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机制论文_鞠丽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化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重金属,油菜,锈菌,生化,磁效应,赤霉病,菌丝体。

生化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鞠丽丽[1](2019)在《肌肉疲劳的生化机制及诊断疲劳方法的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综述了引起肌肉疲劳的机制和代谢影响因素,重点阐述了诊断肌肉疲劳的方法,为肌肉疲劳的基础研究和潜在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疲劳是一种常见的非特异性症状,与许多健康状况有关。疲劳分类方法众多。根据其持续时间的长短,疲劳可分为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疲劳也可分为认知和情感疲劳和指运动性疲劳。肌肉疲劳是指随着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力量减小和收缩速度下降。参与收缩的这些肌肉起源于不同的运动通路,一般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外周疲劳是由神经肌肉接头结构或远端的变化引起的。中枢疲劳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减少了神经冲动导致的。(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9年21期)

莫炜川,胡平东,樊竹,刘缨,赫荣乔[2](2019)在《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感应强度远低于地磁场(geomagnetic field, GMF)强度的亚磁场(hypomagnetic field, HMF)(≤5μT),是地外空间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也是研究地磁场生物学功能的必要条件。生物体对亚磁场的感知和响应是生物磁学和空间生命科学领域的基本科学问题之一。本文从氧化应激、能量代谢以及神经内分泌等方面,综述了动物亚磁效应及其生化和分子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探讨了多通路介导亚磁生物效应的可能机制。(本文来源于《生命的化学》期刊2019年05期)

李素平,冯笑,朱云云,李勇,汪文强[3](2019)在《烟管菌M-1对小麦苗期赤霉病的防效及其生理生化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制高效的生物农药,利用自主分离的烟管菌Bjerkandera adusta生防菌株M-1,通过平板对峙试验和温室盆栽生防试验研究其对小麦苗期赤霉病的防效及其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菌株M-1及其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致病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制率分别为57.71%和72.95%;且均能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防效分别为88.10%和77.18%,与化学药剂多菌灵的防效相当;同时使与抗病性相关的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对照分别提高了35.37%和29.09%,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了87.51%和25.15%,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了43.95%和38.74%,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提高了40.74%和7.82%,可诱导植株产生抗病反应,提高抗病能力;也使细胞膜透性分别降低了35.94%和32.15%,丙二醛含量降低了41.76%和3.23%,能减轻病菌对细胞膜的伤害;并能增加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N、P、K的含量及吸收量,使株高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3.33%和8.31%,生物量增加了34.45%和17.59%。表明菌株M-1对小麦苗期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效,不仅能提高小麦幼苗的抗病能力,还能促进其生长。(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郝利民,刘晋[4](2019)在《裂褶菌发酵物抗缺氧抗疲劳功能评价及其生化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裂褶菌的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对发酵液开展了安全性评价,并对发酵液的抗缺氧、抗疲劳功能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全面研究。发酵工艺研究表明,采用半合成培养基在5L发酵罐上进行裂褶菌培养,菌丝体和胞外多糖的产量分别比天然谷物汁培养基提高17.2%和30.0%。毒理研究结果表明,裂褶菌发酵物的最大耐受剂量MTD>20g/kgBW,小鼠经口无毒,发酵物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Ames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发酵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抗缺氧功能研究表明,裂褶菌发酵物可以显着延长小鼠常压密闭缺氧存活时间(P<0.01),可以显着提高小鼠在减压和常压条件下骨胳肌、心肌和肝脏的糖原含量,显着提高机体骨胳肌、心肌、肝脏和大脑中ATP含量,显着降低机体全血乳酸、骨胳肌乳酸和心肌乳酸含量,并能改善缺氧大鼠左心室肌SDH活性,有助于改善机体在缺氧条件心肌能量代谢,具有显着的抗缺氧作用。抗疲劳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裂褶菌发酵物可以显着延长小鼠负重游泳力竭时间(P<0.01),提高机体在运动中的血糖水平,降低血游脂酸和血尿素氮水平。具有显着的抗疲劳作用。(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徐菁,孙伟娜,殷丽华,徐晓丹,柯希望[5](2019)在《小豆抗锈病的组织学及生理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豇豆单胞锈菌(Uromyces vignae)引起的小豆锈病是小豆(Vigna angularis)生产上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豆的产量和品质。然而,小豆—豇豆单胞锈菌互作机理不明、寄主抗病机制不清,是制约小豆锈病可持续控制的重要因素。因此,明确小豆锈病菌侵染过程,揭示小豆抗锈病的生理及分子机理,是实现小豆锈病绿色防控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采用荧光显微观察了锈菌在感病品种宝清红、抗病品种VaHR136及免疫品种1-D-3上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感病品种接种后12 h夏孢子萌发并在气孔上方形成附着胞,接种后24 h产生气孔下囊,接种后48 h形成吸器,接种后5 d胞间菌丝大面积扩展,叶片出现花斑,至接种后8 d可产生大量夏孢子堆。而免疫及抗病品种中,病菌附着胞形成率显着下降,气孔下囊畸形率升高,吸器周围寄主细胞过敏性坏死及胞壁沉积物的形成有效阻止了病菌的扩展与繁殖。此外,感病品种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于接种后24 h开始升高,随后下降,且PAL活性整体处于较低水平,而免疫及抗病品种中PAL活性于接种后12 h即迅速升高,并在整个侵染过程中保持较高水平。相比感病品种,抗性品种中H202含量在侵染后期显着高于感病品种。上述结果表明,PAL对抗菌物质代谢及细胞壁结构的调控,以及H_2O_2对下游防卫反应的激活在小豆抗锈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将为深入揭示小豆抗锈病机理奠定基础,为小豆锈病的可持续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黄小娉,谢瑞,滕峥,杨翠凤[6](2019)在《麻疯树响应重金属胁迫的生理生化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油料植物,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因此利用麻疯树治理和改良土壤具有广阔的前景。基于此,阐述了麻疯树在重金属胁迫下,其体内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尤其是抗氧化物酶系统的变化规律,以期为今后应用麻疯树改良重金属污染土壤以及矿业地区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9年17期)

马靓,黄惠文,云佩仪,唐宇琪,刘学英[7](2019)在《天蓝黄链霉菌胞外合成纳米银的生化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天蓝黄链霉菌(S. coelicoflavus)菌体浸出液为还原剂和包覆剂于胞外合成纳米银,对纳米银的形貌结构、晶体结构、粒度分布、元素组成及表面包覆基团进行表征分析,并通过研究主要生物活性分子在纳米银合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探索了纳米银胞外合成的生化反应机制。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的纳米银颗粒主要为球形或近似球形,少量为截边叁角形、四边形或六角形;平均粒径约为34.50 nm,呈中度多分散性;具有良好的结晶度和多晶结构。生化合成机制研究表明,蛋白质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在纳米银的合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跨膜蛋白和细菌铁蛋白包覆于形成的纳米银颗粒表面,以保持其在反应体系中的高度稳定性;硝酸还原酶可能与其他生物活性组分共同催化银离子的还原过程。(本文来源于《包装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兰[8](2019)在《油菜素内酯调控铜和铬胁迫下油菜生理生化与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重金属污染逐渐成为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单一铜(Cu2+)和铬(Cr6+)对甘蓝型油菜生长的影响已在植物中有较多研究,但Cu和Cr的复合污染对油菜生长的胁迫作用尚不清楚。同时,油菜素内酯(BR)是一种甾醇类激素,最早即发现于芸薹属植物中,其广泛参与到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的各个过程。本论文主要探讨Cu和Cr单一或复合胁迫下两个甘蓝型油菜品种('Zheda622'和'ZS 758')生理生态的变化以及BR处理对重金属胁迫的缓解作用,并利用RNA-Seq技术在转录水平上探究BR诱导的重金属逆境响应机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明确了 Cu和Cr对子叶期油菜生理生化、超微结构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单一 Cr处理比单一 Cu处理对子叶期油菜毒害作用更大,二者的复合胁迫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重金属处理均显着降低了油菜子叶和根部的生物量和光合色素含量。单一 Cu、Cr及其复合处理导致子叶期油菜幼苗体内活性氧(ROS)和脂质过氧化丙二醛(MDA)的积累。与各自品种的对照组相比,除了品种'Zheda 622'子叶和根系中的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有所下降以外,两个品种其子叶和根系中的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与酶相关的基因mRNA转录水平均显着提高,包括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尤其是在单一 Cr和复合处理时表现更为显着。此外,非酶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在两个品种的根和叶中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两个品种子叶中叶绿体超微结构均发生了显着的改变,尤其在Cu+Cr复合处理下更为明显,其次是Cr和Cu单一处理。结果显示,Cu和Cr处理表现出一种协同效应,复合处理提高了植株对重金属的吸收,这表明Cu和Cr的相互作用不是竞争性的,而是具有协同作用且在品种之间存在差异。2.探明了 Cu和Cr对油菜幼苗的光合抑制、重金属亚细胞分布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协同作用。Cu和Cr处理显着抑制了油菜植株的生长,包括生物量和株高的下降,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作用参数[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E)、光系统Ⅱ的最大量子产量(Fv/Fm)]在重金属处理下也显着降低。亚细胞分布结果表明,Cu和Cr主要分布在根和叶的细胞壁和可溶性组分中。同时,细胞组分中Cu和Cr在复合金属胁迫下表现出协同积累的规律。单一 Cu、Cr或复合处理下,两个品种植株中过氧化氢(H2O2)和超氧阴离子(O2·-)的水平显着升高,抗氧化酶SOD、CAT、POD、APX的活性也均有显着变化。与对照组相比,编码抗氧化酶相关的基因如BnCat、BnApx、BnPrx、BnSod的表达水平在重金属处理下也普遍上调。叶肉细胞和根尖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TEM)显示叶片和根尖细胞和细胞器的超微结构也发生显着变化。此外,结果还表明,品种'ZS758'对Cu或Cr的抗性比'Zheda622'更强,这是由于'ZS758'在重金属胁迫下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并且细胞结构表现相对完整。3.明确了 BR对Cu和Cr胁迫下油菜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通过不同浓度的BR处理,发现外源BR可促进油菜植株的生长,生物量和净光合速率显着增加,并且以0.05 μM BR处理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单一 Cu、Cr和Cu+Cr复合处理下,均显着抑制油菜植株的生长,表现出生物量下降、ROS(H2O2和O2·-)和MDA积累增加。而重金属胁迫下外源添加BR可有效缓解Cu和Cr对油菜植株造成的危害,与重金属处理组相比,植株鲜重和干重显着增加,ROS和MDA积累量明显降低,抗氧化酶(SOD、POD、CAT、APX)活性显着增加。可见,外源添加BR可有效增强植株对重金属的耐性,缓解重金属胁迫对油菜幼苗造成的伤害。4.研究了重金属单独处理以及BR处理后两个油菜品种幼苗叶片转录组分析。BR处理组与Cr、Cu、Cu+Cr处理组比较,'Zheda622'和'ZS758'叶片中分别有1175、799、2437和2481、1208、1793个基因表达上调,1040、2479、1961 和3596、1437、1246个基因表达下调,主要富集在植物MAPK信号通路、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烷生物合成、植物-病原互作、谷胱甘肽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等通路上。对这些基因进行分析,发现在品种'Zheda622'中,叁个比较组同时筛选出274个DEGs,在品种'ZS 758'中,叁个比较组中同时筛选出250个DEGs,表明在BR处理下,这些基因在所有比较组中均有差异表达。分析这些基因功能发现,'Zheda622'和'ZS 758'分别有92和24个基因同时在叁个比较组中表达上调,主要涉及氨基酸和脂类代谢、转录调控和胁迫相关蛋白等基因。特别是一些编码防御素蛋白、富含脯氨酸蛋白、谷氧还蛋白、脂氧合酶、渗调蛋白和转录因子的基因表达显着上调。(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01)

申芬[9](2019)在《复合发酵菌液预防马铃薯晚疫病的生理生化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属茄科茄属,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是继水稻、玉米和小麦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2015年1月,农业部开始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发展马铃薯种植业,防治马铃薯病害,提高马铃薯产量,是实现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必然选择。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全球范围的马铃薯毁灭性病害,严重威胁马铃薯的产量。利用拮抗菌及其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害、诱导植物防御酶系和蛋白增强、促进植物生长并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受到学者的关注。近年来研究发现,复合微生物制剂克服了单一拮抗菌抑菌活性不够稳定、防病效果较差等不足。本实验室前期利用4株拮抗菌(Sy11、SR13-2、ST-1和HT-6)复合发酵(复合发酵菌液CFBF-I)对马铃薯离体组织和盆栽植株进行了晚疫病的防治实验,获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但这4株菌都不是分离自马铃薯植株的菌株,可能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在马铃薯植株上定殖。后来在继续分离筛选致病疫霉拮抗菌的过程中,从黑龙江克山农场感染晚疫病的马铃薯叶片上分离获得了一株拮抗菌W-7,对致病疫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本论文在本实验室前期利用4株拮抗菌的基础上,增加了分离于马铃薯病叶上对致病疫霉有很强抑制作用的拮抗菌W-7菌株,并得到了复合发酵菌液(CFBF-II),以期进一步增强这几株拮抗菌的防病能力,以及促进复合菌群在马铃薯植株上的定殖能力。主要研究内容:(1)采用平板划线法和对峙培养法,明确5株菌能否共培养以及复合发酵方式并获得复合发酵菌液(CFBF-II),探究其对致病疫霉菌体在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2)应用浸泡、浇灌和平板计数法等方法,探究用复合发酵菌液处理马铃薯离体组织和马铃薯植株后,对晚疫病的预防效果、对植株的促生作用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及复合发酵菌液处理后对马铃薯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3)通过考马斯亮蓝法、SDS-PAGE电泳法等,探究复合发酵菌液对马铃薯抗晚疫病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和防御相关酶活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5株拮抗菌之间无明显拮抗作用,可进行复合发酵,在与致病疫霉同时对峙培养至第11天时,与5株菌中抑菌活性最强的单一HT-6菌液相比,CFBF-II的抑菌作用较强,抑菌率为83.8%,与CFBF-I有显着性差异(P<0.05);CFBF-II处理的病菌菌丝可溶性蛋白含量比对照下降了72.8%,也明显低于CFBF-I的处理,但与CFBF-I间无显着性差异;镜检发现菌丝体畸变率达73.96%,明显优于CFBF-I(39.76%)的处理;对孢子囊的直接萌发和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33.4%和32.5%,与CFBF-I达到显着性差异。2、CFBF-I和CFBF-II对种薯萌芽的促进作用明显优于Control和HT-6菌液的作用,且CFBF-II处理后的萌芽最高可达17.0mm,种薯萌发率为41.18%,明显优于CFBF-I(29.41%);CFBF-II对马铃薯离体块茎和叶片上晚疫病的预防效果最好,分别为63.8%和80.0%,优于CFBF-I的25.0%和10.9%;与LB对照相比,CFBF-II表现出了对马铃薯生长的促进作用,在马铃薯成株期的第55天,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面积、主根长和须根数分别增加了14.8%、26.5%、16.6%、32.9%、33.7%和25.1%;此外,CFBF-II处理后的第50天,马铃薯根际土壤中细菌数量增加、真菌、尖孢镰刀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减少;CFBF-II还能显着提高叶片叶绿素a+b的总含量;3、CFBF-II处理后能使马铃薯块茎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升高,显着优于CFBF-I的促进作用,尤其是预先用CFBF-II诱导处理后再接种致病疫霉,可更大幅度地增加块茎切片中蛋白质的含量;利用SDS-PAGE对马铃薯块茎中可溶性蛋白电泳结果显示,在较抗晚疫病马铃薯品种(大白花)中,用3种菌液既诱导又接种致病疫霉的处理组与只用菌液诱导不接菌的对照组之间,在电泳后显现的蛋白质条带数量和亮度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在易感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中,电泳后首先发现不论是否用菌液诱导处理,其中蛋白质条带的数量比在大白花中的要少许多,包括用LB液体培养基的处理也如此,另外部分条带的亮度也弱了许多;其次,用CFBF-I、HT-6菌液诱导(LB液体培养基作为对照)后再挑战接种致病疫霉的处理,与只诱导不接菌的处理相比位于14.4 KD~24 KD之间和97.4 KD~100 KD之间这两个区域的部分条带亮度下降甚至消失,唯独用CFBF-II菌液诱导后再挑战致病疫霉的处理组,在这两个区域的各个条带的亮度要比只诱导不接菌提高了许多,表明CFBF-II可能与致病疫霉侵染有某种关联,而CFBF-I和HT-6中这种可能性并不存在;且用CFBF-II菌液诱导处理后,还能显着提高块茎切片中POD、PPO和PAL叁种抗性相关酶的活性,尤其是CFBF-II诱导结合挑战接种致病疫霉的处理,能更大幅度地提高这些酶的活性,其中POD酶活在诱导后第6天达到峰值,而PPO和PAL酶活均在诱导后第4天达到峰值,说明POD酶可能先于PPO和PAL酶发挥作用。主要研究结论:(1)5株拮抗菌之间无拮抗作用,CFBF-II在抑制致病疫霉方面比HT-6单一菌株和CFBF-I表现出更优的效果,导致菌体更高的畸变率,并显着降低致病疫霉菌体中蛋白质的含量;(2)CFBF-II对马铃薯离体块茎、叶片无不良影响,在预防晚疫病上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3)CFBF-II对马铃薯植株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面积和根系等方面有显着的促生作用,并能改善根系微生物群落;(4)CFBF-II在马铃薯诱导、抗病过程中,能够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和POD、PPO和PAL防御酶的活性,其中POD在诱导后第6天发挥作用,而PPO和PAL在第4天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侯宁[10](2019)在《HT-6抑制致病疫霉生化机制的初步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马铃薯已成为第四大粮食作物,其产量已被列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而由致病疫霉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已被普遍认为是世界第一大作物病害。现如今,生产中对马铃薯晚疫病传统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化学防治、农业防治、抗病育种等。其中农业防治手段耗时费力,抗病育种成本高,化学防治虽然见效快、操作简便被广泛应用,但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已使病菌产生了抗药性,且越来越强,同时化学农药已造成环境污染并影响人类健康,而生物防治因绿色环保无污染等优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现阶段,利用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其代谢产物抑制致病疫霉的报道层出不穷,但在生产中成功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并作为生防制剂广泛应用还未见报道,其中对拮抗菌抑制致病疫霉的生理生化机理不清楚可能是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HT-6菌株是本研究室前期从西藏壮族自治区林芝州的感病核桃树叶片上分离获得的一株内生细菌,本实验室前期已证实其菌体及其经一定条件培养的菌液对致病疫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并测试了菌液的抑菌稳定性,且优化了该菌液的发酵条件,还明确了其分类地位,但其无菌体发酵液对致病疫霉并没有抑制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拮抗菌HT-6在抑制致病疫霉方面的潜力以及可能的抑菌机理,本试验延长对峙培养时间后检测了HT-6活体菌株、菌液原液对致病疫霉的持续抑菌作用,并从其对马铃薯离体组织的防病效果、引起致病疫霉菌体形态变化、生理变化以及阻断部分HT-6生化进程对致病疫霉抑菌作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HT-6活体菌株、菌液原液对致病疫霉长达15天的抑制效果中,前者的抑菌率为84.00%,后者的抑制效果仅为67.71%;活体菌株的抑制效果强于菌液原液。2.在对马铃薯离体组织的防病过程中,HT-6菌液浓度大约为2.88×10~8个/mL时,防病效果最佳。HT-6可以引起致病疫霉孢子囊和菌丝体的形态发生变化,其畸变率分别高达44.13%和37.80%,菌丝体畸变主要包括分枝过多、菌丝体壁严重内陷、不规则凸起、菌丝体内含物聚集等畸变现象;孢子囊的畸变主要包括从柠檬状变为棒球状、扇形、内含物分布不均及外泄、孢子囊壁增厚等畸变现象,并对各种畸变形态做了统计学分析。3.致病疫霉在受到拮抗菌HT-6抑制后,其菌丝体内可溶性糖和淀粉均随着对峙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均远远低于对照,且均与对照组有极显着的差异(P<0.01);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至对峙培养15d时下降幅度最大,与对照达到极显着差异(P<0.01);表明HT-6减慢了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合成,加速了菌丝体内蛋白质的分解。4.受到拮抗菌HT-6抑制后的致病疫霉菌丝体内的抗性酶PAL、POD、PPO的活性均有所提高,且随着对峙培养时间的延长,其活性不断增加,在12d时3种酶活均达到最高;拮抗菌HT-6还能够提高致病疫霉菌丝体的电导率,使致病疫霉菌丝体细胞膜的相对透性有所提高,菌丝体受到的伤害程度为32.58%;HT-6还能降低菌丝体的呼吸速率,对致病疫霉呼吸速率的抑制作用是15.99%。5.利用盐酸氨基葡萄糖、ATP和柠檬酸等试剂阻断HT-6部分生化进程后,探究其对致病疫霉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在阻断HT-6糖酵解的预试验中,虽然浓度梯度设置的比较低,但也能看出用供试试剂能干扰HT-6的糖酵解过程中的3种关键酶(己糖激酶(HxK)、磷酸果糖激酶(PFK)和丙酮酸激酶(PK),确实能够削弱HT-6对致病疫霉的抑制强度,且供试试剂和HT-6混合培养12h时达到的削弱效果最好。6.加大ATP的浓度能抑制丙酮酸激酶(PK)活性,且随着试剂浓度增加,HT-6对致病疫霉的抑制强度减弱;提高ATP和柠檬酸的复配浓度可抑制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且随着试剂浓度的增加,HT-6对致病疫霉的抑制效果减弱;同样ATP与磷酸氢二钾以及硫酸铵复配在浓度为0.3g/mL时,对HT-6抑菌作用的效果与未加试剂相比有显着性提高,但随着试剂浓度的增加,其对HT-6的影响作用并不增强,即抑制效果与未加试剂没有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生化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磁感应强度远低于地磁场(geomagnetic field, GMF)强度的亚磁场(hypomagnetic field, HMF)(≤5μT),是地外空间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也是研究地磁场生物学功能的必要条件。生物体对亚磁场的感知和响应是生物磁学和空间生命科学领域的基本科学问题之一。本文从氧化应激、能量代谢以及神经内分泌等方面,综述了动物亚磁效应及其生化和分子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探讨了多通路介导亚磁生物效应的可能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化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鞠丽丽.肌肉疲劳的生化机制及诊断疲劳方法的综述[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

[2].莫炜川,胡平东,樊竹,刘缨,赫荣乔.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J].生命的化学.2019

[3].李素平,冯笑,朱云云,李勇,汪文强.烟管菌M-1对小麦苗期赤霉病的防效及其生理生化机制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9

[4].郝利民,刘晋.裂褶菌发酵物抗缺氧抗疲劳功能评价及其生化机制研究[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5].徐菁,孙伟娜,殷丽华,徐晓丹,柯希望.小豆抗锈病的组织学及生理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6].黄小娉,谢瑞,滕峥,杨翠凤.麻疯树响应重金属胁迫的生理生化机制[J].南方农业.2019

[7].马靓,黄惠文,云佩仪,唐宇琪,刘学英.天蓝黄链霉菌胞外合成纳米银的生化机制研究[J].包装学报.2019

[8].李兰.油菜素内酯调控铜和铬胁迫下油菜生理生化与分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9

[9].申芬.复合发酵菌液预防马铃薯晚疫病的生理生化机制探讨[D].河北大学.2019

[10].侯宁.HT-6抑制致病疫霉生化机制的初步探索[D].河北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介导蛋白质氧化的生化机制[...胆石症的生化机制沈渔邨抗生素耐药的4种主要生化机制受体功能的生化机制示意图PQ毒性生化机制示意图

标签:;  ;  ;  ;  ;  ;  ;  

生化机制论文_鞠丽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