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心理疲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论文文献综述
潘淼[1](2019)在《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训练中心理疲劳的调适》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健康问题在当前教育领域备受关注。在小学阶段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就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困惑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他们能够在课程学习中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训练环节,学生的心理疲劳问题表现得非常突出,很多学生因为没有掌握有效的疲劳调适方法而出现学习障碍。对此,教师要关注学生语文朗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加大心理辅导力度。(本文来源于《教书育人》期刊2019年32期)
张忠[2](2019)在《优秀运动员的心境状态与运动动机对心理疲劳的影响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国外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研究建基于20世纪70年代Freudenberger对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研究。近叁十多年来,国外研究者在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症状分析、量表编制、理论模型建构、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探讨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而在国内,随着竞技运动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对运动员身心健康的日益重视,运动员心理疲劳已成为运动心理学与运动训练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十几年来,国内研究者主要针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概念框架、身心指标、影响因素、诊断标准、调控策略等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在该研究领域中,国外研究者(Lemyre,et al.,2007;Grobbelear,etal.,2011)对运动员的心境状态、运动动机对心理疲劳的影响效应的关注由来已久,并视其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而国内关于运动员的心境状态、运动动机对心理疲劳的影响效应的研究还不多见。无论是从国外研究者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研究趋势的揭示来看,还是从运动队科学训练的角度来看,都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因此,本研究拟分别探讨优秀运动员的心境状态、运动动机对心理疲劳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可为明晰优秀运动员心理疲劳的部分影响因素、改善心境状态、提高运动动机、缓解心理疲劳、提高训练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江苏省击剑、体操、花游、羽毛球等八支运动队二级以上的专业运动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Raedeke和Smith(2001)共同编制的《运动员疲劳问卷》、祝蓓里教授(1995)修订的《心境状态量表》和张力为教授(2001)编制的《运动员动机量表》对运动员进行施测,问卷现场发放,现场回收。本次施测共发放问卷120份,剔除各种无效问卷18份,有效回收率为85%。其中男34人、女68人;二级运动员31人、一级运动员34人、健将级运动员37人;训练年限1-5年的35人、6-10年的48人、10年以上的19人;年龄段11-15岁的44人、16-20岁的45人、20岁以上的13人;平均年龄为(16.33±3.79)岁,平均训练年限为(7.35±3.68)年。调查所得的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主要包括信度分析、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等。首先对量表进行信度分析,本研究中《运动员疲劳问卷》叁个分量表成就感下降、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786、0.737、0.739;简式POMS量表中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与自尊感7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809、0.908、0.883、0.875、0.805、0.794、0.696,《运动员动机量表》中参与倾向与回避倾向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816、0.656。其次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分层回归分析,分别探讨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相关影响变量后,优秀运动员的心境状态(情绪紊乱总分)、运动动机(参与倾向、回避倾向)对心理疲劳的叁个维度(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1)优秀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各维度与TMD(情绪紊乱总分)、回避倾向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与参与倾向存在显着的负相关;(2)分层回归的结果发现,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参与倾向与回避倾向后,TMD对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均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3)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TMD后,参与倾向与回避倾向对心理疲劳的两个维度(成就感降低、运动负评价)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其中参与倾向对成就感降低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回避倾向对运动负评价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研究结论:优秀运动员的心境状态与运动动机对其心理疲劳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建议运动队可将简式POMS量表、《运动动机量表》作为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监测工具。同时要认识到心境状态和运动动机对运动疲劳的重要影响,创新训练模式,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让运动员掌握必备的心理卫生知识、科学的心理训练方法及自我调适的策略,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动机投入运动训练与比赛,从而有效地控制和缓解心理疲劳,提高训练质量,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张利普,马红霞[3](2019)在《个体化心理干预对胃癌术后疲劳综合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个体化心理干预对胃癌患者术后疲劳综合征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其基础上予以个体化心理干预,比较两组疲劳评分、术后康复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术后第5d疲劳评分及术后主动下床、胃肠减压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等指标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胃癌手术患者术后疲劳状态,促进其早日康复。(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85期)
张燕,李雯[4](2019)在《上海市部分医院临床护士共情疲劳与心理韧性、领悟社会支持关系的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临床护士共情疲劳与心理韧性、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中文版共情疲劳简短量表、心理韧性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上海市202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发放调查。结果临床护士共情疲劳与心理韧性、领悟社会支持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34(P<0.01)、-0.340(P<0.01);临床护士心理韧性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51(P<0.01);领悟社会支持对共情疲劳与心理韧性起调节作用,临床护士在高水平的领悟社会支持下,心理韧性对共情疲劳的反向预测作用明显增强。结论临床护士心理韧性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其共情疲劳水平就越低,因此在临床护士的聘用、激励过程中要重视其内在心理活动并给予支持与指导,以降低共情疲劳,提高工作绩效与医患满意度。(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中旬刊)》期刊2019年10期)
张铭,刘欢,冯亚玲,郑萍萍,张丹丹[5](2019)在《医学院女大学生“考试月”经前期综合征现状与心理困扰、疲劳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考试月"女大学生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高校开展女性生殖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经前期综合征量表、疲劳量表、心理困扰评定量表对芜湖市2所医学院(皖南医学院、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847名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女大学生PMS检出率为44.2%;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月经态度、是否痛经、月经是否规律、宿舍关系、健康状况、饮食是否及时在PMS检出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大学生PMS量表总分与疲劳及躯体、脑力疲劳因子呈正相关(r=0.343、0.335、0.201,P<0.01),与心理困扰呈正相关(r=0.482,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痛经(OR=1.741,95%CI:1.290~2.350)、疲劳(OR=2.468,95%CI:1.813~3.360)、心理困扰(OR=4.177,95%CI:2.954~5.906)是女大学生PMS的危险因素。结论:女大学生PMS的检出率较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痛经、疲劳和心理困扰与PMS有关,应从这3个因素干预女大学生PMS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沈阳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马倩颖,吴瑞林,王亚猛,刘晓倩,朱廷劭[6](2019)在《基于动作捕捉的减重条件下心理疲劳状态测量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动作捕捉和机器学习技术,探讨减重条件下通过关节运动的叁维空间坐标统计特征测量受试者心理疲劳状态的可行性与可靠性。方法通过长时间认知任务诱发受试者的心理疲劳状态并利用量表进行评估。采用Kinect深度摄像头识别并追踪受试者2min减重跑步运动过程中25个关节点的运动信息。利用高斯过程回归算法建立心理量表与行为数据间的模型,并通过皮尔逊相关和均方根误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在减重条件下,基于关节运动的统计特征可以预测个体的心理疲劳状态,疲劳量表各个维度预测值与真实值间平均相关系数为0.44,均方根误差为2.94,心境状态量表模型预测值和真实值同样达到中等相关0.45,均方根误差为5.49。结论人体关节运动信息可作为有效生物特征预测受试者心理疲劳水平,且在空间或资源有限情况时,基于动作捕捉和机器学习方法建立的心理指标预测模型可为未来载人航天任务心理状态测量提供新方法。(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韩阳阳[7](2019)在《散打运动员心理疲劳特征及应对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的大强度、高压力、高竞争性的环境下,散打运动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明显增加,心理疲劳的现象也会不经意间出现,从而影响到运动员日常训练及比赛,导致其训练水平难以进步,更有甚者会导致运动员提前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如何监控运动员日常训练产生的运动性心理疲劳,以及如何缓解运动性心理疲劳症状,成为当前散打运动员训练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音乐放松训练是心理疲劳恢复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其在散打运动员的训练中应用还比较少,其效果仍有待论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采用《运动员心理疲劳量表》对64名散打运动员的调查,遴选出14名具有心理疲劳现象的运动员为实验对象,根据心理疲劳总得分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各7名运动员,进行为期4周的实验,在两组运动员日常训练的放松训练部分,实验组按照音乐放松训练方案进行,对照组按照传统放松训练进行,在实验前、中、后对两组运动员进行调查问卷与指标测试,了解两组运动员在实验过程中心理疲劳的变化情况。本研究重点是论证音乐放松训练对于散打运动员心理疲劳恢复的效果,为散打运动员今后心理疲劳的应对提供一种更好的选择,通过创新方法来提高心理疲劳恢复的科学化程度,让散打运动员的心理疲劳能够得到及时恢复。结果显示,采用传统放松训练的对照组运动员无论是调查结果还是测量结果变化幅度都不大,而采用音乐放松训练的实验组无论是调查结果还是测量结果都有明显变化,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逐渐下降趋势,但采用短时间的音乐放松训练并不能有效改善运动员的心理疲劳,适当延长音乐放松训练时间,运动员的心理疲劳情况得到了较为明显的缓解。由此说明,音乐放松训练能有效改善散打运动员的心理疲劳,但心理疲劳的改善要依赖持续性的训练。由于客观原因限制,本次研究时间较短,所选的样本覆盖面较窄,研究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后续研究过程中应该持续改善。(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9-08-01)
魏继同[8](2019)在《某医院医护人员慢性疲劳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本院医护人员慢性疲劳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本院的120名在职员工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疲劳状态将其分为对照组(健康员工)与观察组(慢性疲劳员工),每组各60名。对比两组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结果观察组的躯体疲劳与疲劳总分评分分别为(4.52±1.71)分与(7.15±3.21)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2.04±1.13)分、(4.24±2.18)分,P<0.05,而观察组脑力疲劳评分为(2.82±1.51)分与对照组(2.54±1.32)分相近,P>0.05;观察组的SDS与SAS评分分别为(61.63±5.47)分、(54.78±3.16)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43.14±3.23)分、(41.42±3.05)分,P<0.05。结论医院医护人员的慢性疲劳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本文来源于《心理月刊》期刊2019年14期)
邱芬,张晓强[9](2019)在《青少年运动员友谊质量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孤独感和运动心理疲劳的链式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友谊质量、孤独感、运动心理疲劳和青少年运动员网络成瘾的关系,采用友谊质量量表、青少年孤独感量表、运动心理疲劳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对298名青少年运动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心理疲劳、网络成瘾都呈显着负相关;孤独感、心理疲劳与网络成瘾均存在显着的两两正相关;(2)友谊质量既可以直接影响网络成瘾,也可以通过孤独感和心理疲劳的中介作用对网络成瘾产生间接影响,具体包括3条中介路径,即通过孤独感的中介路径、心理疲劳的中介路径和通过孤独感和心理疲劳的链式中介路径。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青少年运动员友谊质量影响网络成瘾的作用机制,对于运动员人际关系的提高和网络成瘾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未来,可以从提升运动员的友谊质量出发,帮助运动员改善人际关系,减少孤独感体验,进而缓解心理疲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网络的依赖。(本文来源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张升,姜宇[10](2019)在《心理催眠在快速疲劳中的应用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调查问卷法探讨心理催眠与快速疲劳的关系,研究心理催眠在快速疲劳中的应用,并分析其消除快速疲劳的原因。并由此得出运用心理催眠法可有效消除快速疲劳,结合适合的音乐和按摩等会有更好的效果,而且在运动训练或比赛前进行心理暗示、自我鼓励等可有效提高大脑神经系统对快速疲劳的适应力。(本文来源于《休闲》期刊2019年07期)
心理疲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国外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研究建基于20世纪70年代Freudenberger对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研究。近叁十多年来,国外研究者在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症状分析、量表编制、理论模型建构、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探讨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而在国内,随着竞技运动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对运动员身心健康的日益重视,运动员心理疲劳已成为运动心理学与运动训练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十几年来,国内研究者主要针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概念框架、身心指标、影响因素、诊断标准、调控策略等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在该研究领域中,国外研究者(Lemyre,et al.,2007;Grobbelear,etal.,2011)对运动员的心境状态、运动动机对心理疲劳的影响效应的关注由来已久,并视其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而国内关于运动员的心境状态、运动动机对心理疲劳的影响效应的研究还不多见。无论是从国外研究者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研究趋势的揭示来看,还是从运动队科学训练的角度来看,都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因此,本研究拟分别探讨优秀运动员的心境状态、运动动机对心理疲劳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可为明晰优秀运动员心理疲劳的部分影响因素、改善心境状态、提高运动动机、缓解心理疲劳、提高训练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江苏省击剑、体操、花游、羽毛球等八支运动队二级以上的专业运动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Raedeke和Smith(2001)共同编制的《运动员疲劳问卷》、祝蓓里教授(1995)修订的《心境状态量表》和张力为教授(2001)编制的《运动员动机量表》对运动员进行施测,问卷现场发放,现场回收。本次施测共发放问卷120份,剔除各种无效问卷18份,有效回收率为85%。其中男34人、女68人;二级运动员31人、一级运动员34人、健将级运动员37人;训练年限1-5年的35人、6-10年的48人、10年以上的19人;年龄段11-15岁的44人、16-20岁的45人、20岁以上的13人;平均年龄为(16.33±3.79)岁,平均训练年限为(7.35±3.68)年。调查所得的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主要包括信度分析、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等。首先对量表进行信度分析,本研究中《运动员疲劳问卷》叁个分量表成就感下降、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786、0.737、0.739;简式POMS量表中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与自尊感7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809、0.908、0.883、0.875、0.805、0.794、0.696,《运动员动机量表》中参与倾向与回避倾向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816、0.656。其次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分层回归分析,分别探讨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相关影响变量后,优秀运动员的心境状态(情绪紊乱总分)、运动动机(参与倾向、回避倾向)对心理疲劳的叁个维度(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1)优秀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各维度与TMD(情绪紊乱总分)、回避倾向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与参与倾向存在显着的负相关;(2)分层回归的结果发现,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参与倾向与回避倾向后,TMD对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均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3)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TMD后,参与倾向与回避倾向对心理疲劳的两个维度(成就感降低、运动负评价)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其中参与倾向对成就感降低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回避倾向对运动负评价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研究结论:优秀运动员的心境状态与运动动机对其心理疲劳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建议运动队可将简式POMS量表、《运动动机量表》作为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监测工具。同时要认识到心境状态和运动动机对运动疲劳的重要影响,创新训练模式,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让运动员掌握必备的心理卫生知识、科学的心理训练方法及自我调适的策略,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动机投入运动训练与比赛,从而有效地控制和缓解心理疲劳,提高训练质量,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理疲劳论文参考文献
[1].潘淼.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训练中心理疲劳的调适[J].教书育人.2019
[2].张忠.优秀运动员的心境状态与运动动机对心理疲劳的影响效应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张利普,马红霞.个体化心理干预对胃癌术后疲劳综合征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4].张燕,李雯.上海市部分医院临床护士共情疲劳与心理韧性、领悟社会支持关系的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9
[5].张铭,刘欢,冯亚玲,郑萍萍,张丹丹.医学院女大学生“考试月”经前期综合征现状与心理困扰、疲劳的调查研究[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9
[6].马倩颖,吴瑞林,王亚猛,刘晓倩,朱廷劭.基于动作捕捉的减重条件下心理疲劳状态测量技术[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9
[7].韩阳阳.散打运动员心理疲劳特征及应对方法[D].北京体育大学.2019
[8].魏继同.某医院医护人员慢性疲劳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J].心理月刊.2019
[9].邱芬,张晓强.青少年运动员友谊质量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孤独感和运动心理疲劳的链式中介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
[10].张升,姜宇.心理催眠在快速疲劳中的应用与分析[J].休闲.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