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规律论文-杨涛,叶秋生,顾勇攀,刘梦杰

吸附规律论文-杨涛,叶秋生,顾勇攀,刘梦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吸附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瓦斯吸附,多次充气,温度变化,吸附速率

吸附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杨涛,叶秋生,顾勇攀,刘梦杰[1](2019)在《煤样瓦斯多次充气吸附过程温度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地揭示煤体瓦斯吸附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设计完善了瓦斯吸附过程温度测试系统,利用该系统对瓦斯进行多次充气吸附平衡过程中的煤体温度变化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煤体瓦斯吸附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呈对数函数关系式。单次充气时,充气压力差越大,温度上升梯度越大;多次充气吸附时,温度变化不仅受到压力差的影响,还受吸附速率的影响。吸附过程温度变化与吸附速率变化一致,吸附速率越大,温度上升越快。该研究对于了解瓦斯与煤体之间作用机理以及对瓦斯突出预测预报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煤炭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刘鹏,赵阳升,冯子军[2](2019)在《孔隙压和吸附引起煤体变形规律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孔隙压力和吸附作用单独引起的煤体变形效应,利用固流耦合试验装置,在恒温恒压条件下测量不同孔隙气体(Ar、CO_2、CH_4)及孔隙压力条件引起煤体的轴向变形及侧向变形。研究发现:孔隙压力和吸附作用单独引起的轴向和侧向变形都随孔隙压的增大而增大,轴向应变大于侧向应变;孔隙气体引起的煤体有效应力系数α由孔隙压物理力学作用和吸附化学作用共同组成,可表示为α=α_1+α_2;有效应力系数α_1和α_2均遵循关于孔隙压力p和体积应力Θ的双线性规律;有效应力系数存在各向异性,垂直于层理方向的有效应力系数大于平行于层理方向的有效应力系数。(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10期)

张永利,马凯,马玉林[3](2019)在《功率红外作用下煤对CO_2吸附/解吸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煤层气储量丰富,但由于赋存条件差,储层特征表现为低压、低渗、低饱和度,煤层气解吸及运移困难,导致目前大多数煤层气井产量低,产量递减快。为了提高煤层气的开采效率,增加煤层气的产出量,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煤层气增产新技术——功率红外开采煤层气。采用自主研制的功率红外作用下煤层气等温吸附/解吸仿真试验仪进行实验,基于该装置对取自海州矿的煤样进行了恒定温度下不同红外功率、不同压力吸附/解吸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红外功率下,吸附量与解吸量关于压力值呈正相关,且最终趋于稳定;同一压力条件下,吸附量与解吸量随红外功率的增加逐渐减小;解吸作用较吸附作用有明显的滞后现象;吸附/解吸过程符合LangmuirⅠ型曲线模型。所得功率红外作用下煤层气的吸附/解吸规律可为功率红外开采煤层气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实验力学》期刊2019年05期)

姜丽,袁树杰[4](2019)在《生物型表面活性剂在煤表面润湿吸附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生物型表面活性剂溶液在煤表面的润湿吸附规律,选定茶皂素、蔗糖酯、无患子和脂肽这4种结构性能不同的生物型表面活性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4种溶液在煤表面接触角和表面张力进行测定,研究这4种生物型表面活性剂在煤表面的铺展系数、黏附功、黏附张力等润湿吸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脂肽的表面张力、接触角和黏附功均低于其他3种溶液,而其铺展系数高于其他3种溶液,说明脂肽在煤表面的润湿吸附性要强于茶皂素、蔗糖酯和无患子,但是黏附性则低于茶皂素、蔗糖酯和无患子。脂肽对煤体的润湿吸附性能优于另外3种生物型表面活性剂。(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解北京,王广宇,严正[5](2019)在《粉煤吸附甲烷温度变化规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粉煤在吸附甲烷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和机理,采用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焦耳-汤姆逊效应和吸附热效应原理,对比分析无粉煤纯甲烷压缩、膨胀及不同压力条件下粉煤吸附甲烷温度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用充气罐向无粉煤腔体内充甲烷时,由于甲烷焦耳-汤姆逊效应,腔体内气体温度在不同压力条件下迅速升高15℃;当腔体卸压时,甲烷温度下降6℃;粉煤吸附甲烷过程为放热过程,温度升高2~8℃,其温度变化的幅度与甲烷吸附平衡压力有关;粉煤吸附甲烷过程中,环境温度的变化是吸附反应放热和节流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对井下瓦斯动力灾害预测温度指标的选取依据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孙墨杰,艾玉鑫,王世杰,张庭,王久生[6](2019)在《MoS_2-PAN吸附膜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影响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聚丙烯腈(PAN)为基膜、硫化钼(MoS_2)为改性剂制备MoS_2-PAN有机-无机复合膜。利用PAN基膜对重金属离子进行选择性、PAN固含量以及温度因素进行吸附性能实验,并通过SEM、FTIR进行表征。在此条件下,通过添加MoS_2提高吸附膜材料对Cu~(2+)的吸附能力,分别改变MoS_2固含量、p H值、温度、反应时间得到最优吸附量,并通过动力学拟合曲线、等温吸附模型以及热力学模型确定反应机理,并通过解吸实验考察吸附膜解吸再生效应。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0℃,p H=6的条件下添加MoS_21wt%对Cu~(2+)吸附180 min吸附性能达到最优,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更符合该吸附过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更符合该吸附的动力学过程。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唐巨鹏,孙胜杰,包思远[7](2019)在《高岭石甲烷吸附规律的分子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岭石作为黏土矿物的主要吸附载体,其对甲烷吸附的贡献不可忽略。考虑高岭石独特的1∶1型双层晶体结构,建立高岭石双层吸附空间模型。采用巨正则系综下的蒙特卡洛方法研究甲烷分子与高岭石超晶胞的定位吸附模拟和高岭石对甲烷的等温吸附模拟,分析高岭石的晶体结构、温度和含水率对甲烷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岭石硅氧四面体层(硅氧烷化面)对甲烷的吸附作用强于铝氧八面体层(铝氧羟基化面),甲烷优先吸附于硅氧烷化面;吸附的甲烷分子呈聚集态分布于硅氧四面体六元环空穴上方位置,且以正叁角锥构型吸附最为稳定;在280~400 K温度下,高岭石吸附甲烷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类型,且属于物理吸附;甲烷吸附量和吸附热均随温度升高而呈线性降低,证实可以利用低温条件下的吸附量预测高温条件下的吸附量;高岭石吸水饱和前,水分子的存在不会改变高岭石对甲烷的吸附趋势和类型,仅降低甲烷吸附量,当含水率由0增至20.94%,甲烷吸附量下降35.06%。(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19年04期)

石磊,牛国平,马强,杨世极,李淑宏[8](2019)在《燃煤电厂烟气飞灰吸附氨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氨逃逸分析是火电厂脱硝系统常规试验项目之一,烟气经过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系统后,其中的飞灰会吸附一定量的逃逸氨,导致飞灰表面物理性质改变,进而引起燃煤锅炉尾部受热面腐蚀、堵塞,影响火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对某300 MW燃煤火电机组SCR脱硝系统前后4个不同位点飞灰进行取样,并对飞灰吸附的氨和酸性气体进行测量。结果表明:随着尾部烟道沿烟气流程烟气温度的降低,灰中吸附氨质量分数增加,除尘器中有一定的低温停留时间,灰中吸附氨质量分数增加明显;灰对叁氧化硫的吸附量较大,其变化趋势与烟气中叁氧化硫质量分数的变化趋势较为吻合,SCR脱硝系统后沿程灰吸附的氯化氢质量分数逐渐降低;灰表面对氨逃逸和酸性气体均有吸附作用,且这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其吸附质量分数均随温度降低而升高,进而引起尾部受热面腐蚀、堵塞。(本文来源于《热力发电》期刊2019年06期)

黄晟[9](2019)在《建筑废物-土壤体系中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和降雨冲刷迁移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典型有机农药及重金属/有机农药复合污染物在建筑废物表面的吸附作用机制。其中砖粉对各农药污染物的吸附量为0.02~0.2mg/g,平衡吸附时间约为45 min,吸附量与废物的比表面积和亲水性略呈负相关性。农药污染建筑废物对重金属的复合吸附过程较为复杂,其主要是由于有机絮状物与重金属的结合作用以及有机农药的包裹特征。相比于洁净废物,甲拌磷和二硫代磷酸二乙酯污染建筑废物对Zn的平衡吸附量从7.1mg/g大幅降至0.15 mg/g,而对Pb、Cr(Ⅲ)和Cd的吸附量先增加后降低。结合吸附特征,围绕建筑废物-土壤体系开展了25 mm/h的降雨模拟试验,农药污染废物累计洗脱量幂函数拟合较好,对于与农药接触时间为1d和7d的建筑废物试验批次,拟合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5和0.91,一级动力学平均耗散速率常数K_w表明,污染物在废物表面的停留时间与水流迁移相关性较小。(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王凤林,袁玉,张遂安,马东民,彭川[10](2019)在《不同含水及负压条件下煤层气等温吸附解吸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水分含量和负压对煤层气等温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采用大样量煤层气吸附/解吸仿真试验设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北部煤矿煤样进行煤层气常规等温吸附解吸过程和负压解吸过程的实验室模拟,通过将煤样进行处理得到干燥煤样、平衡水煤样、饱和水煤样3种不同含水饱和度煤样,分别对其进行等温吸附测试、常规等温解吸测试和负压解吸测试,得到了煤样在不同含水饱和度、不同负压条件下的压力与吸附量实测数据,并采用不同的吸附/解吸方程式进行拟合。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水分对等温吸附过程、解吸过程以及负压对解吸过程的影响,并从分子间作用力的角度解释了水分对等温吸附解吸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煤样解吸过程与吸附过程不可逆,存在解吸滞后;由于水分子与煤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甲烷分子与煤分子间的作用力,水分在与甲烷的竞争吸附中具有优势,煤样含水率越高,其吸附甲烷的能力越低;煤样含水率较低时,含水对煤岩降压解吸影响不明显;当煤样含水率高于某一值时,外来水分抑制煤层气降压解吸,分析认为这可能与煤样的物质组成和煤分子结构有关;由于水分对甲烷的置换解吸作用,若水力压裂过程中压裂液滤失严重,将降低煤层吸附气量,延长排水降压阶段,减少累计产气量,因此应严格控制压裂液滤失;负压解吸阶段,单位压降引起的解吸量更大,说明负压排采增产措施具有潜力。(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吸附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孔隙压力和吸附作用单独引起的煤体变形效应,利用固流耦合试验装置,在恒温恒压条件下测量不同孔隙气体(Ar、CO_2、CH_4)及孔隙压力条件引起煤体的轴向变形及侧向变形。研究发现:孔隙压力和吸附作用单独引起的轴向和侧向变形都随孔隙压的增大而增大,轴向应变大于侧向应变;孔隙气体引起的煤体有效应力系数α由孔隙压物理力学作用和吸附化学作用共同组成,可表示为α=α_1+α_2;有效应力系数α_1和α_2均遵循关于孔隙压力p和体积应力Θ的双线性规律;有效应力系数存在各向异性,垂直于层理方向的有效应力系数大于平行于层理方向的有效应力系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吸附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杨涛,叶秋生,顾勇攀,刘梦杰.煤样瓦斯多次充气吸附过程温度变化规律[J].煤炭工程.2019

[2].刘鹏,赵阳升,冯子军.孔隙压和吸附引起煤体变形规律的试验研究[J].煤矿安全.2019

[3].张永利,马凯,马玉林.功率红外作用下煤对CO_2吸附/解吸规律研究[J].实验力学.2019

[4].姜丽,袁树杰.生物型表面活性剂在煤表面润湿吸附规律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9

[5].解北京,王广宇,严正.粉煤吸附甲烷温度变化规律试验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9

[6].孙墨杰,艾玉鑫,王世杰,张庭,王久生.MoS_2-PAN吸附膜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影响规律[J].硅酸盐通报.2019

[7].唐巨鹏,孙胜杰,包思远.高岭石甲烷吸附规律的分子模拟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9

[8].石磊,牛国平,马强,杨世极,李淑宏.燃煤电厂烟气飞灰吸附氨变化规律[J].热力发电.2019

[9].黄晟.建筑废物-土壤体系中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和降雨冲刷迁移规律[J].净水技术.2019

[10].王凤林,袁玉,张遂安,马东民,彭川.不同含水及负压条件下煤层气等温吸附解吸规律[J].煤炭科学技术.2019

标签:;  ;  ;  ;  

吸附规律论文-杨涛,叶秋生,顾勇攀,刘梦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