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间隙论文_罗茹丹,吴峻,李中秀

导读:本文包含了悬浮间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间隙,组合,传感器,轴承,支座,涡流,磁浮列车。

悬浮间隙论文文献综述

罗茹丹,吴峻,李中秀[1](2019)在《轨道涡流对磁浮车辆头部悬浮间隙传感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处于中低速磁浮车辆头部的悬浮电磁铁运行时,在轨道上会感应出明显的涡流,这种随着速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涡流,不仅影响头部悬浮电磁铁的悬浮吸力大小,同时也会影响基于电涡流原理的悬浮间隙传感器的检测输出信号。针对涡流对车辆头部悬浮间隙传感器的影响,利用电磁仿真软件Maxwell 3D对单电磁铁模块模型进行了瞬态磁场仿真,分析了电磁铁模块运动致使F轨产生的涡流与传感器线圈激励致使F轨产生的涡流之间的重迭现象,得出了该涡流影响容易导致传感器测量值偏大的结论,试验结果也验证了上述结论。(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9年01期)

张扬,毛军逵,刘远见,李睿,刘兆颖[2](2019)在《叶尖间隙控制系统悬浮管换热单元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机匣内横流影响,提高冷气的热沉利用效果,设计了一种叶尖间隙控制系统新型悬浮管式冷却结构,并抽象出典型换热单元开展数值模拟研究。重点关注了悬浮管上冷却孔冲击雷诺数、冲击孔间距、冷却空气出流方式等对该冷却结构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研究中发现:悬浮管相邻冲击射流之间会相互影响并形成"喷泉流"现象;随着悬浮管冷却孔冲击雷诺数减小、冲击孔间距增大,冲击靶面换热效果降低,"喷泉流"现象不再明显。同时由于悬浮管本体及盖板的空间限制作用,冲击腔中会形成沿周向、轴向的横流。研究结果表明,当机匣侧方位冷气出流时,机匣表面沿轴向的横流最为明显。相较于机匣侧面出流,盖板垂直出流以及盖板垂直/机匣侧面同时出流时,两高肋之间区域的换热得到明显加强。其中垂直出流时增幅最大,可达20%。(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顾艳华,彭涛,廖珍贞,张晨昊,靖永志[3](2018)在《基于PSO-RBF神经网络的磁浮车悬浮间隙传感器非线性校正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磁浮车悬浮间隙传感器在0~20 mm范围内检测的非线性问题,建立了RBF(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非线性校正逆模型,并采用粒子群算法对网络参数进行优化。仿真实验表明,所设计的PSO(粒子群优化)-RBF神经网络能够高精度地逼近传感器逆模型,经校正后传感器线性度可达0. 45%,全量程的检测误差小于0. 1 mm,能够满足悬浮控制系统的精度要求。(本文来源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期刊2018年12期)

罗茹丹,吴峻,李中秀[4](2018)在《中低速磁浮列车悬浮间隙传感器所处环境空间电磁干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低速磁浮列车悬浮间隙传感器所处环境周围存在着多种电磁干扰,特别是悬浮磁场的漏磁和车辆运行时磁浮轨道感应产生的端部涡流磁场,这些磁场有可能通过检测线圈的耦合进入传感器的电路,影响悬浮间隙的检测。文中研究了这两种电磁干扰,在单磁铁模块模型的瞬态磁场仿真基础上,分析认为它们是一种低频干扰,并从屏蔽和滤波2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法。基于传感器检测频率与干扰频率的差异性,设计了一种FIR高通滤波器,仿真结果表明其抑制干扰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仪表技术与传感器》期刊2018年11期)

王胜辉,杨广华,陈维江,周军,丁玉剑[5](2018)在《含有电位悬浮导体的组合空气间隙放电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交流电压下含有电位悬浮导体的组合空气间隙放电特性,文中以棒—板组合空气间隙模型为研究对象,实验研究了悬浮导体的空间位置对组合间隙放电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悬浮导体位于高压电极或接地电极附近,短间隙在较低电压下首先被电弧短接,随着电压继续增加,整个间隙完成击穿;悬浮导体位于间隙中部,电压达到临界值时,多个间隙几乎同时击穿。电场仿真表明,悬浮导体引起的空间电场畸变是影响组合间隙放电过程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了悬浮导体长度、位置,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形状对击穿电压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含有电位悬浮导体的空气间隙放电机理以及击穿特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高压电器》期刊2018年04期)

俞成涛,徐龙祥,金超武[6](2015)在《自动消除主动磁悬浮轴承系统保护间隙机构的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可以在转子跌落后自动消除磁悬浮轴承系统中保护间隙的机构并介绍了其结构和工作原理。从运动学角度出发,分析了自动消除保护间隙轴承机构的自由度;对比了两种不同布局的机构的径向尺寸、支座摆动中心到连杆中销钉中心之间距离、连杆中销钉与销孔之间的间隙大小等主要参数对机构中支座的最大摆动角度的影响;设计并加工了相应的实物模型对理论结果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结构参数下,相比于支座摆动中心分布于连杆外侧的机构,采用支座摆动中心分布于连杆内侧机构中的支座能够获得更大的摆动角度。根据研究得到的结果给出了自动消除间隙保护轴承机构主要结构参数的设计准则,为自动消除间隙机构作为磁悬浮轴承系统保护轴承的设计和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俞成涛[7](2015)在《主动磁悬浮轴承系统中自消除间隙保护轴承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磁悬浮轴承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件之一的保护轴承,是磁悬浮轴承失效或过载后保护转子与定子系统免受损坏的重要屏障。传统保护轴承在转子跌落后,转子会产生剧烈振动,甚至产生涡动,巨大的碰撞力以及涡动离心力使得滚动轴承很容易损坏。针对传统保护轴承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可以在转子跌落后自动消除磁悬浮轴承系统中间隙的保护轴承,介绍了自消除间隙保护轴承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并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研究。首先,建立了转子有限元模型,计算了转子两端未安装滚动轴承、一端安装滚动轴承和两端安装滚动轴承时转子的一阶、二阶弯曲模态频率与振型,并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有限元法计算转子模态频率的过程中可以将滚动轴承等效为刚性圆盘;滚动轴承直接安装到转子上会降低转子的固有频率。其次,对自消除间隙保护轴承的运动学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的结构参数对支座的摆动角度大小的影响,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连杆位于转动副1外侧的机构相对于连杆位于转动副1内侧的机构,支座能获得更大的摆动角度;在符合结构尺寸要求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的条件下,可通过减小转动副1到转动副2的距离和转动副1到机构中心的距离、适当增加转动副2中的间隙来达到支座消除间隙所需要的摆动角度大小。然后,对间隙消除后支座与滚动轴承系统进行静力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支座间隙消除后,支座与外圈接触点处的法向力臂大小满足一定的条件时,支座才能够稳定支承滚动轴承外圈;并且分析了支座不同的端面形状对消除间隙时的摆动角度与法向力臂大小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合理的支座端面形状。最后,对转子跌落到自消除间隙保护轴承上的动力学响应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分别建立了磁悬浮轴承失效前、后转子的动力学模型、磁悬浮轴承支承模型、滚动轴承受力模型、外圈—支座碰撞模型、单个支座振动模型以及支座摆动模型;仿真计算了不同参数对磁悬浮轴承失效后各部分动力学响应的影响,并在一个五自由度磁悬浮轴承试验台上进行相关跌落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选取合适的结构参数时,在转子组件跌落后,自消除间隙保护轴承基本上都能够在0.03 s左右消除滚动轴承外圈与支座之间的间隙,并稳定支承转子继续旋转;在间隙完全消除之前,滚动轴承会受到几次较大的碰撞,一旦间隙消除后,滚动轴承则只受到转子的离心力和重力作用,但此时滚动轴承外圈与支座之间则存在较大的弹性变形力;由于自消除间隙保护轴承消除间隙后滚动轴承外圈受到支座较大的挤压力作用,所以实际情况下应采用中、重系列的滚动轴承,而支座则需要根据具体转速下的接触应力大小选取相应的调质钢或渗碳钢等进行表面强化处理的材料;为保证自消除间隙保护轴承能够成功工作,支座端面形状应使支座消除间隙时与滚动轴承外圈碰撞处的法向力臂尽量小;滚动轴承润滑情况、滚动轴承外圈与支座之间的摩擦系数、转动副的摩擦系数,也对自消除间隙保护轴承能否成功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转子较大的不平衡量会使得转子组件跌落后滚动轴承受到的碰撞力显着增加;支座数量的减少对滚动轴承受到的最大碰撞力无明显影响,但会增加滚动轴承外圈与支座之间的弹性变形力,并且支座的数量太少可能会导致转子的运动轨迹达到转子与磁悬浮轴承之间的间隙;自消除间隙保护轴承的安装角度基本上不会对机构的性能产生影响;与传统保护轴承相比,自消除间隙保护轴承能够有效减小转子组件跌落时滚动轴承受到的最大碰撞力,相对减小比率最高可达70%,并且消除了转子跌落到传统保护轴承后发生涡动的可能,显着改善了滚动轴承的工况,从而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磁悬浮轴承系统中保护轴承的寿命,提高了磁悬浮轴承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5-06-01)

靖永志,何飞,肖建[8](2015)在《基于组合模型的悬浮间隙传感器齿槽效应补偿》一文中研究指出齿槽效应是影响高速磁浮列车悬浮控制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分析了悬浮间隙传感器齿槽效应产生机理,提出采用组合预测的方法建立传感器齿槽特性逆模型进行齿槽误差补偿,根据传感器齿槽特性分别建立RBF神经网络和LS-SVM齿槽补偿系统模型,通过齿槽位置检测线圈提供的补偿参考信号对传感器进行齿槽误差补偿。仿真结果表明组合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齿槽逆特性,组合补偿模型的输出不受齿槽位置的影响,全量程最大误差为0.09 mm,在工作间隙范围内误差小于0.06 mm,且组合模型的补偿误差优于单一RBF或LS-SVM补偿效果,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齿槽效应并提高传感器的检测精度,补偿后的传感器能够满足高速磁浮车悬浮控制系统运行要求。(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蔡焕青,邵魂玮,文志科,胡霁,付晶[9](2014)在《导电悬浮体对管母-管母相间作业间隙操作冲击放电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变电站带电作业相间作业间隙放电特性,针对变电站带电作业实际工况,进行了变电站管母相间组合间隙(PPCG)放电试验研究,得到了相间组合间隙的操作冲击放电特性曲线。并在Rizk经验公式基础上,引入气体放电流体动力学模型,考虑流注-先导放电系统空间电荷对悬浮体电势影响,建立了带悬浮体相间组合间隙放电的物理计算模型,计算了相间组合间隙的50%放电电压,分析了相间组合间隙的放电特性。研究表明,相间组合间隙的50%放电电压的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的误差£4%;变电站带电作业相间组合间隙中悬浮体距正极性管母约1.55 m(即距离负极性管母0.2 m)处为最低放电位置。因此,所提出的物理模型可用于研究变电站带电作业相间组合间隙放电特性。(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4年12期)

韩鹏帅[10](2014)在《大间隙电磁—永磁系统定点悬浮及快速标定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磁悬浮技术能够有效避免工程中的接触摩擦和材料磨损,所以一直以来其在交通运输、冶金、机械、材料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利用磁悬浮技术能提供连续可控和无接触力矩的特点,在磁悬浮技术的研究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电磁—永磁悬浮控制系统。结合用于微重力模拟的水浮法,深入研究了电磁—永磁悬浮技术在空间微重力地面模拟技术领域的应用原理和控制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电磁—永磁悬浮技术的发展、应用和研究现状。其次,通过系统原理性分析,给出了大间隙电磁—永磁悬浮系统的特点和工作原理。再次,搭建系统模型,进行了系统的可行性和可控性原理分析,设计了系统的硬件结构。然后,研究了系统的定点悬浮控制方法,给出了系统的定点悬浮控制方案以及相应的软件设计方案,接着,研究了在大间隙微重力模拟空间内电磁—永磁悬浮系统的快速标定方法,给出了系统的快速标定方案和相应的软件设计方案。最后,根据系统模型和软硬件设计方案,搭建系统实验平台,通过系统调试验证系统的控制方案的可行性,通过分析实验结果研究了系统的控制特性和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电磁—永磁系统能够较好的实现定点悬浮,系统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和较好的稳定性,设计的快速标定方案能快速标定出实验空间内各个标定点微重力水平下所需的电流,标定速度快、准确度高,达到了系统的控制目的,实现了系统预期功能。(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4-12-01)

悬浮间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改善机匣内横流影响,提高冷气的热沉利用效果,设计了一种叶尖间隙控制系统新型悬浮管式冷却结构,并抽象出典型换热单元开展数值模拟研究。重点关注了悬浮管上冷却孔冲击雷诺数、冲击孔间距、冷却空气出流方式等对该冷却结构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研究中发现:悬浮管相邻冲击射流之间会相互影响并形成"喷泉流"现象;随着悬浮管冷却孔冲击雷诺数减小、冲击孔间距增大,冲击靶面换热效果降低,"喷泉流"现象不再明显。同时由于悬浮管本体及盖板的空间限制作用,冲击腔中会形成沿周向、轴向的横流。研究结果表明,当机匣侧方位冷气出流时,机匣表面沿轴向的横流最为明显。相较于机匣侧面出流,盖板垂直出流以及盖板垂直/机匣侧面同时出流时,两高肋之间区域的换热得到明显加强。其中垂直出流时增幅最大,可达2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悬浮间隙论文参考文献

[1].罗茹丹,吴峻,李中秀.轨道涡流对磁浮车辆头部悬浮间隙传感器的影响[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9

[2].张扬,毛军逵,刘远见,李睿,刘兆颖.叶尖间隙控制系统悬浮管换热单元数值研究[J].推进技术.2019

[3].顾艳华,彭涛,廖珍贞,张晨昊,靖永志.基于PSO-RBF神经网络的磁浮车悬浮间隙传感器非线性校正方法[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8

[4].罗茹丹,吴峻,李中秀.中低速磁浮列车悬浮间隙传感器所处环境空间电磁干扰的研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8

[5].王胜辉,杨广华,陈维江,周军,丁玉剑.含有电位悬浮导体的组合空气间隙放电特性实验研究[J].高压电器.2018

[6].俞成涛,徐龙祥,金超武.自动消除主动磁悬浮轴承系统保护间隙机构的运动学分析[J].航空学报.2015

[7].俞成涛.主动磁悬浮轴承系统中自消除间隙保护轴承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

[8].靖永志,何飞,肖建.基于组合模型的悬浮间隙传感器齿槽效应补偿[J].仪器仪表学报.2015

[9].蔡焕青,邵魂玮,文志科,胡霁,付晶.导电悬浮体对管母-管母相间作业间隙操作冲击放电特性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2014

[10].韩鹏帅.大间隙电磁—永磁系统定点悬浮及快速标定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2.21 单自由度高温磁悬浮轴承试验台原理...悬浮间隙传感器试验结果5 间隙传感器过轨道错台实测悬浮间隙悬浮间隙变化图纵振状态下夹心式压电换能器的悬浮支...z1方向磁悬浮间隙偏移的响应仿...

标签:;  ;  ;  ;  ;  ;  ;  

悬浮间隙论文_罗茹丹,吴峻,李中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