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互助;社区;社会组织;空间模式
1 国外邻里互助社区模式产生的背景
16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西方先后经历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下的城市化加速发展。这一过程中,英国的封建庄园制解体,封建贵族乡绅衰落,社会流动加速。由传统贵族、乡绅、约曼、普通劳动者组成的各阶层邻里社会环境被逐渐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诞生的低同质化社区。这时期社区原始功能弱化,居民价值观多样,人们不再寻求社区共同体,社区功能的衰退使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图1)。
后工业时代高龄社区面临的养老问题是首当其冲的困境之一。上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社区服务环境就存在6个方面的困境:(1)整体偏好社区服务,而专业的社区服务人员普遍缺乏;(2)社区服务普遍存在“服务拥堵”“服务脱节”的现象;(3)不同地区差异大,城乡差异同样较大;(4)碎片化的社区服务;(5)未达到效果的社区服务革新;(6)社区服务处在“纯购买形式(consumerism)”或“授权形式(empowerment)”的模式选择困境中。
或者太太在上网,看到冯一余过来了,她也会关闭网页,和冯一余支吾几句,分明是等着冯一余离开呢。三番几次,冯一余不由得有些怀疑,难道太太网恋了?疑神疑鬼的,总想偷偷查看太太的上网记录,结果搞得自己鬼鬼祟祟的。
校企合作模式要求中职院校进行课程设计的改革,其教学计划、教学课程的设计都要同汽车4S企业密切配合,确保教学安排能够满足汽车营销市场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学校做到以下三点:
2 英国邻里互助社区模式的探索
然而,在实践中这一计划却面临三个方面的困难:首先,因为它不同于通常的正式照护服务的明确性,使工作人员面对具体问题时难以把握;其次,互助网络中成员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无法仅仅通过一纸文件来建立;第三,“互助网络中的成员”项目在实践中发展的互助网络空间辐射范围过大,资源和服务人员无法有效分配。
2.1 侧重邻里非正式支持:伦敦“互助网络中的成员”项目
由社区志愿者发起组织鼓励邻里之间非正式支持的模式,最早起源于英国从1970年起进行的一系列建设邻里照护小组的尝试。其中较典型的为伦敦的“互助网络中的成员”项目,由伦敦“邻里照护行动”计划(NCAP)支持,城市教区资助。项目最先在圣沃特社区由五个志愿者发起。他们作为社区成员在参与礼拜活动时深刻认识到居民们的需求和困境,并且感到邻里互助计划可能是解决这一困境的答案[1]。
圣沃特社区位于伦敦地区一个社会排斥较为严重的自治市,是一个约有18000人的轮廓分明的居住区。社区风貌体现在两类不同时期建造的环境的混合:一是20世纪初建造的传统排屋住宅;二是1950年至1960年建造的以黄色粘土砖为材料的社会集合住宅。传统排屋住宅是伦敦郊区常见的传统住宅形式,大多建于维多利亚时期。住宅以2层为主,每户有独立开向街道的前门和后院,多户相连形成街道空间。而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社会集合住宅则通过低层高密度的居住形式以适应英国经历二战后的经济萧条时期(图2)。大部分传统排屋住宅的居住情况是私人出租,环境维持较差,并且在1970年后出现群租拥挤的居住乱象。而社会集合住宅虽然并不是高层建筑,周边环境仍体现出“廉价社区”的衰败感。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途改变手术方式者,术中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根、硬膜囊和内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围手术期资料见表1。MEDAR组与PTED组相比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尿潴留等并发症。
公众通过急救知识宣传,掌握了必要的急救技能,其中100余人已成为医院志愿者或社会志愿者,服务于科普志愿岗位。
邻里互助计划设立的目标是帮助互助网络中的人提供实际支持,以老年人和难以自理的病人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同时为社区失业贫困人员、单身失业母亲提供就业机会,促进成员间的交流,减少社会隔离。为了鼓励邻里间非正式网络的发展,服务人员需要建立起一个组织结构,包含政策制定协会和日常工作组织两个层面。
拥有40多亿年历史的地球不但孕育了无数的生命,还造就了数不清的自然奇观。在广袤的地球上,还有很多我们不熟悉的事物值得去探索。
近年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层面都对互助养老提出了新目标,但是总体来说目前相关政策均是宏观、战略性的对策,实际可操作性仍较低。纵观各国在过去半个世纪中,通过不同的方法及侧重点在不同社区背景下产生的实践结果,为我国基于邻里互助的社区环境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借鉴。
图1:作者自绘
图1 后工业时代之前西方邻里互助环境发展进程
图2 伦敦圣沃特社区邻里互助协会
图3 谢菲尔德庄园社区环境
图4 波士顿的比肯山社区
图5 规划中的社区入口公共空间
图6 规划中半公共庭院
图7 适合多代居混合居住的住宅建筑平面
在这一背景下,英国最早发起了围绕邻里互助的社会组织与空间环境的多项革新尝试。从方法策略上可分为侧重于邻里非正式支持和正式支持两种模式。
2.2 侧重邻里正式支持:谢菲尔德“邻里支持单元”革新
针对以上模式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另一类侧重于正式支持的邻里互助模式,随后产生。“邻里支持单元”模式的产生来源于1984年起由Alan Walker等学者在英国谢菲尔德发起的一系列“邻里支持单元(Neighbourhood Support Unit,以下简称NSU)”革新,以及两位英国建筑师Bob Brown和Robert MacDonald对于构建一个具有灵活的养老服务选择的社区环境的信念,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社区中老年服务环境的三方结构:家庭、日托中心和养老院,变换成一种在对邻里信息充分了解的前提下,由老年人行动能力进行分级的,对资源具有完整、灵活部署的结构,并不提前打包任何服务。由此,在“正式照护是为了服务行动能力较差的老年人,而自理老年人及其他社区剩余人力资源应被充分引导和挖掘,正式照护资源、相关专业人员就可以灵活有效地部署在一个区域的中心。”[2]
多代居与以上所有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为有互助意愿的群体提供建造合适的住宅空间,还能反过来改善不同社区群体之间的社会隔离关系,促进非义务、非亲属关系的陌生邻里良性互动。值得思考的是,对于非亲属的邻里互助关系而言,其产生的根本动因是长久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还是混合居住的方式?若居住对象不是现成的互助关系群体而是陌生人,这种混合居住方式是否能在较短时间内催生陌生群体之间从无到有的互助养老关系?这些都将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庄园社区”作为早期田园城市的“卧城”试验品,与真正的田园城市模式的区别在于作为卫星城的庄园地区在规划中过度缺乏办公生产用地的布置。经过近50年的变迁,庄园地区的产业萧条。1985年前后,社区中约有3500名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居住,老龄化率、失业率和接受社会贫困保障福利的比例较高,成为一个社会排斥较严重的老龄社区卫星城。
虽然庄园社区曾被提议设立两个社区服务日托中心,为271个有老年人的家庭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但地方财政却不足以支撑这些项目。因此NSU的设立就是为了花费尽可能少的资金,寻求经济有效的模式和设施环境,将服务维持下去。1988年,第一个“邻里支持中心”在下庄园落成,成为整个NSU的核心。包含一个办公室和一个工作人员房间,容纳了文员、团队组织者、单元经理和其他员工,他们为一定服务半径内的人们提供支持。另外含有其他公共设施:一个大活动厅、三个休息室、一个访问室、一个工艺兴趣室,以及一个带有咖啡吧的接待区,还配有一个厨房、洗衣间、理发间,以及一个为残疾人设计的浴室。整个中心同时也作为一个交通设施的基地站点。可以看出,这一单元核心并非只针对老年人,而是面向全体人群的。
1.4.3 生活质量 阴道炎患者在治疗后的生活质量采用SF-36评价,该评价表分为第一类和第二类,其中第一类为生理健康,含生理职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和总体健康4个方面;第二类为心理健康,含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活力和社会功能4个方面。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在组织结构上,NSU中的正式照护人员被分为三个团队,平均每个团队14人,相当于每周435小时的工作量(每小时至少有2.5个人在岗),替代了原有社区老年照护服务的家庭服务和安全保卫服务。NSU模式在实践中相比传统养老社区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两点:
第一,“邻里支持中心”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养老服务设施。NSU并非简单地让老年人被社区照护,同时强调家庭、朋友和邻里关系网络之间纽带的作用,通过为非正式照护者提供支持和“喘息”服务,发展志愿者和培训非正式社区服务来实现。然而,在实践中却遇到了非正式照护者与正式照护者之间的任务分配矛盾,反映出NSU正式照护者的角色和职责定位不够清晰的问题。
选取本院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88例行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的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研究组,两组各有44例。研究组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46~70岁,平均(54.3±10.5)岁;常规组中,男 25例,女19例,年龄44~70岁,平均(54.5±10.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在知情的前提下,签署研究知情书;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在本院行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随访资料完整。排除临床资料不全、依从性欠佳、精神异常的患者。
第二,服务的联合协作,加入了健康服务和社会服务的联合协作,尤其是对于75~85岁的老年人,联合协作使原本的危机干预功能上升到了预防和健康照护层面。
2.3 美国会员式互助社区更新的探索
在21世纪初,邻里互助会员模式在美国波士顿地区得以发展和延伸,它起源于波士顿的一群中产阶级老年人,在高于15%老龄化率的社区中成立的主要以会员会费为支撑组织运行的非营利性会员志愿者组织“比肯山村庄”,会员同时担当管理者和志愿者。管理者、志愿者、被服务者三种角色互相服务,组织将志愿者与被服务者的比例始终努力维持在2:1左右。它由会费资金和人力资源作为纽带,形成了美国社会“个体主义”价值观中的“集体感”。2010年,这一模式在多个州发展,形成村庄组织的全国性平台(图4)。
然而,在2000年前后,比肯山社区作为一个老旧历史街区存在环境植被凌乱,基础设施维护不善、房屋人口迁移混乱等问题,并不能满足这种邻里互助养老会员组织及其他社区发展的正常需求。因此,在2001年的比肯山社区规划中,提升居民互助、养老、公众参与的空间改造更新也被纳入议题中[3]。首先,建设多层罗宾逊医院,并计划增加医院内住宅单元的存量,为潜在的老年居民服务。其次,建设祖母房,为老年人提供与主屋临近第二套住宅,确保隐私空间,同时保持居住者参与到家庭生活,一般面积较小,带有卧室、保姆室、卫生间和厨房。再次,社区入口的公共空间,既是通往比肯山社区的门户,也是社区互助会员活动的会议场所,更是供社区使用和享受的开放空间(图5)。最后,位于联排别墅之间的半公共庭院,每一组联排别墅都有一个庭院区域,作为这些单元共同的后院,并增加便利设施(图6)。
2.4 日本铃之会互助社区模式的探索
“铃之会”是针对有着近3万人口的社区独居老年人组成的一个社会组织案例。由社区中一位活跃于公益事业的负责人发起,为有着几十年长期地缘关系的老年邻居建立邻里互助网络。其参与成员可分为四类:社区老年人、家庭主妇、社区热心人及民生委员,资金来源于向地方志愿者中心申请的补助资金,以及参与者多方筹集而来。铃之会的活动内容主要可分为两类,其一,迷你服务日,即志愿者或者社区热心人与正式照护人员配合,为老年人解决日常困难、健康问题等。其二,钻石俱乐部,通过定期聚餐聊天,建立发展互助网络,并了解各种人际关系和个人困难。铃之会模式的活动空间并不固定,除迷你活动日需使用到社区公共福利设施以外,其余均为社区原有公共活动空间、休闲场所,以及一些成员的私人住宅中、自愿提供的私人咖啡吧等临时性空间,是在社区公共空间、部分私人居住空间、部分商业空间原本功能上派生出的附属功能[4]。
3 德国多代居互助社区模式的探索
以上是对既有社区住宅的重新定义,而德国的多代居混合模式则多是对新建的社区公寓从前期策划、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及后期管理方面开始,均围绕有互助需求的人群拼居概念展开。典型的空间模式是:公寓底层和顶层设有公共用房,如公共厨房、健身室、活动室、走廊、种植园等以满足互助及交往需求;老年人的居住空间无障碍化,并和其他年龄段的成员共同居住在一栋楼或公寓中。由于混居模式与足够的互动空间,潜在的互助关系在其中发展(图7)。
这一模式先后进行了多次实践,推行较为成功的“庄园社区”位于谢菲尔德东部,占地5.4平方公里(图3),由上庄园、下庄园和庄园社区公园三个组团构成。整个社区的住宅环境布局多源自于上世纪30年代英国新城运动中建造的田园城市,社区主要住宅形式是半独立式住宅和短开间排屋,围合成布局较松散的街坊建筑。
图4:作者按网络图绘制
结语
在此计划下,一个居民自发在商店设立的“邻里活动所”诞生。商店底层由志愿者正常经营,上层是邻里互助协会人员办公室。商店外的人行道边,摆放的座椅家具、来往繁忙的人员提醒居民这是邻里互助开展的根据地。商店里有四位常驻人员,其他互助志愿成员长期在社区邻里间开展活动(图2)。
总体来说,目前关于互助养老仍多局限于服务模式层面,尤其是在既有社区中,互助模式缺少与空间布局的对接。针对我国多数有着长期邻里地缘关系的既有社区,如何发掘互助养老潜力,营造相匹配的社区空间环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分析图8可知,28 d的粉煤灰混凝土,其水或气体渗透系数与微毛细孔、大毛细孔的贡献孔隙率之间均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其中,混凝土的气体渗透系数与两种孔径的贡献孔隙率相关性均要高于水渗透系数,R2分别为0.959和0.897;而混凝土水渗透系数与两种孔径贡献孔隙率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07和0.838。由于孔径大的孔占比越多,贡献的孔隙率越大,对降低混凝土的渗透性也越不利。尽管不同孔径的孔隙对水和气体渗透性的影响不同,但总体上是孔径为100~1000 nm(大毛细孔)的孔隙占比对混凝土渗透性的影响更大一些。
图片来源:
日常工作组织中,圣沃特社区将个人需求与团体需求连接起来,自发形成了三个小组:(1)老年人的“周三俱乐部”,目的是让足不出户的老年人出来走走;(2)“母亲小组”,使社区中的单身母亲、社会隔离较为严重的女性通过活动聚集起来,经常组织聚会、组织出游以及相互帮忙照看小孩;(3)“曾患过精神疾病小组”的建立是为了迎合那些最近曾在医院经历过精神治疗的居民。这一小组的需求较为特殊,不仅在社会治疗层面,还有设施层面,他们需要长期计划和更多的资源供给,
图2:作者按《People in networks》绘制
词语的文化义多是词义、语素义、语境义演变的结果,反映民族的认知,“柳”文化内涵丰富,与中华民族的生理——心理认知、修辞认知、转喻、对自然的崇拜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
图3:Man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Framework
图5、图6:Beacon hill Development Handbook
图7:黄翊,李潇,吕小勇《德国适老化居住模式解读:多维度融合》(2015)
参考文献:
[1]Rodney Hedley.People In Networks: Managing A Neighborhood Care Group[M].1985.
[2]Alan Walker, Lorna Warren.Changing Service for Older People[M].1996.
[3]Seidel Holzman.Beacon Hill Development Handbook[M].2001.
[4]陈竞.日本公共性社区互助网络的解析——以神奈川县川崎市Y地区的NPO活动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1):89-94.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Spatial Pattern of Mutual Support in Foreign Neighborhood
Wang Zhu Meng Jingting Qiu Zhi
ABSTRACT
文章以国外邻里互助社区实践研究的书籍、文献作为资料源,结合部分案例的实地调研,对建筑学与社会学在交叉视野下的国外互助型社区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已取得的一些实践成果。研究结果对探索我国老龄化背景下的邻里互助与社会组织、社区公共空间、住宅空间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Under the cross-sectional view of architecture and sociology,this article gives a general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mutual support communities in foreign countries, based on literature related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of some cases.It ha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exploring the research on neighborhood mutual support with social organization, community public space and residential space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population aging.
KEY WORDS
mutual support in neighborhood;community;social organization;spatial pattern
作者简介
王 竹 浙江大学建筑与工程学院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 任 教 授 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
孟静亭 浙江大学建筑与工程学院 博士研究生
现任天津长荣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的蔡连成,是一位印刷行业老将,虽为新加坡籍,却深耕中国市场多年,对于市场变化、走势,行业大小事,如数家珍、见解独到,如今又带领长荣股份,开拓国际市场。他身上所流露的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以及老将风范,让我们这些后生晚辈不由得心生敬意。在长达两个小时的采访中,他认真又不失风趣地回答我们的每一个提问,就像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在带领新兵驰骋疆场。那一刻,“印刷战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似乎变得一览无遗,长荣股份的国际化战略规划与路径也悉数展现在我们眼前……
裘 知 浙江大学建筑与工程学院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标签:社区论文; 邻里论文; 模式论文; 社会论文; 老年人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工作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社会规划论文; 《建筑与文化》2019年第9期论文; 浙江大学建筑与工程学院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