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璨:大冶“接太公”的现代价值和未来发展论文

徐璨:大冶“接太公”的现代价值和未来发展论文

内容摘要:大冶“接太公”民俗是一种祖先崇拜文化,它既是一种民间信仰,又是一种心理需求。“接太公”祖先崇拜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祭拜价值、教化价值、凝聚价值等方面。民俗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薪火绵延、世代相传并且历久弥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关键词:大冶祭祀民俗 现代价值 未来发展

祭祀之礼是一种对自然的崇拜,是一种对先人崇拜的礼典。《礼记·祭统》中说到“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汉朝的郑玄曾为此做注为:“礼有五经,谓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也。”[1]吉礼,即为祭祀的典礼,是五礼之首。祭祀活动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曾经历朝代更替,或被外来文化冲击,或销声匿迹,但是如今依旧鲜活。经过历史洗涤而留存下来的事物必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把“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基本内容和战略任务。祭祀活动所承载的文化功能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挥其积极的意义。“文化礼堂,精神家园”是礼堂文化的标语。湖北大冶祭祀民俗“接太公”,是祭祀活动中祖先崇拜的文化现象。“接太公”祭祀活动的现代价值和未来发展值得我们关注。

一.大冶“接太公”现代价值

对于“接太公”这种祖先崇拜文化现象,我们不应自惭形秽,也不应孤芳自赏,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接太公”祖先崇拜文化现象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祭拜价值、教化价值、凝聚价值这三个方面。

1.祭拜价值

崇拜,是人类有史以来就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受现实社会生活困扰而寻求支持的一种精神需要。[2]从整体来看,最初对祖先的崇拜活动都是以祈福禳灾为主要目的,“接太公”活动也不例外。虽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主观意识,但从客观作用来看,当宗族面临困境的时候,由“接太公”活动而引发的祖先崇拜能够赋予宗姓族人面对困境的勇气,使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抚慰,在困境中还可以心怀希望。同时,当宗族成员安享太平幸福的时候,又会使他们将这归功于祖先的荫佑,从而保持敬畏之心。“敬畏”的产生,会起到一种道德约束的作用。“敬”内化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优良品质,“畏”内化为道德约束,保持行为举止的底线意识,不为所欲为。

柳州建城于西汉元鼎六年,但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便有人类在此发迹。作为南中国古人类“柳江人”的发祥地,柳州拥有白莲洞遗址、大龙潭鲤鱼嘴遗址,蛮王城遗址以及柳江两岸台地、蓝家村台地、九头山、甘前岩等众多古人类文化遗址。

在春秋时期,祖先崇拜活动被赋予宗法意义和道德色彩,家族和父母自然被看做个人生命与价值的源头,祖宗身上的一些优良品质在一代代人中传承。[3]太公,不仅是宗族先祖,更是为国家、民族做过重大贡献的人。以祭祀的方式怀念太公,在精神上给予后人抚慰,在个人发展中指引方向。他们的事迹、精神,借祭祀之礼激励后人,让现代人在繁冗的各种思想观念中找到一条心之所向的正确之路,以他们经过历史大浪淘沙后留下的优秀民族精神,警醒后人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路,如何选择自己的价值观。

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对比顺铂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 郭奇遇等(6):839

2.教育价值

首先,爱国敬业教育。在为太公祝寿的同时,不仅传承太公优良的道德品质,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文太公和武太公,或文,或武,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文韬武略的榜样形象:文太公在朝堂之上发挥自己所学,为解决社稷难题出谋划策;武太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保家卫国做出努力,这为后人树立了热爱国家的榜样形象。

其次,孝亲爱老教育。“接太公”活动举行的目的是给太公祝寿。孔子曾经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说的就是,在父母还健在的时候要以礼敬之,在父母去世后也要以礼葬之,以礼祭之。对父母如此,对祖先亦是如此。数千年来,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对人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其中“孝”是“品德之本”、“百行之宗”,可以说是“百善孝为先”。“孝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它需要一代一代的人言传身教,在浓郁的氛围中,逐渐养成“孝”的优良品行。“接太公”活动是一种氛围,也是一种家庭教育。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甚至影响人生目标的实现。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个很好的补充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制于时间、地点和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而家庭教育不同,从人一出生开始就无时无刻不被这种教育环境所环绕。反观现实,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对父母不敬的反面典型。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有关“孝德”的教育的不足。大冶人从很小便会听长辈说“接太公”的事情,会了解有关“太公”的丰功伟绩,有机会的还能够近距离接触“接太公”的筹备等等。经长期耳濡目染,他们对“太公”以及这个活动都产生了敬畏之情,从而会以此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余华泗庄十条家训的第三条前两句是“尊长爱幼,礼貌当先”。一代代人在对“接太公”活动地接触、参与过程中,不断地以反思来净化心灵,进而形成一种良好意识,最后上升为一种优秀品德。比如,人们在对太公的孝礼中,自然形成的孝亲敬老品德。

“接太公”这样的祖先崇拜活动,在宗法思想的影响下已具有鲜明的宗法色彩。至今,在这些活动中人们还能够感受到宗法制度的遗留。在宗法制度基础上的宗庙祭祀祖先仪式,“既是人对神祈求福佑的活动,也是子孙孝敬祖先的规范化行为;既是人与神的交往,又是宗族内部上下尊卑关系的展现和强化。”[5]宗法制度是血亲道德关系形成宗法制度,最主要的思想是“嫡长子继承制”,依据血缘的亲疏划分等级,通过血缘与礼制将这一制度延续下去。封建宗法制度是专制的敷衍,这与新时代的民主背道而驰。因此,在继承和发扬“接太公”时,首先要区别其中的宗法思想与制度,以免出现误区;其次,在宣传上应注重其正面影响的宣传;最后,在活动的举行实际过程中,要不断传承其中“太公”高尚精神的精华部分,而去除宗法制度的糟粕部分,使“接太公”活动顺应时代发展得以不断延续。

例如,大冶金山店镇余华泗庄太公——余靖公,我国北宋人。公一生立朝守政,交朋唯取道义忠信,意气相投者,所交皆君子。与同僚范仲淹、欧阳修交往甚密。议事论教,唯以社稷黎民为重。靖公通晓契丹语,曾先后三次奉朝廷派遣出使辽。庆历年间,与欧阳修、余靖、王素俱除谏官,当时称为“四谏”。)余靖公为国为民,为官正直,择良友而处。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于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为长茅余氏撰写《重修宗谱序》文载:“御笔亲封一门三太守廉保勋名之振,四代五尚书能为帝王分忧,守俸禄如井泉,抚百姓如妻子,显江右之文献,竖豫宁之望族”。)这是宋代圣人对“一门三太守,四代五尚书”的历史功勋的高度评价,也是长茅余氏先祖所取成就的反映。后来以此两句勉励族人勤修身,在儒家入仕思想的影响下,在朝为官是最终的目的。在余华泗祖堂内可以看到以此两句开头的对子,“一门三太守阀阅人家致君泽民永留芳,四代五尚书簪缨门第安邦治国垂青史”。这两句写出了先人所达到的成就,同时也写出了对后人的期望,以先人为榜样,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为国家建设献出自己的力量,并践行在其位谋其职的优良品德。余华泗庄十条家训的第一条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服从命令,听党召唤。随着时代的进步,家训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接太公”祭祀活动的举行不仅承载了精神上的抚慰、情感上的寄托,还起到了激励人们向上发展的榜样作用,承载了人们对太公的孝心。

3.凝聚价值

人们对“太公”的祖先崇拜现象,是对未知事情的恐惧与期待,而将“太公”形象神圣化,给人们一种心理上的慰藉。但是,这不是盲目的信仰与崇拜。心中没有信仰的人,少了自我道德约束,就会变得为所欲为。世俗化,换句话说就是非神圣化,也就是褪去“接太公”身上神秘的面纱。世俗化是其必然的结果,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神理论的潜移默化,逐渐形成一种理性思维;其次,人们日常生活节奏的加快,用于思考难以解释事件的空间缩小;再次,了解并能够准确把握传统仪式的人越来越少,有的手艺甚至失传。例如,“接太公”在传统上应是使用唢呐等传统乐器,而不是西洋乐器;为太公祝寿的拜寿戏应是太公生平重要事件,而现在却为了避免麻烦而使用通用的祝寿戏,如《程咬金上寿》等;最后,在生活中,人们对“太公”的祖先崇拜主要诉求是趋福避祸,是寻求现实愿望的满足,是现实的功利主义信仰,不是神圣化的精神支柱。

二.大冶“接太公”未来发展

1.去除旧宗法,融入新时代

一致性检验:λmax=(1.67×0.600)+(5×0.200)+(5×0.200)=3.002, CI1=0.001,则CR1=0.0017<0.1,表明该判断矩阵的计算结果通过一致性检验。

2.破除旧迷信,揭开神秘性

大冶多丘陵的地形使这个区域被天然地分割成一个个小的生活区域。“接太公”活动将各宗生活区联系起来,拉近各宗族人之间的关系,增强了人们对家族的认同感,形成了一个不受地域、行政单位界限影响的一个大的整体。经过数百年的传承,“接太公”这种祖先崇拜活动早已内化为宗姓族人对家乡、亲友的情感牵挂,成为表达对祖先怀念情感的载体。在活动期间会聚拢全宗姓族人来参加活动。“回家祭祖”,作为思乡的情感满足,成为缅怀祖先的文化仪式。“接太公”是以血缘为纽带的身份认同,是祖先崇拜的现象。祖先崇拜的作用“主要是纪念祖先的功绩,借用祖先崇拜来加强共同的血缘关系,以巩固以血缘为基础的内部团结,以及明确人们之间的辈分关系”。[4]一代代人在这里生息繁衍,家族意识、集体观念得到很好培养,每一个人都有大局观,个人服从集体,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这样整个家族就能够兴旺发达,代代薪火相传。一个家族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这样。放开去看当前,远至海外华裔的“寻根”,近至台湾同胞的“认祖归宗”,都和“接太公”活动相似,都是中国祖先崇拜的体现。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身份认同,既跨越了国籍身份的概念,也超越了空间的概念。这种不是宗教胜似宗教的民间信仰,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将千千万万中国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中金公司的数据表明:以中美之间贸易量占全球的比例来看,中美之间集装箱贸易占全球4.7%,粮食贸易占全球7.8%,是占比最高的两个子类。从双方的依赖度而言,中国从美国进口占比高的主要为粮食(包括大豆),占中国粮食进口量的34.4%;美国从中国进口占比高的主要为集装箱,占美国集装箱进口量的37.4%。

3.承优秀传统,建精神家园

“接太公”传承了数百年,之所以可以薪火绵延,世代相传,并且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有“灵魂”。如此言,“一脉文化传万代,千古不绝是灵魂”。“接太公”虽然是一个为太公祝寿的仪式,但是伴随其传承下来的还有太公等先人的民族情节、爱国热情、高尚品德以及对后人潜移默化的“孝德”影响等等,这也正是它生生不息的“灵魂”所在。“接太公”活动能在当代继续发展,是因为它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有所思考的继承和发扬,它去掉了传统中的糟粕,留下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接太公”是一种祖先崇拜,也是民俗的一种。民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传统民俗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仪式”,传统的继承也是“仪式感”的传承,缺乏“仪式感”,生活就缺少了一种趣味,拥有“仪式感”的人,面对生活更加乐观积极,而传统民俗的精髓,就是通过这些仪式,给予我们对抗空虚的力量,获得一种幸福感。

综上所述,“接太公”的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是当地人们的精神家园,也是代代相传的育人载体。在新的时代,我们更要积极挖掘“接太公”的合理内核,传递正能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增强人们的幸福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五经.国学大师[EB/OL].http://www.guoxuedashi.com/20188

[2]罗斯宁.元杂剧的鬼魂戏和元代的祭祀习俗[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3):24-29

[3]陈筱芳.周代祖先崇拜的世俗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2)

[4]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208

[5]陈筱芳.周代祖先崇拜的世俗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2)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10518003。

(作者介绍:徐璨,汉江师范学院文学院2016级本科生,主要从事文学与文化研究;王雪涵,汉江师范学院文学院2016级本科生,主要从事文学与文化研究)

标签:;  ;  ;  ;  ;  ;  ;  ;  ;  ;  ;  ;  ;  

徐璨:大冶“接太公”的现代价值和未来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