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耐力训练论文-何佳莉,韩金勇

有氧耐力训练论文-何佳莉,韩金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氧耐力训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体育舞蹈,有氧耐力,训练方法

有氧耐力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何佳莉,韩金勇[1](2019)在《体育舞蹈有氧耐力训练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员由于体能不足而导致比赛后程无力的现象较多,通过有氧耐力训练,增强运动员体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本文采用观察法和资料分析法,对2018年7月参加在深圳举办的国际标准舞世界杯(WDC)国际比赛的20对体育舞蹈运动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走访了比赛代表队的教练员、裁判员,参考国内外有关有氧耐力训练、体育舞蹈训练等方面的文献资料。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传统体育舞蹈有氧耐力训练方法手段单调,训练效果不明显。研究提出根据体育舞蹈运动员的身心特点采取相应的有氧耐力训练等训练方法。(本文来源于《体育世界(学术版)》期刊2019年11期)

姜哲,吴放[2](2019)在《我国16岁男子高水平足球运动员高强度有氧耐力训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其身心各项素质发展的时序性决定了不同年龄训练内容的差异性,明确各年龄阶段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体能、技术、战术和心理方面重点发展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作为训练的理论起点,其直接影响各训练操作要素的选择与搭配,如训练方法、手段的选择,负荷量度的控制等,这些要素均直接决定训练实践活动的质量。对于16岁年龄阶段足球运动员,从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来看,处于专项提高阶段,运动员在该阶段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决定其最终达到的高度;同时,16岁作为参加2024年奥运会和2026年世界杯的适宜年龄,担负着为国争光的艰巨任务,所以探究该年龄阶段训练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足球作为一项长时间同场对抗性项目,从能量供应角度来说,90%的能量是由有氧代谢系统提供,所以,良好的有氧耐力是现代足球运动员成功的首要条件。从专项角度来看,足球有氧耐力可以分为低强度有氧耐力、中强度有氧耐力和高强度有氧耐力叁种,其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发展中具有明确的年龄界限。国际足联、美国和日本青少年足球训练大纲明确指出:高强度有氧耐力是16岁年龄阶段足球运动员需要重点发展的耐力素质。通过对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大纲以及相关足球教材进行梳理和总结发现,由于缺乏对足球专项有氧耐力分类的深入研究,大多只是简单提出有氧耐力在该年龄段需要重点发展,造成了该年龄阶段耐力素质发展目标不明确,不能准确地指导足球实践活动。在足球训练质量研究方面,大多从训练结果角度出发,采用筛选指标-确定指标-统计指标数据-建立评价标准-实际评价的研究思路忽视了各训练实践操作要素,主要包括训练周期、训练内容、训练方法手段和训练负荷,上述要素均是运动训练的核心,理应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为探究我国16岁男子高水平足球运动员高强度有氧耐力训练质量,选取上海申鑫16岁男子足球队、山东鲁能16岁男子足球B队和北京叁高16岁男子足球队为调研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测试法等,对球队高强度有氧耐力各操作性要素(训练内容、训练负荷、训练方法、训练手段以及训练频次、组数、时间等)训练特征进行探析。研究结果:1)我国16岁男子高水平足球运动员高强度有氧耐力训练中,负荷强度为最大心率80-100%占比为71.23%,其中最大心率80-89%占比为45.21%,最大心率90-100%占比为26.02%,主要以有氧功耐力训练为主,缺少最大有氧功训练耐力训练。2)我国16岁男子高水平足球运动员高强度有氧耐力训练方法采用固定/变换间歇时间的间歇训练法,在训练模式变化上,以固定间歇时间为主、变换练习规则和实战比赛相对较少;训练手段包含专项和非专项两种形式,专项主要包括小场地比赛和运球等,非专项主要包括各种形式的跑动;间歇方式采用走、慢跑和低速运球等方式,间歇时间控制主要依靠教练员的经验判断。3)我国16岁男子高水平足球运动员高强度有氧耐力一般采用每周一次的训练频次,训练次数偏少;平均每次训练总时间为25分钟,每次练习组数为1组、平均每次练习时间为10.2分钟。研究结论:结论一:我国16岁男子高水平足球运动员高强度有氧耐力训练负荷强度偏低。结论二:我国16岁男子高水平足球运动员高强度有氧耐力训练方法符合素质发展需求,但训练模式多变性足;训练手段包含专项和非专项两种形式,但采用专项化训练球队占比较低;间歇方式采用积极性恢复,间歇时间安排缺乏科学依据。结论叁:我国16岁男子高水平足球运动员高强度有氧耐力周训练次数偏少、训练组数、每次练习时间安排以及相互之间的搭配不合理。总之,我国16岁男子高水平足球运动员高强度有氧耐力各操作性训练要素特征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袁田[3](2019)在《FIIT与MICT训练法对提高篮球运动员专项有氧耐力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篮球运动员的专项有氧能力是篮球运动员体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专项有氧能力是篮球运动员无氧运动间歇期体能恢复的有力保障。在现代篮球竞技比赛中,前后时间持续较长,虽与田径中的长时间持续匀速跑时间相似,但却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在跑的过程中穿插了快速启动、冲刺、制动,瞬间变向、变速,单次或多次冲抢篮板,甚至几个回合的快速攻防,但也经常出现慢速移动,甚至原地休息,后者最大特征在于速度比较均匀。因此,篮球运动员体能中的有氧耐力素质是一种间歇性的耐力素质。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FIIT),是一种类似篮球运动间歇耐力训练。中等强度匀速持续训练(Moderate 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MICT)是一种类似于田径持续长跑耐力训练。本研究拟对FIIT与MICT两种训练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究FIIT训练法与MICT训练法提高篮球运动员专项有氧能力的功效差异及生理机制,为提高篮球运动员专项有氧能力提实践参考。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武汉二所高校CUBA男子篮球运动员41名,随机分成FIIT组,21名,年龄21.4±1.78y、身高184.2±6.33cm、体重80.8±8.73kg、训练年限8.7±2.16y;MICT组,20名,年龄21.0±2.03y、身高183.0±6.95cm、体重82.3±7.50kg、训练年限9.1±2.44y。(2)测试仪器:MAX-Ⅱ心肺仪、Polar SB10表、XK-Ⅱ型血红蛋白仪、电子自动计时器等。(3)测试指标:心率无氧阈(HRT)、通气无氧阈(VAT)、最大摄氧量(VO2max)、心率无氧阈/最大心率(HRT/HRmax)、通气无氧阈/最大摄氧量(VAT/VO2max)、血红蛋白(HB)、3/4场地冲刺跑成绩、15米×17次跑(4组)成绩。(4)FIIT方案:训练内容为400米田径场跑道30米快跑,50米慢跑,完成5千米(12.5圈),田径跑道设置两种不同颜色标志旗30米和50米分割线。(5)MICT方案:持续匀速长跑,400米田径场跑道,完成5千米(12.5圈)(时间19分-22分钟)。(6)指标测试方案:前后测试两次。HRT、VAT、VO2max、HRT/HRmax、VAT/VO2max测量:采用GXT方案。HB测试:采用稀释251倍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稀释液,用血红蛋白值仪测定。3/4场地冲刺跑:篮球场端线与对侧罚球线之间冲刺跑,2-3人/组,端线后起跑,听到"5、4、3、2、跑!"口令后,运动员全力冲,过对侧罚球线后,电动计时,跑2-3次,取最好成绩。15米×17次跑(4组):篮球场地两边线之间折返17次,4组,组间歇2分钟,3-5人/组,听"跑!"口令起跑计时,第17次冲过边线后,电动记时。研究结果:(1)训练前后比,MICT组HRT分别为160.91±3.52beat/min、162.84±3.05beat/min(P<0.05);HRT/HRmax分别为80.85±2.33%、81.83±1.97%(P<0.05);VAT分别为3048.5±247.9ml/min、3155.2±211.4ml/min(P<0.05);VO2max分别为4914.6±350.8ml/min、4938.6±320.4ml/min(P>0.05);VAT/VO2max分别为62.03±3.04%、63.89±3.97%(P<0.01);HB分别为137.6±5.63g/L、143.4±4.35 g/L(P<0.01);3/4场地冲刺跑分别为3.52±0.54s、3.41±0.47s(P<0.05);15米×17次×4跑成绩均值分别为66.63±3.54s、65.18±3.54s(P<0.05)。(2)训练前后比,FIIT组HRT分别为161.29±4.56beat/min、166.28±3.28beat/min(P<0.01),HRT/HRmax分别为81.05±2.38%、83.56±2.17%(P<0.001),VAT分别为3067.2±254.3ml/min、3356.1±207.5ml/min(P<0.01),VO2max分别为4902.4±362.3ml/min、4945.7±370.6ml/min(P>0.05),VAT/VO2max分别为62.57±3.12%、67.87±3.07%(P<0.001),HB分别为136.3±5.20g/L、142.9±5.38 g/L(P<0.01),3/4场地冲刺跑分别为3.54±0.49s、3.32±0.43s(P<0.01),15米×17次×4跑成绩均值分别为66.21±3.80s、64.15±3.22s(P<0.01)。(3)训练后,FIIT方案与MICT方案比,HRT、HRT/HRmax、3/4场地冲刺跑、15米×17次×4跑成绩存在显着差异(P<0.05),VAT、VAT/VO2max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HB、VO2max无差异(P>0.05)。研究结论:(1)FIIT训练法和MICT训练法均能提高篮球运动员的无氧阈(HRT和VAT),提高篮球运动员的专项有氧耐力,且FIIT训练法在提高篮球运动员无氧阈方向显着要优于MICT训练法。(2)FIIT训练法和MICT训练法均可显着提高篮球运动员HRT/HRmax比值、VAT/VO2max比值,提高了最大心率和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比利用率,且FIIT训练法显着要优于MICT训练法。(3)FIIT训练法和MICT训练法均能提高血红蛋白的含量,提高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两种方法效果一致。(4)FIIT训练法和MICT训练法均能提高篮球运动员3/4场地冲刺跑和15米×17次×4跑成绩,表明两种训练法对篮球运动员专项体能具有显着的提高,且FIIT优于MICT。(5)最大摄氧量(VO2max)没有显着提高,提示在训练篮球运动员专项间歇有氧耐力时建议多采用FIIT训练法。(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周志雄,丁腾[4](2019)在《同期训练法发展青少年力量和有氧耐力素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近年来我们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成为学校、社会和家庭关注的焦点。力量和耐力素质是体质健康测试重要指标,选择有效训练方法是有效发展青少年力量和有氧耐力素质的重要保障。本研究探讨力量和耐力同期训练方法发展青少年力量素质和有氧耐力的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随机对照实验设计,选取2所中学6个班级共163名初中生,其中,男生66人,平均年龄12.47±0.32岁,身高为161±7.7cm,体重为55.3±13.8kg,BMI为21.18±4.5kg/m2;女生97人,平均年龄12.48±0.35岁,身高为158.2±6.6cm,体重为52.2±12.3kg,BMI为20.7±3.8kg/m2。将学生按班级分为力量与有氧耐力同期训练组(同期训练组),抗阻练习与有氧耐力分开单独训练(非同期训练组),以及不安排抗阻和有氧耐力训练的对照组。实验干预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实验干预10周。(1)同期训练组的训练方案:在每周2次体育课中安排10分钟抗阻力量训练和10分钟有氧耐力训练,每次训练时间20分钟。在实验前测后对学生执行抗阻与有氧耐力同期训练和非同期训练方案,练习期间通过迈欧-阿尔法心率表心率测试表进行心率监测,保证训练期间心率达到76%-95%HRmax的中高强度区间。(2)非同期训练组的训练方案:在每周2次训练课中分别安排1次20分钟的抗阻力量训练和1次20分钟的有氧耐力训练,抗阻力量训练和有氧耐力训练间隔24小时以上。(3)对照组按常规体育课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不安排本实验的抗阻力量训练和有氧耐力训练内容。实验测试指标主要有立定跳远、立定纵跳摸高、仰卧起坐、背起、握力、20多级往返跑、1000米、800米、身体成分等。采用一般线性模型的单变量分析法对实验测试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为了避免实验前各组学生运动素质的差异性可能成为影响实验后运动素质变化的混杂因素,因此将学生实验前基线测试数据作为协变量,有效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混杂因素。假定方差齐性变量之间两两比较检验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多重比较检验。研究结果:(1)10周的实验干预后,同期组、非同期组和对照组男生的立定跳跳远成绩分别为175.76±2.98cm、169.25±2.76cm、172.52±2.92cm,纵跳摸高成绩分别为245.31±1.35cm、247.47±1.32cm、241.92±1.34cm,仰卧起坐成绩分别为46.26±1.25个、42.38±1.23个、39.57±1.26个,背起成绩分别为37.19±0.52cm、33.04±0.52cm、34.14±0.52cm。同期组男生的背起和握力两项指标显着高于非同期组,两组男生的立定跳远、纵跳摸高、仰卧起坐等指标无显着性差异;同期组男生的纵跳摸高、背起、仰卧起坐、握力等指标显着高于对照组男生,非同期组男生的纵跳摸高成绩显着高于对照组。同期组、非同期组和对照组女生的立定跳跳远成绩分别为162.43±1.48cm、158.37±1.47cm、155.34±1.46cm,纵跳摸高成绩分别为239.42±1.48cm、236.56±1.50cm、233.81±1.49cm,仰卧起坐成绩分别为46.26±1.25个、41.92±0.93个、37.64±0.93个,背起成绩分别为38.69±0.90cm、36.36±0.91cm、34.52±0.92cm。同期组女生的一定跳远成绩显着高于非同期组,两组女生的纵跳摸高、仰卧起坐、背起、握力等指标无显着性差异;同期组女生的立定跳远、纵跳摸高、背起等指标显着高于对照组女生,非同期组女生的仰卧起坐成绩显着高于对照组,其它指标无显着性差异。(2)实验后,同期组、非同期组和对照组男生20米多级往返跑成绩分别为53.09±1.70圈、47.89±1.76圈、40.55±1.65圈,1000m跑成绩分别为294.25±5.31s、300.89±5.34s、336.73±5.73s。同期组男生的20米多级往返跑成绩显着高于非同期组,而两组的1000米跑无显着性差异;同期组和非同期组男生的20米多级往返跑和1000m跑成绩显着高于对照组男生。同期组、非同期组和对照组女生20米多级往返跑成绩分别为37.40±1.17圈、34.71±1.18圈、30.43±1.17圈,8000m跑成绩分别为228.79±3.58s、238.99±3.63s、266.16±3.54s。同期组女生的800米跑显着高于非同期组,而两组的20米多级往返跑成绩无显着性差异;同期组和非同期组女生的20米多级往返跑和1000m跑成绩显着高于对照组男生。研究结论:力量与耐力同期训练与非同期训练都能有效地提高初中生力量素质、有氧耐力。与非同期训练相比,同期训练提高初中男生有氧耐力效果显着,提高初中女生有氧耐力的效果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冯伟平[5](2019)在《间歇训练,提升小学生有氧耐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若能结合学生的特点安排一些间歇训练,则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有氧耐力。开合跳、立卧撑、高抬腿等都是适合小学生开展的间歇训练,能提升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本文来源于《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期刊2019年10期)

张姜妹[6](2019)在《短道速滑队有氧耐力训练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短道速滑运动项目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渐注重短道速滑运动员的技巧性训练,而有氧耐力训练方法已经成为提升短道速滑运动员成绩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短道速滑有氧耐力训练发展现状,改善不符合发展要求的训练要求,采用符合运动员个人发展状况的训练方法,为提升短道速滑运动员成绩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体育风尚》期刊2019年10期)

赵力华[7](2019)在《短道速滑有氧耐力训练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短道速滑有氧耐力训练的重要性,查找短道速滑有氧耐力训练中存在的误区,提出短道速滑有氧耐力训练的有效方法,旨在为短道速滑运动员的有氧耐力训练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运动精品》期刊2019年08期)

王利[8](2019)在《功率车对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耐力训练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江苏省女子中长组10名18岁-22岁的自行车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将10名运动员均分为两组,使用传统自行车训练法和功率车训练法进行为期叁个月的冬训,采用功率车、SUUNTO T6c心率表、YSI1500血乳酸测定仪、心肺功能测试仪等仪器对运动员进行指标检测。目的是探寻功率自行车训练法对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耐力的提升作用,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丰富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耐力训练的手段,提高训练的效率,可以有效的提高自行车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通过对比实验前后两组运动员的血乳酸含量、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下骑行速度以及心率、无氧阈等指标,探究功率车对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耐力的提升效果,得出以下结果:(1)实验组自行车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的指标从实验前的平均摄入49.2ml/kg/min提升为到53.6ml/kg/min;对照组运动员实验后平均最大摄氧量为51.4ml/kg/min,低于功率车的训练效果。(2)实验组从最大摄氧量下骑行速度255.3m/min上升到259.1m/min,对照组从254.9m/min上升到257.2m/min。(3)血乳酸测试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实验组实验前血乳酸含量5min内降低了2.26,实验后降低了1.99,对照组实验前5min内降低了1.20,实验后降低了1.45;第二阶段中实验组实验前血乳酸含量降低了2.82,实验后降低了2.96,对照组实验前降低了2.70,实验后降低了2.94;第叁阶段中实验组实验前降低了1.75,实验后降低了2.56,对照组实验前降低了2.23,实验后降低了2.44。(4)实验组成员的心率无氧阈从实验前的179.2WAT升为实验后的213.5WAT。对照组成员虽从实验前的182.1WAT增长为实验后的205.9WAT。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功率车帮助自行车运动员提升最大摄氧量的效果要优于传统自行车训练法;传统自行车训练法和功率车训练法对运动员最大摄氧量下骑行速度能力的提升效果无显着性差异;功率车训练法对运动员耐乳酸能力的提升效果显着;功率车训练法对运动员心率无氧阈的提升效果优于传统自行车训练法。实验后实验组自行车运动员的骑行成绩整体优于对照组的成绩,实验组实验前后成绩存在十分显着的差异,对照组存在显着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南京体育学院》期刊2019-06-01)

娄超[9](2019)在《两种小场地训练方法对体育院校足球专项生有氧耐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给体育类学校中足球年级队和校队的实践训练和指导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的足球有氧耐力训练方法,设计两种不同的小场地比赛训练,探讨其对运动员有氧耐力的影响,为体育类大学生的有氧训练的新方法起到借鉴作用。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北京体育大学2016级社体足球专项班16名同学为测试对象,利用Polar Team2团队心率测试表,Catapult GPS设备对所设计的两种结合球的小场地比赛有氧训练方法进行负荷监测和训练,并使用YO-YO间歇耐力的测试方式作为评定方法并分析实验数据。结果:1.对两种训练方法进行实验前的测试可以看出两种训练方法均符合有氧高强度训练其中实验组高强度心率比例为89.79%对照组为93.07%,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主要区别在于间歇时间的变化,通过Polar数据图可以看出间歇时心率恢复的区别主要为实验组恢复比较充分而対照组恢复越来越不充分。2.在实验组前四周的测试中,高强度比例由第一周的88.22%到第四周72.97%呈下降趋势,而对对照组的高强度比例有第一周的94.26%到第四周的84.34%呈下降趋势。3.在技战术方面在技术上:传球成功率上实验组第一周为66.82%到第四周为71.82%,対照组第一周为63.63%到第四周为72.18%,通过比较传球成功率都呈上升趋势。在战术上:通过视频录像观察及现场观察可以看出队员在丢球后马上就近反抢,其他队员形成人盯人防守,进攻得球时马上拉开,形成局部2v1的形式。4.在yo-yo间歇耐力测试时实验组测试前和对照组测试前的成绩无显着性差异(p=0.719>0.05)试验后成绩对比也无显着性差异(p=0.977>0.05)实验组内前后成绩对比实验前为1125m试验后为1580m(p=0.004<0.01),对照组实验前为1130m试验后为1680m(p=0.00<0.01),通过比较两组成绩均有提高。结论:1.在预实验中通过采用分析小场地比赛中数据可知本次实验的小场地比赛对于训练方法A(即实验组)和训练方法B(对照组)都符合有氧高强度的训练方式,分析实验组得知,实验组心率强度呈明显的波浪形曲线,表明实验组符合恢复较为完全间歇时间恒定的有氧高强度训练,而对照组呈现出波浪形曲线向直线靠近的曲线,表明对照组符合训练设定的不完全恢复的训练。2.实验组前四周高强度心率强度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且第一周和第四周出现了显着性差异,在实验的第二个周和实验的第叁个周,表现出适应性现象。通过视频分析的方法可知是队员在小场地比赛中的战术行为改变了由开始的控球时的扎堆变为控球时的拉开四角占据整个场地,由丢球的时刻可以看出四人迅速对持球人压迫的方式变为人盯人防守的方式。因此是战术的改变导致了高强度比例的下降3.对照组在技战术上表现出跟实验组类似的现象,战术意图发生改变导致队员在心率负荷强度上发生了变化,然而对照组由于间歇时间递减所以这种战术在叁周后产生了效果表现在负荷强度的交叉点在第叁周出现交叉。在传和接球数据表现方面此时小场地比赛训练方法对照组实验组的传球成功机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4.在小场地对抗训练中,距离的指标显示出间歇时间递减的训练方法,即对照组明显高于间歇时间不变的训练方法即实验组,高强度的跑,变向次数,减加速次数也高于间歇时间恒定不变的训练方式,因此是训练方式的变化对运动员产生了不同的训练表现。5.在yo-yo测试中表显出实验组前后(p<0.01)出现了非常显着性变化,对照组前后的数据表现出(p<0.01)同样出现了非常显着性变化,这就表明两种训练方法对两组队员均有显着性的提高,随后通过对比实验组后侧和对照组后侧的yo-yo数据得知没有显着性的差别,但是对照组提高幅度(51%)大于实验组提高幅度(41%)因此说明间歇时间递减的小场地比赛对运动员影响更为深刻。(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9-06-01)

庞可人[10](2019)在《有氧耐力运动结合抗阻力训练干预对健康体适能相关要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旨在通过选自沈阳MAX国际体育健身俱乐部的60名25~35岁男会员进行为期12周的有氧耐力运动结合抗阻力训练干预实验,探究有氧耐力运动结合抗阻力训练干预对健康体适能相关要素的影响。方法:将60名被试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在保证时训练长、饮食控制前提下进行为期12周的有氧耐力运动结合抗阻力训练干预实验。将测得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的健康体适能要素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研究,进而得出研究结果。结果:经12周的有氧耐力运动结合抗阻力训练干预,测得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的健康体适能相关要素数据,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分析结果如下:1.心肺适能:实验组实验前后测试之血压、心率、最大摄氧量数据做配对样本T检验均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测试数据做独立样本T检验,最大摄氧量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血压、心率呈显着性差异(p<0.05)。2.肌力与肌耐力适能:实验组实验前后测试之握力、1分钟仰卧起坐、俯卧撑数据做配对样本T检验均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测数据做独立样本T检验,握力、1分钟仰卧起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俯卧撑呈显着性差异(p<0.05)。3.身体成分适能:实验组实验前后测试之体重数据做配对样本T检验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体脂和瘦体重呈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测数据做独立样本T检验,体重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体脂和瘦体重呈显着性差异(p<0.05)。4.身体柔韧性适能:实验组实验前后测试之坐位体前屈数据配对样本T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测数据做独立样本T检验,坐位体前屈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有氧耐力运动结合抗阻力训练干预对健康体适能相关要素之心肺适能、肌力与肌耐力适能、身体成分适能够产生非常显着影响的是:血压、心率、最大摄氧量、握力、1分钟仰卧起坐、俯卧撑、体重;能够产生显着影响的是体脂百分比、瘦体重;对柔韧性适能的影响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8)

有氧耐力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其身心各项素质发展的时序性决定了不同年龄训练内容的差异性,明确各年龄阶段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体能、技术、战术和心理方面重点发展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作为训练的理论起点,其直接影响各训练操作要素的选择与搭配,如训练方法、手段的选择,负荷量度的控制等,这些要素均直接决定训练实践活动的质量。对于16岁年龄阶段足球运动员,从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来看,处于专项提高阶段,运动员在该阶段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决定其最终达到的高度;同时,16岁作为参加2024年奥运会和2026年世界杯的适宜年龄,担负着为国争光的艰巨任务,所以探究该年龄阶段训练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足球作为一项长时间同场对抗性项目,从能量供应角度来说,90%的能量是由有氧代谢系统提供,所以,良好的有氧耐力是现代足球运动员成功的首要条件。从专项角度来看,足球有氧耐力可以分为低强度有氧耐力、中强度有氧耐力和高强度有氧耐力叁种,其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发展中具有明确的年龄界限。国际足联、美国和日本青少年足球训练大纲明确指出:高强度有氧耐力是16岁年龄阶段足球运动员需要重点发展的耐力素质。通过对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大纲以及相关足球教材进行梳理和总结发现,由于缺乏对足球专项有氧耐力分类的深入研究,大多只是简单提出有氧耐力在该年龄段需要重点发展,造成了该年龄阶段耐力素质发展目标不明确,不能准确地指导足球实践活动。在足球训练质量研究方面,大多从训练结果角度出发,采用筛选指标-确定指标-统计指标数据-建立评价标准-实际评价的研究思路忽视了各训练实践操作要素,主要包括训练周期、训练内容、训练方法手段和训练负荷,上述要素均是运动训练的核心,理应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为探究我国16岁男子高水平足球运动员高强度有氧耐力训练质量,选取上海申鑫16岁男子足球队、山东鲁能16岁男子足球B队和北京叁高16岁男子足球队为调研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测试法等,对球队高强度有氧耐力各操作性要素(训练内容、训练负荷、训练方法、训练手段以及训练频次、组数、时间等)训练特征进行探析。研究结果:1)我国16岁男子高水平足球运动员高强度有氧耐力训练中,负荷强度为最大心率80-100%占比为71.23%,其中最大心率80-89%占比为45.21%,最大心率90-100%占比为26.02%,主要以有氧功耐力训练为主,缺少最大有氧功训练耐力训练。2)我国16岁男子高水平足球运动员高强度有氧耐力训练方法采用固定/变换间歇时间的间歇训练法,在训练模式变化上,以固定间歇时间为主、变换练习规则和实战比赛相对较少;训练手段包含专项和非专项两种形式,专项主要包括小场地比赛和运球等,非专项主要包括各种形式的跑动;间歇方式采用走、慢跑和低速运球等方式,间歇时间控制主要依靠教练员的经验判断。3)我国16岁男子高水平足球运动员高强度有氧耐力一般采用每周一次的训练频次,训练次数偏少;平均每次训练总时间为25分钟,每次练习组数为1组、平均每次练习时间为10.2分钟。研究结论:结论一:我国16岁男子高水平足球运动员高强度有氧耐力训练负荷强度偏低。结论二:我国16岁男子高水平足球运动员高强度有氧耐力训练方法符合素质发展需求,但训练模式多变性足;训练手段包含专项和非专项两种形式,但采用专项化训练球队占比较低;间歇方式采用积极性恢复,间歇时间安排缺乏科学依据。结论叁:我国16岁男子高水平足球运动员高强度有氧耐力周训练次数偏少、训练组数、每次练习时间安排以及相互之间的搭配不合理。总之,我国16岁男子高水平足球运动员高强度有氧耐力各操作性训练要素特征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氧耐力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1].何佳莉,韩金勇.体育舞蹈有氧耐力训练方法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

[2].姜哲,吴放.我国16岁男子高水平足球运动员高强度有氧耐力训练特征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袁田.FIIT与MICT训练法对提高篮球运动员专项有氧耐力的对比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周志雄,丁腾.同期训练法发展青少年力量和有氧耐力素质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5].冯伟平.间歇训练,提升小学生有氧耐力[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9

[6].张姜妹.短道速滑队有氧耐力训练方法的研究[J].体育风尚.2019

[7].赵力华.短道速滑有氧耐力训练方法的研究[J].运动精品.2019

[8].王利.功率车对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耐力训练的应用研究[D].南京体育学院.2019

[9].娄超.两种小场地训练方法对体育院校足球专项生有氧耐力的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9

[10].庞可人.有氧耐力运动结合抗阻力训练干预对健康体适能相关要素的影响[D].沈阳师范大学.2019

标签:;  ;  ;  

有氧耐力训练论文-何佳莉,韩金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