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温场论文_任战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古地温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温,盆地,质体,反射率,梯度,塔里木盆地,鸡西。

古地温场论文文献综述

任战利[1](2016)在《“鄂尔多斯、沁水沉积盆地中生代晚期古地温场对岩石圈动力学演化及油气赋存的约束作用”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盆地分析学组副组长兼秘书、陕西省石油学会理事、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任战利研究员2016年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鄂尔多斯、沁水沉积盆地中生代晚期古地温场对岩石圈动力学演化及油气赋存的约束作用"经过网评专家评审、现场答辩和专家组严格评审程序获得批准立项。沉积盆地热演化史及盆地动力学演化对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运移、聚集成藏及煤等矿产的形成、演化有重要(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6年05期)

田涛,任战利,吴晓青,马国福,张睿胜[2](2015)在《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古地温场与油气成藏期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中侏罗统烃源岩经历的古地温环境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流体包裹体等古温标揭示古地温大小,并建立烃源岩热演化史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进行油气成藏期次判定。研究区现今为低温传导型地温场,地温梯度为2.76℃/100m。不同次级构造单元古地温场特征不同:盐场次凹、小湖子次凹为传导型古地温场,古地温梯度为2.8~3.4℃/100m,古地温约81.2℃~128.1℃;黑沙低凸起带受凸起聚热或热异常作用的影响,古地温梯度明显高于沉积凹陷区域,达到4.0~4.8℃/100m,古地温约103.2℃~140.2℃。中侏罗统古地温高于现今地层温度,有机质成熟演化主要受古地温场的控制。热史模拟和油气成藏期次分析表明,萨尔台凹陷不同次级构造单元油气充注过程稍有差异,但对整个萨尔台凹陷中侏罗统储层来讲主要存在两期油气充注过程,分别发生在晚侏罗世早期(145.0~152.0 Ma)和早白垩世(100.0~134.0 Ma),与达到古地温峰值的时间大致相当,体现出古地温场演化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杨平,印峰,余谦,汪正江,刘家洪[3](2015)在《四川盆地东南缘有机质演化异常与古地温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川盆地东南缘武隆地区为例,系统采集下古生界—中生界层系样品并进行镜质体反射率测试,在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史分析的基础上,对镜质体反射率异常带进行划分与成因分析,分别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梯度法及最大埋藏温度法恢复各层系地质历史过程中地温梯度及最大埋藏温度。四川盆地东南缘下古生界—中生界存在4个镜质体反射率异常带,从上至下分别为上叁迭统须家河组底部异常高值带、中二迭统栖霞组顶部—上二迭统龙潭组异常高值带、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段异常高值带及其以下层系异常低值带,形成机制分别为油气运移带来的热流体活动、晚海西期峨眉玄武岩喷发、热液流体屏蔽层底部增温及地质流体高压封存箱。利用最大埋藏温度法恢复的古地温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恢复结果显示:受地质流体封存箱控制,下古生界地温梯度变化较大,寒武系地温梯度总体较低,志留系平均地温梯度可达41.47℃/km,上古生界—中生界古地温梯度为25.10~28.01℃/km,平均为26.18℃/km,大地热流背景值为66.78mW/m2。(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5年07期)

王忠和[4](2010)在《江苏句容盆地古地温场特征及地层剥蚀厚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期构造运动迭加盆地的特点,运用镜质体反射率建立了句容盆地叁个构造层的古地温梯度,分析了各套古地温系统对地层剥蚀厚度赋存的特征。经与粘土矿物演化温度、裂缝充填物中的包裹体温度、苏北盆地古新统的古地温资料对比以及古地温梯度的成因分析,叁套古地温系统符合句容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各构造层的地层剥蚀厚度。(本文来源于《复杂油气藏》期刊2010年03期)

王国力,蔡立国,汪集旸,施小斌[5](2005)在《楚雄盆地构造-热演化与古地温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楚雄盆地的古地温场演化与构造-热活动及构造变格事件相一致。晚叁迭世盆地热流值大体与弧后前陆盆地的热流一致,古地温及地温梯度相对较低。侏罗纪至早白垩世的地温及地温梯度相对于晚叁迭世表现出平缓的降低,接近正常的克拉通盆地的热流值分布范围。晚第叁纪以来盆地受陆内走滑活动及深部断裂导致岩浆的侵入与热液活动的影响,地温急剧上升,热流增大,现今楚雄盆地为一高热流区就是后期构造-热事件影响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05年01期)

刘爱永[6](2003)在《合肥盆地构造与古地温场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含油气盆地研究的整体、动态、综合原则为指导,运用盆地构造与区域构造研究相结合、盆地构造演化与古地温场分析相结合、地质与地球物理及多种测试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中新生代合肥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古地温场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合肥盆地的现今构造特征表现为:主要断裂构造均为断面南倾、走向近东西具先逆(PreK_2)后正(K_2-E)特点的多期活动断裂;盆地具有双重基底结构—太古至下元古界变形变质结晶基底和中上元古至古生界(浅变质)变形沉积基底;盆地的现今构造格局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征,自南向北可划分为叁个一级构造单元:南部(舒城)拗陷带、中部(合肥—六安)断阶带和北部(霍邱—朱巷)斜坡带。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不同时期经历了性质有别的叁大成盆阶段、发育形成了各具特征的古构造面貌:侏罗纪挤压拗陷型盆地的构造单元分区—南部舒城拗陷、中部斜坡和北部霍邱隆起;早白垩世走滑压陷型盆地的构造单元分区—南部近EW走向的舒城冲断隆起带、中北部自东而西发育近NW-SE走向的东部大桥拗陷、中部寿县—肥西隆起、西部颖上—丁集拗陷;晚白垩世—早第叁纪伸展断陷型盆地的构造单元分区—舒城断陷带、六安-防虎山断凸带、丁集—肥东断陷带、霍邱—朱巷凸起带和颖上一定远断陷带。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古地温场演化至少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前侏罗纪中高古地温场时期、侏罗纪-早白垩世高古地温场时期、晚白垩世-早第叁纪中低古地温场时期、晚第叁纪以来低古地温场时期。盆地最大古地温场时期主要发生在晚侏罗—早白垩世,造成盆地深凹陷区下白垩统、侏罗系和上古生界烃源岩达到高成熟阶段,主生烃期主要发生在晚侏罗—早白垩世末;上白垩统—下第叁系烃源岩于早第叁纪末达到低成熟阶段,主生烃期主要发生在早第叁纪末。(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3-04-01)

王炳山,王传刚[7](2000)在《我国晚古生代煤变质古地温场与煤层气赋存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层气的形成和赋存与煤变质的古地温场条件密切相关。本文利用镜质组反射率 Ro,max反演煤变质的古地温场 ,从而揭示出我国晚古生代煤层气的生成和赋存 ,与我国板块运动及其对区域地温场的控制作用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煤田地质与勘探》期刊2000年04期)

邓林,王英民[8](1998)在《盆地古地温场演化动态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盆地古地温场的演化史是盆地有机质向烃类转化以及烃类保存或变迁的决定性控制因素之一。本文从演化史的角度分析了控制盆地地温场分布的多种因素,给出了以镜质体反射率为依据的古热流反演方法原理和以热传导热对流方程为基础的古地温场的正演模拟方法及数值解法。最后给出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广西十万大山盆地的应用实例。(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学院学报》期刊1998年S1期)

胡善亭,杨起,潘治贵[9](1996)在《鸡西煤田煤化作用的古地温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鸡西煤田是我国重要的炼焦煤基地,以鸡西煤田为代表的黑龙江省东部煤级普遍高于东北地区其它同一时代煤级。使煤级升高的诸因素中温度是最重要的,因而本文采用TTI法、Karweil图解法和Hoodl图解法等来恢复鸡西煤田的古地温场;并将其与镜质组反射率、钻孔实测井温等实际数据相比较,来阐述古地温场特征。结果表明鸡西煤田大部分地区遭受过异常古热流的影响,煤层除了经受深成变质外,还经受了其它变质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期刊1996年02期)

云武,徐志斌,王文侠[10](1995)在《涟源凹陷古地温场特征及其与构造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镜质体巨射率及包体测温的方法,恢复了涟源凹陷古地温场特征。本区古地温场明显高于正常地温场,其热源是由沿壳内低速低阻层大规模拆离滑脱产生的。本区基屈构造及盖层构造对古地温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南地质》期刊1995年03期)

古地温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明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中侏罗统烃源岩经历的古地温环境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流体包裹体等古温标揭示古地温大小,并建立烃源岩热演化史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进行油气成藏期次判定。研究区现今为低温传导型地温场,地温梯度为2.76℃/100m。不同次级构造单元古地温场特征不同:盐场次凹、小湖子次凹为传导型古地温场,古地温梯度为2.8~3.4℃/100m,古地温约81.2℃~128.1℃;黑沙低凸起带受凸起聚热或热异常作用的影响,古地温梯度明显高于沉积凹陷区域,达到4.0~4.8℃/100m,古地温约103.2℃~140.2℃。中侏罗统古地温高于现今地层温度,有机质成熟演化主要受古地温场的控制。热史模拟和油气成藏期次分析表明,萨尔台凹陷不同次级构造单元油气充注过程稍有差异,但对整个萨尔台凹陷中侏罗统储层来讲主要存在两期油气充注过程,分别发生在晚侏罗世早期(145.0~152.0 Ma)和早白垩世(100.0~134.0 Ma),与达到古地温峰值的时间大致相当,体现出古地温场演化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重要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地温场论文参考文献

[1].任战利.“鄂尔多斯、沁水沉积盆地中生代晚期古地温场对岩石圈动力学演化及油气赋存的约束作用”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6

[2].田涛,任战利,吴晓青,马国福,张睿胜.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古地温场与油气成藏期次[J].沉积学报.2015

[3].杨平,印峰,余谦,汪正江,刘家洪.四川盆地东南缘有机质演化异常与古地温场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

[4].王忠和.江苏句容盆地古地温场特征及地层剥蚀厚度[J].复杂油气藏.2010

[5].王国力,蔡立国,汪集旸,施小斌.楚雄盆地构造-热演化与古地温场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5

[6].刘爱永.合肥盆地构造与古地温场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3

[7].王炳山,王传刚.我国晚古生代煤变质古地温场与煤层气赋存条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0

[8].邓林,王英民.盆地古地温场演化动态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应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

[9].胡善亭,杨起,潘治贵.鸡西煤田煤化作用的古地温场研究[J].中国煤炭.1996

[10].云武,徐志斌,王文侠.涟源凹陷古地温场特征及其与构造的关系[J].湖南地质.1995

论文知识图

晚古生代煤变质作用古地温场特征...胡庆油田(2)古地温场孤深2井沙四段底古地温场深化曲...4馆陶组沉积末沙叁下亚段下底界等温线(...胡83井古地温场演化准北古地沮场特征

标签:;  ;  ;  ;  ;  ;  ;  

古地温场论文_任战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