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佛教逻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佛教,因明,逻辑,论理学,东洋,正理,大前提。
佛教逻辑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沈剑英[1](2017)在《佛教逻辑的渊源、发展和传入中国的叁个时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佛教逻辑的渊源和沿革佛教逻辑,大乘瑜伽行宗谓之"因明"(Hetuvidyā),是印度逻辑的一个门类。印度逻辑不是凭空而来的,早在印度产生吠陀圣典的时代,就有它的萌芽,后来更成熟于印度各派哲学的大辩论之中。那时不仅佛教和婆罗门教有论辩,而且婆罗门教又有六大派别的不同,还有耆那教等其它的教派,相互间都有激烈的论辩。在这个大论辩的过程中,逻辑、知识论和论辩术得到了充分发展。这一点跟希腊逻辑、中国古代名辩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具(本文来源于《粤海风》期刊2017年02期)
达哇[2](2016)在《佛教逻辑“九句因”理论的实质及其逻辑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九句因"理论是陈那论师对因明逻辑所作的独具匠心的理论总结和创新,形式逻辑中有诸多的数学符号,这些符号也是为了将复杂、无限、繁缛的事物概念、判断、推理加以简化而出现的,同样,陈那的九句因理论也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创立的。当然,陈那的九旬因没有达到完全的符号化,但陈那的九句因理论已基本接近了符号化的程度,至少可以认为已达到半符号化的状态。它的出现标志着因明逻辑对万物"关系"的理解,从不规范走向了规范,从不严谨走向了严谨,从幼稚走向了臻熟,从繁杂走向了简明,从混乱走向了秩序,从相对性走向了终极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藏学》期刊2016年03期)
刀吉仁青[3](2016)在《因明、印度逻辑与佛教逻辑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因明作为五明之一,属于印度逻辑中的一部分,而同时,因明一词同样也包含着浓浓的佛教色彩,因此可以说,它也属于佛教逻辑中的一种,但总的来说,因明却并不能够完全代表佛教。文章主要论述的便是有关因明、印度逻辑与佛教逻辑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08期)
沈剑英[4](2015)在《《佛教逻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4月【内容简介】本书是系统阐述因明学史及其基本范畴的专着,比较既有的同类研究成果,在材料上引入了敦煌古文献,在体系结构上更趋完美,在语言表述上更平实易懂,是少有的力作、佳作,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科书。本书第一编为"起源、变迁与东渐",阐述了从印度古因明、新因明到中国玄奘、窥基、慧沼以及藏传因明的宗门派别、传承教习;第二编"因明学"则系统分析(本文来源于《上海学术报告(2012-2013)》期刊2015-03-01)
姜铁稳[5](2014)在《佛教逻辑古典时期论式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逻辑古典时期,即古因明。长期以来,大多数学者集中在对佛教逻辑新因明的研究。然而,古因明在佛教逻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却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一环。基于如是之理由,本论文试图考察佛教逻辑古典时期论式的特点及其演变过程,以期对佛教逻辑古典时期有一个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本文来源于《边疆经济与文化》期刊2014年09期)
程朝侠[6](2013)在《“因明”未必等于“佛教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因明"一般被解释为"佛教逻辑"。但追溯其在印度的渊源和传入中土、东瀛后的内涵,就会发现"因明"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地域、不同阶段、不同思想史背景下,其所指是有所变化的。究竟该如何理解"因明"、"佛教逻辑"等词的含义,就要看是在何种意义下、何种思想背景下理解,不可一概而论。文章以因明的重要传承地日本为例,通过考察"因明"在北传过程中意义的变化,阐明玄奘所创"因明"一词在不同思想史背景中的具体所指,再现其千余年佛学研究的研究轨迹以及与汉地因明研究的不同。(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3年02期)
王克喜[7](2012)在《略论佛教逻辑论式的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佛教逻辑的论式,学者们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其性质是演绎,有的认为其性质是归纳,也有的认为是类比。应该从论辩或者论证的角度来看待佛教逻辑的论式的性质,而不能仅只从推理的角度去看待佛教逻辑的论式的性质。从非形式逻辑的角度看,佛教逻辑论式是一个论辩的程式;佛教逻辑论式是一个论证式,而不是推理式;佛教逻辑论式带有明显的心理因素,是"实践的论证"。(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王克喜[8](2012)在《略论佛教逻辑论式的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佛教逻辑的论式,学者们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其性质是演绎,有的认为其性质是归纳,也有的认为是类比。应该从论辩或者论证的角度来看待佛教逻辑的论式的性质,而不能仅只从推理的角度去看待佛教逻辑的论式的性质。从非形式逻辑的角度看,佛教逻辑论式是一个论辩的程式;佛教逻辑论式是一个论证式,而不是推理式;佛教逻辑论式带有明显的心理因素,是"实践的论证。"(本文来源于《第一次南开逻辑学专业学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06-22)
王克喜[9](2012)在《简论佛教逻辑论式的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佛教逻辑的论式,学者们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其性质是演绎,有的认为其性质是归纳,也有的认为是类比。其实,应该从论辩或者论证的角度来看待佛教逻辑的论式性质,而不能只从推理的角度去看待佛教逻辑的论式性质。从非形式逻辑的角度看,佛教逻辑论式是一个论辩的程式;佛教逻辑论式是一个论证式,而不是推理式;佛教逻辑论式带有明显的心理因素,是"实践的论证"。(本文来源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王克喜[10](2011)在《论辩与语言分析在佛教逻辑产生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逻辑的产生总是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逻辑的产生一定是对既有的思维实际和语言实际的研究而产生的,正是因为如此,逻辑才会具有多种形态,才会具有亚里士多德逻辑、佛教逻辑和中国逻辑的异彩纷呈。基于这样的认识,认为佛教逻辑的产生是与论辩和语言分析密不可分的。古代印度的论辩实际和语言分析的成果是佛教逻辑产生的重要条件。(本文来源于《毕节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10期)
佛教逻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九句因"理论是陈那论师对因明逻辑所作的独具匠心的理论总结和创新,形式逻辑中有诸多的数学符号,这些符号也是为了将复杂、无限、繁缛的事物概念、判断、推理加以简化而出现的,同样,陈那的九句因理论也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创立的。当然,陈那的九旬因没有达到完全的符号化,但陈那的九句因理论已基本接近了符号化的程度,至少可以认为已达到半符号化的状态。它的出现标志着因明逻辑对万物"关系"的理解,从不规范走向了规范,从不严谨走向了严谨,从幼稚走向了臻熟,从繁杂走向了简明,从混乱走向了秩序,从相对性走向了终极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佛教逻辑论文参考文献
[1].沈剑英.佛教逻辑的渊源、发展和传入中国的叁个时期[J].粤海风.2017
[2].达哇.佛教逻辑“九句因”理论的实质及其逻辑内涵[J].中国藏学.2016
[3].刀吉仁青.因明、印度逻辑与佛教逻辑之关系[J].青年文学家.2016
[4].沈剑英.《佛教逻辑研究》[C].上海学术报告(2012-2013).2015
[5].姜铁稳.佛教逻辑古典时期论式之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
[6].程朝侠.“因明”未必等于“佛教逻辑”[J].兰州学刊.2013
[7].王克喜.略论佛教逻辑论式的性质[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8].王克喜.略论佛教逻辑论式的性质[C].第一次南开逻辑学专业学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9].王克喜.简论佛教逻辑论式的性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10].王克喜.论辩与语言分析在佛教逻辑产生中的意义[J].毕节学院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