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而后知至议论文

格物而后知至议论文

问:格物致知议论文200字
  1. 答:如是像呆若木鸡似的去看任何一件事,我想成果并没有想象中完美,反而,你用大脑带着双手一起上场,用大脑想想,再用双手实践,可能获得的成果会更美好些。
    格物致知就是从探查物体而获得知识。但是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却并不太重视格物和致知。像国外那些人们,他们无论是什么事,都会格物,然而致知,他们的这种方法是完美的,脑力加手的劳动,从而使思考亦将是而变得简单。国外的那些人在小时候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用双手来实践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的意义并没有被那些爱动手的实践者所淹没,而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格物致知的意义就被淹没了。
    明朝的理论家――王阳明,空有一幅聪明的大脑,却没有爱动手实践的爱好,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又一次,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就决定要“格”院子的竹子,他就搬了一条板凳坐在院子里面,看着竹子硬想了七天,却并没有很好的答案,他并没有用自己的手去实践,只考自己的头脑去硬想,却什么也没有得到,最后因为头痛受不了,而失败。明显,他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这样的做法,显然在当时社会是很多人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想要观察竹子的结构或它的生长过程,就必须得用手去把叶子切下来,然后拿到显微镜下进一步观察,绝不是像王阳明那样坐在板凳上空想,袖手旁观是绝对得不到理想中的成果。
    实践不是毫不选择的测量,它需要事先的准备与计划。要有一个正确的目标,以作为整个实验的明确中心,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实验者的眼力、毅力和勇气。
    我们不能盲目的接受权威,我们要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力。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让人能大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目的,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格物致知的精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
  2. 答:格物致知
    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 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词 目 格物致知
    发 音 gé wù zhì zhī
    释 义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 处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 例 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
  3. 答: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作者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与现代学术的基础实地探察,即实验,恰恰是一致的。但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于是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是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
问:格物致知的理解和感悟
  1. 答:“找到万物和我的关系”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大学》告诉我们要修养品性,必先格物致知、意诚心正,即首先要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获得知识,然后要端正心思,真诚客观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才可至仁修身。
    格物指努力穷就实物之理,而致知则是达到完善的理解。,我们要不断学习,“即物而穷其理”,追求真理,从专心致志地认识世界,到经深入思考,了解、领悟世界,来达到致知的境界。苏格拉底曾言“知识即美德”。我们修身的第一阶段是格物致知。
问:学了格物致知,你有什么启示100字
  1. 答: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是儒家重要的获得真知的学习方法。不过个人认为,格物致知的最重要的还是体现在它的后一句话上,既是“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这里说的“知至”而不是“知之”,在我们自然的实践中,我们所获得的知识可能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知至”就是要得出正确的知识,而不是一知半解的,或错误的。
    如果,我们没做到“知至”,那样得出的错误理论,不但不会对我们自身有益,而且会对我们自身有害。
    比如:宋代的朱熹,所主张的尊天理而灭人性,就是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力量而得出的谬论,致使本来好好的儒学变成人阉割华夏人民血性,人性的手术刀,致使我国的自然科学一直停滞不前,导致近代中国的落后。
格物而后知至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