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准静态场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静态,时域,频谱,无线电,认知,宽频,场景。
准静态场景论文文献综述
李从胜[1](2015)在《准静态场至S波段电磁波与人体耦合典型场景的FDTD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时域有限差分算法是一种对时空域进行离散的迭代方法,已成为电磁场剂量学评估的重要工具。然而,受稳定条件的限制,该算法在处理准静态场、宽频电磁场和多反射非均匀电磁环境建模问题上具有一定局限性。如何在保证算法准确性基础上提高算法效率成为利用该方法研究生物组织与电磁场交互作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并验证了准静态电磁场的近似算法,宽频电磁场吸收剂量的时域和频域算法,基于惠更斯盒的多反射电磁环境的重建算法以及基于多项式混沌展开的电磁场数值计算不确定度求解算法等。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时域有限差分法求解准静态场时间开销过大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以自由空间和电介质中的准静态场近似条件为前提,将麦克斯韦方程转化为准静态场求解方程的近似算法。验证算例表明:该近似方法相比于普通时域有限差分方法,在保证求得电场强度差异小于5%的情况下,计算效率大大提高。我们将该方法用于研究暴露于超低频均匀磁场中婴儿模型因姿态变化、身体接触等因素对体内感生电场的影响问题,结果表明婴儿模型的姿态变化对体内感生电场的改变小于5%,而身体接触会造成峰值电场强度显着上升。该结果已被IEEE TC95SC6标准工作组选定为优先研究对象。(2)针对在宽频下色散生物组织的电磁场能量吸收求解复杂的问题,本论文提出时域和频域的求解算法,并将该方法用于评估暴露于电磁脉冲环境中大鼠的吸收剂量。结果表明:时域和频域方法得到的结果差异小于0.5%,但相比于频域方法,时域方法因避免了对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而节省了大量计算时间。在研究中对算法的多种技术细节和参数选择进行了探讨,这有助于形成规范化的计算协议。(3)设计了具有宽覆盖频段(800MHz-3GHz),大工作区域(0.125m3),多种衰落(Rayleigh和Rician)场景,用于啮齿类动物照射的混响室。研究利用测量方法获取混响室内电场分布并验证其符合的衰落类型,同时基于等效源原理,利用惠更斯盒数值重建了混响室内的电磁环境。然后将该混响室用于大鼠的活体照射确定其体内剂量,并通过吸收截面法验证了数值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和实验实测得到的比吸收率差异小于30%。本部分工作首次为生物电磁学中动物实验研究提供了可选择衰落因素的工具,拓展了以前一直以场强和频率为研究目标的量-效关系领域,开发的设备被多所高水平研究机构采用。(4)生物体多种参数具有多变性,有限次的数值模拟难以全面反映实际情况。为有效评估数值计算不确定度和生物体参数敏感度,本研究将多项式混沌扩展法引入数值计算,并以具有不确定几何尺寸和电特性的圆柱体暴露于平面电磁场环境为例,研究输入参数的变化对圆柱体电磁波比吸收率的影响。不确定度分析结果表明圆柱体参数对比吸收率的不确定度影响随频率变化。敏感度分析结果表明圆柱体的电特性参数对比吸收率的影响比几何参数对比吸收率的影响大4倍多。该部分研究首次将模型几何参数纳入剂量学的不确定度研究的范围,对研究不同体态人体电磁剂量学的不确定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5-04-08)
王伟[2](2010)在《基于准静态场景的认知无线电频谱共享新算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 CR)是一种随着无线通信发展的不断需求而产生的新技术。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的调查研究显示,许多由当今固定频谱分配政策确定的频谱段,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空闲着未被使用的。与此矛盾的是,快速发展的当今无线通信技术,却正被频谱资源稀缺和频谱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困扰着。认知无线电作为一种新型的频谱共享技术,能够智能地探测周围射频信号在空间、时间和频率上的可用信道,通过调整自身的发射参数,自适应的接入空闲信道而不对主用户造成任何干扰,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频谱利用率并有效解决上述矛盾。本论文是在参与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编号:NCET-06-0091)和国家高新技术863项目(频谱资源共享无线通信系统,项目编号:2009AA011802)的过程中,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基于准静态频谱分配场景,对认知无线电频谱共享算法做了较深入的研究,论文的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论文基本结构。第二章介绍了认知无线电的定义及其功能,详细阐述了认知无线电技术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关键技术,并指明了本论文的研究方向。第叁章首先系统地介绍了认知无线电频谱共享的定义及相应的研究思路,给本论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基于准静态场景模型,提出了一种以认知用户网络的吞吐量为优化目标的频谱分配模型,给出了该模型的优化解法并给出了相应的仿真分析。第四章在第叁章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主用户的动态性能参数,给出了一种更实用的异构认知网络的频谱分配模型,并给出了理论分析,同时,仿真结果也验证了该模型及其算法的可行性。第五章总结全文,并进一步指明了后续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0-01-23)
准静态场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 CR)是一种随着无线通信发展的不断需求而产生的新技术。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的调查研究显示,许多由当今固定频谱分配政策确定的频谱段,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空闲着未被使用的。与此矛盾的是,快速发展的当今无线通信技术,却正被频谱资源稀缺和频谱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困扰着。认知无线电作为一种新型的频谱共享技术,能够智能地探测周围射频信号在空间、时间和频率上的可用信道,通过调整自身的发射参数,自适应的接入空闲信道而不对主用户造成任何干扰,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频谱利用率并有效解决上述矛盾。本论文是在参与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编号:NCET-06-0091)和国家高新技术863项目(频谱资源共享无线通信系统,项目编号:2009AA011802)的过程中,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基于准静态频谱分配场景,对认知无线电频谱共享算法做了较深入的研究,论文的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论文基本结构。第二章介绍了认知无线电的定义及其功能,详细阐述了认知无线电技术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关键技术,并指明了本论文的研究方向。第叁章首先系统地介绍了认知无线电频谱共享的定义及相应的研究思路,给本论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基于准静态场景模型,提出了一种以认知用户网络的吞吐量为优化目标的频谱分配模型,给出了该模型的优化解法并给出了相应的仿真分析。第四章在第叁章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主用户的动态性能参数,给出了一种更实用的异构认知网络的频谱分配模型,并给出了理论分析,同时,仿真结果也验证了该模型及其算法的可行性。第五章总结全文,并进一步指明了后续的研究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准静态场景论文参考文献
[1].李从胜.准静态场至S波段电磁波与人体耦合典型场景的FDTD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
[2].王伟.基于准静态场景的认知无线电频谱共享新算法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