,探讨了杂草种子库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为农田杂草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千金子在直播稻田发生危害日益严重,本文调查了千金子在直播稻田的分布情况,研究了千金子萌发出苗的物侯关系及其生物量积累情况,分析并明确了千金子大田防控的适宜时期,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千金子的轻简农艺防控措施、绿色防控措施以及化学防控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关于直播稻田种子库研究,以机插秧稻田杂草种子库作为对照,采用水洗计数法对江苏地区12个旱直播稻田样点、8个水直播稻田样点进行了研究,不同栽培方式水稻田杂草种子库的物种丰富度依次为旱直播、水直播、机插秧,旱直播稻田种子库在0-20cm耕层内共检出16科37种水稻伴生杂草,平均杂草种子密度为1.413×105粒/m2,其中优势杂草物种有异型莎草、丁香蓼、陌上菜、千金子、两歧飘拂草、鸭舌草、水苋菜、马唐等。水直播稻田种子库在0-20cm耕层内共检出13科30种水稻伴生杂草,平均杂草种子密度为1.182×105粒/m2,其中优势杂草物种依次为通泉草、异型莎草、千金子、水苋菜、陌上菜、鸭舌草、碎米莎草等。机插秧稻田种子库在0-20cm耕层内共检出11科33种水稻伴生杂草,平均杂草种子密度为1.063×105粒/m2,其中优势杂草物种依次为千金子、异型莎草、通泉草、鸭舌草、两歧飘拂草、水苋菜、陌上菜、节节菜、丁香寥、稗草等。水稻田杂草种子库中杂草种子数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杂草种子主要分布在0-10cm的浅土层,其中旱直播田杂草种子库总量的81.77%、水直播田杂草种子库总量的74.56%、机插秧田杂草种子库总量的81.48%分布在此土层中,这些杂草种子将成为来年作物田地上部杂草发生的主要来源。关于直播稻田千金子分布情况及防控适宜期研究,采用双对角线五点取样法调查了长江中下游7县市区不同类型水稻田千金子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水稻田中千金子的发生量存在差异,其中旱直播>机插秧>水直播,免耕>浅耕>深耕,无秸秆还田>有秸秆还田,前茬油菜>前茬小麦>前茬空茬。利用田间定点的方法调查了直播稻田千金子萌发出苗的物候关系及其生物量积累,表明旱直播稻田在水稻播后5d内是防除千金子土壤处理的适宜期,播后15-20天是茎叶处理的适宜期。水直播稻田在水稻播后5天之内是防除千金子土壤处理的适宜期,播后20天左右是茎叶处理的适宜期。6月-7月是直播稻田防除千金子的关键时期,在8月份之后新出的千金子在水稻成熟前基本不能完成整个生育期,对水稻危害不大。关于千金子的轻简农艺防控措施研究,采用琼脂迟播共培法对江苏地区主要种植的12种水稻品种的抑制千金子的作用进行评价,发现扬粳糯1号、武运粳27和扬稻6号对千金子的萌发生长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通过水稻播后建立水层深度及建立水层时间对千金子影响的研究发现,在水直播稻田实际生产操作中,在水稻播后6d左右建立不超过水稻心叶的浅水层可以有效抑制千金子的萌发及出苗。通过在水稻播前施撒不同品种肥料研究对千金子的影响发现,水稻播前施基肥不能有效的控制直播稻田千金子的发生,但在水稻播后30d之前适时早施分蘖肥则有利于提高直播稻田内水稻对千金子的竞争力,进而防除千金子。关于千金子的绿色防控措施研究,采用滤纸培养皿法研究了江苏地区主要种植的5种油菜和5种小麦秸秆残茎根对千金子的化感抑草作用,并采用模拟大田环境的盆钵法对化感抑草作用较强的品种进行残茎根覆盖试验,发现油菜史力丰、小麦郑麦9023对千金子的萌发和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小麦郑麦9023及油菜史立丰残茎根量达到260kg/亩时对千金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千金子根长抑制率分别为88.97%、88.03%,而对芽长抑制率分别为89.87%、86.94%。水直播稻田可利用前茬作物残茎根浸出的化感物质来控制千金子,旱直播田可将前茬小麦及油菜残茎根高茬覆盖还田抑制千金子。通过对15种药剂进行室内活性筛选,其中茎叶处理剂恶唑酰草胺、氰氟草酯、高杀草丹、双草醚、精恶唑禾草灵、精吡氟禾草灵、禾草敌以及土壤处理剂氟酮磺草胺、丙草胺、恶嗪草酮、二甲戊灵、恶草酮等对千金子均有较高的活性,且ED90值均低于田间推荐剂量。为拓宽杀草谱、提高防除效果、降低用药成本,本研究对直播稻田常用药剂氰氟草酯、双草醚、吡嘧磺隆进行复配试验,发现其最佳配比为10:4:1。在禾本科杂草3-5叶期用药,施用低剂量时对总草鲜重防效最低达到94.87%,对粳稻的安全选择指数为4.83、对籼稻的安全指数为10.82,复配剂对水稻具有较理想的安全性。
王杰,李东明,王玉国,臧玲[5](2014)在《轻型栽培稻麦油田间杂草重发原因及防除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轻型栽培稻麦油田间杂草发生情况,分析其发生特点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除对策,以期为稻麦油田间杂草的防除提供参考。
刘海南,尹辉,刘军,徐文华,茆文军[6](2013)在《2012年射阳县农田杂草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2年射阳县农田杂草的发生,具有麦田禾本科杂草草害下降、油菜田杂草草害上升、棉田草害总体较轻、稻田杂草草害与常年持平、蔬菜地和玉米田草害问题逐渐凸显等特点;针对上述特点,通过推广精选良种、培育壮苗、轮作换茬、秸秆覆盖等农业措施,化学防除和人工拔除等综合措施,较好地控制了农田草害的发生,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效益。
陈国奇[7](2013)在《外来植物入侵导致生物均质化的案例研究 ——以安徽夏熟旱作物田杂草和加拿大一枝黄花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生物均质化对世界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会经济带来严峻威胁,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热点。许多因素可能导致生物均质化,而其中人类活动是当前全球生物均质化进程最为重要和直接的推动因素。农田生态系统由于其丰富的资源和高强度的人工干扰,是外来植物入侵威胁最严重的生境类型,而恶性外来入侵植物的扩散可以快速导致生物均质化。因而本文分别以安徽省夏熟旱作物田杂草群落和典型的恶性入侵杂草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为案例,对外来植物入侵导致生物均质化的现象进行了研究。本研究调查了安徽省夏熟作物田杂草群落,并与该地区的历史调查资料进行比较,研究了过去20年间调查区域农田杂草群落均质化的趋势和成因,以期为我国农田杂草均质化发生和分布的现状、变化和趋势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典型案例资料,并为相关的农田杂草均质化和外来杂草入侵预警和防控策略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参考。其次,本文通过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地和入侵地种群发生地以.及各自的对照样地植物群落的野外调查研究了该种扩散导致的生物均质化现象。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农田杂草群落结构均质化:所调查地区的农田杂草群落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均质化趋势,优势杂草组成发生变化,杂草群落由单优势种演替为多个优势种呈共优势状态;外来入侵杂草的种类和优势度均显着上升,并且外来杂草的入侵导致不同杂草群落结构相似性显着增加,杂草群落结构迥异的稻麦连作和旱连作田共有许多主要成分。虽然与20年前一样,调查样地中杂草群落仍然可分为淮北杂草群落,南部旱地杂草群落和南部稻麦(油)连作田杂草群落。杂草群落的优势种优势度及主要杂草种类发生明显的变化。淮北和南部旱连作田杂草群落的优势种猪殃殃(Galium aparine var.tenerum)的单优势程度显着下降,野老鹤草(Geranium caroliianum)、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ia)、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等外来杂草成为主要杂草,甚至在淮北旱连作田中野燕麦(Avena fatua)优势度超过猪殃殃,然而其在南部旱连作田中则有所降低,但是喜湿的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成为该类田间的主要优势杂草之一。南部稻麦(油)连作田中的单优势种看麦娘被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取代,野老鹳草、小飞蓬、大巢菜(Vicia sativa)、一年蓬(Erigeron annuus)和波斯婆婆纳(Veronica persica)等外来杂草以及一些旱生杂草的发生量显着增加导致单优势现象显着降低。外来杂草入侵导致均质化: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20年间外来杂草的物种总数增加了 50%,样地平均外来杂草物种数增加了 110%,α-多样性增加了 120%,总发生量增加了 89%,大多数外来杂草发生量加大,一些环境入侵杂草频繁侵入农田并开始扩散,外来入侵杂草防控的压力不断加重。野老鹳草和空心莲子草扩散最快。近期调查样地中的外来入侵杂草以1840年后引入、非多年生、非风媒传粉、种子重量<2.5mg、种子不依赖风力传播的阔叶草为主。原产于美洲大陆的外来杂草的频度显着高于原产欧亚大陆入侵杂草,但发生量上无显着差异。在过去20年间,除禾草类外,其它各类群的外来杂草发生的频度都显着上升,其中,来源美洲、1840年后引入、阔叶草、非多年生、非风媒传粉以及种子较轻的入侵杂草的频度和多度的增加量均显着高于各自对应的类群。稻麦(油)连作田外来入侵杂草倾向于来源于美洲、非风媒传粉、种子较轻的阔叶草;旱连作田外来杂草倾向于原产欧亚、风媒传粉、种子较重的禾草类。与油菜田相比,麦田入侵杂草倾向于古代从欧亚地区引入、风媒传粉、种子不依赖风传播、一、二年生、种子较重的禾草类。过去20年间调查区域中油菜田和稻麦(油)连作田中的外来杂草入侵和扩散速度分别较麦田和旱连作田快。冗余排序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结果表明,8个环境因子的变化对不同外来杂草在调查区域发生量变化有显着影响,这8个环境因子包括:年均温、年降水量、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除草剂施用量、化肥施用量、人口密度和交通频度。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外来杂草种类丰富度增加与化肥施用量极显着正相关,也与人口密度、交通频度和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加显着正相关;而与除草剂施用量和年均温的上升显着负相关。外来杂草总发生量的增加与除草剂施用量的增加极显着正相关,而与最热月均温和交通频度的增加量显着负相关。外来杂草野老鹳草和空心莲子草入侵案例分析:过去20年间,野老鹤草和空心莲子草分别是扩散最快的一年生和多年生外来杂草。野老鹤草在稻麦(油)连作田中的发生频度显着高于旱连作田,最热月均温低于28.7℃的稻麦(油)连作田中野老鹤草发生的优势度最高,而最热月均温高于28.7℃的旱连作田中该种发生的优势度最低。空心莲子草在年均温高于15.8℃地区发生的频度较高,而在年均温较低、并且交通频度也较低的地区发生频度较低。空心莲子草在最冷月均温高于3.4℃地区发生的优势度较高,而在最热月均温高于28℃,年降水量低于695mm地区,空心莲子草的发生量接近于零。过去20年间,年降水量和人口密度的变化与野老鹤草发生量的变化显着正相关,年均温的变化与空心莲子草发生优势度的变化显着正相关。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ensis)入侵导致均质化的案例分析: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地样地的植物群落与该种原产地样地的植物群落具有很多相似性:都以加拿大一枝黄花为单优势种群、植物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都较低,并且反映样地两两间植物群落相似性与空间距离之间相关性的相关系数都明显较低(与对照样地相比)。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取代了对照样地中的20多种杂草形成单优势群落。恶性入侵杂草能通过降低群落植物多样性进而导致明显的生物均质化。
杨荣明[8](2012)在《秋播作物种子处理和杂草化除(下)》文中提出3.油菜田杂草化除技术(1)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油菜田,亩用48%氟乐灵乳油100~150毫升,于油菜播栽前3~5天对水喷雾,或亩用50%乙草胺乳油70~100毫升于直播油菜3~4叶期、移栽田栽前或栽后次日对水均匀喷雾;或每亩用5%高效盖草能乳油30~40毫升,于杂草3~5叶期对水均匀喷雾。(2)以阔叶杂草为主的油菜田,亩用30%草除灵
郭良芝[9](2012)在《油菜田草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文中研究指明青海春油菜田杂草182种以上,不同生态区群落组成复杂,优势种群千差万别,杂草普遍危害率70-80%,严重危害率50%,旱雀麦、藜、苣荬菜、密花香薷、薄蒴草等杂草严重危害的田块油菜绝收,防除困难,是制约油菜产业发展的瓶颈。氟乐灵等除草剂品种长期单一使用,对密花香薷、旱雀麦、薄蒴草的防效下降,甚至无效,增加用量,也难以取得理想防效,抗耐药性杂草兴起,杂草综合治理是杂草可持续治理唯一出路。引进新除草剂进行春油菜田小区除草效果及对油菜安全性试验,并对优良除草剂在不同生态区进行大面积示范,通过合理轮作、调整播期、浅耕、人工除草等措施结合新药剂在不同生态区进行试验、示范,根据不同生态区优势杂草发生种类制定综合治理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共筛选了12种药剂,其中防除以野燕麦为主禾本科杂草的药剂4种,3种为茎叶处理剂,1种为土壤处理剂,推荐剂量防除野燕麦效果均达80%以上;防除阔叶杂草药剂4种,均为茎叶处理剂,防除以刺儿菜、苣荬菜、藜等杂草为主,推荐剂量防除效果达75%以上;防除野燕麦和阔叶杂草的药剂4种,分别为龙拳混剂、敌草胺、敌草胺和氟乐灵复配剂、33%施田补EC,龙拳混剂为茎叶处理剂,其余3种为土壤处理剂,4种药剂推荐剂量防除野燕麦效果均达85%以上,龙拳混剂防除以刺儿菜、苣荬菜、密花香薷等多年生杂草为主,3种土壤处理剂防除阔叶杂草以一年生为主,推荐剂量防除效果均达75%以上。以上在供试剂量范围内对油菜安全,施药后增产显着,均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2、在青海省不同生态区对5种药剂进行新药剂示范,分别为复配除草剂油田清、油草枯、75%龙拳SGX、30%毕克草AS、28.6%氨氯吡·二氯吡AS,其中油田清为土壤处理剂,其余4种药剂为茎叶处理剂,几种药剂不同地区除草效果表现一致,防除效果好,对油菜安全,增产显着。油田清在以野燕麦为主的田块,助剂可以减量30%使用,以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必须常量使用,如特殊情况需要减量,不宜超过10%。28.6%氨氯吡·二氯吡AS在农科院试验田示范,600mL/hm2单用和同剂量与5%精喹禾灵EC1050mL/hm2混用,防除阔叶杂草单用和混用鲜重效果一致,药后40d对藜的鲜重效果均达80%以上,药后180d对复种小麦、蚕豆生长量有影响;对后茬马铃薯、青稞、小麦、蚕豆、豌豆略有影响。3、实行麦油轮作结合人锄配施除草剂有效地控制了农田杂草的危害,如麦茬苗期施用麦阔净、下茬油菜田施用油草枯或油田清,使油菜田杂草株数下降了65.5%,效果好,产量增产明显。油-麦-油合理轮作结合人锄,田间藜、猪殃殃和多年生杂草大刺儿菜种群略有增加,鼬瓣花、薄蒴草得到了控制,而不施药、不除草对照田,3年时间田间杂草野燕麦、遏蓝菜、藜、野芥菜演替趋势加快。麦-油-麦合理轮作结合人锄,田间野燕麦、遏蓝菜得到了控制,密花香薷、猪殃殃、野芥菜有明显增加趋势,结合药剂除草,密花香薷、藜、猪殃殃有增加趋势,其它杂草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进行合理的轮作,不施药不除草对照区,野燕麦、鼬瓣花、薄蒴草、藜、猪殃殃、遏蓝菜、野芥菜、宝盖草的株数有增加趋势。4、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不易过早播种,为尽量避免早期霜冻,川水地区应在4月1日左右开始播种,脑山地区应在4月10日左右播种,白菜型小油菜在高寒冷凉浩门农场应在5月10日左右播种。油田清、施田补在不同地区土壤浅耕处理,除草效果浅耕晚播>正常播种>浅耕早播,油田清除草效果好于对照药施田补;油草枯晚播田除草效果好于正常播种田和早播田的除草效果。而且还表现:土壤浅耕处理油田清的除草效果好于施田补土壤浅耕处理的效果。5、在我省不同生态区油田清、油草枯结合麦油轮作、适当晚播、浅耕播种等农业措施配套实施,可有效控制油菜田杂草。川水地区麦油轮作、油田清结合人工间苗除草,对油菜田杂草整体控制效果为96.04%,较空白对照田增产效果为37.66%。脑山地区在甘蓝型油菜田综合治理技术为麦油轮作、油田清结合人工除草,对油菜田杂草整体控制效果为95.78%,增产效果为34.97%;在白菜型油菜田综合治理技术为麦油轮作结合油草枯,对油菜田杂草整体控制效果88.6%,较空白对照田增产效果为26.81%。监狱农场和垦区浅耕、适当晚播结合油草枯,对油菜田杂草整体控制效果达90.63%,增产效果平均为33.18%;在以一年生杂草为主的田块也可使用浅耕、适当晚播结合油田清处理,在浩门监狱农场、海晏、共和示范,对油菜田杂草整体控制效果为87.27%,增产效果平均为21.76%。在不同生态区各示范点刺儿菜、苣荬菜较多的田块可再配合使用75%龙拳SGX或30%毕克草2号AS,防除刺儿菜最终控制效果为84.63%91.38%,防除苣荬菜的最终控制效果为82.37%89.31%,较空白对照区增产21.66%29.64%。
施守华[10](2012)在《安徽省广德县油菜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危害现状调查》文中提出油菜播后7~10 d即可见草,禾本科杂草出草速度较阔叶草快而整齐,禾本科杂草出土高峰期在10月中旬至11月初,阔叶杂草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经化除后老鹳草取代稻槎菜上升为主要阔叶类杂草。
二、直播油菜田杂草化除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播油菜田杂草化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主要农作物田杂草防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稻田杂草防控技术 |
1.1 非化学控草技术 |
1.1.1 种子精选 |
1.1.2 农业措施 |
1.1.3 物理措施 |
1.1.4 生物措施 |
1.2 化学除草技术 |
1.2.1 机插秧田 |
1.2.2 旱直播稻田 |
1.2.3 水直播稻田 |
1.2.4 人工移栽及抛秧稻田 |
2 麦田杂草防控技术 |
2.1 非化学控草技术 |
2.1.1 种子精选 |
2.1.2 农业措施 |
2.1.3 物理措施 |
2.1.4 生态措施 |
2.2 化学除草技术 |
2.2.1 冬小麦种植区 |
2.2.2 春小麦种植区 |
3 玉米田杂草防控技术 |
3.1 非化学控草技术 |
3.1.1 农业措施 |
3.1.2 物理措施 |
3.2 化学除草技术 |
3.2.1 春玉米种植区 |
3.2.2 夏玉米种植区 |
4 大豆田杂草防控技术 |
4.1 非化学控草技术 |
4.2 化学除草技术 |
4.2.1 春大豆种植区 |
4.2.2 夏大豆种植区 |
5 马铃薯田杂草防控技术 |
5.1 非化学控草技术 |
5.1.1 农业措施 |
5.1.2 物理措施 |
5.2 化学除草技术 |
5.2.1 冬马铃薯种植区 |
5.2.2 春马铃薯种植区 |
6 油菜田杂草防控技术 |
6.1 非化学控草技术 |
6.2 化学除草技术 |
6.2.1 冬油菜种植区 |
6.2.2 春油菜种植区 |
7 棉花田杂草防控技术 |
7.1 非化学控草技术 |
7.1.1 农业措施 |
7.1.2 物理措施 |
7.2 化学除草技术 |
7.2.1 苗床杂草化学防治 |
7.2.2 移栽后杂草化学防治 |
7.2.3 地膜直播棉田杂草的化学防治 |
7.2.4 露地直播棉田杂草化学防治 |
(2)无为市油菜田杂草发生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区域 |
1.2 调查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杂草种类 |
2.2 杂草优势种 |
2.3 杂草危害性 |
3 结论与讨论 |
(3)不同化除处理对免耕山地油菜杂草防效及其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地点 |
1.2 供试材料 |
1.2.1 供试除草剂 |
1.2.2供试油菜 |
1.3 试验方法 |
1.3.1 试验设计 |
1.3.2 试验仪器 |
1.3.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免耕山地油菜杂草种类和数量调查分析 |
2.1.1 免耕山地油菜杂草种类调查 |
2.1.2 免耕山地油菜杂草数量分析 |
2.2 不同化除处理对免耕山地油菜杂草防效分析 |
2.3 不同化除处理对免耕山地油菜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2.3.1 主要农艺性状对比分析 |
2.3.2 主要农艺因子与产量关联度分析 |
2.4 不同化除处理对免耕山地油菜产量的影响 |
2.4.1 产量差异性分析 |
2.4.2 丰产性和稳定性聚类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4)长江中下游地区直播稻田杂草种子库及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杂草种子库研究概况 |
1 土壤种子库的类型及其动态变化 |
1.1 土壤种子库的类型 |
1.2 杂草种子库动态 |
2 杂草种子库物种组成特征及垂直分布格局 |
2.1 杂草种子库的大小 |
2.2 杂草种子库的物种组成 |
2.3 杂草种子库的空间分布格局 |
3 杂草种子库的影响因素 |
3.1 耕作方式对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
3.2 轮作制度对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
3.3 施肥模式对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
3.4 田间管理对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
4 基于杂草种子库理论的杂草综合治理 |
第二节 直播稻田杂草发生、分布及防除概况 |
1 直播稻生产概况 |
2 直播稻田杂草发生种类及特点 |
2.1 水直播稻田杂草发生种类及特点 |
2.2 旱直播稻田杂草发生种类及特点 |
3 直播稻田杂草防除概况 |
3.1 农艺防除 |
3.2 绿色防除 |
3.3 化学防控 |
第三节 直播稻田千金子危害及防除概况 |
1 直播稻田千金子的发生特点及危害 |
2 直播稻田千金子的综合防控策略 |
2.1 农业防除 |
2.2 绿色防控 |
2.3 化学防除 |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直播稻田杂草种子库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取土样地点概况 |
1.2 种子库取样及测定方法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田杂草种子库物种组成 |
2.1.1 旱直播田杂草种子库物种组成 |
2.1.2 水直播田杂草种子库物种组成 |
2.1.3 机插秧田杂草种子库物种组成 |
2.2 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田杂草种子库垂直分布特征 |
2.2.1 旱直播稻田杂草种子库垂直分布特征 |
2.2.2 水直播稻田杂草种子库垂直分布特征 |
2.2.3 机插秧稻田杂草种子库垂直分布特征 |
2.3 水稻田杂草种子库主要杂草分布特征 |
2.3.1 水稻田杂草种子库主要杂草在不同栽培方式稻田分布特征 |
2.3.2 水稻田杂草种子库主要杂草垂直分布特征 |
3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直播稻田千金子防控技术研究 |
第一节 直播稻田影响千金子发生的因素及防控适宜时期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种植制度、栽培方式下水稻田千金子发生危害调查 |
2.2 直播稻田千金子的防控适宜时期研究 |
2.3 直播稻田千金子的物候关系研究 |
3 讨论与结论 |
第二节 直播稻田千金子轻简农艺控草技术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水稻品种及播种量对千金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
2.2 不同肥料种类对千金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
2.3 不同水层深度及建立水层时间对千金子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第三节 直播稻田千金子绿色控草技术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麦与油菜残茎根浸泡对千金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
2.2 小麦与油菜残茎根覆盖对千金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第四节 直播稻田千金子化学控草技术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千金子对15种化学药剂的敏感性 |
2.2 不同生育期的千金子对氰氟草酯、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性 |
2.3 直播稻田防除以千金子为优势种的杂草群落新配方配比 |
3 讨论与结论 |
全文讨论 |
全文结论 |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5)轻型栽培稻麦油田间杂草重发原因及防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杂草发生概况 |
1.1 稻田杂草 |
1.2 麦田杂草 |
1.3 油菜田杂草 |
2 发生特点 |
2.1 草相种类较多 |
2.2 杂草适应性强 |
2.3 发生面积较广 |
2.4 杂草成熟期早 |
3 原因分析 |
3.1 水稻田杂草 |
3.2 麦油田杂草 |
4 防除对策 |
4.1 稻田杂草防除 |
4.2 麦田杂草防除 |
4.3 油菜田杂草防除 |
(7)外来植物入侵导致生物均质化的案例研究 ——以安徽夏熟旱作物田杂草和加拿大一枝黄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生物均质化研究概述 |
1 概念:“均质化”还是“同质化 |
2 当前生物均质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3 人类活动是当前全球生物均质化进程最为重要和直接的推动因素 |
3.1 农业 |
3.2 城市化和生境破坏 |
3.3 人类活动引起的物种恶性扩散和灭绝 |
3.4 其它因素 |
4 研究展望 |
第二节 中国农田外来入侵杂草及其威胁 |
1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杂草状况 |
1.1 数据收集 |
1.2 科属和地理分布 |
1.3 传入时间和方式分析 |
1.4 原产地分析 |
1.5 为害的农田类型和时期 |
1.6 新的农田入侵杂草威胁 |
2 农田外来入侵生物的控制 |
2.1 化学防治 |
2.2 生物及生态防治 |
2.3 检疫管理和入侵种资源化 |
3 展望 |
第三节 农田杂草发生分布规律及演替 |
1 栽培和田间管理活动因素对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
1.1 作物类型和轮作方式 |
1.2 除草剂 |
1.3 翻耕 |
1.4 化肥 |
1.5 其它人类活动因素 |
2 环境因素对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
3 中国农田杂草群落 |
4 安徽夏熟旱作物田杂草 |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过去20年间安徽夏熟作物田杂草群落结构的变化 |
前言 |
1 调查方法 |
1.1 调查数据 |
1.2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主要优势杂草 |
2.2 杂草群落均质化 |
2.3 杂草群落类群 |
2.4 RDA排序图 |
3 讨论 |
3.1 杂草群落结构的均质化 |
3.2 田间外来杂草入侵加剧并推动农田杂草群落的均质化 |
3.3 控草模式的变化导致杂草群落结构改变 |
3.4 农业耕作栽培模式变革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
3.5 杂草管理措施的建议 |
第三章 20年间夏熟作物田外来杂草入侵状况的比较研究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农田杂草调查区域和方法(同第二章) |
1.2 性状的采集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历史调查数据中外来杂草分布 |
2.2 近年数据中外来杂草分布 |
3 讨论 |
3.1 外来杂草分布及其变化 |
3.2 外来杂草性状分布及其变化 |
第四章 影响外来入侵杂草20年间在安徽夏熟旱作物田中入侵和扩散的环境因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区域和方法(同第二章) |
1.2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RDA排序分析 |
2.2 逐步回归 |
3 讨论 |
3.1 杂草防控 |
3.2 耕作栽培措施 |
3.3 气候变化 |
3.4 人口密度和交通 |
第五章 影响野老鹤草(Geranium carolinianum)和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20年间在安徽夏熟旱作物田中入侵和扩散的环境因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区域和方法(同第二章) |
1.2 环境因子数据收集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温度和降水量的影响 |
3.2 农田连作模式和栽培作物的影响 |
3.3 除草剂化肥施用和农业机械应用的影响 |
3.4 人口密度和交通 |
第六章 潜在的农田恶性入侵杂草导致均质化:以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canadensis)为例 |
前言 |
1 调查区域和方法 |
1.1 加拿大一枝黄花野生种群 |
1.2 样地的选定和设置 |
1.3 调查方法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物种组成和a-多样性 |
2.2 β指数 |
3 讨论 |
3.1 加拿大一枝黄花导致群落结构和景观的均质化 |
3.2 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中国恶性扩散并导致均质化的原因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
1 主要研究结果 |
2 主要研究结论 |
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8)秋播作物种子处理和杂草化除(下)(论文提纲范文)
三、切实强化服务指导 |
1.要加强宣传发动 |
2.要加强监测预警 |
3.要加强技术指导 |
4.要加强督导检查 |
(9)油菜田草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油菜种植现状 |
1.1.1 世界油菜种植现状 |
1.1.2 我国油菜的分布 |
1.1.3 春油菜种植现状 |
1.1.4 青海省油菜种植现状 |
1.2 油菜田杂草发生种类 |
1.2.1 冬油菜田杂草发生种类 |
1.2.2 春油菜田杂草发生与危害 |
1.2.3 青海省油菜田杂草发生种类 |
1.3 油菜田杂草的防除 |
1.3.1 化学防除 |
1.3.2 生物防治 |
1.3.3 转基因油菜 |
1.3.4 综合防除 |
1.4 春油菜田杂草的抗药性 |
1.5 青海杂草群落变化 |
1.6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新药剂筛选 |
2.1 15%精喹禾灵 EC 防除春油菜田野燕麦试验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与分析 |
2.1.3 小结 |
2.2 30%烯草酮 EC 防除春油菜田野燕麦试验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2.4 小结 |
2.3 10.8%高效氟吡甲禾灵 EC 防除春油菜田野燕麦试验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结果与分析 |
2.3.3 小结与讨论 |
2.4 50%异丙草胺 EC 防除春油菜田野燕麦试验 |
2.4.1 材料与方法 |
2.4.2 结果与分析 |
2.4.3 小结与讨论 |
2.5 75%龙拳(二氯吡啶酸)可溶性粒剂防除春油菜田大刺儿菜试验 |
2.5.1 材料与方法 |
2.5.2 结果与分析 |
2.5.3 小结 |
2.6 30%毕克草(二氯吡啶酸)AS 防除春油菜田刺儿菜和苣荬菜试验 |
2.6.1 材料与方法 |
2.6.2 除草效果及对油菜的安全性 |
2.6.3 小结 |
2.7 28.6%二氯·氨氯吡啶酸水剂防除春油菜田阔叶杂草试验 |
2.7.1 材料与方法 |
2.7.2 结果与分析 |
2.8 GF-BO 防除春油菜田藜、密花香薷等杂草 |
2.8.1 材料与方法 |
2.8.2 结果与分析 |
2.8.3 小结与讨论 |
2.9 龙拳(二氯吡啶酸)混剂 |
2.9.1 材料与方法 |
2.9.2 结果与分析 |
2.9.3 小结与讨论 |
2.10 敌草胺防除油菜田杂草试验研究 |
2.10.1 材料与方法 |
2.10.2 结果与分析 |
2.10.3 小结 |
2.11 复配制剂防除油菜田杂草试验 |
2.11.1 材料与方法 |
2.11.2 结果与分析 |
2.11.3 小结 |
2.12 33%施田补 EC(二甲戊乐灵)防除油菜田杂草试验 |
2.12.1 材料与方法 |
2.12.2 结果与分析 |
2.12.3 33%施田补 EC 的杀草谱 |
2.12.4 33%施田补 EC 对油菜的安全性 |
2.12.5 小结 |
第三章 新药剂示范 |
3.1 油田清应用技术示范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结果与分析 |
3.1.3 小结 |
3.2 油田清加助剂减量试验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3 小结 |
3.3 油草枯应用技术示范 |
3.3.1 材料与方法 |
3.3.2 结果与分析 |
3.3.3 小结与讨论 |
3.4 75%龙拳 SGX 应用技术示范 |
3.4.1 材料与方法 |
3.4.2 结果与分析 |
3.4.3 小结 |
3.5 30%毕克草 AS 应用技术示范 |
3.5.1 材料与方法 |
3.5.2 结果与分析 |
3.5.3 小结 |
3.6 28.6%氨氯吡·二氯吡 AS 示范及对后茬作物安全性 |
3.6.1 材料与方法 |
3.6.2 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合理轮作、耕作结合人锄、化除措施控制农田杂草示范 |
4.1 示范内容与方法 |
4.1.1 轮作示范 |
4.1.2 进行油-麦-油、麦-油-麦合理轮作结合人锄、化除农田杂草种群演替趋势 |
4.1.3 耕作示范 |
4.1.4 效果调查 |
4.1.5 示范地概况 |
4.2 试验结果 |
4.2.1 麦(油)-油(麦)轮作示范 |
4.2.2 油-麦-油和麦-油-麦轮作结合人锄、化除控制杂草技术示范 |
4.2.3 耕作示范 |
4.3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生态区域杂草群落治理综合配套新技术示范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药剂 |
5.1.2 供试作物和防除对象 |
5.1.3 示范设计与方法 |
5.1.4 示范区概况 |
5.1.5 效果调查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示范效果 |
5.3 小结 |
第六章 讨论 |
6.1 在不同生态区制定不同的综合治理措施 |
6.2 筛选引进安全、高效的除草剂品种 |
6.3 延缓杂草群落演替速率和种群抗药性的产生 |
6.4 增强除草技术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
第七章 结论 |
7.1 新药剂筛选结果 |
7.2 新药剂示范结果 |
7.3 合理轮作、耕作结合人锄、化除措施控制农田杂草示范 |
7.4 不同生态区域杂草群落治理综合配套新技术示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发表研究论文 |
(10)安徽省广德县油菜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危害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法 |
1.1 系统调查 |
1.2 普查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杂草出土规律 |
2.1.1 出草高峰期 |
2.1.2 各时段的出草量 |
2.1.3 杂草的有效存活率 |
2.2 普查结果 |
2.2.1 年后杂草总体为害程度 |
2.2.2 主害杂草种类 |
2.2.3 总体除草效果 |
3 杂草防除 |
3.1 进一步开展调查, 明确主要危害的杂草种类, 尤其是阔叶草的出草规律 |
3.2 利用现有技术, 实行封闭、茎叶除草两步走 |
3.2.1 封闭除草 |
3.2.2 茎叶处理 |
四、直播油菜田杂草化除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主要农作物田杂草防控技术[J]. 张帅. 杂草学报, 2020(02)
- [2]无为市油菜田杂草发生情况调查[J]. 夏海生,方士武,丁和平,巫鹏云,王年安. 现代农业科技, 2020(12)
- [3]不同化除处理对免耕山地油菜杂草防效及其产量的影响[J]. 杨进成,陶春红,刘坚坚,李祥,瞿观,胡新洲,李灶福,封军华,李艳兰,安正云,李红彦,李铷. 中国农学通报, 2019(18)
- [4]长江中下游地区直播稻田杂草种子库及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防控技术研究[D]. 刘庆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5]轻型栽培稻麦油田间杂草重发原因及防除对策[J]. 王杰,李东明,王玉国,臧玲. 现代农业科技, 2014(05)
- [6]2012年射阳县农田杂草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J]. 刘海南,尹辉,刘军,徐文华,茆文军.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3(02)
- [7]外来植物入侵导致生物均质化的案例研究 ——以安徽夏熟旱作物田杂草和加拿大一枝黄花为例[D]. 陈国奇.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6)
- [8]秋播作物种子处理和杂草化除(下)[J]. 杨荣明. 农家致富, 2012(22)
- [9]油菜田草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D]. 郭良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10]安徽省广德县油菜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危害现状调查[J]. 施守华. 杂草科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