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对废水处理“节能减耗、提标改造”的不断要求,新型脱氮工艺在实际应用上的推进显得十分必要,其中,以厌氧氨氧化为主的一系列高效低耗组合脱氮工艺备受关注,但目前该技术尚未成熟,限制其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一前置部分亚硝化反应难以在环境温度下长期维持一定的出水基质比,且调控手段缺乏灵活性和简易性;二厌氧氨氧化反应易受有机物胁迫且工艺组合难协调、总氮深度去除困难。因此,本研究从实时控制的角度实现联合工艺的运行,寻找整个工艺同步深度脱氮除碳的最佳工况,并对其微生物机理进行研究。从基于ABR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出发,以其中反硝化菌与厌氧氨氧化菌异位归趋机制为基础,于SBR内设置部分亚硝化,使出水达到后续反应所需的最佳基质比,并结合ABR不同隔室差异化生物相的特点,构建“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的联合工艺,实现同步脱氮除碳目标。(1)采用SBR反应器,建立了一套通过调节单因素(特定pH终值)控制曝气停止点的策略,在环境温度下实现了匹配厌氧氨氧化的稳定部分亚硝化。整个运行过程分为4个阶段,阶段Ⅰ启动亚硝化,阶段Ⅱ在稳定亚硝化的同时探索pH终值的设定规律,阶段Ⅲ、Ⅳ采用pH终值设定规律实现稳定部分亚硝化,通过跨越夏、冬、夏季(35→7→30℃)共198d的运行,考察SBR系统内有机物、氮素的转化规律,并分析温度对部分亚硝化反应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DO(0.20.4 mg·L-1)和MLSS为4000 mg·L-1的条件下,控制pH终值为7.717.99,使出水FA在0.52.0 mg·L-1左右,可稳定实现部分亚硝化期间的出水NO2--N/NH4+-N值在11.4之间,且出水亚硝积累率(NAR)维持在80%以上,有机物去除率在60%以上,同时,实现部分亚硝化后,比氨氧化速率(SAOR)、比亚硝态氮氧化速率(SNOR)和比COD去除速率分别稳定在0.074、0.005mgN·(mgMLSS)·d-1和0.076 mgCOD·(mgMLSS·d)-1。前置稳定的部分亚硝化反应,为后续匹配厌氧氨氧化提供了良好保证。(2)为确定由SBR-ABR组合的“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反应链实现深度脱氮除碳效果,设定三种不同的运行工况,工况Ⅰ将SBR出水(NO2--N/NH4+-N=11.32)直接接入单隔室ABR厌氧氨氧化系统,发现虽然实现了厌氧氨氧化反应的稳定运行,但联合工艺TN去除率低于80%,出水TN约20mg·L-1。为在ABR内增加反硝化功能,向反应器第三隔室添加反硝化污泥,于工况Ⅱ将SBR出水接入,发现耦合反应对TN去除率仍偏低,若实现深度脱氮需要在厌氧氨氧化后段补充碳源。故在工况Ⅲ调控SBR出水(NO2--N/NH4+-N=5)与回流总进水混合(NO2--N/NH4+-N=1.4;C/N=2.5)后接入单隔室ABR厌氧氨氧化反硝化系统,不仅实现了厌氧氨氧化段进水基质的良好配比,也为反硝化提供了良好的碳源,整个工艺出水COD为50 mg·L-1左右,TN达6 mg·L-1以下,TN去除率达95%。联合反应的稳定运行为SBR-ABR工艺深度脱氮除碳提供了基础。(3)采用高通量测序对SBR-ABR在不同环境及工况阶段下的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剖析。研究发现,SBR亚硝化系统内以变形菌门及拟杆菌门为优势,分别占21.4354.66%和5.1154.78%。值得一提的是,整个调控期间仅检测出1种氨氧化菌属(Nitrosomonas),不同温度水平下的相对丰度为1.0541.08%,波动较大,表明温度对Nitrosomonas属的影响较大。当环境温度由1015℃降至7℃时,该菌属丰度骤降至4.46%,且温度回升后丰度依旧处在较低水平(3.676.36%),说明温度对功能菌丰度产生了较大冲击,但SAOR平均保持在0.074 mgN·(mgMLSS·d)-1,NAR稳定在80%以上,表明该菌活性依旧很好。自亚硝化启动后,系统内未检测到硝化菌属,是长期实现稳定部分亚硝化的主要原因。ABR厌氧氨氧化反硝化耦合系统内以绿弯菌门、变形菌门及浮霉菌门为优势,所占比例分别为34.84%、12.67%和8.77%。其中,厌氧氨氧化菌所在的浮霉菌门以Candidatus Brocadia、Candidatus Kuenenia属(相对丰度为4.91%和2.64%)为主,与以Limnobateria属(相对丰度为4.78%)为主的反硝化菌共同完成系统脱氮,以Anaerolineaceae属(相对丰度为26.64%)为主的异养菌与反硝化菌共同完成系统除碳,相互协同。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张敏
导师: 沈耀良,陈重军
关键词: 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温度影响,控制策略,高通量测序
来源: 苏州科技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生物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苏州科技大学
分类号: X703;X172
总页数: 86
文件大小: 8590K
下载量: 337
相关论文文献
- [1].厌氧氨氧化——由发现到应用[J]. 国际学术动态 2016(04)
- [2].宛山荡农田土壤氮迁移过程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J]. 环境科学 2020(01)
- [3].包埋厌氧氨氧化菌的环境因子影响特性及群落结构分析[J]. 环境科学 2020(02)
- [4].厌氧氨氧化技术在废水脱氮领域的应用分析[J]. 产业科技创新 2019(34)
- [5].主流工艺厌氧氨氧化系统模式与工艺路线研究[J]. 水处理技术 2020(11)
- [6].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快速启动试验研究[J]. 广州化工 2018(22)
- [7].“一万年不久”——祝贵兵研究组在厌氧氨氧化菌的复苏方面取得进展[J].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9(02)
- [8].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应用研究进展[J]. 当代化工研究 2019(03)
- [9].厌氧氨氧化研究的分子生态学进展[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9(02)
- [10].厌氧氨氧化在废水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 中国给水排水 2019(06)
- [11].厌氧氨氧化工艺的机理及研究进展[J]. 建筑与预算 2019(05)
- [12].厌氧氨氧化菌的保藏与活性恢复研究进展[J]. 水处理技术 2019(07)
- [13].厌氧氨氧化工艺研究进展[J]. 科技经济导刊 2017(36)
- [14].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影响因素及应用进展[J]. 工业水处理 2018(02)
- [15].部分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影响因素及发展[J]. 广州化工 2018(03)
- [16].自然生态系统中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耦合反应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研究 2018(04)
- [17].稻田土壤厌氧氨氧化菌群落结构对长期不同施肥的响应[J]. 土壤学报 2018(03)
- [18].厌氧氨氧化技术简介[J]. 化工管理 2018(21)
- [19].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启动影响因素[J]. 供水技术 2018(04)
- [20].有机物对厌氧氨氧化菌活性影响研究进展[J]. 化学通报 2017(02)
- [21].厌氧氨氧化微生物学机制及其在污水脱氮工艺中的应用进展[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17(01)
- [22].厌氧氨氧化污水处理技术及实际应用[J]. 中国环保产业 2017(02)
- [23].厌氧氨氧化菌的种类、特性与检测[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7(02)
- [24].海洋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培养及其脱氮特性[J]. 环境科学 2017(06)
- [25].滇池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J]. 西南农业学报 2016(01)
- [26].牛粪堆肥中厌氧氨氧化菌分子生物学检测[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6(03)
- [27].同步半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一体式反应器的运行条件和微生物丰度研究[J]. 环境工程 2016(05)
- [28].厌氧氨氧化脱氮工艺研究进展[J].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6(03)
- [29].厌氧氨氧化技术的研究进展[J]. 辽宁化工 2014(12)
- [30].羟胺对厌氧氨氧化污泥群落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