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变减振器论文_本刊编辑部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流变减振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流,减振器,主动,弹性体,悬架,模糊,陶瓷。

电流变减振器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2019)在《一种巨电流变液阻尼与金属橡胶阻尼混合的减振器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授权公告号:CN 108571558B授权公告日:2019年6月7日专利权人:上海大学发明人:崔建祥、楚刘峰、孙翊等本发明介绍了一种巨电流变液阻尼与金属橡胶阻尼混合的减振器装置。该装置包括上板、下板、中心阻尼结构以及均匀分布在中心阻尼结构周围且间隔分布的金属橡胶阻尼和弹簧阻尼。中心阻尼结构包括内腔充满巨电流变液的外筒部、设有且位于外筒部内的环形圆台的活塞(本文来源于《橡胶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童炅[2](2019)在《电流变液剪切本构建模及在减振器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悬架作为连接车轮和车身的唯一装置,是保障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关键。半主动悬架由于其成本低,较为优越的表现,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半主动悬架的主要研究点有两个:高效且调节范围大的可调减振器的开发和半主动控制算法的研究。目前市场上采用的可调阻尼器均采用阀控阻尼器和磁流变阻尼器,响应时间较长。而受限于电流变液材料的来源,更高效的电流变阻尼器受到关注较小。电流变阻尼器的核心在于电流变液,一种具有可调物理性能和力学特性的智能材料。因此本文就以对电流变液的材料特性研究为基础,完成基于电流变液材料特性的电流变阻尼器的开发,并根据电流变阻尼器和磁流变阻尼器不同的响应特性分析电流变阻尼器的优势。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开发电流变液剪切试验台并试验。根据电流变液的材料特性,参考市场上已有的流变仪,搭建电流变专用剪切试验平台。并完成不同电场强度下电流变液剪切应力-应变试验,尝试建立离散傅立叶形式本构模型。第二:电流变液扫频试验及本构建模。完成电流变液扫频试验,获得电流变液不同频率下所匹配的储能模量与损耗模量,并用分数导数形式改造能同时表达流体特性和固体特性的四元件模型,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参数拟合,确定最优本构模型,并完成粘度分析和时域的表达。第叁:电流变阻尼器的开发、仿真与实物试验。基于电流变液本构特性,完成电流变阻尼器的设计与开发。通过对阻尼通道区域的电场强度均匀性有限元仿真,验证该设计的可行性。建立了基于结构的电流变阻尼器数学模型和Amesim仿真模型,探究阻尼器的施加电压、运动速率对阻尼特性的影响。开发电流变阻尼器样机,并完成阻尼特性的试验。将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为半主动悬架系统建模奠定基础。第四:半主动悬架系统仿真。根据实验数据建立基于经验公式的电流变阻尼器动力学模型。设计天棚控制器和滑模控制器,建立半主动悬架系统。并根据电流变阻尼器和磁流变阻尼器不同响应时间的特性,分析两者阻尼器在不同控制算法下对车辆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电流变阻尼器表现效果均优于磁流变阻尼器。滑模控制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时延对行驶平顺性带来的影响,但在高频时会恶化操纵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雷先华,朱石沙,涂宇[3](2018)在《自供能电流变弹性体减振器的设计与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智能材料电流变弹性体是电流变材料的衍生体,兼有电流变液和弹性体的优点,在主被动的振动控制领域中有着极大的应用前景。基于电流变弹性体的刚度和阻尼可电控调节的特性以及压电陶瓷的正压电效应,研制一种基于D33模式的压电自供能电流变弹性体减振器,并对其在不同激励和场强下的振动响应特性进行实验分析。试验数据表明相比无场强条件下,在压电供电和外加1000V场强的条件下能有效增大电流变弹性体结构阻尼,改变减振器振动响应谱峰值的频率和幅值,提高系统的隔振效果。(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孙玲玲,汪地,万兵,史烨桦[4](2018)在《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巨电流变液减振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LabVIEW图形化编程语言和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设计开发了一套巨电流变液减振系统。系统主要包含两部分:其一,利用模态激振器、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电荷放大器等硬件搭建机械振动测试平台,进行测试实验;其二,采用模糊PID控制算法建立可控巨电流变阻尼非线性控制系统数学模型,设计减振装置的控制器。利用实验数据进行信号分析和系统仿真,结果表明减振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工业控制计算机》期刊2018年01期)

雷先华,罗斐,宋鹏[5](2017)在《自供能电流变弹性体减振器的设计与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智能材料电流变弹性体是电流变材料的衍生体,兼有电流变液和弹性体的优点,在主被动的振动控制领域中有着极大的应用前景。基于电流变弹性体的刚度和阻尼可电控调节的特性以及压电陶瓷的正压电效应,研制一种基于D33挤压模式的压电自供能电流变弹性体减振器,并对其在不同激励和场强下的振动响应特性进行实验分析。试验数据表明相比无场强条件下,在压电供电和1 000 V恒压的条件下能有效增大电流变弹性体结构阻尼,改变减振器振动响应谱峰值的频率和幅值,提高系统的隔振效果。(本文来源于《机电工程技术》期刊2017年09期)

孙民[6](2016)在《电流变减振器结构与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悬架系统是衡量汽车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性能与汽车的舒适性具有直接关系,随着国家公路水平上升的同时汽车的行驶速度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更高质量的悬架系统,半主动悬架应运而生。电流变液体是一种智能材料,可以通过控制施加给电流变液体的电场强度大小来改变电流变液体的性质,从而使电流变液体产生具备固体特征的抗剪切屈服应力,这就表明电流变液体可以作为减振器的一种阻尼介质,并且使得减振器成为智能可控的电流变减振器。本文将半主动悬架和电流变减振器结合,使得电流变减振器成为半主动悬架的关键执行元件,并对电流变半主动悬架的控制策略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本文研究了面向电流变减振器的电流变特性,对电流变技术、电流变效应进行介绍分析,然后阐述了电流变液体的组成以及组成成分的性能要求,对电流变液体的力学特性进行分析,探究了电流变液体的叁种工作模式,配制了性能良好的电流变液体,并通过实验获取电流变液体的抗剪切屈服应力与电场强度的关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其次,本文对电流变减振器的结构进行设计,提出了电流变减振器的设计思路和设计要求,在基于电流变液体性质的基础上,对电流变减振器的主体结构——电流变阀进行设计,参考普通液压减振器对阻尼力的要求,设计了充气式结构的电流变减振器并确定了补偿气室的位置在减振器的顶部,讨论了活塞与活塞杆直径的关系,对电流变减振器进行了整体结构集成设计,并阐述了电流变减振器的具体工作原理。再次,本文对电流变减振器在压缩行程和拉伸行程中的阻尼力进行了数学建模,确定了电流变减振器的阻尼力可视为由固定阻尼力和可控阻尼力两部分组成,并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对电流变减振器在压缩和拉伸行程的阻尼力进行仿真模型搭建,参考某被动液压减振器,确定了电流变减振器的缝隙宽度、补偿气室气压等主要参数,建立了被动悬架模型和基于电流变减振器的半主动悬架模型,为后续控制研究做准备。最后,本文建立了随机路面模型,以电流变减振器为基础,建立了天棚阻尼控制器、PID控制器以及模糊-PID控制器,将叁种控制策略与被动悬架在车身垂直加速度、悬架动挠度以及轮胎动变形叁方面进行了对比,得出基于电流变减振器的半主动悬架,天棚阻尼控制策略可以加强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但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并没有增加;PID控制使汽车在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较之PID控制策略,模糊-PID控制策略对两者的兼顾更加明显。电流变减振器克服了传统被动减振器阻尼系数单一,不能兼顾汽车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缺点,为半主动悬架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为汽车悬架性能的提高具有重大研究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5-01)

苗鸿宾,邱泉水,沈兴全[7](2015)在《基于电流变减振器的深孔机床振动模糊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深孔加工中的切削颤振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流变减振器的半主动模糊控制方法。设计了一套混合模式的电流变减振器,建立了电流变减振器阻尼力的数学模型。在深孔机床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基础上,采用模糊控制策略对切削颤振进行半主动控制,设计了模糊控制算法。利用MATLAB/Sinmulink对模糊控制和被动控制进行仿真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模糊控制与被动控制相比,机床主振体振动的位移幅值明显减小,加速度幅值也略有减小。因此,模糊控制的减振效果要明显优于被动控制。(本文来源于《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期刊2015年12期)

邱泉水,苗鸿宾,沈兴全[8](2015)在《电流变液减振器在深孔颤振控制中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深孔加工中的颇振问题,结合深孔加工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混合模式的电流变液减振器。利用电流变液在电场强度下能够快速、连续、可逆地改变其粘度和抗剪屈服应力的特性,可实现对减振器可控阻尼力的连续、无级调节。通过对减振器可控阻尼力的数值仿真,分析了阻尼力的影响因素。在Z2120型BTA深孔钻镗床上进行了切削颤振控制试验,对比了不同电场强度下钻杆振动的振幅和被加工孔的表面粗糙度。试验结果表明:在电场作用下,混合模式电流变液减振器能够有效地减小钻杆振动的幅值和明显减小被加工孔的表面粗糙度值。但是不同电场作用下,减振器的减振效果不同。(本文来源于《制造技术与机床》期刊2015年10期)

王皓,周健,何志鹏,何正中[9](2015)在《电流变客车减振器的力学分析与最优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减振器中采用电流变液,通过控制电场实时响应路面激励,提高客车对振动响应的智能性。基于车辆1/4动力学模型的分析表明,在0~25 Hz路面激励下,车身加速度、相对动载、悬架动挠度的共振响应峰值分别减小52.9%、52.6%、60.0%。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理论的仿真结果表明,主动悬架系统的车身振动加速度减小0.37 m/s2,悬架动挠度值减小4.3 mm,轮胎变形量基本不变(仅约0.1 mm),实现了良好的减振性能,从而提高了行驶平顺性、被动悬架系统稳定性。不同路面状况下所需的场强幅值为3.5 k V/mm、能耗约为225 W,为配套电源的设计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王建平,温力厚[10](2015)在《基于PID的数控机床电流变减振系统的实时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数控车床为研究对象,利用神经网络与PID控制算法,提出了一种针对数控车床振动的混合控制方法。该方法以电流变流体减振器作为控制器,利用神经网络与PID算法的结合,明显提高了数控车床的减振性能,提高了其加工精度。(本文来源于《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期刊2015年03期)

电流变减振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悬架作为连接车轮和车身的唯一装置,是保障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关键。半主动悬架由于其成本低,较为优越的表现,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半主动悬架的主要研究点有两个:高效且调节范围大的可调减振器的开发和半主动控制算法的研究。目前市场上采用的可调阻尼器均采用阀控阻尼器和磁流变阻尼器,响应时间较长。而受限于电流变液材料的来源,更高效的电流变阻尼器受到关注较小。电流变阻尼器的核心在于电流变液,一种具有可调物理性能和力学特性的智能材料。因此本文就以对电流变液的材料特性研究为基础,完成基于电流变液材料特性的电流变阻尼器的开发,并根据电流变阻尼器和磁流变阻尼器不同的响应特性分析电流变阻尼器的优势。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开发电流变液剪切试验台并试验。根据电流变液的材料特性,参考市场上已有的流变仪,搭建电流变专用剪切试验平台。并完成不同电场强度下电流变液剪切应力-应变试验,尝试建立离散傅立叶形式本构模型。第二:电流变液扫频试验及本构建模。完成电流变液扫频试验,获得电流变液不同频率下所匹配的储能模量与损耗模量,并用分数导数形式改造能同时表达流体特性和固体特性的四元件模型,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参数拟合,确定最优本构模型,并完成粘度分析和时域的表达。第叁:电流变阻尼器的开发、仿真与实物试验。基于电流变液本构特性,完成电流变阻尼器的设计与开发。通过对阻尼通道区域的电场强度均匀性有限元仿真,验证该设计的可行性。建立了基于结构的电流变阻尼器数学模型和Amesim仿真模型,探究阻尼器的施加电压、运动速率对阻尼特性的影响。开发电流变阻尼器样机,并完成阻尼特性的试验。将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为半主动悬架系统建模奠定基础。第四:半主动悬架系统仿真。根据实验数据建立基于经验公式的电流变阻尼器动力学模型。设计天棚控制器和滑模控制器,建立半主动悬架系统。并根据电流变阻尼器和磁流变阻尼器不同响应时间的特性,分析两者阻尼器在不同控制算法下对车辆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电流变阻尼器表现效果均优于磁流变阻尼器。滑模控制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时延对行驶平顺性带来的影响,但在高频时会恶化操纵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流变减振器论文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一种巨电流变液阻尼与金属橡胶阻尼混合的减振器装置[J].橡胶科技.2019

[2].童炅.电流变液剪切本构建模及在减振器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9

[3].雷先华,朱石沙,涂宇.自供能电流变弹性体减振器的设计与特性分析[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18

[4].孙玲玲,汪地,万兵,史烨桦.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巨电流变液减振器研究[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8

[5].雷先华,罗斐,宋鹏.自供能电流变弹性体减振器的设计与特性分析[J].机电工程技术.2017

[6].孙民.电流变减振器结构与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

[7].苗鸿宾,邱泉水,沈兴全.基于电流变减振器的深孔机床振动模糊控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5

[8].邱泉水,苗鸿宾,沈兴全.电流变液减振器在深孔颤振控制中的试验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5

[9].王皓,周健,何志鹏,何正中.电流变客车减振器的力学分析与最优控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5

[10].王建平,温力厚.基于PID的数控机床电流变减振系统的实时控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5

论文知识图

电流变减振器的台架实验装置电流变减振器的台架实验装置图...混合模式电流变减振器结构图电流变减振器的测试Figure4.1...流动模式电流变减振器结构图充气式电流变减振器原理示意图

标签:;  ;  ;  ;  ;  ;  ;  

电流变减振器论文_本刊编辑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