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300251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传统铁路站房管线综合与基于BIM技术的铁路站房管线综合工作的流程及优缺点,分析BIM技术对于传统铁路站房管综设计工作带来的影响及变革,得出BIM技术对于铁路站房管线综合工作具有极大优势意义,可以更大程度地实现施工图深化设计,提高设计、施工阶段地效率,完整并准确解决管线碰撞问题,以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铁路站房BIM技术管线综合工作流程
1引言
现代化铁路站房建设涉及专业众多,包括建筑、结构、装修、供暖、通风、空调、给水排水、消防、电力、通信、信号、信息等,各专业管线总长度可达数万米,其中大量敷设于走廊、夹层等位置,在设计、施工过程中这些位置极易出现管线交叉重叠、与结构碰撞及吊顶空间不足等问题,因此采用BIM技术针对铁路站房进行管线综合工作,重新梳理管线路径,确定装修吊顶高度,结构预留管线沟槽洞口,在施工前预先将问题解决于设计阶段,对于提供现场施工效率,节约成本等具有积极意义。
2传统铁路站房管线综合设计
2.1设计方式
传统铁路站房管线综合设计首先是各专业设计师单独设计本专业施工图,然后牵头专业负责将全专业施工图汇总到同一建筑底图内,通过电话、网络或者会议等交流手段,使不同专业间的数据共享,全专业集中论深化设计方案,经调整的管综最终方案经复核、审核、审定、会签后,交付施工现场使用。
2.2工作流程
传统铁路站房管线综合工作流程图
2.3存在问题
(1)专业间沟通不畅
传统各设备专业分系统在建筑图纸上单独绘制,一方面会造成部分专业施工图管线位置标注不明确(管线贴梁底敷设等描述),有空间不唯一性的特点,无法准确指导施工;另一方面各专业间缺乏充分沟通协作,不同专业管线存在大量碰撞,甚至存在着专业内部之间的碰撞。
(2)人眼识别有局限性
铁路站房管线众多,传统管综是将各系统管线在二维平面中简单叠加,易造成管线大量遮挡覆盖,不能发现全部碰撞,需要施工现场解决,易造成返工,资金浪费等问题。
(3)管线标注混乱
二维管综图中存在大量管线标注,标注不清晰,并且只能标注管线尺寸标高信息,无法标注管线材料、连接方式等信息,需要查找材料表及设计说明书,表达不直观完整。
(4)管线无法联动修改
若管综图发现管线交叉、重叠等问题,需要单独修改连续几段管线,无法实现系统管线整体修改。
(5)次要管线细度不够
传统管线综合重点着眼于主管线调整方案,对于次要管线碰撞及连接方式考虑较少,仍然需要在施工现场协调解决,易造成施工进度缓慢、窝工等现象发生。
(6)校验能力不足
专业间提上下序资料的过程中如果产生遗漏(例如楼板开洞等问题),在传统二维管线综合工作过程中难以发现,无法对施工图纸起到全面检查校核的作用。
3基于BIM的铁路站房管线综合设计
利用BIM技术实现三维管线综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把各专业管线叠加在一起,而是站房内部多专业协同设计过程,在协同设计工作过程中需要制定一套完整详细的工作流程,进一步指导施工图深化工作。
3.1BIM建模工作流程
BIM建模工作流程图
3.2BIM模型管线综合设计流程
BIM模型管线综合设计流程图
3.3技术优势
(1)全专业协同工作
采用BIM技术,设备专业管线模型与建筑、结构专业模型协同设计,可以随时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发现碰撞点,快速加以调整解决,这是传统综合管线方法无法实现的。
(2)观察视角丰富
在模型中,可以对复杂部位采用剖面视图或局部三维模式观察,局部三维模式可以进行不同角度旋转浏览,更加直观的进行碰撞检查及调整,提高工作效率。图1为剖面视图,图2为局部三维模式。
(3)模型参数化
模型中所有构件均实现参数化,模型参数包含尺寸、位置、材料、所属工作集等信息,并可直接对其属性进行编辑。
(4)系统联动修改
同一系统的管线模型可实现属性信息的统一修改,例如修改一处管道标高,与之以弯头连接的同一标高其他管段会自动修改标高,方便快捷,符合设计逻辑。
(5)碰撞报告快捷生成
可由Naviswork软件自动生成碰撞报告,实现碰撞点的全面检查,相较于传统管通过人眼观察的方式,更加快捷有效地发现碰撞,并及时加以解决。
4.结语
基于BIM技术,可以同步实现全专业施工图深化设计,协同工作更加便利,避免了复杂的提交上下序资料流程,交付使用的管综设计成果(BIM模型及由其直接导出的管综图纸)更加直观,能够更细致完善地解决专业间碰撞问题,并且建立设备管线信息模型,为后续业主运营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完善基于BIM技术的铁路站房管线综合工作流程,对于优化施工图设计,提高现场施工效率,节约建设成本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彬.BIM技术在大型铁路站房综合管线中的实践应用分析[C].铁路暖通年会2014
[2]毛灵.BIM技术在铁路客运站房的运用实践.中国新技术新产品[J],2014,6,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