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突破

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突破

一、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马佳[1](2019)在《基于科学的创新过程、机会与能力体系:本土企业案例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对创新的驱动作用日益突显,在给本土企业带来新机会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中国在科学研究水平已取得显着进步,国际论文被引用数居全球第二,但是在基于科学的创新方面却滞后于科学研究水平。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不重视科学研究是基于科学的创新难以付诸实践的关键原因。在寻找经济发展新动能、创新范式转换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本土企业在基于科学的产业领域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成为必然趋势。然而,企业利用科学开展创新活动需要突破各种困难和障碍,特别是本土企业相对于国际领先企业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基于科学的创新与基于技术的创新存在显着差异,本土企业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不能照搬“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等典型的技术追赶模式,亟待探索新的路径。因此,本文将研究问题聚焦于本土企业如何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围绕创新过程、机会、能力体系构成及其演化规律的议题,以创新系统理论为分析框架,从后发追赶视角出发,在战略匹配理论和科学社会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中国情境下的针对性和探索性研究。本论文以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的本土企业为研究对象,以案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文献研究与实际调研相结合、探索性研究与验证性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思路,对本土企业如何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进行探索和分析。研究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基于科学的创新过程研究。通过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提出“引种式创新”是本土企业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的一种主要形式。一些常常源发于发达国家的科学发现带来科学前景和创新前景,产生了新的研究对象、新的研究方法、新型科学家、新型科学工具、新型科研组织、新型研究材料等,形成了以科学研究新思维为核心的多重元素组成的复合体,即“研究种子”。企业在科学发现推动产生的相关产业尚未兴起和成熟之前,及时、快速地引入“研究种子”用于解决本土科学问题,并通过开展新兴科学研究和社会应用之间的转化活动、互促活动、融通活动开展可持续性的基于“再发现”“再发明”“再应用”的再创新和原始性创新,即为引种式创新。通过引种式创新,本土企业可以利用科学驱动创新实现赶超,并保持赶超后的领先地位。第二,基于科学的创新机会研究。采用多案例研究法,探索在本土企业参与下从科学发现到创新实现,再到创新扩散过程中基于科学的创新机会的动态演进规律,发现基于科学的创新机会的形成和发展来自外部环境因素和本土企业内部努力的共同作用,其经历了科学发现的机缘产生、参与新兴科学研究的机遇形成、创新机会创造、创新机会释放、新一轮科学发现的机缘产生五个阶段。创新机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不同形态和特征决定了企业在不同阶段相应的行动要点,其具有“节奏性”和“序贯性”的特点。本土企业要充分认识“抢占先机”对创新总体局势的决定性作用,并通过跨学科、跨应用领域的融通发展,深度挖掘“显性机会”释放的“潜在机会”。第三,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研究。(1)运用双案例扎根分析对本土企业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的构成进行探索。研究发现,企业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由科学能力、根植能力、跨界能力三种能力要素构成。各能力要素在能力体系中发挥出特定作用,具体表现在:科学能力发挥了科学驱动创新强烈依赖于科学研究的基础作用;根植能力发挥了企业推进科学与社会相互嵌入而实现持续创新的根植作用;跨界能力发挥了企业推动科学跨学科发展和跨应用领域发展的创新扩散作用。通过分析能力要素间相互支撑、促进和融通的作用机制,阐释了能力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多元要素组合的综合效应。“科学家队伍”是企业科学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多面手人才”是企业根植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跨界人才”是企业跨界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企业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体现出“以人才为中心”的特点。(2)以57个本土案例为样本,采用维度间组态分析法对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的演进规律进行研究,探索性识别出本土企业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中不同阶段存在的七个典型能力要素组合,发现随外部环境的阶段性变化,企业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的演进呈现出三条路径,对应了三种引种式创新模式,包括直接引种式创新模式、互嵌型引种式创新模式、会聚型引种式创新模式。科学家自主创业而新建的企业主要开展直接引种式创新,其内在机理来自研究种子的“环境选择效应”;一体化企业主要开展互嵌型引种式创新,其内在机理来自企业对研究种子的“互惠吸引效应”;平台型企业主要开展会聚型引种式创新,其内在机理来自企业对研究种子的“平台吸引效应”。不同类型的企业在科学发现产生后的新兴科学研究兴起阶段主要以科学功能为中心构建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在技术兴起和产业兴起阶段主要以创新功能为中心构建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在产业成熟和融合阶段主要以跨界功能为中心构建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

张玲[2](2019)在《c-Myc靶向的长非编码RNA GATA2-AS1调控非小细胞肺癌生长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和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最主要的组织病理学类型。研究发现,GATA2对RTK/RAS信号通路中KRAS或其他致癌基因突变的NSCLC细胞存活和生长至关重要;GATA2缺失降低了KRAS突变的NSCLC细胞生存能力,并显着抑制NSCLC发展。此外,GATA2还能通过调节蛋白酶体复合物、IL-1/NF-κB和Rho信号通路维持NSCLC细胞的存活。已知GATA2是GATA家族的一员,其作为转录因子能调控众多发育过程,并且GATA转录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调控GATA家族基因的表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GATA2能与自身启动子区域结合并激活转录。然而,GATA1又与GATA2竞争性结合该启动子区域,通过破坏GATA2基因自身的转录来抑制GATA2的表达。因此,GATA1在GATA2的转录过程中发挥抑制作用。c-Myc在多种类型的癌细胞中都有组成性表达,它与启动子区域的E-boxes序列结合后,能激活众多参与细胞异常增殖的促癌基因转录,从而导致恶性肿瘤的形成。c-Myc基因的上调在胃癌、宫颈癌、结肠癌和NSCLC等恶性肿瘤中均有被发现。因此,c-Myc被认为是治疗癌症的一个潜在目标。近年人们发现长非编码RNA(lncRNA)在NSCLC等多种肿瘤的发生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lncRNA可以靶向转录激活因子或抑制因子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目前研究报道了一种lncRNA的作用模式,即基因附近转录出来的lncRNA能通过招募转录因子或染色质修饰因子调控邻近基因的表达。例如,CCND1基因附近转录的lncRNA CCND1,它能结合TLS蛋白并使其转变为活性构象,从而结合到CCND1启动子上的CBP/p300复合物,最终抑制CCND1基因的转录。目的探讨lncRNA GATA2-AS1调控NSCLC生长及其受到c-Myc靶向调节的具体分子机制,为开拓NSCLC新的治疗靶点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细胞培养和转染:在添加10%胎牛血清、1mM丙酮酸钠和100 mg/ml链霉素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A549细胞(KRAS突变)和HEK293T细胞。2.RNA干扰:HEK293T细胞转染对照组或实验组siRNA后,在Opti-MEM培养基培养12小时后换用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继续培养48小时。收集细胞,采用免疫印迹法和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敲除效率进行评估。3.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用Trizol提取总RNA,然后逆转录成cDNA;采用SYBR和ROX对照染料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4.免疫印迹(WB):收集细胞,加入缓冲液后95℃煮蛋白1015分钟,然后将蛋白按照大小分离。5.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室温下将A549细胞用1%甲醛交联10分钟,甘氨酸终止反应。处理后的细胞用裂解缓冲液重悬。用GFP抗体或对照IgG偶联的蛋白与细胞裂解液孵育。洗脱后的产物经PCR扩增。6.RNA免疫共沉淀(RIP):13×107个细胞用低渗缓冲液裂解和离心。细胞裂解液经蛋白A/G beads预处理后,在4℃条件下与偶联相应抗体的A/G beads孵育。经多次洗涤后,用洗脱缓冲液洗脱beads上结合的免疫复合物,然后用蛋白酶K分离提取出蛋白结合的RNA。纯化的RNA可用于RT-PCR分析。7.克隆形成实验:将转染了对照组、GATA2或GATA2-AS1 siRNA的A549细胞于6孔板中进行传代。一周后,用预冷的10%甲醇固定细胞5分钟,室温下用结晶紫染色30分钟。经过多次冲洗,拍照。8.细胞周期实验:收集细胞后洗涤,在4℃条件下用70%乙醇固定过夜;然后离心5分钟,PBS洗涤2次,室温下加入PBS孵育30分钟;最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分布。结果1.GATA2-AS1抑制NSCLC细胞的增殖lncRNA GATA2-AS1是位于人类基因组第3号染色体GATA2基因反义链上的非编码性抑癌基因。首先在A549细胞中通过siRNA敲低GATA2-AS1,发现GATA2转录的mRNA水平上调;在GATA2-AS1缺失的细胞中,GATA2蛋白水平也升高。然后通过对蛋白酶体复合物、IL-1/NF-κB和Rho信号这三种途径中GATA2靶基因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发现在GATA2-AS1敲低细胞中均表现出较高的表达水平。随后在A549细胞中利用siRNA敲低GATA2-AS1,发现一旦缺少GATA2-AS1就会加快A549细胞的增殖,而同时敲低GATA2-AS1和GATA2,GATA2-AS1就无法加快细胞的增殖。以上表明GATA2-AS1通过抑制GATA2的表达从而阻止NSCLC细胞的生长。2.GATA2-AS1结合GATA1通过在A549细胞中进行核质分离实验分析GATA2-AS1的亚细胞定位,发现它主要位于细胞核。随后进行RIP证明异位表达的GATA1能够与GATA2-AS1相互结合;反之内源性GATA2-AS1能够与GATA1共沉淀,说明GATA2-AS1与GATA1蛋白在细胞核内存在相互作用。然后采用两阶段RIP分析GATA家族共调节因子FOG1是否包含在GATA2-AS1和GATA1复合物中。第一阶段使用Flag抗体去沉淀Flag-GATA1,它可以捕获高水平的FOG1和GATA2-AS1;第二阶段使用FOG1抗体去沉淀FOG1,发现能够共沉淀Flag-GATA1和GATA2-AS1。结果表明,GATA1、FOG1和GATA2-AS1在GATA2启动子处形成一个三聚体,然后调控GATA2转录。3.GATA2-AS1增强GATA1的抑制功能进一步利用GATA1抗体进行ChIP实验,检测到在GATA2启动子上游约2.8kb处有一段GATA结合序列,该序列与GATA1的结合率会随着GATA2-AS1的减少而降低。这表明GATA2-AS1增加了GATA1与GATA2启动子的结合,从而增强GATA1对GATA2表达的抑制作用。随后在过表达GATA2-AS1的同时敲低GATA1,发现GATA2-AS1对GATA2表达的抑制作用可以通过GATA1沉默得到恢复,进一步证实GATA2-AS1通过GATA1调控GATA2。4.GATA2-AS1通过GATA2抑制NSCLC细胞的增殖首先检测到GATA2-AS1敲低的A549细胞中GATA2靶基因的表达上调,而在敲低GATA2-AS1时再去敲低GATA2,发现对GATA2靶基因的作用消失,表明GATA2介导了GATA2-AS1对NSCLC细胞生长的影响。然后通过克隆形成实验证明,A549细胞沉默GATA2-AS1的表型可以被GATA2 siRNA所恢复,通过细胞周期分析证实了GATA2敲低和GATA2-AS1及GATA2双敲低细胞之间的关系,说明GATA2-AS1通过GATA2调控NSCLC细胞生长的机制。5.c-Myc转录调控GATA2-AS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GATA2-AS1启动子上游1964bp位点找到了c-Myc潜在的结合序列(CACGTG)。沉默c-Myc能诱导NSCLC细胞中GATA2-AS1表达上调,而在A549细胞中转染外源性c-Myc使其增加时,GATA2-AS1表达水平逐渐降低。随后使用c-Myc抗体进行ChIP实验,证实c-Myc与GATA2-AS1启动子上游1964bp位点结合。此外,通过siRNA沉默敲除MIZ-1的表达,发现缺失的MIZ-1能够恢复c-Myc过表达引起的GATA2-AS1下调,说明c-Myc通过与MIZ-1相互作用调控了对GATA2-AS1的转录抑制。6.GATA2-AS1在癌组织中表达较低对NSCLC标本中GATA2-AS1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发现,大多数癌组织表达的GATA2-AS1水平低于癌旁组织;同时这些癌组织也显示出相对较高的c-Myc和GATA2表达水平;但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组织的GATA1水平无明显变化。结果表明,GATA2-AS1通过抑制NSCLC细胞的增殖而发挥抑癌作用。结论1.lncRNA GATA2-AS1是一个非编码性抑癌基因,位于人类基因组第3号染色体GATA2基因的反义链上;其转录方向与GATA2相反,对NSCLC细胞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抑制作用。2.lncRNA GATA2-AS1通过在GATA2启动子区域与GATA1蛋白相互结合,从而抑制GATA2基因的转录,阻止NSCLC细胞的增殖;此外,证实GATA2-AS1能通过调控蛋白酶体复合物、IL-1/NF-κB和Rho信号通路抑制NSCLC细胞的生长。3.lncRNA GATA2-AS1在NSCLC细胞中能被c-Myc转录抑制调控。4.本研究证明了c-Myc→GATA2-AS1→GATA1→GATA2信号通路在NSCLC发展中的作用,为NSCLC的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

马佳,徐雨森,孙福全[3](2019)在《后发企业基于科学的创新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华大基因为典型案例,分析后发企业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并实现赶超的过程。结果发现,引种式创新是后发企业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的一种主要形式。一些常常源发于发达国家的科学发现带来科学前景和创新前景,产生了新研究对象、新研究方法、新型科学家、新型科学工具、新型科研组织、新型研究材料等,形成了多重元素组成的复合体,即"研究种子"。后发企业在科学发现推动产生的相关产业尚未兴起和成熟之前,及时、快速地引入"研究种子"用于解决本土科学问题,并通过开展新兴科学研究和社会应用之间的转化活动、互促活动、融通活动进行可持续性的创新,即为引种式创新。引种式创新为后发企业如何在开放条件下发挥"科学"的创新驱动作用提供理论参考。

温帅凯[4](2019)在《人类基因组编辑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基因密码的发现与破译,使人类终于揭开了生命的神秘面纱,逐渐认识到基因在人类数万年来繁衍传承中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对疾病病理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生是由基因的异常变化引起的。而基因编辑技术的诞生让科学家和临床医生在分子水平上修饰和编辑人类的DNA成为可能,从而可以有效精准地治疗和预防疾病,尤其是CRISPR/Cas9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大大提高了基因编辑的精准性,人类基因组编辑拯救生命的巨大潜力和独特优势由此可见一斑。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人类基因组编辑也可以认为是对人类这一物种的控制与改造。正如世间万物都存在着多面性,人类基因组编辑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会带来科学和伦理的困惑,为此,负责任的科学家和伦理学家展开了广泛而激烈的讨士。本士旨在对人类基因组编辑所引发的伦理争议与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力图寻求可行的解决对策。全士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人类基因组编辑伦理问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展进行整理与分析,借鉴其研究的成果并分析其中的不足。研究方法上本士主要采用了士献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和跨学科研究法。第二部分对人类基因组编辑的相关概念进行探讨,从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两种角度对人类基因组编辑进行划分。此外还分析了人类基因组编辑的发展现状并展望了人类基因组编辑的巨大潜力与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三部分从自然层面、社会层面、人本层面探讨人类基因组编辑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士士在各个层面对人类基因组编辑所引发的具体问题进行剖析,阐明了其潜力与危机并存的现状,并明确指出伴随着科技进步而产生的伦理道德问题亟待解决。第四部分对人类基因组编辑的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作出深层次的剖析。认为转化需求过于强烈、导向性宣传不到士、伦理审查与法制监管的责任缺失以及对人类尊严的忽视是人类基因组编辑伦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也是该问题解决的主要方向。第五部分探讨人类基因组编辑伦理问题的应对策略。士士提出要对人类基因组编辑的发展与应用的各种问题做出正确的认识与把控、高度重视公众的理解和参与、建立健全伦理审查制度、完善人类基因组编辑的法律规制同时还要认真贯彻人类基因组编辑的实践原则。

杜珍媛[5](2014)在《科技发展之人类基因权利研究》文中认为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质量,减轻了人类的疾病和苦难,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埋下“善根”,也能结出“恶果”。基因科技的发展对人的生老病死的干预,乃至对人生理的“改造”,早已不同往日,形成了对人类人性尊严、社会秩序、伦理观念、法律体制等各领域之重大挑战。作为以调节人与人相互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进步为己任的法律,不能不认真面对这新种的形势和要求。这些问题的焦点都指向了人类基于基因之上享有何种权利。首先,对基因及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基因是gene的中文音译,亦即“基本因子”,具有遗传信息的一小段DNA,通过这段DNA可以制造出各种蛋白质并进行各种反应,以完成生命过程。基因是组成生物机体最重要的功能单位,记录和传递着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其生命密码的特性,决定了生物体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生命现象。作为法学研究对象的基因不同于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因具有一定经济价值、能为人们带来损益,需将其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加以立法保护和研究。基因组(genome),或称为基因体,则是指一个生物中完整的DNA组合。基因资讯是存在每个人的细胞核中的DNA所揭露与承载的遗传资讯。基因信息的独特性使基因资讯具有了遗传性、预测性、永久性的特征;人类基因科技是将基因科技运用到人体,用以了解整个生命工程的指令以及致病的机制的技术,概括而言,指与基因有关的技术,主要包括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为目的而采取的基因检测、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等医学核心技术措施等,也包括基因咨询、基因加强、DNA疫苗、胚胎干细胞移植、法医学基因鉴定、基因工程药物研发等相关技术。基因科技被逐步广泛应用于医疗、保险、市场、诉讼等领域,其与个人的生命健康、人格尊严、经济利益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尽管基因技术能给人类带来福利,但因基因研究直接涉及人类生命最本质的秘密,不可避免对伦理道德、法律体制、社会秩序等形成重大挑战。其次,分别对基因技术对伦理、法律体制、社会秩序等带来的各种冲击进行具体研究。基因科技发展的伦理风险可以概括表现在对人类尊严、平等、安全和生态环境冲击等方面;基因科技发展的法律难题则集中反映在基因研究、成果利用、医疗等活动中个体的自由平等权利、个人隐私权利及基因权利归属等方面。当人类基因图谱之迷彻底揭晓,临床医学将跨越到预测医学,人类平均寿命将达至百年甚至千年。从价值理性的维度看基因科技发展将带来深刻的社会问题。如:基因技术如果用于优生,对一些遗传特征(如聪明、美丽等)进行人为控制,将改变人类基因库,减少人类基因的多样性,导致人种退化;基因增强技术则有可能会使未获得基因增强的“弱势人群”遭受歧视,引起新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严重的会导致种族基因歧视。因此,基因技术的应用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需要进行伦理价值上的考量和评判。伦理价值上的评判的基础是从生命伦理角度考虑在尊重人的生命、生存权利和生命价值前提下的生活质量、生命健康、人生价值,评判关键是衡量基因技术的运用对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价值和意义。人类基因技术引发的社会争议最根本的问题既是法律问题,也是伦理问题。伦理规范对于调节基因科技有着必要性。对人类基因科技带来的众多伦理问题,首先要进行伦理分析,探讨其伦理基础。然后才能寻找相适应的解决问题的进路。传统伦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目的论、至善论、幸福论和德性论。伦理学的研究视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关注人类现存的自然环境,更应关注一般意义上的生命乃至人类自身。这从客观上促使传统伦理学从以“人格、德性、至善”为核心向以“正义、正当、规范”为核心的现代伦理学渐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伦理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和飞跃。西方哲学家对基因科技中的伦理及原则率先展开了精彩纷呈的讨论,基本的基因技术伦理的原则:自主原则、知情同意原则、正义原则、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保密原则、利益分享原则、互助原则、尊重原则等,在应对基因技术应用和开发日益增多,并能带来巨大利润引起基因研究的利益分享冲突的现实面前并不一成不变,需要进行反思和重新构建。因专利形式保护基因研究者的科研成果或基因产品有着重大现实意义,是科技工作者最常常采用的智力成果保护形式的一种,所以特以基因专利为例,从专利法的正当性入手论证专利技术法律的伦理正当性,并基于伦理分析进路探讨罗尔斯正义论中的专利原则并进行反思,认为以多元正义理论作为生物科技专利法律原则的指导,是一种值得参考的理论架构。基因技术触及了人之本质以及尊严、自由等根本价值,所引发的诸多伦理和社会问题也要求我们对现行法律秩序进行反思。社会生活正是所有问题意识的根源,基因时代需要新的法理念和法规范。在对基因科技做了伦理学语境下的解读后,论证基因权利作为新兴权利存在的理论基础和价值。人类是否享有基因上的权利?基因权利何以值得珍视和保护?围绕着学界的争议,首先从社会生产变迁,入手,分析基因权利存在的社会经济背景,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法理上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一切权利的产生必须以经济条件作为基础,权利不可能超出现有的经济结构和环境,离开了一定的经济条件,权利不可能得到实现。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们法律意识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基本权利发生变化,新的环境刺激着人类对新权利的渴望,基因科技的发展导致新型的基因权利被提出。面对基因科技中“主体客体化”的现实困境,系统的分析了人类基因复杂的法律地位和属性。认为人类基因并非具有单一的人格或者财产属性,而是具有物质和信息的双重性。同时,以动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方法论论证人类基因权利的来源,认为它发韧于科学技术的创新,植根于基因利益的诉求,根源于对人性尊严等伦理保障的需求,并通过对基本权利、权利、人权的辨析,结合在对人类基因法律属性的分析基础上,认为基因权利符合基本权利的特征,揭示出人类基于基因上的的权利,为人们与生俱有、包括了一系列子权力的基本权利,是基于基因之上产生的新的综合性的基本人权。同时,从私法属性上看,基因权利也是一束新兴的人格权利,主要包括基因隐私权、基因平等权、基因财产权、基因知情权等。并基因权利的主体、客体、内容以及具体的权利形态逐层展开,进行详细的研究。认为人类基因权利的主体广泛,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可以分为个人主体、集体主体、国家主体。权利的客体是基因,基因权利具体的内容主要是基因信息与基因资源。最后,在经过深入研究基因权利理论基础上,探讨了人类基权利的保障制度。依靠法律机制才能将抽象的权利变为人们实际享有的权利,而应有权利的实现则必须依靠国家强制力来实现。通过宪法,明确宣示人性尊严为宪法基本权利核心价值原则和增加与人体基因科技研究相关基本权利保护规定。在基因立法方面,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应该在该领域内制定一部《基因技术法》,以指引其他有关基因立法。在民事领域,人类基因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诸如基因平等权、隐私权等法律问题,需要民事法律的规范和相应的调整。笔者以超越常规、跨学科的视角,主要以伦理学和经济学为工具探讨人类基因权利保障和损害救济制度。在责任伦理视角下构建相关损害赔偿机制,应将损害的责任赔偿社会化,将损害赔偿关系的法律调整由过去单一机制及侵权责任转变为复合机制一一在侵权责任规范外,不仅有责任保险制度,还可设置相应的社会保险等。在我国,对基因技术的研究、应用导致的损害赔偿建议采用医疗责任保险和设置相关公共赔偿基金两种方式。生物科技损害赔偿基金制度无疑是对一般的侵权救济制度和理念的一种超越和突破。

李存金,王俊鹏[6](2013)在《重大科技研发型项目系统集成虚拟组织模式探讨——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例》文中认为重大科技研发型项目是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的一个基本类型,合理的组织模式选择是该类复杂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以复杂巨系统思想、现代组织管理理论为基础,针对重大科技研发型项目特点,提出了一个重大科技研发型项目系统集成虚拟组织模式框架,分析了该组织模式的优点,探讨了这种虚拟组织的管理协调机制,并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素材进行了案例分析。

徐平[7](2011)在《实验动物资源开发、保存和共享利用》文中研究指明实验动物科学作为在现代科学带动下崛起的一门以生物学为主体,以医学、生物学为核心的综合性新兴学科,正以异乎寻常的发展速度影响着整个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实验动物资源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条件,是一种完整的生物型研究工具和试验对象,作为相似度高、可控性强、使用经济、操作简便的有生命模型,实验动物广泛运用于探索生命奥秘、研究疾病机制及防治等生命科学各

冯智勇[8](2011)在《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规律探讨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的出版事业空前繁荣,图书出版品种和数量逐年增加,版权贸易活跃,从每年图书出版品种、数量等方面看,我国已步入世界出版大国的行列。学术图书出版是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是学术出版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但是,在我国出版的生物医学学术图书中,影印、翻译、编译等出版形式占了较大比重,原创性的学术图书很少,尤其缺乏经典的学术着作。欧美等发达国家所出版的英文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占据了世界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的主流,代表了当前国际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的趋势和方向。本研究通过对欧美发达国家出版的英文生物医学学术图书的分析,探求生物医学学术图书的出版规律;并通过中外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比较研究,发现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寻找缩小差距的对策,对提高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采用计量研究、案例研究、专家咨询等方法,针对生物医学发展与学术图书出版之间的关系,对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规律进行了研究;其次,通过对中外围绕同一主题出版的生物医学学术图书进行了比较研究,以发现中外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的差距;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得出的出版规律对生物医学学术图书选题策划进行了预测研究,基于中外比较结果针对缩小中外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差距、提升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本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规律探讨。首先,在对生物医学发展历程做了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选取3个重大事件作为研究对象:“重组DNA”或“分子克隆”技术发明与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发明与应用、“基因组”研究与应用。其次,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分别通过对围绕以上3个重大事件的论文发表数量与相关英文学术图书出版品种关系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图书出版时间及出版形式分析、图书主题分化分析、图书出版机构分析,得到以下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规律:学术图书出版品种的高峰一般在论文发表数量高峰后的25年出现;首部学术图书通常出现在知识源出现后的14年,出版形式以论文集为主;经典专着出版的时间一般是在知识源出现后10年左右;实验技术类图书出版具有周期性,目前周期为3年左右;技术手册是生物医学图书出版的永恒主题,随着研究进展出版主题越来细化;在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领域,商业性出版社仍占有重要地位,学术出版社也可以依托母体优势形成出版特色。第二部分是中外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比较研究。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外以“重组DNA”或“分子克隆”、“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组”为主题的学术图书出版品种、首部学术图书出版时间、图书出版方式、图书出版机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外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在品种上存在巨大差距;中国首部同样主题的生物医学学术图书比国外首部图书出版时间要晚;国外出版的生物医学学术图书以原创性着作为主,中国出版的生物医学学术图书中影印、翻译或编译等出版方式占了较大比重,原创性着作较少;在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领域,国外学术出版社和商业出版社各有特色,中国出版企业战略不明确,选题策划能力较低。为了探求以上差距的深层次原因,根据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从出版资源要素、出版产业政策要素、出版企业经营战略和组织要素、出版技术要素四个方面对中外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得出结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较低。第三部分是对策研究。首先,基于第一部分研究发现的出版规律,通过对2006 2010年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和《时代》杂志年度“十大”医学突破中有关生物医学内容的分析,预测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生物医学学术图书的重点选题领域:①基因测序与基因治疗;②蛋白质组研究;③干细胞研究;④细胞重新编程技术;⑤合成生物学。其次,基于第二部分发现的中外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差距,为缩小中外差距,提出了发展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的对策:加大出版力度,增加出版品种;抢占优势资源,提高原创水平;发展版权贸易,引进优秀图书;依托自身优势,形成出版特色。最后,基于中外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国际竞争力的差距,提出了提升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的策略:国家要加大生物医学科研投入;对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给予优惠的税收和财政补贴政策;鼓励组建以专业化为特色的出版集团;出版企业要制定国际化战略;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技术。第四部分是主要研究结论与讨论。简要概括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以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张茂林[9](2011)在《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科学研究已经从单打独斗发展到团队合作。在科技发达的当今时代,科研团队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创新逐渐成为世界发展主流的背景下,我国加快了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科研团队已成为高校创新的主体。在创新背景下,加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研究主题,沿着“基本研究→实证考查→比较研究→问题分析→对策思考”的基本思路,本研究主体分为导论、理论探讨、实证考查、比较研究、问题分析、对策思考六个部分。导论部分,在分析国际国内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儿乎没有关于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关系的理论文献,更没有关于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以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的关系为核心展开探讨;选择高等教育管理学为基本视角,把基本视角与多角度、多学科审视结合起来,确定了多种研究方法,特别是引入了统计学方法中的相关分析法。理论探讨部分,主要围绕高校科研团队和高校创新能力两个核心概念展开探讨,在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所涉及的七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构建了基本理论。本研究认为,高校科研团队是在知识和能力上互补的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为了实现科研创新目标、承担共同责任而相互协调配合的以高校科研人员为主组成的正式科研群体。高校创新能力是高校作为一个整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充分运用已有资源,在进行创新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本研究得出的第一个主要结论。实证考查部分,实证考查的理论基础研究认为,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之间、高校科技创新与高校人文创新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和相互促进关系。通过数据进行考查与分析,发现高校科技科研团队数量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得分之间为高度正相关关系;高校人文科研课题总数、投入人数、拨入经费以及支出经费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得分之间为显着或高度正相关关系;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之间为高度或显着正相关关系。通过案例进行考查与分析,在收集两个创新团队访谈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创新团队的成功经验。这是本研究得出的第二个主要结论。比较研究部分,对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方式、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保障体系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一般经验: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团队创新;高校搭建平台支撑团队创新;聘请学术精英领衔团队创新;优化学术环境促进团队创新;健全评估机制激励团队创新。在收集人类基因组科研团队和斯坦福大学Bio-X团队两个案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国外案例分析,得出了儿点启示。这是本研究得出的第三个主要结论。问题分析部分,针对我国高校整体创新能力较低,主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高校科研团队总体规模偏小、内部活性不足、学术产出不高、引领作用不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理念滞后、体制羁绊、投入偏低、评估偏颇。这是本研究得出的第四个主要结论。对策思考部分,针对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问题的原因,从主要原因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四个基本对策:一是创新理念,二是改革体制,三是增加投入,四是完善评估。这是本研究得出的第五个主要结论。

赵长缨[10](2010)在《人类基因组计划》文中研究指明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中利用非常短小的篇幅简单介绍了"人体的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这部分内容是值得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基因相关内容的学习,更有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研究的

二、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科学的创新过程、机会与能力体系:本土企业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视角和研究边界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与研究进展
    2.1 科学、技术、应用、创新的概念界定
    2.2 基于科学的创新的概念界定
    2.3 创新过程、机会、能力体系的研究进展
        2.3.1 创新过程的相关研究
        2.3.2 创新机会的相关研究
        2.3.3 创新能力体系的相关研究
    2.4 研究支撑理论的文献回顾
        2.4.1 创新系统理论的相关研究
        2.4.2 后发追赶的相关研究
        2.4.3 战略匹配理论的相关研究
        2.4.4 科学社会学理论的相关研究
    2.5 研究评述
3 基于科学的创新过程研究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方法和案例选择
        3.1.2 数据收集和案例阶段划分
    3.2 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
        3.2.1 数据分析
        3.2.2 案例分析
    3.3 探索性单案例研究结论
        3.3.1 引种式创新是本土企业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的一种主要形式
        3.3.2 本土企业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的过程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科学的创新机会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方法
        4.1.2 案例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4.2 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
        4.2.1 纵向扎根分析
        4.2.2 跨案例对比分析
    4.3 多案例研究结论
        4.3.1 基于科学的创新机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模型
        4.3.2 本土企业如何把握基于科学的创新机会
        4.3.3 基于科学的创新机会形成和发展的动态演进规律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科学的创新的能力体系研究——双案例扎根分析
    5.1 研究设计
        5.1.1 研究方法
        5.1.2 案例选择和数据收集
        5.1.3 案例素描
    5.2 数据分析
        5.2.1 开放性编码
        5.2.2 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5.3 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的结构
        5.3.1 企业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构成的维度要素
        5.3.2 体系中三类能力要素间的作用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科学的创新的能力体系研究——维度间组态分析
    6.1 研究设计
        6.1.1 研究方法
        6.1.2 研究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6.1.3 阶段划分
    6.2 变量赋值
        6.2.1 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的变量构成及赋值依据
        6.2.2 企业基于科学的创新绩效赋值
        6.2.3 赋值过程
        6.2.4 样本赋值结果
    6.3 分阶段的组态分析
        6.3.1 阶段一的能力要素组合和要素间作用关系分析
        6.3.2 阶段二的能力要素组合和要素间作用关系分析
        6.3.3 阶段三的能力要素组合和要素间作用关系分析
    6.4 本土企业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演进路径和对应的引种式创新模式
        6.4.1 直接引种式创新模式
        6.4.2 互嵌型引种式创新模式
        6.4.3 会聚型引种式创新模式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和讨论
        7.1.1 主要结论
        7.1.2 研究讨论
    7.2 创新点
    7.3 局限与展望
        7.3.1 局限
        7.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c-Myc靶向的长非编码RNA GATA2-AS1调控非小细胞肺癌生长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肺癌的研究背景
    1.2 lncRNA的研究背景
    1.3 原癌基因c-Myc的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细胞
    2.2 试剂和抗体
    2.3 细胞培养和转染
    2.4 RNA干扰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
    2.6 免疫印迹(WB)分析
    2.7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分析
    2.8 RNA免疫共沉淀(RIP)分析
    2.9 克隆形成实验
    2.10 细胞周期分析
    2.11 癌组织标本分析
    2.12 实验再现性
    2.13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GATA2-AS1 抑制NSCLC细胞的增殖
    3.2 GATA2-AS1 通过结合GATA1 发挥作用
    3.3 GATA2-AS1 增强GATA1 的转录抑制功能
    3.4 GATA2-AS1 通过GATA2 抑制NSCLC细胞的增殖
    3.5 c-Myc转录调控GATA2-AS1
    3.6 GATA2-AS1 在癌组织中表达较低
    3.7 NSCLC中c-Myc→GATA2-AS1→GATA1→GATA2 信号通路
4 讨论
    4.1 GATA2-AS1 调控邻近基因GATA2 的转录
    4.2 GATA2-AS1 通过转录抑制GATA2 发挥抑癌作用
    4.3 GATA2-AS1 的表达受到c-Myc的转录调控
    4.4 GATA2-AS1 在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3)后发企业基于科学的创新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文献回顾
    1.1 基于科学的创新的相关理论
    1.2 后发企业创新和追赶的相关理论
2 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
    2.1 研究方法和案例选择
    2.2 数据收集和案例阶段划分
    2.3 数据分析
        2.3.1 开放性编码
        2.3.2 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3 案例分析和研究发现
    3.1 案例分析
    3.2 案例研究发现
4 结论和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人类基因组编辑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2章 人类基因组编辑及其发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基因编辑技术
        2.1.2 人类基因组编辑
    2.2 人类基因组编辑的类别
        2.2.1 按照人类基因组编辑的目的进行分类
        2.2.2 按照人类基因组编辑的作用对象进行分类
    2.3 人类基因组编辑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2.3.1 人类基因组编辑的发展现状
        2.3.2 人类基因组编辑的应用前景
第3章 人类基因组编辑引发的伦理问题
    3.1 自然层面
        3.1.1 技术的安全性问题
        3.1.2 基因的归属性问题
        3.1.3 物种的稳定性问题
    3.2 社会层面
        3.2.1 公平公正问题
        3.2.2 道德“滑坡”问题
    3.3 人本层面
        3.3.1 人权问题
        3.3.2 人的自然本性问题
第4章 人类基因组编辑伦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4.1 转化需求过于强烈
    4.2 导向性宣传不到士
    4.3 伦理审查与法制监管的责任缺失
    4.4 对人类尊严的忽视
第5章 应对人类基因组编辑伦理问题的对策探讨
    5.1 正确认识和把控人类基因组编辑的发展与应用
        5.1.1 加强基础研究
        5.1.2 支持体细胞治疗
        5.1.3 严格限制可遗传的基因编辑
        5.1.4 禁止非医学目的基因编辑
    5.2 认真贯彻人类基因组编辑的实践原则
    5.3 高度重视公众的理解和参与
    5.4 建立健全伦理审查制度
    5.5 完善人类基因组编辑的法律规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学术活动

(5)科技发展之人类基因权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缘起
    二、学术研究的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构想
第一章 基因科技冲击下的“美丽新世界”
    第一节 人类基因科技概况
        一、基因及相关概念辨析
        二、人类基因科技及特殊性
    第二节 基因科技的伦理、法律与社会意涵
        一、基因科技发展的伦理风险
        二、基因科技发展的法律难题
        三、基因科技发展的社会冲击
    第三节 基因科技的伦理语境解读
        一、问题解决的伦理途径
        二、基因科技伦理的价值选择
        三、基因科技伦理原则反思-以基因专利为例
第二章 走向本真的存在:人类基因权利的存在基础与法律价值
    第一节 人类基因权利产生条件
        一、科技发展与基本权利的演变
        二、基因权利的产生源于科技对现实的冲击
        三、基因科技伦理的刚性诉求
    第二节 人类基因权利的法律价值
        一、基因权利是公民应有之权利
        二、人类基因权利的概念
        三、人类基因权利的价值分析
第三章 基因科技与法律的对话:人类基因权利的法律内涵
    第一节 人类基因的法律地位
        一、人与物二元分离理论的现实困境
        二、人类基因的法律属性
    第二节 人类基因权利的法律性质定位
        一、人类基因权利的基本权利属性解读
        二、人类基因权利的私法属性解读
    第三节 人类基因权利的构成要件
        一、人类基因权利的主体
        二、人类基因权利的客体
        三、人类基因权利的内容
    第四节 人类基因权利的基本形态
        一、基因平等权
        二、基因信息隐私权
        三、基因人格权、财产权与基因人格性财产权
        四、基因知情同意权
第四章 保守与超越:人类基因权利的保障制度
    第一节 常规思路之——制定、完善相关法律
        一、宪法层面之完善
        二、制定《基因技术法》
        三、其他部门法的相应调整
    第二节 人类基因权利保护的新思路—现有法律思维与制度调整
        一、“柔刚并济”的人类基因权利保护规范
        二、制度视角下基因隐私权制度的再思考
        三、人类基因权利的损害救济——责任伦理理念及其展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重大科技研发型项目系统集成虚拟组织模式探讨——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重大科技研发型项目特点
2 重大科技研发型项目系统集成虚拟组织模式描述
3 重大科技研发型项目系统集成虚拟组织优势
4 重大科技研发型项目系统集成虚拟组织管理协调机制
5 结语

(7)实验动物资源开发、保存和共享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动物资源的开发
    1.1 实验动物新资源的开发技术
        1.1.1 基因自发突变动物的培育:
        1.1.2 基因改变动物的制作:
        1.1.3 人工诱导动物模型的培育:
        1.1.4 野生动物的实验动物化:
    1.2 实验动物资源开发的现状
        1.2.1 国际实验动物资源开发现状
        1.2.2 国内实验动物资源开发现状
2 实验动物资源的保存和共享利用
3 实验动物资源开发、保存和共享利用的趋势
    3.1 遗传工程动物模型的研究开发方兴未艾
    3.2 自然资源和模式生物的开发利用受到重视
    3.3 实验动物资源的保存技术将不断完善
4 实验动物资源开发、保存和共享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1) 实验动物品种、品系资源不足、利用率低
        (2) 实验动物新资源开发缺乏系统性规划、无持续性投入
        (3) 资源保存缺乏战略性的发展规划和稳定的资助
        (4) 实验动物资源共享体系尚未建立
    4.2 对策建议

(8)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规律探讨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
    七、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规律探讨
    一、现代生物医学发展历程回顾和重大事件的选择
        (一) 现代生物医学发展历程回顾
        (二) 现代生物医学重大事件的选择
    二、研究资料及数据获取方法
        (一) 知识源确定方法
        (二) 论文和英文图书数据获取方法
        (三) 经典着作确定方法
        (四) 研究指标的确定
    三、案例研究
        案例1:“重组DNA”或“分子克隆”技术及相关学术图书出版研究
        (一) 知识源
        (二) 经典着作
        (三) 论文发表数量与图书出版品种关系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四) 图书出版时间及出版形式分析
        (五) 图书主题分化分析
        (六) 图书出版机构分析
        案例2:“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及相关图书出版研究
        (一) 知识源
        (二) 经典着作
        (三) 论文发表数量与图书出版品种关系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四) 图书出版时间及出版形式分析
        (五) 图书主题分化分析
        (六) 图书出版机构分析
        案例3:“基因组”研究及相关图书出版研究
        (一) 知识源
        (二) 经典着作
        (三) 论文发表数量与图书出版品种关系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四) 图书出版时间及出版形式分析
        (五) 图书主题分化分析
        (六) 图书出版机构分析
    四、分析与讨论
第二部分 中外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比较研究
    一、研究资料及资料获取方法
        (一) 研究方法
        (二) 国外出版的英文图书资料
        (三) 中国出版的图书资料
    二、图书出版品种比较
        (一) 以“重组DNA”或“分子克隆”为主题的图书出版品种比较
        (二) 以“聚合酶链式反应”为主题的图书出版品种比较
        (三) 以“基因组”为主题的图书出版品种比较
        (四) 分析与讨论
    三、首部学术图书出版时间比较
        (一) 首部以“重组 DNA”或“分子克隆”为主题的图书出版时间比较
        (二) 首部以“聚合酶链式反应”为主题的图书出版时间比较
        (三) 首部以“基因组”为主题的图书出版时间比较
        (四) 分析与讨论
    四、图书出版方式比较
        (一) 以“重组DNA”或“分子克隆”为主题的图书出版方式比较
        (二) 以“聚合酶链式反应”为主题的图书出版方式比较
        (三) 以“基因组”为主题的图书出版方式比较
        (四) 分析与讨论
    五、图书出版机构比较
        (一) 以“重组DNA”或“分子克隆”为主题的图书出版机构比较
        (二) 以“聚合酶链式反应”为主题的图书出版机构比较
        (三) 以“基因组”为主题的图书出版机构比较
        (四) 分析与讨论
    六、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比较
        (一) 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的构成
        (二) 出版资源要素比较
        (三) 出版产业政策要素比较
        (四) 出版企业经营战略和组织要素比较
        (五) 出版技术要素比较
        (六) 分析与讨论
第三部分 对策研究
    一、基于出版规律的生物医学学术图书选题预测研究
        (一) 研究依据
        (二) 资料来源
        (三) 研究方法
        (四) 选题预测
        (五) 选题对策
    二、基于缩小中外差距的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对策研究
        (一) 加大出版力度,增加出版品种
        (二) 抢占优势资源,提高原创水平
        (三) 发展版权贸易,引进优秀图书
        (四) 依托自身优势,形成出版特色
    三、基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策略研究
        (一) 加大生物医学科研投入是提升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因素
        (二) 优惠的税收和财政补贴政策是提升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的制度保障
        (三) 以专业化为特色的出版集团建设是提升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四) 出版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是提升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方向
        (五) 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技术是提升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证
第四部分 主要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起点
        (一) 文献综述
        (二) 研究起点
    三、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理论探讨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高校科研团队
        (二) 高校创新能力
    二、相关概念辨析
        (一) 高校科研团队的相关概念
        (二) 高校创新能力的相关概念
    三、基本理论构建
        (一) 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理论构建
        (二) 高校创新能力评价理论构建
第三章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实证考查
    一、实证考查的理论基础研究
        (一) 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 高校科技创新与高校人文创新之间的互动演变
    二、通过数据进行考查与分析
        (一) 高校科技科研团队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相互促进关系
        (二) 高校人文科研团队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的良性互动关系
        (三)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高校人文创新能力的互助双赢关系
    三、通过案例进行考查与分析
        (一) 案例访谈设计与调查
        (二) 案例A的考查与分析
        (三) 案例B的考查与分析
        (四) 国内案例分析的启示
第四章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比较研究
    一、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 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方式
        (二) 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组织结构
        (三) 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模式
        (四) 国外高校科研团队的保障体系
    二、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一般经验
        (一) 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团队创新
        (二) 高校搭建平台支撑团队创新
        (三) 聘请学术精英领衔团队创新
        (四) 优化学术环境促进团队创新
        (五) 健全评估机制激励团队创新
    三、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案例分析
        (一) 人类基因组科研团队的建设
        (二) 斯坦福大学Bio-X团队建设
        (三) 国外案例分析所获得的启示
第五章 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问题分析
    一、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 孕育阶段
        (二) 产生阶段
        (三) 成长阶段
        (四) 创新阶段
    二、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总体规模偏小
        (二) 内部活性不足
        (三) 学术产出不高
        (四) 引领作用不强
    三、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问题的原因
        (一) 理念滞后
        (二) 体制羁绊
        (三) 投入偏低
        (四) 评估偏颇
第六章 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创新理念
        (一) 超前发展的理念
        (二) 规范管理的理念
        (三) 全面创新的理念
    二、改革体制
        (一) 改革管理体制以增强内部活力
        (二) 改革激励体制以提高学术产出
        (三) 改革人才体制以造就领军人才
    三、增加投入
        (一) 增加国家层次的科研团队经费投入
        (二) 增加地方层次的科研团队经费投入
        (三) 增加高校层次的科研团队经费投入
    四、完善评估
        (一) 建立长效的评估机制
        (二) 设计合理的评估指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科学的创新过程、机会与能力体系:本土企业案例研究[D]. 马佳.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2]c-Myc靶向的长非编码RNA GATA2-AS1调控非小细胞肺癌生长的分子机制研究[D]. 张玲.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3]后发企业基于科学的创新过程研究[J]. 马佳,徐雨森,孙福全.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9(05)
  • [4]人类基因组编辑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探讨[D]. 温帅凯.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5]科技发展之人类基因权利研究[D]. 杜珍媛. 南京大学, 2014(05)
  • [6]重大科技研发型项目系统集成虚拟组织模式探讨——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例[J]. 李存金,王俊鹏.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21)
  • [7]实验动物资源开发、保存和共享利用[J]. 徐平.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1(Z1)
  • [8]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规律探讨与对策研究[D]. 冯智勇.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1(07)
  • [9]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D]. 张茂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5)
  • [10]人类基因组计划[J]. 赵长缨. 中学生物学, 2010(12)

标签:;  ;  ;  ;  ;  

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突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