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列宁强调党性原则,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不可讨论的真理,而是阐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与实践坚持——公开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捍卫自己的信仰。修正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恰恰相反,打着新科学发现旗号反对辩证唯物主义,企图借助新科学名词以掩盖自身唯心主义的实质,这在列宁看来是十分卑劣和懦弱的行为,承袭的是唯心主义的老路。哲学是有党性的,论争应当是基于客观内容的理性分析,态度明确、公开公正才是探讨真理的基础。
关键词:经验批判主义;修正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党性原则
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著于1908年,因为“我国的许多想当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家,在今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真正的讨伐。……主要是并且儿几乎完全是用来攻击辩证唯物主义的”[1],所以《唯批》加了一个副标题——“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而这样一种反动哲学即为“经验批判主义”,在俄国表现为“修正主义”。
一、修正主义——党性原则实践的异端
1.态度不明确
俄国修正主义者鼓吹恩格斯的辩证法是“神秘主义”、观点“已经陈旧了”,并将矛头直接指向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中的一位,列宁认为,这是极其危险的事情,实质上已是对马克思本人哲学的反动。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好几十次地把他们自己的哲学观点叫作辩证唯物主义。可是所有这些人……在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仇视上是联合一致的,却自命为哲学上的马克思主义者”,“可是到了要明白地决定他们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态度时,他们的一切勇气、对自己的信念的一切尊重,都一下子消失了”[1]。列宁痛恨地称其为“跪着的暴动”,这种憎恶不在于党派斗争,而在于修正主义的虚假与懦弱,这些人不敢直接反对马克思,只能从恩格斯入手。有时不敢明确反驳恩格斯,又从普列汉诺夫入手。这些人既想坚持党性,反对唯物主义,可是党性原则的实践方式又是错误的。
2.探讨真理的方式不客观
列宁明确指出,理论是可以探讨的,即使马克思主义存在着过时的东西,但这种探讨也应当建立在公开、率直、详细而明确的剖析之上,列宁称此为“探寻” ,如在《唯批》中引证了大量文献反驳修正主义,这才是真正的追求真理的过程。修正主义者却完全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进行实在分析,只是企图用一些名词、遁词来简单化地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修正主义用于间接反对恩格斯的,或者说用于直接反对唯物主义的普列汉诺夫的论据是“现代认识论”“最新的实证主义”“20世纪自然科学的哲学”,这些新学说都是经验批判主义学说,最有名的代表是马赫,因此,列宁将其等同于马赫主义。经验批判主义反对唯物主义的主要论点在“物质”概念上,如同历史中所有对唯物主义的反对一样,都是驳斥不可思维的和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由于唯物主义承认人的经验之外的物的存在,马赫主义者认为,唯物主义陷入了真正的神秘主义;修正主义者反对陷入“康德主义”的普列汉诺夫,因为其承认“自在之物”的存在,将世界“二重化”,宣传“二元主义”。 在马赫主义者看来,承认经验之外物的存在,即“拜物教”“形而上学”,终究是与科学相背离的,甚至认为唯物主义一直以来所宣传的思想与宗教并无差别。修正主义深受马赫主义的影响,企图以一种所谓的与形而上学相对的思想与方法来 “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实这种“修正”在列宁看来只是唯心主义对唯物主义驳难的新演绎[1]。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出现毒副反应,对照组胃肠道反应4例,血液毒性2例,肝肾功能受损4例,神经毒性3例,发生率为35.14%;观察组胃肠道反应2例,肝肾功能受损2例,神经毒性1例,发生率为14.71%;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98,P=0.030)。
二、经验批判主义——贝克莱唯心主义的翻版
1.贝克莱反对唯物主义的实质
列宁认为,自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的教授都在驳斥唯物主义,因为哲学是具有党性的;因此,对唯物主义的反对,即是唯心主义哲学或带有这一倾向的观点的表达,经验批判主义只是在重复着贝克莱的旧说。对贝克莱而言,存在着的东西就是被“心”感知到的观念的集合,用贝克莱的话说——“存在就是被感知”。英国经验论的先驱洛克也认为,经验是人类知识的唯一来源,事物是观念的结合,是作为主体的心灵对外在事物性质的把握。人虽然只能感知到经验,但洛克还是假设了“始基”的存在,即性质(观念)所赖以存在的基质。洛克不同于贝克莱,承认了物的客观性,没有陷入到主观唯心主义中去。
经验批判主义的另一著名代表阿万那留斯说“只有感觉才能被设想为存在的东西”,认为“存在的东西是赋有感觉的实体,实体消失……”。这是他的“费力最小原理”,亦即马赫的“思维经济原理”的利用,经验批判主义的核心论点正是不需要实体,只有感觉的实存。阿万那留斯对于客观实体的否定是建立在经验的无法验证性基础上,例如“运动引起感觉”这一观念,是无法验证的,只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习惯思维,人们的经验永远都是一个个感觉,无法将感觉与物体联系在一起。马赫主义者将感觉看作是人的意识的主体体现,是一种唯我主义。列宁认为,“马赫和阿万那留斯用‘要素’这个字眼,秘密地输入唯物主义,这个字眼仿佛可以使其学说摆脱主观唯心主义的片面性”。经验批判主义的新名词无不都与素朴的唯物主义思想有着相似性,企图以此混淆视听来达到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反动,因为自然科学与唯物主义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接近唯物主义的名词的可信性大大提升。
贾鹏飞想冲进门去,马上上来两个保安,保安问:怎么了?贾鹏飞说刚才你们老板带的是我的老婆!保安说,你是不是看错了?贾鹏飞大吼:绝对没有!
2.主观唯心主义的标志——“感觉”的第一性
(3)综上所述,GPR既可以保证原位探测的测量精度,又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较大研究范围内的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信息,可以很好地为更多尺度的土壤水分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关于张氏兄弟行状,《旧唐书》本纪第十《肃宗本纪》中也有记载:“己丑,贼将伪范阳节度使史思明以其兵众八万之籍,与伪河东节度使高秀岩并表送降。庚午,制:人臣之节,有死无二;为国之体,叛而必诛……达奚珣等一十八人,并宜处斩;陈希烈等七人,并赐自尽;前大理卿张均特宜免死,配流合浦郡。”①〔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0页。《旧唐书》记载,张均是发配合浦郡,此处与《张说传》附载前后一致,事件脉络清晰,并无抵牾之处,不应该有歧义。而张垍死的方式不同,本传说死于贼中,而《肃宗本纪》以为赐死。据同书《刑法志》,张垍在被赐死的陈希烈等七人之列。张垍被赐自尽,《旧唐书》本传不确。
3.经验批判主义的“一元论”
列宁看不惯马赫主义的地方不在于党派斗争,而是其欺骗性和陈词滥调式的幌子,因为贝克莱对唯物主义已经做了经验上的批判,经验批判主义无非是在重复着旧的内容,却标榜着新的科学发现。经验批判主义打着“实在主义”旗号反对辩证唯物主义,而“实在主义”与人们习惯性地承认外在世界的实在性是多么近似而容易误导众人。在马赫主义看来,承认物的客观实在性是多余的、形而上学的,即使是唯物主义,还是认同感觉的客观性,因此,从“思维经济原理”(类似唯名论“奥卡姆的剃刀”,不需要名称背后的实体)看来,假定物体的客观实在性乃是不必要的和教条的。马赫企图通过感觉,从“心理的要素”来建设“物理的要素”, 希望利用“要素说”调和唯物与唯心,达成对唯物与唯心的超越,这一做法的前提始终是唯心的,列宁称之为“纯粹字面上的建设”,陷入了庸俗、妥协、不彻底的理论学说上去,因为其利用了庸俗的唯物主义思想。
列宁认为,经验批判主义无非是对英国经验主义和康德学说的再一次强调。经验批判主义强调超出了感觉和经验之外的是人无法认识的,因此“物质”的概念在其看来是形而上学式的假定,如同康德的“物自体”一样;虽然康德将“物自体”放在了理性之外,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概念体系,将科学与形而上学分离开来,但康德还是招致了“不可知论” “二元世界”等诸多讨伐,因为经验批判主义者认为这些都是形而上学的藩篱,都是应当被抛弃的。马赫认为,“物或物体是感觉的复合”,反对“感觉是物或物体的反映”,直接同辩证唯物主义对立。感觉在马赫看来是真实存在,并企图以感觉的客观性代替唯心主义,并以人对感觉的确定性达到对唯物主义的超越,因为人本能上倾向于承认外间世界的客观存在。列宁说:“马赫的把物当成感觉的复合的学说,乃是主观唯心主义,贝克莱主义的简单的反芻。”[1]如果事物是感觉的复合或结合,那么只能得出除自己之外,无其他人的存在,列宁将其称作“最纯粹的唯我主义”。马赫感觉的复合乃是德国费希特式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延续,是”自我“创造”非我“到”超我“的设定。马赫主义反对唯物主义的主要原因就是物质抽象,在马赫主义者看来失去了感性内容的东西是无法被认知的,人所能够了解到的只是感觉与经验而已。
贝克莱认为,事物的存在是因为“我”对它的感知,如果没有这个“我”的感知,事物可以说是不存在的。问题在于,他人是否不存在,如果我没有感知到他们?是不是只有我一个“心灵”的存在?显然贝克莱是否认的,因为贝克莱不是无神论者,也不是“唯我论”者,更不是虚无论者,他说有一个更高心灵的存在,他在感知着所有,我的心灵是由更高的心灵唤起的,这个世界的存在是因我有这个“更高的心灵的感知”,所以我的许多观念不只是我的直接感知,还有这样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赐予。贝克莱规定了这样一个更高主体,是为了确立上帝的存在,如果“存在即是被感知”, 而上帝超出了人的经验之外,那么上帝的存在是要受质疑的。贝克莱反对唯物主义就在于唯物论的“自在之物”的存在,认为这是一种形而上学式的无神论,是对宗教的亵渎。列宁认为,贝克莱对唯物主义的反对是公开与直接的,是党性原则的斗争,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在《唯批》中,列宁用了大量篇幅来分析贝克莱的唯心主义思想,正是对其坚持的真理探讨方式和党性原则的有力实践。经验批判主义的辩难却不是通过对理论进行详细真实地剖析,而是隐秘地输入新名词、新概念,企图用符合大众日常感知的概念来进行本该是系统性的、理论性的论争。列宁认为,第一,没能坚持党性原则,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二,没有对论敌的理论进行最为详尽的分析和批判,这将使关于真理的论争变得模糊不清。
三、哲学的党性
1.哲学的党性
马克思早在1843年给费尔巴哈的信中就对谢林的企图包罗和超越以往一切哲学派别的做法提出反对,认为其是空虚的吹牛家[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将其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对立起来,轻蔑地抛开孔德的实证主义。马克思始终坚持唯物主义,批判一切暧昧、一切混乱、一切对唯心主义的偏向[1]。资本主义哲学教授认为,马克思的缺点就在于其“狭隘性”和“片面性”,而列宁则认为恰是哲学上的这样一种党性原则,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共产主义运动,亦是这样一种党性使一切混乱及假学说得以澄清。列宁始终认为,哲学作为一门探寻着的理论,这样一重意义更为重要;而对任何理论或派别的坚持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却最反对混淆视听的怯懦投机者。
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哲学的党性,因为哲学应是作为改造世界的工具,而不仅仅是解释世界。哲学史上对世界的不同解释可使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但目的却在如何改变其。之所以党性原则如此的重要,之所以恩格斯坚决同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或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的宽容主义斗争,都是源于对真理的信仰。列宁在谈论党性原则时,首先将其同宗教联系在一起,因为宗教作为一种信仰是具有绝对排他性的。宗教的排他性与唯物主义的党性区别不大,不同恰在于对世界认识的前提,表现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根本差异。向唯心主义的妥协就是对唯物主义的背弃,是对人民群众的背离。
马克思将人类历史看成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不同的阶级有根本不同的利益,这造成的是思想与理论的根本对立。哲学作为时代精神与意识形态,最为根本地表现着阶级斗争。唯物主义强调的是历史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强调的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而唯心主义将历史看成是思想性的;唯物主义强调的是劳动(实践)的重要性,而唯心主义看重的是心灵的力量(理性能力);这些都形成了唯物与唯心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经验批判主义无论多么努力地想要调和唯物与唯心,无论引入多少理论来说明世界的一元性,但由于其前提是唯心的,则其理论必然是对唯物主义的反动,必然涉及党性斗争。在列宁看来,哲学要不是唯物的,要不就是唯心的,根本没有什么中间党派或无党派的理论;首先,阶级是存在的,其次,所谓的中间派或无党派都是虚伪和懦弱的,或者说是投机分子,因为他们不代表任何阶级的利益,最终要不回到唯物,要不随从唯心。马克思说,哲学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以往的哲学体系都是在以理论解释着世界,而唯物主义恰在于党派斗争,以无产阶级政党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结语
列宁认为,物质与意识是现实存在的两种不同的东西,人们无法回避这个现实问题,只要涉及到心、物,必然形成不同的哲学党派,而唯物与唯心斗争在哲学史上是清晰明了的。马赫主义对唯物与唯心的超越的企图,完全只是新术语、新定义、繁琐哲学的谬论、词句的诡计下的混淆视听和对哲学基本倾向的忽略。恩格斯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二分化的理论恰当性不是体现在唯物主义的终极性上,而在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前提和其辩证方法上。恩格斯始终致力于同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斗争,这是哲学的党性,也是理论的实践斗争,涉及的是事实和历史的真理。资产阶级的哲学企图消灭共产主义的指导思想,这也是列宁写作此文的根本目的——保卫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渗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受到严重冲击,尤其是那样一种欺骗式攻击,即马赫主义与俄国的修正主义。列宁一再强调的党性原则正是对反动势力的揭露与抗争,抗争不是出于专制主义思想,而是由于修正主义更涉及到党的内部斗争,党内思想的不统一能轻而易举地摧毁整个共产主义运动。列宁认为,修正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的颠覆,修正主义的虚假与懦弱昭然若揭,捍卫马克思主义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On Lenin’s Practice on Party Spirit Principles in Materialism and Empirical Criticism
Zuo Shaohua
(Party School of Hefei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Hefei 230031, China)
Abstract: Lenin emphasizes party spirit principles. He holds that Marxism is not an undiscussable truth, but clarifies the adherence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arxist political parties—publicly expressing their views and defending their beliefs. Correctionism and empirical criticism are just opposite to party spirit principle, because they oppos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with the disguise of the new scientific discovery banner and attempt to cover up the essence of their idealism with the help of new scientific terms, which is a very despicable and cowardly act in Lenin’s view, because they follow the old road of idealism. The Philosophy is party-oriented, and the controversy should take ration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objective content,because clear attitude, openness and justice are the basis for exploring truth.
Key words: empirical criticism; revisionism; materialism; idealism; party spirit 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A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499(2019)08-0029-02
doi:10.3969/j.issn.1674-9499.2019.08.011
收稿日期:2019-06-24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政治生态视域下基层党的组织生活标准化建设”(2017CX004)
作者简介:左少华(1990—),男,安徽蚌埠人,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慧慧]
标签:唯物主义论文; 列宁论文; 贝克论文; 党性论文; 马赫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列宁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列宁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列宁著作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黑河学院学报》2019年第8期论文; 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政治生态视域下基层党的组织生活标准化建设”(2017CX004)论文;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