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吖啶酮论文_刘子洋,董春艳,李祥金,李晓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喹吖啶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材料,复合材料,电流,聚集体,二氧化,太阳能电池,纳米管。

喹吖啶酮论文文献综述

刘子洋,董春艳,李祥金,李晓兰[1](2019)在《喹吖啶酮有机颜料中间体的制备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喹吖啶酮类颜料是目前汽车涂料上最常用的一种有机颜料,也大量应用在塑料、油墨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一种颜料,因此对于喹吖啶酮类有机颜料中间体的制备就综合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考虑。文章将针对喹吖啶酮类有机颜料中间体的制备方式,以及其制备前景的概述,使有喹吖啶酮类有机颜料中间体的制备更加具有效率。(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33期)

杜婷婷[2](2017)在《纳米二氧化钛及其喹吖啶酮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钛具有特殊的半导体性质,应用广泛。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纳米二氧化钛材料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前途的光催化剂。为了克服二氧化钛本身存在的一些不足,研究者们探索了多种方法以进一步改善其光催化性能,如改变二氧化钛形貌及对二氧化钛进行掺杂等。目前的研究表明,二氧化钛纳米管相对于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及其他形貌的二氧化钛纳米材料来说,光催化性能更好。本文以二氧化钛纳米粒子为原料,合成了二氧化钛纳米管(TiNT)和具有层次结构的花型二氧化钛材料(HFT),并用喹吖啶酮这种具有高稳定性及优良光敏特性的颜料对TiNT改性,合成了喹吖啶酮@TiNT复合材料(QATi)。主要工作如下:(1)以锐钛型二氧化钛纳米粒子(TiNP)为原料,在强碱溶液中,通过水热法合成了HFT材料,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红外转换仪(FITR),热重分析仪(TG)等仪器对该材料进行了表征,探究了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和紫外光下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该样品是以一维纳米片为花瓣而形成的多层花状结构,显示出部分斜方晶Na_2Ti_3O_7晶型。在30分钟内,30 mg的花状材料对100 ml 20 mg/L的亚甲基蓝溶液的吸附率为85%;在90分钟时,降解率为99%。(2)以TiNP为原料,在强碱溶液中,用水热法合成了TiNT,采用多种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并探究了该纳米管对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能力。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材料为相互缠绕的纳米管,具有氢化钛酸盐的单斜晶体结构。在紫外光的照射下,TiNT对亚甲基蓝溶液的光催化性活性很高,在110分钟时,光降解率达到了99%,循环使用的效果也很理想。(3)在合成TiNT的基础上,我们利用水热法一步合成了喹吖啶酮@TiNT复合材料(QATi),并对样品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紫外及可见光光催化性能,探讨了合成条件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QA的加入没有改变纳米管的形貌及晶体结构,但由于QA和TiNT之间的协同效应及体系中存在的氢键网络结构,QATi复合材料的光吸收和光生电荷的转移及分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显示出优异的光降解活性:紫外光照射下,80分钟内亚甲基蓝的降解率达到99.9%;可见光照射下,120分钟内亚甲基蓝的降解率达96.3%,且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7-06-01)

陈卫平[3](2016)在《二氰乙烯基取代吖啶酮与喹吖啶酮光电功能分子》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有机太阳能电池(OPVs)、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s)、传感、离子检测等领域都具有重要应用,设计合成新型π共轭体系并研究其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至关重要。喹吖啶酮(QA)衍生物含有刚性的共轭平面,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发光性能,很早就被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领域。我们研究组研究了一系列烷基取代喹吖啶酮衍生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质。对其多晶相、自组装、电致发光与光伏性能开展研究,得到了一批性能优异的光电材料,深并入理解了分子结构、分子间作用与材料性能的关系。吖啶酮具有与喹吖啶酮类似的电子结构。本文中,我们以吖啶酮和喹吖啶酮为核进行分子拓展,设计合成了四种不同的p共轭体系。1、第二章,我们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烷基链和取代基的二氰乙烯基取代吖啶酮(DCNAC)衍生物DCNAC-Cn(n=1,4,6)和DPA-DCNAC-C4,研究了二氰乙烯基在羰基位置的取代对分子发光性质的影响。单晶X衍射分析和理论计算表明DCNAC的扭曲的分子骨架具有一定的柔性,分子在扭曲和平面构型之间的翻转运动具有很小的势垒,导致激发态容易通过非辐射跃迁失活,因此它们在溶液和无定形固体中具有很低的荧光量子效率和很短的荧光寿命。另一方面,氰基的存在使分子容易形成连续的分子间氢键,从而抑制了DCNAC骨架的翻转运动,导致了它们的结晶诱导发光(CIE)现象。DCNAC-Cn(n=1,4,6)在溶液中具有相似的光物理性质,但是在晶体中分子不同的堆积方式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光性质;含有二苯胺的DPA-DCNAC-C4分子激发态具有分子内电荷转移特性,晶体具有高效率的近红外发射(707 nm,ΦF=0.16)。这类化合物的结晶固体通过机械力刺激可以转换为无定形态,通过热退火或有机溶剂蒸汽处理可逆地恢复结晶态。因此,通过分子结构和超分子结构的调控,实现了多种发光颜色的刺激响应荧光开关。2、第叁章,我们合成了烷基末端带有吡啶离子基团、以二氰乙烯基取代喹吖啶酮(DCNQA)为核的醇溶性分子DCNQA-Py Br和以QA为核的醇溶性分子QA-Py Br。将DCNQA-Py Br或QA-Py Br作为阴极界面修饰层应用于PCDTBT:PC71BM器件,器件的开路电压(Voc)、短路电流(Jsc)和填充因子(FF)都明显提升,PCE由5.13%分别提高至6.96%和6.70%。对比发现,DCNQA-Py Br相对于QA-Py Br具有更好的电子传输能力和高的电导率,当DCNQA-Py Br修饰层厚度达到40 nm时,器件的PCE仍然达到5.8%,这一优异的性质有利于DCNQA-Py Br实际应用于大面积印刷光伏器件。同时,使用DCNQA-Py Br阴极界面修饰层的P3HT:PC61BM和PTB7:PC71BM器件PCE分别达到了3.9%和8.2%以上,说明DCNQA-Py Br能够普遍适用于各种活性层的光伏器件。3、第四章,我们合成了以二氰乙烯基取代喹吖啶酮(DCNQA)为核,外围含有苯并噻二唑和噻吩的DCNQA衍生物DCNQA-BT-Tn(n=1,2,3)。DCNQA-BT-Tn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区域都具有较强的吸收。DCNQA-BT-Tn的HOMO能级随着噻吩个数的增加略有升高,但是它们的LUMO能级均位于-3.70 e V左右,适合作为受体材料应用于OPVs器件中。基于P3HT:DCNQA-BT-T1的体异质结光伏器件在100 m W cm-2 AM 1.5G光照下光电转换效率(PCE)达到0.74%。得益于DCNQA-BT-T1较宽的光吸收范围,以P3HT为给体,DCNQA-BT-T1为受体的光伏器件太阳光谱响应范围达到750 nm,与经典P3HT:PCBM器件相比,在近红外区的光响应显着增强。4、第五章,我们通过Fe Cl3氧化扣环反应和Knoevenagel缩合反应对QA和DCNQA骨架进行拓展,合成了含有11个稠环的大π共轭分子TTQA和DCNTTQA,并系统研究了TTQA和DCNTTQA分子的能级结构、发光性质和载流子传输性质。TTQA虽然外围含有多个烷基链,但是其平面分子构型使分子间产生强的π-π作用,导致其溶解性较差,DCNTTQA扭曲的分子构型减弱了分子间π-π作用,因此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同时,二氰乙烯基的拉电子作用使DCNTTQA具有更低的HOMO和LUMO能级和更低的带隙,吸收峰红移至近红外区域。DCNTTQA具有典型的p型传输特性,基于DCNTTQA的溶液加工OFETs器件空穴迁移率达到0.217 cm2 V-1s-1但电子迁移率仅为3.91×10-5 cm2 V-1 s-1。综上所述,我们合成了一类基于DCNQA的刺激荧光响应分子,深入研究了其结晶诱导发光和荧光开关的机理,堆积方式对晶体发光性质的影响;合成了叁个系列的以DCNQA为核心的光电功能分子,并研究了它们在OPVs和OFETs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于瑞[4](2015)在《基于吖啶酮、喹吖啶酮的功能有机小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具有平面刚性结构、含有共轭大π键的吖啶酮和喹吖啶酮作为主体,对其进行功能化修饰,设计合成了具有刺激响应功能的分子,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工作中设计合成了以吖啶酮为主体的双螺吡喃开关分子,研究了其光致变色性能和相应的光谱行为。在具有荧光特性的吖啶酮主体结构上连接两个具有光致变色性能的螺吡喃结构,目标分子因此具有荧光特性和光致变色性能;连接有两个螺吡喃结构,因此我们进一步尝试通过改变光源调控双开关分子开环过程;并且通过理论计算模拟分析该双开关分子的关环形式所经历的光致变色过程。第二部分中以基于聚集解聚过程检测氟离子为导向设计合成了以硅醚修饰的喹吖啶酮衍生物。通过简单的硅醚修饰减小了喹吖啶酮分子间π-π作用和氢键作用,增加了喹吖啶酮衍生物的溶解性,解决了喹吖啶酮应用方面的限制问题。之后我们对喹吖啶酮衍生物的聚集体形式及其独特的光谱性质进行了基础的研究工作;在氟离子检测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在该喹吖啶酮衍生物的四氢呋喃溶液中,加入氟离子首先能够诱导其聚集形式发生改变,继而能够引发特异性化学键断裂反应,由此产生溶液颜色和光谱行为的改变,从而实现对氟离子特异性检测分析。(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6-01)

谭意[5](2015)在《蜂窝状纳米聚苯胺/喹吖啶酮复合材料的合成及电流变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流变液,是一种流变行为可以通过外加电场控制的智能流体材料,在机械、航空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工程应用前景。本文简单概述了电流变液的组成、类别、特性和历史起源,对电流变效应的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发展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论文合成了蜂窝状的纳米聚苯胺/喹吖啶酮复合型材料,研究了其硅油悬浮体系在电场下的电流变性能。主要内容如下:基于核壳结构电流变复合材料可以调节材料电流变性能的理念,论文采用直接聚合法制备出了纳米级别的蜂窝状核-壳包覆型聚苯胺/喹吖啶酮,对复合粒子的化学结构、形态和热稳定性做了全面的测试和表征,研究了聚苯胺/喹吖啶酮复合粒子硅油悬浮体系的流变性能,探索了影响该材料电流变效应的几点因素。结果表明:(1)实验合成的聚苯胺/喹吖啶酮复合粒子是一种以喹吖啶酮为核、聚苯胺为壳的核-壳型纳米粒子,其平均粒径小于500 nm;表面苯胺包覆层呈蜂窝状形貌,厚度约50 nm。(2)合成的蜂窝状纳米聚苯胺/喹吖啶酮复合粒子的硅油悬浮体系具有明显的电流变效应,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体系的应力和粘度都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大,有明显的电致增稠和剪切变稀现象。(3)采用Bingham模型和CCJ模型对聚苯胺/喹吖啶酮复合粒子的硅油悬浮体系的流变曲线进行拟合,得到较好的效果,拟合得到的屈服应力(τ)与电场强度(E)的关系均符合公式τy∝E2。(4)测试了体系的粘塑性能,发现随着复合粒子浓度的升高或外界电场的增强,体系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也会增大,且二者间的差值也越来越大,说明体系内极化程度和极化速率都会随浓度升高或电场增强而有所提升。(5)探讨了粒子浓度及操作温度对聚苯胺/喹吖啶酮复合粒子硅油悬浮体系的电流变效应的影响,发现在5 wt.%~30 wt.%浓度域和10 oC~100 oC温度域内,体系的电流变效应随着浓度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5-04-01)

潘逍宇,钟海,卢志强,陆琳玲[6](2015)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喹吖啶酮类颜料中间体中铁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喹吖啶酮类颜料中间体中的铁含量。样品采用干法灰化消解收集中间体中的铁元素,通过标准曲线法测定其含量。结果表明,该法稳定可靠,可以在企业间应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化工》期刊2015年02期)

蔡小飞,王利民,王峰,黄卓,王桂峰[7](2013)在《喹吖啶酮类颜料及其功能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要介绍了喹吖啶酮颜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生产工艺及目前的研究热点。认为把已有的颜料应用于高新领域是拓宽颜料应用范围的最佳选择。(本文来源于《染料与染色》期刊2013年03期)

王晨光[8](2013)在《基于喹吖啶酮的拓展π-共轭光电功能分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有机合成以及半导体理论的发展,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取得了很大进步,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s)以及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等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与传统的无机材料相比,有机分子具有结构易于修饰、性能易于调控、提纯加工简单、特别是可制成柔性器件等优点。而有机光电器件性能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体系的拓展。因此,设计合成新型有机光电材料,并研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很有必要。喹吖啶酮(QA)具有大的共轭体系,良好的光热稳定性以及优异的半导体特性。我们以QA为核,进一步拓展其共轭体系,设计合成了四个系列光电功能分子,并系统研究了其结构与性质的关系。1、第二章,我们将具有良好空穴传输性能的咔唑树枝引入到QA核上,合成了1–3代哑铃型发光树枝状分子Cn-QA和Tn-QA(n=1–3)。系统的研究了它们的1HNMR、电化学、光物理、成膜性以及固态堆积结构,探讨了这些树枝状大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了咔唑树枝的吸电子诱导效应以及有限的共轭效应。与母体分子DBQA相比,由于咔唑树枝的取代,使得树枝状分子的HOMO能级升高,而LUMO能级降低。树枝状分子的吸收和发射光谱较DBQA有明显的红移,然而高代数树枝状分子的光谱较低代数又呈现一定的蓝移。树枝状分子的薄膜和固体粉末的聚集状态可以通过咔唑树枝以及外围叔丁基进行有效调控。另外,树枝状分子C2-QA和C3-QA显示出压致变色现象,我们对其机理进行了一定的讨论。2、第叁章,我们通过叁步经典反应将螺旋桨状的五苯基苯基(PP)方便快捷地引入到QA核上,得到BPP-QA。浓度依赖的1H NMR和光物理性质表明,PP基团可以有效抑制QA核的聚集。与母体分子C8-QA相比,BPP-QA的薄膜荧光量子效率显着增强。电化学和理论计算表明,PP基团的引入几乎不影响QA核的电子结构,使得BPP-QA仍然具有QA核的优良特性。我们进一步制备了基于BPP-QA的掺杂OLEDs器件,显示出很好的性能。3、第四章,我们系统研究了具有九个环的吲哚并喹吖啶酮衍生物IDQA的结构与性质,并与其母体分子C8-QA进行了对比。浓度依赖的1H NMR表明由于具有大的π-体系,IDQA分子在溶液中呈现出很强的聚集特性。具有以及没有π π作用的IDQA的两种晶相分别呈现红光发射以及不发光。通过再沉淀法制备的IDQA一维微米材料显示出堆积依赖的发光特性。系统研究了IDQA的光物理、热学和电化学性质。九环刚性平面骨架使得IDQA具有高的稀溶液发光效率(0.91),良好的热学和电化学稳定性。另外,通过空间电荷限制电流法(SCLC)测得IDQA的空穴迁移率高达0.047cm~2V~(-1)s~(-1)。4、第五章,我们通过重复的碘代和Suzuki偶联反应,以及一步Knoevenagel缩合,得到规整的首尾相连齐聚(3-己基噻吩)功能化的二腈乙烯基取代喹吖啶酮衍生物DCN-Tn-QA(n=1–3)。系统的研究了它们的光物理和电化学性质,并进行了DFT计算。DCN-Tn-QA(n=1–3)具有较强的可见光吸收,合适的LUMO能级(约4.0eV)以及良好成膜性,适合作为OSCs的受体材料。基于P3HT: DCN-T2-QA混合薄膜的体异质结(BHJ)电池的PCE达到0.51%(100mW cm~(-2),AM1.5G)。与经典P3HT: PCBM光伏器件相比,P3HT: DCN-T2-QA器件的太阳光谱响应范围红移了约100nm,达到750nm。总体上,我们设计合成了四个系列基于QA的拓展共轭体系,系统的研究了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发新型QA光电材料提供了依据。同时,得到了一些性能优良的材料,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5-01)

王东[9](2013)在《烷基链取代2,9-二卤代喹吖啶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发光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喹吖啶酮(quinacridone,QA)自1958年被合成之后,在染料、颜料、印刷和塑料着色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其刚性平面骨架能够形成连续的分子内氢键,具有附着力强,光热稳定性好,并且色彩从橙色到紫色可调的特点。另外,QA核大的π共轭体系使其较广的应用在分子组装、化学传感、特别是有机光电领域。人们很早就将喹吖啶酮及其衍生物作为掺杂发光材料应用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1997年C. W. Tang制备了[ITOCuPcNPBAlq3:QAAlq3Mg:Li]的叁层器件,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光性能。在之后的发展中,人们通过对喹吖啶酮的修饰和器件结构的改良,得到了高性能的基于喹吖啶酮衍生物的电致发光器件。本文中,为了进一步探讨分子结构对发光,特别是对器件性能的影响,我们合成了一系列卤代喹吖啶酮衍生物,系统研究了其光物理性质,并制备了电致发光器件。在第二章中合成了十种喹吖啶酮衍生物,在喹吖啶酮2,9位引入不同的卤素原子F、Cl和Br,并在N位引入不同长度的烷基链。通过核磁、质谱、元素分析等手段对所合成化合物进行了表征。采用溶剂扩散法,得到了C6-DClQA、 C8-DClQA晶体。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它们均存在连续的分子间-作用。将这十种化合物在稀溶液中的光物理性质进行了测试与表征。对化合物在溶液中对浓度的依赖性进行了讨论。同时还将十种卤代喹吖啶酮衍生物以不同浓度(0.5%,1%,2%)掺杂于Alq3中制备成薄膜,对其荧光光谱和量子效率进行了测试,并对其结果进行了讨论。在第叁章中,我们根据第二章所得数据选取了Cn-DFQA(n=4,6,8,10)、Cn-DClQA(n=4,6,8)作为掺杂发光材料,制备了不同浓度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器件都有较高的亮度(超过30000cd/m~2),较低的开启电压(2.8V左右)。对比不同长度烷基链取代卤代喹吖啶酮衍生物掺杂的器件发现,引入较长的烷基链能够有效提高器件性能。Cn-DFQA中0.5%C8-DFQA的器件显示出了最好的性能最大电流效率高达12cd/A,最大功率效率达到11.1lm/W。0.5%C8-DClQA的器件显示出了最好的性能,最大电流效率高达9.8cd/A,最大功率效率达到7.2lm/W。综上所述,通过引入不同的卤素和烷基链,得到了一系列喹吖啶酮衍生物,并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结构与性能的表征,讨论了取代基对光物理性质,尤其是对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卤代喹吖啶酮衍生物是一类很有潜力的掺杂电致发光材料。(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4-01)

高学喜,王文军,刘云龙,徐建华[10](2012)在《两种烷基取代喹吖啶酮衍生物LB膜的荧光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两种烷基取代喹吖啶酮衍生物C6DHQA和C16DMQA的X型Langmuir-Blodgett(LB)膜,采用紫外-可见吸收、稳态荧光和时间分辨荧光的方法研究其溶液及LB的光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C16DMQA比C6DHQA的吸收谱整体红移,说明烷基链加长减小了分子的能级间隔;两者LB膜的吸收谱较溶液整体红移,说明在LB膜中形成了"J-聚集体"。两种材料的溶液及LB膜都有较强的荧光发射,溶液的荧光谱与吸收谱有很好的镜像对称关系,形成LB膜后,镜像对称关系被打破,两者第叁个荧光峰相对强度差别很大。C6DHQA溶液中的荧光寿命为21ns左右,C16DMQA溶液中的荧光寿命为22ns左右,形成LB膜后,荧光寿命明显较少,两者第叁个荧光峰对应的荧光寿命差别较大。其原因应归于C16DMQA分子在基板上的排列更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强,从而对能级结构的影响更大。(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喹吖啶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氧化钛具有特殊的半导体性质,应用广泛。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纳米二氧化钛材料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前途的光催化剂。为了克服二氧化钛本身存在的一些不足,研究者们探索了多种方法以进一步改善其光催化性能,如改变二氧化钛形貌及对二氧化钛进行掺杂等。目前的研究表明,二氧化钛纳米管相对于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及其他形貌的二氧化钛纳米材料来说,光催化性能更好。本文以二氧化钛纳米粒子为原料,合成了二氧化钛纳米管(TiNT)和具有层次结构的花型二氧化钛材料(HFT),并用喹吖啶酮这种具有高稳定性及优良光敏特性的颜料对TiNT改性,合成了喹吖啶酮@TiNT复合材料(QATi)。主要工作如下:(1)以锐钛型二氧化钛纳米粒子(TiNP)为原料,在强碱溶液中,通过水热法合成了HFT材料,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红外转换仪(FITR),热重分析仪(TG)等仪器对该材料进行了表征,探究了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和紫外光下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该样品是以一维纳米片为花瓣而形成的多层花状结构,显示出部分斜方晶Na_2Ti_3O_7晶型。在30分钟内,30 mg的花状材料对100 ml 20 mg/L的亚甲基蓝溶液的吸附率为85%;在90分钟时,降解率为99%。(2)以TiNP为原料,在强碱溶液中,用水热法合成了TiNT,采用多种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并探究了该纳米管对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能力。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材料为相互缠绕的纳米管,具有氢化钛酸盐的单斜晶体结构。在紫外光的照射下,TiNT对亚甲基蓝溶液的光催化性活性很高,在110分钟时,光降解率达到了99%,循环使用的效果也很理想。(3)在合成TiNT的基础上,我们利用水热法一步合成了喹吖啶酮@TiNT复合材料(QATi),并对样品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紫外及可见光光催化性能,探讨了合成条件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QA的加入没有改变纳米管的形貌及晶体结构,但由于QA和TiNT之间的协同效应及体系中存在的氢键网络结构,QATi复合材料的光吸收和光生电荷的转移及分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显示出优异的光降解活性:紫外光照射下,80分钟内亚甲基蓝的降解率达到99.9%;可见光照射下,120分钟内亚甲基蓝的降解率达96.3%,且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喹吖啶酮论文参考文献

[1].刘子洋,董春艳,李祥金,李晓兰.喹吖啶酮有机颜料中间体的制备前景[J].化工管理.2019

[2].杜婷婷.纳米二氧化钛及其喹吖啶酮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D].湘潭大学.2017

[3].陈卫平.二氰乙烯基取代吖啶酮与喹吖啶酮光电功能分子[D].吉林大学.2016

[4].于瑞.基于吖啶酮、喹吖啶酮的功能有机小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应用[D].吉林大学.2015

[5].谭意.蜂窝状纳米聚苯胺/喹吖啶酮复合材料的合成及电流变性能[D].湘潭大学.2015

[6].潘逍宇,钟海,卢志强,陆琳玲.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喹吖啶酮类颜料中间体中铁含量[J].浙江化工.2015

[7].蔡小飞,王利民,王峰,黄卓,王桂峰.喹吖啶酮类颜料及其功能化研究进展[J].染料与染色.2013

[8].王晨光.基于喹吖啶酮的拓展π-共轭光电功能分子[D].吉林大学.2013

[9].王东.烷基链取代2,9-二卤代喹吖啶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发光性能[D].吉林大学.2013

[10].高学喜,王文军,刘云龙,徐建华.两种烷基取代喹吖啶酮衍生物LB膜的荧光特性[J].光学学报.2012

论文知识图

晶体8C-dfqa中的排列和选取的主要传输...咔唑树枝Cn和Tn(n=1–3)的结构与树...的分子结构(a)及π–π堆积(...化合物循环伏安曲线树枝状分子薄膜的AFM照片(5μm×5μ...不同相态的荧光光谱(a),研磨...

标签:;  ;  ;  ;  ;  ;  ;  

喹吖啶酮论文_刘子洋,董春艳,李祥金,李晓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