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知识分子,题材,晓风,小说,表象,鲁迅,新世纪。
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徐勇[1](2019)在《表象现实和塑造自身之间》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70年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虽有几起几落和阶段性的演变,知识分子形象塑造也屡有变动,但制约其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知识分子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的处理,涉及到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塑造、题材的拓展和主题的开掘等方面。围绕知识分子(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9-10-09)
吴浩然[2](2019)在《宗璞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宗璞是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宗璞特有的出身、学养和生活环境,使她和知识分子题材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演变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留下了宗璞坚实的足迹。本文旨在以宗璞的知识分子题材创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宗璞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进行总体把握和系统分析。本文从创作缘起、创作走向、书写对象、艺术特色、价值意义五个方面展开研究和论述:第一章探讨宗璞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的成因。本文认为有四个方面:一是家庭环境的熏陶;二是学府文化的滋养;叁是时代环境的影响;四是个人立场的表达。从这四个方面来探析宗璞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创作缘起。第二章以宗璞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的时间维度为落脚点,深入挖掘宗璞不同时期的创作倾向。本文选取了“十七年”“新时期”“转型期”叁个时间段对宗璞的知识分子题材创作进行了梳理。宗璞坚持为人生、为社会的写作态度,这为她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创作奠定了感情基础,使她的作品既能介入社会主流话语,又能保持叙述的相对独立。第叁章着重考察宗璞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谱系。从文本内部分析宗璞笔下的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并探讨不同代际之间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差异。第四章从叙事学和美学的角度,进一步细化宗璞的知识分子题材创作。感受宗璞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第五章将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对宗璞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文学史意义进行探讨,并对小说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结语部分是对宗璞知识分子题材创作的一个总结。宗璞的创作重心一直围绕知识分子群体展开,她的创作,其实也是她心中的知识分子的历史,贯穿着她对知识分子命运的严肃思考。宗璞的作品是我们了解当代知识分子、解读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叙事、观察当代文学的重要窗口。因此,宗璞作品的超越性必将使相关研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对宗璞知识分子题材创作的研究具有广阔的空间。(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9)
季春雨[3](2019)在《新时期以来高校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历史已久,自古代对文人的评说到现代对知识分子思想启蒙的表现,再到当代对知识分子(尤其是高校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境遇的考察,包括作家和读者在内,形成一个群体的自觉意识。高校知识分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作家日益关注并书写这一群体既是对时代的及时记录,也是对群体演变的积极反思。本文针对新时期以来高校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展开对知识分子精神之殇与重塑的探讨,从小说刻画的高校文化生态景观中整体把握各种文化符号,以人物的行为与精神特点反观知识分子在新时期社会环境的变迁下所经历的蜕变与新生。在小说文本与现实高校的对照中,发现作家写作仍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解决的实践路径,力图在文学世界中再塑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形象,进而思考小说创作的文学史意义和社会文化价值。纵观新时期小说的发展历程,在市场经济下大众消费心理日益普遍化的环境中,高校日趋开放的文化空间与知识分子被公认的文化责任之间存在统一性和矛盾性,这导致知识分子易陷入进退维谷的精神焦虑。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在小说创作的各个环节都张扬着鲜明的旗帜,以多样的方式全方位地演绎出时代框架下精神标杆的摧折以及匠心的传承与执着的奋争。作为载体的各种积极属性或消极属性的文化表征符号充斥着小说世界,所营构的文化氛围深刻地影响着人物的思想与行为。物欲的过度膨胀加剧了主体间的矛盾冲突和知识分子的身份错位,文本体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面对情欲化、懦弱性或抗争型形象,作家以批判性的身份建构表明文化批判的意识和态度,以反讽的书写传达其严肃思考和精神理念。结合中国语境与全球语境看,知识分子问题是一个转型时代的普遍问题。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之殇落幕后,知识分子群体的文化精神再塑迎来重要的契机。作家应突破素材聚焦的片面化,充分发掘知识分子的公共性,在新时代语境中进行新的文化价值选择,着重阐释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尝试打破理想与现实相冲突的困境并指明前行的出路。由此提升小说的文学价值,在书写持之以恒的理性坚守和流露强烈的人文精神关怀的方面更上一层楼,在积极对话中弥合文学表现的撕裂,重建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姣[4](2019)在《新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身份意识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学术界中,我国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叁个时期,并不断发展成熟。新世纪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知识分子以往定位的形象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不断更新。在新世纪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中,作家们对人性、生存价值、社会现实、传统文化思想、西方启蒙思想等进行了更为深切的思考,对新的时代历史背景和生活现代性下的知识分子精神力量的新展望,始终给读者向上的希望和力量。新世纪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转变,为新世纪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本论文共分为叁个模块,分别是绪论、正文和结语。在论文的第一模块——绪论部分,对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研究历程进行了分析,重点明确了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研究价值,同时关照相关文本材料,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叁步对本论文的研究进行了预设。在论文的第二模块——正文部分,共分设四个章节:首先,对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变迁做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新世纪以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文学形象,并进而分析了新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嬗变及其文化身份意识。其次,从主客观因素入手,从文化身份建构的角度,说明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存在的身份焦虑,知识分子身份意识表现出“去精英化”、精英意识逐渐彰显和文化身份重塑叁种情况。第叁,从叙事模式的角度,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详细分析了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在叙事方面发生的新变。第四,重点分析了新世纪以来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的意义,一方面,知识分子叙事是对以往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继承与开拓;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叙事也让人们对所处的文化状态有了进一步认知,展现了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因身份错位而产生的文化困惑,以及在新时代语境下的精神坚守。在论文的第叁模块——结语部分,肯定了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是中国新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的重要研究组成部分这一话题,同时立足于不同的时代语境,对作家们关于知识分子这一文化群体的精英意识、文化身份、精神坚守所进行的剖析与反思进行了肯定,通过不同时期的现状与变化,来警醒人们坚守底线。(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杨新刚[5](2019)在《新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情爱婚恋伦理观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分子的爱情婚恋是中国文学所属意的题材,一直被作家所热衷书写。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民众的婚恋伦理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清高的知识分子也未能免俗,创作主体及时感知、捕捉并表现了知识分子婚恋观的嬗变。首先,知识分子婚恋与被称为"世俗之神"的金钱发生着深度的关联、婚/恋的分离甚至对立成为新世纪情爱婚恋叙事的重要模式之一。知识分子不得不面对婚恋过程中逐渐显露的残酷真实:感情让位于物质、繁复而浪漫的诗意被丰裕厚实的物质所驱逐,金钱婚姻的影子显现在小说文本之中。其次,交通的便捷等客观现实条件的具备与作为人的情感的内在推动,共同促成了新世纪之初知识分子题材情爱婚恋小说中对越界的冲动与冒险的愉悦之叙事主题的书写。(本文来源于《百家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徐勇[6](2019)在《学者写作与知识的表象问题——关于晓风和他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比此前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晓风的小说具有某种"去魅化"倾向,它在还原知识分子的现实日常性的同时,也带来了知识的表象问题。知识在小说叙事中被从象征状态具体化为某种职业和专业。晓风小说的贡献在于真正把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放在现代社会分工的框架内,还原其现代知识生产的本性,而不是刻意夸大其道德坚守或精神力量。但这也带来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某种程度上构成朝向作者的挑战和考验。(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王姝[7](2019)在《“学人小说”传统与知识分子的自我言说——评晓风的高校知识分子题材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知识分子题材写作,由专业作家与教授作家两类人群构成,分别呈现出荒诞叙事与权力叙事的不同特点。作为教授作家的一员,晓风的高校知识分子题材写作,接续了"学人小说"的传统,通过恢复现实主义的尊严,凭借强大的心理逻辑建构,展现了"士"人的精神立场,坚守了日常生活的理想与价值,从而跳出了两种模式之外,显示出独特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鲁美妍[8](2018)在《从政治到人性: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述视角的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当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历史性转变,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整体面貌和创作也发生剧变。从叙述视角上来看,十七年到新时期初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始终以政治视角为主,作家对叙述视角的确立更多地是出于表达文学立场、创作思想和政治诉求的考虑,极少出于对文学形式、技巧、审美价值做出思考。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进入新的创作阶段,其中叙述视角从政治化的外部视角向个人化的人性、心灵的内部转移成为这一创作阶段转型的重要标志。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意味着作家创作立场的选择和确定。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视角从十七年、新时期及至90年代持续至今的转变,从政治视角到人性视角,从集体叙事到个体叙事,标志着知识分子个体意识的觉醒以及知识分子精神反思的深化。(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吴国如[9](2018)在《十七年短篇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真实性”建构——基于第一人称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使自己暧昧的阶级身份在一元化的话语框架内变得确定和唯一,十七年知识分子作家自我指涉地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知识分子改造的短篇小说。与创作者具有同构性质的知识分子叙述者"我"在普遍的层级化小说叙述结构中,竭力以一种谦卑的叙述姿态,运用细节化的讲述方式逼真地讲述自己的遭际见闻,通过修辞立诚的叙述手段积极地营造文如其人的叙述效果,以最终建构起为主流话语所认同的"真实性"。(本文来源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缐悦[10](2018)在《以知识分子题材为例谈鲁迅小说专题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小说因其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但鲁迅小说教学往往是中学语文课堂的难点。有人说不要让孩子过早接触鲁迅,甚至主张将其从教科书中删除。其实,"不读鲁迅"主要就是因为鲁迅小说学生读不懂、教学难度大、教学收效微。然而,诚如钱理群先生所说的,鲁迅这样原创性的、民族思想源泉性的作家是不多的,鲁迅作品的教学是为学生"精神垫底"的基础性工作。鲁迅是要读的,"读些什么"和"怎么来读"这两个问题,笔者想通过一个学期的专题教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本文来源于《教育》期刊2018年06期)
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宗璞是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宗璞特有的出身、学养和生活环境,使她和知识分子题材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演变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留下了宗璞坚实的足迹。本文旨在以宗璞的知识分子题材创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宗璞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进行总体把握和系统分析。本文从创作缘起、创作走向、书写对象、艺术特色、价值意义五个方面展开研究和论述:第一章探讨宗璞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的成因。本文认为有四个方面:一是家庭环境的熏陶;二是学府文化的滋养;叁是时代环境的影响;四是个人立场的表达。从这四个方面来探析宗璞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创作缘起。第二章以宗璞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的时间维度为落脚点,深入挖掘宗璞不同时期的创作倾向。本文选取了“十七年”“新时期”“转型期”叁个时间段对宗璞的知识分子题材创作进行了梳理。宗璞坚持为人生、为社会的写作态度,这为她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创作奠定了感情基础,使她的作品既能介入社会主流话语,又能保持叙述的相对独立。第叁章着重考察宗璞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谱系。从文本内部分析宗璞笔下的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并探讨不同代际之间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差异。第四章从叙事学和美学的角度,进一步细化宗璞的知识分子题材创作。感受宗璞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第五章将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对宗璞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文学史意义进行探讨,并对小说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结语部分是对宗璞知识分子题材创作的一个总结。宗璞的创作重心一直围绕知识分子群体展开,她的创作,其实也是她心中的知识分子的历史,贯穿着她对知识分子命运的严肃思考。宗璞的作品是我们了解当代知识分子、解读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叙事、观察当代文学的重要窗口。因此,宗璞作品的超越性必将使相关研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对宗璞知识分子题材创作的研究具有广阔的空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徐勇.表象现实和塑造自身之间[N].文艺报.2019
[2].吴浩然.宗璞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9
[3].季春雨.新时期以来高校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研究[D].兰州大学.2019
[4].王姣.新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身份意识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5].杨新刚.新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情爱婚恋伦理观的嬗变[J].百家评论.2019
[6].徐勇.学者写作与知识的表象问题——关于晓风和他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王姝.“学人小说”传统与知识分子的自我言说——评晓风的高校知识分子题材写作[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8].鲁美妍.从政治到人性: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述视角的流变[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9].吴国如.十七年短篇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真实性”建构——基于第一人称视角[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8
[10].缐悦.以知识分子题材为例谈鲁迅小说专题教学[J].教育.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