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比例辅助通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比例辅助通气,撤机阶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
比例辅助通气论文文献综述
杨元立,高婵[1](2019)在《比例辅助通气对撤机阶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通气参数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例辅助通气(PAV)对撤机阶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通气参数的影响。方法在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期间,选取我院48例撤机阶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首先采取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 PAP),带患者体征稳定后采取PAV辅助通气,依次设定辅助比例为20%、60%;以PAV辅助通气20%为基础,首先与Bi PAP的通气参数进行对比,对比内容为气道峰压(PIP)、潮气量(VT)、每分钟通气量(MV)、呼吸频率(RR)、吸气呼气周期(Ti/Ttotal)、吸气流速(VT/Ti);其次对比PAV不同比例辅助通气时的通气参数。结果 PAV20%与PAV60%的通气参数进行对比,数据有差异,P<0.05;PAV20%与Bi PAP的通气参数同样有差异,P<0.05。结论 PAV不同比例可以有效降低PIP,且适宜的比例在60%左右。(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93期)
谷耀伟[2](2019)在《无创比例辅助通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效果及其对氧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AECOPD)患者应用无创比例辅助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COPD患者89例,将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4例,采用双水平正压通气,观察组45例,予以无创比例辅助通气。对治疗前后氧代谢及呼吸力学水平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氧摄取量、动脉血氧含量及救治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有创气管插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漏气量(Lleak)、通气量(VE)及潮气量(V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创比例辅助通气能够有效改善AECOPD患者氧代谢水平及呼吸功能,降低有创气管插管率,救治成功率高。(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19期)
袁春丽[3](2019)在《比例辅助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应用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比例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110例呼吸衰竭新生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观察组55例,采用比例辅助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临床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上机前,动脉血pH、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氧分压(PaO_2)、动脉/肺泡氧分压值(a/APO_2)、动脉氧分压/吸入氧浓度值(PaO_2/FiO_2)与氧合指数(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上机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 <0.05)。结论在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中,采用比例辅助通气治疗,效果确切,能够快速改善患儿的血气与氧合指标,减轻临床症状,具备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瞿尔力,陈清,邓秀睿,郑静阳,林峰[4](2019)在《比例辅助通气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比例辅助通气(PAV)模式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特点及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的比较。方法:应用PAV与SIMV观察2014年6月-2017年6月期间两组各27例NRDS患儿两种通气治疗模式对呼吸力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分别记录机械通气各时间点的循环及呼吸力学参数: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血压(MAP)、潮气量(VT)、分钟通气量(MV)、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检测两种不同的通气模式对各个时间点动脉血气结果,计算氧合指数(OI)和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以及镇静剂使用影响。结果:PAV组和SIMV组在各个时间点pH值、PaCO2、a/APO2值、VT和MV无显着差异(P>0. 05);机械通气0. 5,4和24 h PAV组Ppeak和Pmean低于SIMV组(P<0. 05),机械通气0,0. 5 h两组患儿的自主呼吸频率(RR)、HR和MAP无显着性差异(P>0. 05),而机械通气1,2,4,8,12,24和48 h开始各个时间点PAV组患儿的RR和HR均显着低于SIMV组,MAP显着高于SIMV组(P<0. 05);PAV组通气后胸廓变形的发生率、镇静剂的使用率和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少于SIMV组(P<0. 05)。结论:与SIMV通气模式相比,PAV治疗NRDS患儿具有气道压力低、减少呼吸功、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人机同步性好等优点。(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卉[5](2019)在《成比例辅助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无创成比例辅助机械通气(PAV)与BiPAP(S/T)相比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效果和舒适度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急性呼吸衰竭患者3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无创BiPAP(S/T)模式与成比例辅助机械通气(PAV)模式进行辅助治疗,观察并比较不同模式下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包括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pH值(BE)]、呼吸力学指标[吸入氧浓度(FiO2)、潮气量(VT)、气道峰压(PIP)、吸气/呼吸周期时间比(Ti/Ttotal)、每分钟通气量(MV)、呼吸频率(RR)、平均吸气流速(VT/Ti))和舒适度]。结果:经过PAV模式通气治疗后患者PaO2、PaCO2、SaO2、pH值、BE、FiO2、VT、Ti/Ttotal、MV、RR、VT/Ti与BiBAP模式通气治疗后比较,两种模式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PAV模式通气治疗后患者通气时的PIP显着降低(P<0.05);比较两种通气方面患者舒适度,患者鼻面罩舒适度、呼吸困难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V模式通气治疗后患者口鼻咽干燥、口腔漏气评分明显低于BiPAP模式通气治疗后(P<0.05)。结论:与BiPAP模式相比,PAV模式应用于患者时气道峰压低、通气依从性好,具有更好的人机协调性。(本文来源于《陕西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陈志强,黄胜利,谢佳玲[6](2018)在《无创比例辅助通气与压力支持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无创比例辅助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患者96例,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行常规压力支持辅助无创通气,观察组实施无创比例辅助通气,比较两组干预后血气分析中氧代谢及肺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统计两组呼吸机治疗及总住院时间,两组有创气管插管率及救治成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氧摄取率高于对照组(P<0.05),动脉血氧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EV_1大于对照组(P<0.05),FEV_1/FV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机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创气管插管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救治成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患者行无创比例辅助通气,更好的改善机体氧供需平衡,促进肺功能恢复,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本文来源于《临床肺科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刘孝桥,涂睿[7](2017)在《比例辅助通气联合SIMV通气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比例辅助通气联合SIMV通气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66例,按照有创通气模式的不同,分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SIMV)模式(对照组)以及比例辅助通气模式(PAV)联合SIMV通气模式(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在不同有创通气模式后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平均气道压力的变化以及人机对抗次数。结果观察组PaCO_2水平在治疗后6h、12h、24h以及48小时时均较同时期对照组的PaCO_2水平显着降低(P<0.05)。观察组氧合指数(PaO_2/FiO_2)在治疗后1h、6h、12h、24h以及48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平均气道压力以及人机对抗次数在治疗后1h、6h、12h、24h以及48h与对照组比较,降低更为显着(P<0.05)。结论比例辅助通气联合SIMV通气模式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在维持同样的氧合指数情形下,具有低平均气道压及PaCO_2水平,具有临床推广较好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肺科杂志》期刊2017年08期)
陈维波,王武,项蒙,金珏斌,陈洁[8](2016)在《基于模拟肺的比例辅助通气呼吸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比例辅助通气(PAV)估算患者呼吸系统力学参数的有效率及PAV较其它通气模式可能具有的优势。方法以模拟肺作为实验平台,研究PAV模式下呼吸机对146例呼吸系统顺应性(C)和146例气阻(R)估算的有效率,以及206例不同参数的PAV与压力辅助通气(PSV)及双水平正压通气(Bi Level)在呼吸力学上的差别。结果相对于传统Younes方法,本研究对C估值的决定系数由0.820提高到0.943,R估值的决定系数由0.489提高到0.890;PAV较PSV和Bilevel在气道平均压和吸气时间上有显着优势。结论 PAV实现了实时的呼吸系统力学参数定量估计且利于肺保护通气。(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16年05期)
文彬儒[9](2016)在《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实施早期比例辅助通气的临床救治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实施早期比例辅助通气的临床救治效果。方法慢性心力衰竭并发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1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2例,研究组在给予常规对症治疗的同时予比例辅助通气模式,对照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率、呼吸、血液pH、动脉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两组气管插管率、平均气道峰压及呼吸舒适度,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心率、呼吸、血液pH、动脉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及血氧饱和度组间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两组治疗后的心率、呼吸、血液pH、动脉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及血氧饱和度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两组气管插管率差异无显着性(P>0.05);研究组平均气道峰压及机械通气呼吸舒适度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实施早期比例辅助通气与双水平正压通气相比,其对临床指标的改善效果相同,但其产生的气道峰压较低,具有更好的人机同步性,且机械通气舒适度更好,不影响无创呼吸机治疗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生杂志》期刊2016年09期)
王元华[10](2016)在《急救中早期比例辅助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救中早期比例辅助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4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叁组,其中常规治疗患者共27例,作为对照组;常规治疗联合早期比例辅助通气治疗患者31例,作为A组;常规治疗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患者32例,作为B组。比较叁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叁组患者治疗后PaO_2、PaCO2、SpO_2、pH值、呼吸频率、心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A组、B组患者的PaO_2、PaCO2、SpO_2、pH值、呼吸频率、心率优于对照组(P<0.05)。A组患者的舒适度为(3.51±0.55),低于B组的(4.58±0.39)(P<0.05)。A组患者的气压峰值为(10.78±1.12)cm H2O,低于B组的(14.54±1.92)cm H2O(P<0.05)。结论:急救中早期比例辅助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医临床研究》期刊2016年16期)
比例辅助通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AECOPD)患者应用无创比例辅助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COPD患者89例,将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4例,采用双水平正压通气,观察组45例,予以无创比例辅助通气。对治疗前后氧代谢及呼吸力学水平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氧摄取量、动脉血氧含量及救治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有创气管插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漏气量(Lleak)、通气量(VE)及潮气量(V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创比例辅助通气能够有效改善AECOPD患者氧代谢水平及呼吸功能,降低有创气管插管率,救治成功率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比例辅助通气论文参考文献
[1].杨元立,高婵.比例辅助通气对撤机阶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通气参数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2].谷耀伟.无创比例辅助通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效果及其对氧代谢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9
[3].袁春丽.比例辅助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临床研究.2019
[4].瞿尔力,陈清,邓秀睿,郑静阳,林峰.比例辅助通气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比较[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5].李卉.成比例辅助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效果评价[J].陕西医学杂志.2019
[6].陈志强,黄胜利,谢佳玲.无创比例辅助通气与压力支持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2018
[7].刘孝桥,涂睿.比例辅助通气联合SIMV通气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7
[8].陈维波,王武,项蒙,金珏斌,陈洁.基于模拟肺的比例辅助通气呼吸力学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6
[9].文彬儒.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实施早期比例辅助通气的临床救治效果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
[10].王元华.急救中早期比例辅助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