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昆明黑龙潭公园梅花品种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曾惜[1](2019)在《梅花专类园组成要素及其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梅花作为中国传统名花之首,一直深受我国大众的喜爱,梅花景观从古延续至今。将传统名花结合专类园布置的园林模式是将我国传统园林风格与现代园林结合的一个良好案例。本文统计52处现代梅花专类园,总结其发展历史及现状特置,并从中选出8处典型梅园进行实地调研,剖析专类园中的植物、道路、建筑、小品、水体、文化、服务设施六大组成要素及其自然和人文特征,分析共性与特性问题。(1)梅花专类园组成要素。梅花专类园中六大组成要素的差异形成了各异的梅花专类园。所调查的8处专类园的地理区位相近,自然条件与地域文化都相似,梅花专类园在要素的运用中往往融入古典园林要素,造景手法有较高的相似性,而要素的差异性体现在专类园中的一些人文因素上,其中建筑要素和文化要素的一致性明显低于植物、山水、道路及服务设施。(2)梅花专类园自然要素。一般新建的专类园比年代久远的专类园梅花品种丰富,早期梅园中江梅、果梅比例略高,而更多现代梅花专类园多以中花品种的宫粉梅、朱砂梅混合种植,整体色彩集中在粉红色系、紫红色系。梅花以孤植、群植为主要应用形式,形成了花海、盆景、特色造型树、梅花大道等典型梅花景观,突出的是梅花的色彩与姿态。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品种比例约为1:1,但常绿植物在实际运用数量上高于落叶植物,多用于地被、背景,而落叶植物多起点缀作用。园中的山石与水体大多保持自然形态,山石以展示姿态为主的特置石居多,在景观手法运用上并不讲究,而水体景观则更常被专类园所忽视。(3)梅花专类园人工要素。人工要素包括建筑、园路、服务设施。建筑低矮、色彩朴素,以空间通透的建筑为主,但布局大多零散,建筑间关系联系不紧密。山石以太湖石、黄石为主要材料,运用上以特置石为主,是梅花专类园中题写诗词,景名的重要载体。水体要素保留自然水体姿态,小园“聚”,大园“散”,临水景观的运用较为单一。园路和服务设施作为实用性的要素多以木质、石材等自然材料为主,与梅花专类园的整体风格相融合,但在细部装饰上可以围绕梅花图案衍生出多种变化,体现专类园自身特点。(4)现代梅花专类园满意度分析和设计手法。游客对植物要素的期望值明显高于其他要素,但实际满意度较低,考虑游客将梅花花色及姿态作为关注的元素,相应的梅花花海景观及盆景园应作为专类园的重点设计方向。其次游客对建筑、山石的满意度明显低于期望值,且这两类要素在不同梅花专类园中的运用水平相差较大,可将此类要素作为后期梅花专类园建设的重点。梅花专类园中的组成要素是固定的,只有在固有的景观要素设计中进一步创新,提取场地自身元素,提升各要素设计水平,才能避免梅花专类园景观的趋同性,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梅花专类园。
李庆卫,张启翔[2](2015)在《中国梅花蜡梅产业进展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梅花蜡梅产业是我国花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研究和发布中国梅花蜡梅产业进展情况,对于推动中国花卉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取花卉统计、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等方法,研究了中国梅园的数量、规模、效益情况和梅花蜡梅苗木、盆景、切花等商品的生产、销售情况,聚焦了梅花蜡梅科研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李艳梅[3](2014)在《春深昆明 龙泉探梅——第十四届中国梅花蜡梅展览会在昆明举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梅开五福,香满春城。1月8日,在《梅花宝贝闹龙潭》的少儿舞蹈中,第十四届中国梅花蜡梅展览会暨第十八届昆明梅花文化节在昆明黑龙潭公园正式开幕。充满童趣的舞蹈和热情洋溢的歌声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欣赏,天真可爱的梅花宝宝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着本届梅展将举办的各类活动。由于昆明去年10月雨水偏多,11月天气持续偏暖,黑龙潭的梅花比往年提前20多天开放。为了让游客能及时
华珊[4](2013)在《春深昆明 龙泉探梅》文中研究指明黑龙潭公园"龙泉探梅"梅园是中国十大梅园之一,古梅、梅品种种质资源丰富。本文论述了该园的特色以及云南梅种质资源、赏梅特色及黑龙潭梅园专类梅花展活动,并对"龙泉古梅"景观改造进行了分析。
蔡邦平,陈俊愉,张启翔,郭良栋[5](2013)在《云南昆明梅花品种根围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采集昆明黑龙潭公园不同梅花品种的根围土壤样品,研究其共生的丛枝菌根(AM)真菌多样性。结果表明:梅根围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MF)平均孢子密度为(183.4±116.5)个100 g,其中‘美人’梅的根围土壤孢子密度最大;AMF种丰度平均为6.7±2.1,其中‘蒿明小’梅的根围土壤AMF有11种,最多;从20个梅花品种的土样中分离得到AMF 3属24种,其中Glomus属为优势属,Glomus trimurales、G.geosporum为优势种。结果证明,梅根围土壤AMF种类或孢子密度与梅花生长状况密切相关:根围AMF种类多、孢子密度大的植株生长较好;而根围AMF种类少、孢子密度小的植株生长较差。
程杰[6](2013)在《论昆明黑龙潭“唐梅”的历史景象和文化意义》文中认为昆明黑龙潭所传"唐梅"历史悠久,清康熙间始见有人言及此地古梅,乾隆中叶始以"唐梅"闻名。乾隆后期以来两株古梅,一立一卧,姿态苍老,风景奇异,名声大噪。大约道光间古梅死去,后来孙枝长成,或沿名补植,风景赓续不绝。黑龙潭"唐梅"是云贵高原最具影响的梅花名胜,独特的地理位置、亦真亦幻的悠久历史赋予"唐梅"以深厚的文化意义。其称作"唐梅",未必有生物学和历史学的依据,主要出于一种文化情结,寄托着人们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历史记忆和美好愿望。
温跃戈[7](2013)在《世界国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象征,属于花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古今中外对国花的产生原因、确定方式和精神内涵等研究极少,尤其对国花文化领域的研究更加薄弱。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有国花,但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对国花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急需对国花进行深入研究,统一认识。为了探求国花现象的本质所在,寻找中国国花问题的解决办法,本文对世界各国的国花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作者查阅了来自33个国家的相关文献,对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部分会员组织的代表进行了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了洛阳、菏泽、南京、武汉、无锡、成都、上海、青岛等牡丹或梅花的主要栽培地区;就世界各国国花文化现象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关联比较了42个国家国花的种类、数量、生活型、来源、自然花期、栽植区域等,总结出国花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世界各国国花的基本特征,据此提出了国花的定义和对中国国花问题的看法和建议。本文全面系统地研究世界国花,弥补了国花研究空白,对增进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积极意义,为解决中国国花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目前世界上195个国家之中,共有127个国家拥有国花,占所有国家总数的2/3。这些国家大多选择1种或2种花卉作为国花,其中一国一花的国家101个一国两花的国家24个,一国三花的国家1个,一国四花的国家1个;127个国家拥有国花的总数为156个,被选为国花的花卉种类的总数为122个,分别属于50个科、101个属。(2)国花一般随着历史文化发展由民间约定俗成,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被确定为国花的花卉大多原产本国,具有丰富的观赏价值,自然花期内一般包含本国重大节日,能在本国广泛栽植,在世界范围普遍推广(3)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国花定义如下:国花是指通过民间约定、政府确定或法律确立等各种形式得到确认,并最终被本国民众广泛认可的可以作为国家和民族文化象征的花卉。国花属于文化的范畴,是国家和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与其所代表的国家和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世人脑海中能够建立起对应联想,提起它就会联想到这个国家。国花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载体,不仅能够在本国民众心中产生强烈共鸣,在国际上也能得到普遍认可。(4)与国旗、国歌和国徽相比,国花的文化性和稳定性更为突出。国花一经选定,一般不会因为时代变迁和政体改变而改变,至今没有国家否定原有国花的先例;国花多为民间约定俗成,不写入宪法;一个国家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花卉作为国花。(5)牡丹和梅花原产中国,在中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牡丹在清代(1903年)被确定为国花,距今已有110年;梅花在民国时期(1928年)被确定为国花,距今已有85年。多年来,牡丹和梅花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得到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和长期传承,至今没有任何文献资料提出过否定牡丹和梅花是中国国花的充分理由。根据世界国花产生发展的普遍规律,结合中国自身特点,在尊重中国历史、遵循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应当继续以牡丹和梅花作为中国国花。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由官方权威机构将牡丹和梅花已在历史上被确定为中国国花并应继续作为中国国花的事实通告全国,统一认识;广泛宣传牡丹和梅花的国花文化,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可贵民族精神传播海内外;进一步挖掘国花文化内涵,提升牡丹和梅花作为国花的社会经济价值。
陶舟[8](2013)在《梅园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绿地作为城市的“肺”,能有效改善自然环境。梅园作为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弘扬中国传统花木文化的人性场所。然而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以及城市绿地建设趋同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梅园该如何展现其特色植物景观,体现其人文内涵,便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及国内梅园的考察,分析与总结了综合型梅园的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文献的研读中得出:梅花分为3系5类18个型别,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造景中应与山石、水体、建筑等要素搭配创造丰富的景观。梅园一般适合在有山有水、地形丰富的自然环境中建园。2、对国内五个梅园:昆明黑龙潭公园、无锡梅园、南京梅花山、武汉东湖磨山梅园、广州萝岗香雪公园进行实地调研,从选址、景色与功能分区、植物配置、梅园小品与配套设施、道路与节点广场设计五个方面对以上梅园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得出:这些梅园都根据自身的地形特征选择了相应的梅花景观类型,如:南京梅花山采用了梅林的形式。不足之处是梅园在植物配置时,应注重梅花与其它植物的搭配,丰富季相景观。此外梅园小品及配套设施应和谐统一,具有设计感,能适当体现梅花文化。3、根据梅园类型的不同,从设计原则、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各要素设计三方面对综合型梅园的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按照地形、造景要素、栽植方式的不同,归纳梅园各个景观类型,如:梅岭、梅坡、梅谷、梅溪等。4、依据本文提出的梅园设计理论与方法,结合当地文化,完成白箬铺梅园景观设计方案。综上所述,在梅园景观设计中,应利用和创造丰富的微地形,并因地制宜运用景观类型,使梅花景观多样化。同时通过植物景观、建筑小品和空间意境的营造等来表达梅文化。
郑峣[9](2012)在《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游客评价调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在旅游业与风景园林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国内许多地方挖掘本地赏梅历史及文化,重建、新建了一批以梅花为主题的景区及公园,同时通过举办梅花节或梅花展览,推动当地旅游发展、宣传城市形象、吸引外来投资。然而,在梅园和梅花节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同质性加剧、吸引力减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国内梅花节和梅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其深入研究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本文以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游客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了解主要游客群体的特征,分析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并结合现场考察对梅花山景区的规划设计进行讨论。此次研究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1)首先对节庆旅游、花卉节庆和梅花专类园的概念进行界定,系统地对国内外花卉节庆旅游及梅花专类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2)其次对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的主会场--梅花山景区进行深入的分析,从项目概况、优势劣势等方面进行阐述,并进行调查问卷设计。(3)通过对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游客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数据分析方法,从游客特征、游客游览行为特征、对梅花节的感知评价、游客满意度评价、游客赏梅偏好分析这五个方面,深入分析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各游客群体的特征及游览需求。(4)基于问卷调查结果,从游客的角度分析梅花山景区在外部交通、功能分区、景区路网、景点设计、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活动空间、梅花造景和植物配置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并分别提出梅花节期间和节后梅花山景区的改造建议。(5)最后,总结研究结论,并进行讨论,对论文的不足之处进行说明。
聂雅萍,刘敬,杨增星[10](2012)在《低温冷藏对梅花花期的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昆明地区梅花花期相对较早的问题,采用低温对梅花的早中晚花品种进行了花期延迟的有效试验,总结出在昆明地区使用低温冷藏控制梅花花期的可操作性及主要技术要求。
二、昆明黑龙潭公园梅花品种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明黑龙潭公园梅花品种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梅花专类园组成要素及其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植物专类园研究 |
2.2 梅花的起源和应用历史 |
2.3 梅花专类园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2.4 梅花文化研究 |
3 梅花专类园自然要素特征分析 |
3.1 植物要素特征分析 |
3.2 山水要素特征分析 |
4 梅花专类园人工要素特征分析 |
4.1 建筑要素特征分析 |
4.2 道路及服务设施特征分析 |
4.3 文化要素特征分析 |
5 梅花专类园要素满意度及喜爱度调查 |
5.1 参与调查人群 |
5.2 游客对梅花专类园要素喜爱度 |
5.3 游客对梅花专类园要素满意度 |
5.4 小结 |
6 梅花专类园组成要素设计方法研究 |
6.1 影响专类要素景观的因素 |
6.2 梅花专类园要素设计方法 |
6.3 典型梅花专类园要素运用评述及提升建议 |
7 主要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梅园基本概况统计表 |
附录二 梅园造园要素游客评价调查问卷 |
个人简介 |
发表主要论文 |
致谢 |
(2)中国梅花蜡梅产业进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梅园规模扩大, 花卉旅游效益突出 |
2 生产规模扩大, 经济效益增加 |
3 产学研结合, 促进产业发展 |
3.1 种质资源家底已经摸清, 品种登录走在国际前列 |
3.2 抗寒育种取得新突破, 栽培范围日益扩大 |
3.3 制定梅花蜡梅切花技术规程, 推动生产规范化、标准化 |
3.4 产业化关键技术或突破, 促进产业发展 |
4 盆景产业止跌回暖, 向大众化和大型化发展 |
5 二梅的衍生品综合利用潜力大 |
6 出口创汇亟待加强 |
(4)春深昆明 龙泉探梅(论文提纲范文)
1 梅园特色 |
1.1 古梅特色 |
1.2 梅花种质特色 |
1.3 赏梅特色 |
2 黑龙潭梅园专类梅花展活动 |
2.1 举办过两届国家级专类梅花展, 目前正积极筹备第三次全国梅展 |
2.2 黑龙潭公园每年一度的梅花展 |
3 黑龙潭景观升级改造 |
3.1 入口改造 |
3.2 水景园 |
3.3 盆景园 |
3.4 芭蕉沟 |
3.5 清浑水龙潭区域 |
3.6 景观水系 |
(5)云南昆明梅花品种根围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土壤样品采集 |
1.3 AMF孢子的分离、鉴定、贮藏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梅花根围土壤的AMF孢子密度与种丰度 |
2.2 梅花根围土壤AMF群落组成 |
3 结论与讨论 |
(6)论昆明黑龙潭“唐梅”的历史景象和文化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龙泉观“唐梅”闻名于乾隆中期 |
2 乾隆后期以来龙泉古梅名声大噪 |
3 民国以来黑龙潭的古梅景观 |
4 黑龙潭“唐梅”的风景特色和文化意义 |
4.1“唐梅”的生态特征 |
4.2“唐梅”的历史文化意义 |
4.2.1 云贵高原影响最大的梅花名胜 |
4.2.2 国家兴盛、边疆稳定的象征 |
(7)世界国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
1.1 国花相关研究文献分析 |
1.1.1 中国国花相关研究文献 |
1.1.2 外国国花相关研究文献 |
1.1.3 网络资源 |
1.2 课题的提出 |
1.3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方法 2. 中国国花溯源 |
2.1 牡丹——清代确定的国花 |
2.2 梅花——民国时期确定的国花 |
2.3 当代中国国花的推选 |
2.4 小结 3. 世界国花调查 |
3.1 亚洲 |
3.1.1 日本——樱花和菊花 |
3.1.2 韩国——木槿 |
3.1.3 朝鲜——迎红杜鹃和天女花 |
3.1.4 老挝——白鸡蛋花 |
3.1.5 马来西亚——扶桑 |
3.1.6 菲律宾——茉莉花 |
3.1.7 泰国——腊肠树和睡莲 |
3.1.8 印度——荷花 |
3.1.9 新加坡——卓锦万代兰 |
3.1.10 印度尼西亚——茉莉花、美丽蝴蝶兰和大花草 |
3.1.11 亚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
3.2 欧洲 |
3.2.1 英国——狗蔷薇、苏格兰刺蓟、黄水仙和白车轴草 |
3.2.2 荷兰——郁金香 |
3.2.3 德国——矢车菊 |
3.2.4 法国——香根鸢尾 |
3.2.5 葡萄牙——薰衣草和香石竹 |
3.2.6 奥地利——高山火绒草 |
3.2.7 意大利——雏菊 |
3.2.8 保加利亚——突厥蔷薇 |
3.2.9 欧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
3.3 美洲 |
3.3.1 美国——月季 |
3.3.2 加拿大——糖械 |
3.3.3 墨西哥——仙人掌和大丽花 |
3.3.4 阿根廷——鸡冠刺桐 |
3.3.5 智利——智利钟花 |
3.3.6 美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
3.4 非洲 |
3.4.1 埃及——齿叶睡莲 |
3.4.2 塞内加尔——猴面包树 |
3.4.3 非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
3.5 大洋洲 |
3.5.1 澳大利亚——密花金合欢 |
3.5.2 新西兰——四翼槐和银蕨 |
3.5.3 大洋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
3.6 小结 4. 世界国花比较与分析 |
4.1 国花的特征 |
4.2 国花的产生原因 |
4.2.1 反映民族情感 |
4.2.2 纪念特殊人物 |
4.2.3 追忆历史事件 |
4.2.4 象征宗教信仰 |
4.2.5 代表王室标志 |
4.2.6 符合产业需要 |
4.3 国花的确定形式 |
4.4 国花的价值体现 |
4.4.1 观赏价值 |
4.4.2 产业价值 |
4.4.3 精神内涵 |
4.5 小结 5. 讨论 |
5.1 国花的定义 |
5.2 国花的属性 |
5.3 国花的名录 |
5.4 关于中国国花问题 |
5.4.1 中国的国花应为牡丹和梅花 |
5.4.2 充分发挥牡丹和梅花的国花作用 6.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附表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
(8)梅园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2 梅花与梅园设计研究进展 |
2.1 梅花品种 |
2.2 梅花栽培养护 |
2.3 梅花美学 |
2.4 梅花文化 |
2.5 梅花与其它景观要素造景方面 |
2.6 梅园景观设计方面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梅园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1 调查对象和内容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内容 |
2 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2.1 选址 |
2.2 景色与功能分区 |
2.3 植物配置 |
2.4 梅园小品与配套设施 |
2.5 道路与节点广场设计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梅园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
1 梅园的分类及设计原则 |
1.1 梅园的分类 |
1.2 梅园的设计原则 |
2 总体设计 |
2.1 总体布局 |
2.2 功能分区 |
3 分项设计 |
3.1 地形的利用与改造 |
3.2 梅园的景观类型 |
3.3 道路系统及景观节点规划与设计 |
3.4 建筑小品及配套设施 |
3.5 植物配置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白箬铺梅园设计实例 |
1 项目概况 |
1.1 地理位置分析 |
1.2 气候条件 |
1.3 用地概况 |
2 总体构思 |
2.1 设计理念 |
2.2 设计目标 |
2.3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
3 分项设计 |
3.1 地形的利用与改造 |
3.2 道路设计 |
3.3 建筑与配套设施设计 |
3.4 种植设计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1 总结 |
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游客评价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植梅和赏梅历史悠久 |
1.1.2 梅园和梅花节的兴起 |
1.1.3 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的地位和重要性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节庆旅游的概念 |
1.2.2 花卉节庆的概念 |
1.2.3 梅花专类园的概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概况 |
1.3.2 国外研究概况 |
1.3.3 总结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游客及梅花山景区调查 |
2.1 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概况 |
2.1.1 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发展历程 |
2.1.2 第十七届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概况 |
2.1.3 主会场梅花山景区概况 |
2.1.4 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优势与劣势分析 |
2.2 问卷设计、发放及统计 |
2.2.1 调查问卷设计 |
2.2.2 预调查及问卷修正 |
2.2.3 正式问卷发放 |
2.2.4 问卷数据统计 |
第三章 第十七届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游客评价分析 |
3.1 梅花节游客特征分析 |
3.1.1 游客数量 |
3.1.2 游客时空分布 |
3.1.3 游客构成 |
3.1.4 梅花节游客特征小结 |
3.2 梅花节游客游览行为特征分析 |
3.2.1 游客交通方式和交通时间 |
3.2.2 游客来园同伴 |
3.2.3 游客入园时间和停留时间 |
3.2.4 游客平时来园次数 |
3.2.5 游客游览行为特征小结 |
3.3 游客对梅花节的感知评价分析 |
3.3.1 游客了解梅花节的渠道 |
3.3.2 游客对梅花节的期望值 |
3.3.3 游客对梅花节重要性的认识 |
3.3.4 游客对梅花节票价的看法 |
3.3.5 梅花节活动吸引力比较 |
3.3.6 游客对梅花节的感知评价小结 |
3.4 梅花节游客满意度评价 |
3.4.1 游客总体满意度 |
3.4.2 游客总体满意度交叉分析 |
3.4.3 游客满意度单项评价 |
3.4.4 游客重游意愿 |
3.4.5 游客满意度评价小结 |
3.5 梅花节游客赏梅偏好分析 |
3.5.1 梅花审美特性偏好 |
3.5.2 梅林色彩搭配偏好 |
3.5.3 梅花造景方式偏好 |
3.5.4 梅花与其它植物配置方式偏好 |
3.5.5 赏梅天气偏好 |
3.5.6 游客赏梅偏好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现存问题及优化策略 |
4.1 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现存问题 |
4.1.1 知名度较低,影响力有限 |
4.1.2 吸引物单一,地域性不足 |
4.1.3 客流分布不均,游览环境下降 |
4.1.4 活动创新不足,缺少南京特色 |
4.1.5 购票游客减少,旅游收入下降 |
4.1.6 节后客流下降,旅游资源浪费 |
4.2 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发展策略 |
4.2.1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市场影响 |
4.2.2 塑造节庆品牌,凸显地域优势 |
4.2.3 估算景区环境容量,限制客流无序增多 |
4.2.4 细分游客市场,提升游客参与 |
4.2.5 降低门票价格,促进游客消费 |
4.2.6 突出赏梅季节,兼顾节后效益 |
4.3 主会场梅花山景区现存问题 |
4.3.1 总体规划 |
4.3.2 配套设施 |
4.3.3 活动空间 |
4.3.4 植物造景 |
4.4 主会场梅花山景区改造策略 |
4.4.1 改造原则及目标 |
4.4.2 梅花节改造策略 |
4.4.3 节后改造策略 |
第五章 总结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 |
5.3 研究不足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低温冷藏对梅花花期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冷藏材料与方法 |
1.2 出库后梅花开花情况 |
2 实验结果 |
2.1 出冷库时花芽萌动情况 |
2.2 2010年花期记录 |
2.3 2011年花期记录 |
2.4 花叶同放现象记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梅花低温处理进冷库的时期 |
3.2 梅花出冷库至开花的时间周期 |
3.3 冷藏处理对延迟梅花开花时间的效果 |
3.4 冷藏处理对缩短梅花花期的效果 |
3.5 冷藏处理的时效 |
3.6 冷藏处理会导致部分花叶同放现象 |
4 结论 |
四、昆明黑龙潭公园梅花品种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梅花专类园组成要素及其特征分析[D]. 曾惜.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2]中国梅花蜡梅产业进展报告[J]. 李庆卫,张启翔.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5(S1)
- [3]春深昆明 龙泉探梅——第十四届中国梅花蜡梅展览会在昆明举办[J]. 李艳梅. 中国花卉园艺, 2014(03)
- [4]春深昆明 龙泉探梅[J]. 华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3(S1)
- [5]云南昆明梅花品种根围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J]. 蔡邦平,陈俊愉,张启翔,郭良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3(S1)
- [6]论昆明黑龙潭“唐梅”的历史景象和文化意义[J]. 程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3(S1)
- [7]世界国花研究[D]. 温跃戈.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0)
- [8]梅园景观设计研究[D]. 陶舟.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8)
- [9]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游客评价调查研究[D]. 郑峣.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10]低温冷藏对梅花花期的控制[J]. 聂雅萍,刘敬,杨增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