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湿法脱硫工艺在热电厂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倪绍佑[1](2021)在《基于大数据的CFB燃煤锅炉脱硫系统建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物如SO2、NOx等对环境造成污染,如何降低燃煤电厂排放污染物成为研究热门。在锅炉中,煤炭中的硫元素燃烧后主要以SO2的形式存在,准确监控并控制燃煤锅炉SO2的排放量是燃煤电厂实际运行中的重点工作。本文结合燃煤电厂DCS控制系统中非线性、强耦合的运行参数,选取某热电厂主蒸汽流量150t/h的CFB锅炉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该燃煤锅炉的脱硫系统经济评价模型和炉膛出口SO2浓度预测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在该热电厂脱硫运行规程图的基础上,针对1#锅炉炉内及炉外两种类型的脱硫成本分别进行统计计算,得到联合脱硫成本,根据模型的组成部分从石灰石粉粒径和锅炉炉膛温度优化两个角度对热电厂脱硫运行提出一定的优化建议,同时也为预测模型提供依据。为筛选SO2预测模型输入参数,对该电厂DCS系统记录的锅炉参数进行探究。DCS系统包含锅炉蒸发量、床温,一二次风量风温等影响硫元素生成的重要运行参数,依据化学反应机理从中筛选出炉膛出口SO2排放量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根据这些参数的不同位置和影响机理将其分类成入口状态参数、入口反应参数、反应条件参数和出口状态参数。由于输入参数共有30组,选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数据简化和降低维度,通过该分析方法将输入参数转换为6组主成分。选取简化后的主成分作为输入参数,通过对比不同结构的预测误差寻求最佳的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炉膛出口SO2排放量预测模型。最终确定采用relu函数、500次训练、单隐含层结构、8节点数、0.005学习率的最佳预测结构。在此结构下,通过测试和验证数据发现:以锅炉蒸发量、一次风量、烟气含氧量等作为输入参数时,设置不同参数组合的炉膛出口SO2排放量预测模型计算结果误差为2.7%,能够较好的预测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趋势。
吴庆康[2](2020)在《基于DCS的热电厂烟气净化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近几年国家对大气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对燃煤电厂烟气排放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烟气净化技术是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等污染物的重要措施。烟气排放参数的稳定达标与采取的烟气净化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密切相关,因此选取合适的控制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集散式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DCS)为控制方式,结合丰县鑫成热电厂2×180t/h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首先对湿法与半干法两种主流烟气治理方案的工艺原理进行介绍,说明了各自的工艺特点。并结合电厂的现有的运行方式对两种方案展开详细的比较说明,最终确定了以半干法脱硫与低温循环氧化脱硝相结合的烟气治理工艺并对系统进行了简要说明,根据其烟气净化系统的控制难点及要求对控制方式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半干法脱硫结合低温循环氧化脱硝相结合的工艺路线由于其重点在于协同处理,脱硝系统必须依托脱硫系统进行有效反应,所以要求整个DCS系统必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本文从DCS系统的性质和特点入手,通过对烟气治理系统各个参数的控制要求对DCS系统制定了设计方案,通过对烟气排放控制策略的优化,解决了二氧化硫排放浓度波动较大的问题。最后,从电厂实际的运行情况及烟气排放参数来看,以DCS作为控制系统的脱硫脱硝设施能够满足工程改造的要求,DCS系统对于烟气排放数据的变化能够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排放数据优于烟气超低排放标准。该论文共有图40幅,表16个,参考文献81篇。
肖彤彤[3](2020)在《供热机组低温余热热泵回收系统建模及经济性分析》文中认为加强低温余热回收对于进一步提升热电联产机组的经济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330MW供热机组的节能改造展开研究,提出了利用吸收式热泵技术分别回收低质循环水余热和湿法烟气脱硫后烟气余热两种供暖改造方案。方案一基于吸收式热泵技术直接回收低温循环水余热;方案二采用烟气深度余热回收装置和吸收式热泵机组耦合而成的湿法脱硫后烟气余热热泵提质利用系统,使冷媒水与湿法脱硫后烟气在氟塑料换热器中换热,换热管内的冷媒水吸收烟气的热量后进入吸收式热泵作为热泵的低温热源,在高温高压蒸汽的驱动下加热热网回水最终实现供暖。通过分析某供热机组供暖季低质余热资源情况和供热现状,将36℃/30℃作为热泵机组低温热源的设计参数,对比吸收式热泵机组的Excel数理模型和Ebsilon模型的计算结果,两者的相对误差在工业设计的允许范围之内。设计工况下吸收式热泵机组的COP值为1.73,可回收17.40MW的低温循环水余热,将55℃的热网循环水加热至75℃后,继续由高温高压蒸汽加热至130℃供给热用户。论文通过脱硫塔能量守恒计算了锅炉额定燃煤量时湿法烟气脱硫塔出口烟气量为1585.11t/h,含湿量为0.083kg/kg干烟气,温度为50.25℃。论文设计了一套与吸收式热泵耦合的烟气-水氟塑料换热器,该换热器整体换热系数为120.93W/(m2.K),烟气出口温度降至46.40℃,回收17.40MW的低温烟气余热,其中潜热为15.44MW,占全部回收余热的88.74%。同时可回收烟气中水分23.34t/h,返回脱硫塔为补充水。此外烟气中水蒸气凝结时可以除去部分粉尘,起到深度净化烟气的作用。利用Ebsilon软件搭建出机组抽汽供暖方案(作为基准方案)、循环水余热热泵提质利用系统方案(方案一)和湿法脱硫烟气余热热泵提质利用系统方案(方案二)等三种系统模型。模拟计算了三种不同供暖方案在机组发电率为295MW、供热负荷为157.21MW时的热经济性指标。与基准方案相比,方案一和方案二可减少发电标煤量3.40kg/kW.h,减少供热标煤量2.12kg/Gj,整个供暖季机组可减少煤耗6.34kt,将供热机组的总燃料利用系数提高了 1.50%,回收电厂低质余热17.40MW。同时SO2、CO2、NOX、烟尘的排放量可分别减少104.13t、153.38kt、98.90t、60.86t。论文估算了方案一与方案二的系统投资与效益情况,并基于时间价值理论,利用动态评价方法从动态投资回收期、费用年值和NPV值三个角度对比方案一与方案二的技术经济性。研究发现方案二的初期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均高于方案一,因而方案二的动态投资回收期比方案一的动态投资回收期略长。但是方案二兼具回收余热、回收水分和深度净化烟气的作用,综合效益更好。在对排放要求更高的场合,优先考虑投入方案二供暖改造系统。
顾源[4](2020)在《基于实际工程的燃煤供热锅炉脱硫除尘及脱硝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雾霾是近几年大气污染问题中的“后起之秀”,雾霾天气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雾霾中主要的组成成分—固体粉尘颗粒的主要来源就是煤炭的燃烧,除此之外,煤炭燃烧产生的烟气中还存在着SO2、NOx等有害气体,均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我国作为煤炭消耗大国,煤炭的使用在推动城市工业发展与居民供热的同时,也同时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质量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开展燃煤烟气的脱硫、脱硝、除尘技术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以探索适合沈阳地区的燃煤脱硫、脱硝、除尘技术形式为目的,分析了目前各种脱硫、脱硝及除尘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现状,深入研究各种技术工艺的原理和特点,结合沈阳市地理环境条件、供热现状与规划及脱硫、脱硝和除尘技术应用现状,以沈阳市铁西金谷热源集中供热工程、沙河热源厂扩建项目为例,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工程实例的环境效益指标,希望为沈阳市燃煤烟气脱硫、脱硝及除尘技术的选择方向提供些许建议。首先,本文针对不同的烟气脱硫、除尘及脱硝工艺分别深入研究其各自的工作原理和工艺特点,以此来判断各种工艺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及经济和环境效益等。其次,本文第三章分析沈阳市自然环境特点、市内供热现状与规划等集中供热情况,其中重点调查沈阳市西部和南部区域的现状热源分布及供热规划情况,为第四章的工程实例研究奠定研究数据基础。本文还对沈阳市大气污染情况及燃煤锅炉厂中的烟气脱硫、除尘及脱硝技术的应用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第三章的分析总结出,“十二五”以来沈阳市着重治理大气污染问题并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作为主要大气污染源的燃煤烟气治理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燃煤锅炉厂中脱硫设施缺位率较高、脱硫效率偏低、除尘效率低、几乎没有脱硝设施。然后,本文通过沈阳市铁西金谷热源厂及沙河热源厂扩建等工程实例的设计检测数据研究,对比两个项目建设实施前后的燃煤锅炉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大气污染的排放浓度及排放量等指标,验证了高效煤粉锅炉系统、镁钙双碱法脱硫技术、袋式除尘技术、低氮燃烧技术及SNCR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并且通过两个工程实例的监测数据对比可以发现,这些烟气治理措施在沈阳市的特定环境条件下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具有极好的适用性。
刘彦龙[5](2020)在《热电厂烟气脱硝脱硫除尘系统改造及工程实践》文中提出燃煤烟气排放的粉尘、SO2和NOx等污染物是形成雾霾的前驱体,控制燃煤过程大气污染物排放已成为解决大气雾霾污染问题的重要举措。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降低煤耗和污染排放,是新时期大气污染控制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内容。燃煤电厂烟气净化优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涵盖了烟气脱硝、烟气脱硫和烟气除尘等内容,因此,多种污染物高效协同脱除的系统开发,是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的核心。本文针对SNCR+干法烟气脱硫+静电烟气除尘组合工艺,通过多环节改造、系统性优化,实现燃煤电厂烟气污染物的超低排放。烟气脱硝优化涉及循环物料系统、布风装置、二次风口、水冷屏和过热屏等环节,结合低氮燃烧改造,实现超低排放,改造后NOx排放浓度从均值80mg/Nm3降低到50mg/Nm3以下。烟气脱硫优化涉及燃料品质控制、炉内烟气脱硫以及湿法烟气脱硫等环节,通过加装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SO2浓度从均值700mg/Nm3降低到均值11mg/Nm3。烟气除尘优化包括烟气除尘工艺路线的选择、CEMS(烟气在线监测系统)改造及烟尘浓度控制等内容,通过湿式电烟气除尘改造措施,烟气尘浓度从20mg/Nm3降低到5mg/Nm3以下。经过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的具体实施和实践后,燃煤电厂SO2排放总量降低了65%以上,NOx的排放总量下降了一半左右,烟尘排放总量降低了80%以上,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都得以极大地提升。这不仅对本热电厂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且对于其它热电厂的优化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刘哲毅[6](2019)在《燃煤烟气余热回收用于集中供热的系统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节能减排已成为发展中面临的重点问题。目前我国供热的主要能源依然是煤炭,数量庞大的燃煤锅炉房和热电厂却很少回收烟气余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该问题虽然引起了关注但是目前的解决方法并不完善,亟需更加高效、先进和可靠的余热回收利用技术。采用余热回收塔与吸收式热泵相结合的烟气余热回收系统能使排烟温度得到显着降低,同时有效回收烟气中水蒸气汽化潜热和冷凝水,充分利用燃煤烟气的余热用于供暖,从而显着提高系统效率和经济性。首先,本文建立了余热回收塔内烟气-水逆流式热质交换数学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求解和验证。同时推导出烟气与水的热交换效率表达式,充分考虑影响烟气和水换热效率的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液气比、喷淋液滴粒径、余热回收塔尺寸是影响烟气-水直接接触热交换效率的主要因素,而烟气流速对其影响较小。其次,通过理论计算获得燃煤烟气中的各组分含量、烟气量、烟气物性参数、烟气余热回收量等,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热电厂余热回收计算软件(Flue Gas Heat Recovery)FGHR1.0,并采用实际工程相关设计和运行数据对该软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烟气的水露点温度主要受烟气中水蒸气分压力影响,助燃空气温度的变化较湿度的变化对烟气露点温度的影响更大。通过对比验证,开发的FGHR 1.0软件具有很高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基于直接接触式换热和吸收式热泵技术的烟气余热梯级回收利用系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探究影响系统初投资的主要参数,并分析了热网回水温度对系统能效的影响及排烟温度对系统供热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降低板式换热器的冷端温差Δtc可降低该系统的初投资,降低一次网回水温度可提高系统的能效,适当降低排烟温度可提升系统回收余热能力。最后,以吉林市某热电厂为研究对象,利用本文的理论研究成果对实际工程进行设计计算,并就新系统的经济性、节能性和环保性进行可行性分析,从而验证本套系统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吉林市某热电厂新建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后,动态投资回收期为5.3年,同时具有较好的节能性、经济性和环保性。因此,本文的研究证实了基于余热回收塔与吸收式热泵相结合的烟气余热回收用于供热系统节能潜力巨大,回收期较短,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环保性,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邓勇[7](2018)在《废碱液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为实现燃煤锅炉烟气中SO2排放达标,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及现场实际,通过对比分析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的燃烧后烟气脱硫(FGD)三种方法,即:干法、半干法、湿法的应用情况及优缺点,对比多种脱硫技术、配套系统,研究废碱液中的主要组分、液气比选取、脱硫塔内烟气流速选择、湿烟囱的防腐方案等问题,提出了利用乙烯湿式氧化装置排放的废碱液作为脱硫剂的钠碱法烟气脱硫工艺路线,并研究了影响烟气脱硫效率的最佳参数配比。将三台锅炉引风机出口烟气汇总后送入一套脱硫装置内,三炉一塔,塔顶设直排烟囱,乙烯废碱液作为脱硫剂连续补充到脱硫循环液中,喷淋液与进入脱硫吸收塔的烟气逆向接触,进行酸碱中和,脱去烟气中绝大部分SO2,从而实现烟气中SO2浓度达标排放的工艺技术方案。在三台410t/h锅炉的成功实施应用中,主要包括了脱硫剂制备系统、脱硫系统、工艺水系统、废液处理系统、烟气系统及原分支烟道改造及防腐、仪表控制系统,并对辅助设施进行相应配套设计等内容,研究结果在实际运行中脱硫效率达95%以上,出口烟气中SO2浓度达到10-60 mg/Nm3,同时废碱液耗量、水耗、电耗等参数均满足设计指标要求。该技术将化工装置排放废碱液处理与锅炉脱硫成功有机结合,实现了"以废治废"的目的,与其他脱硫工艺相比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着,具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
连晓芳[8](2018)在《五阳热电厂锅炉烟气超低排放工艺优选及工程应用》文中指出本文阐述了潞安矿业(集团)公司五阳热电厂对4×75t/h CFB锅炉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采用了炉内喷钙与脱硫除尘一体化工艺相结合脱硫,低氮燃烧与SNCR脱硝升级改造相结合脱硝,布袋除尘器升级改造与脱硫除尘一体化工艺相结合除尘等多种形式,从而使4台75t/h CFB锅炉烟气达到了超低排放的要求。
张国庆[9](2017)在《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内模控制在热电厂脱硫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热电厂在运行过程中会排放大量SO2,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对SO2的排放进行合理控制成为目前我国热电厂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热电厂脱硫过程中吸收塔内浆液PH值控制过程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和大滞后系统,该控制过程具有多变量、非线性以及变增益等显着特点。本文就PH值控制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RBF神经网络的内模控制来实现对PH值的控制。首先对吸收塔内浆液PH值控制过程进行建模,通过深入研究脱硫过程中吸收塔内浆液PH值控制的工艺过程,对PH值的特性及中和反应过程进行了分析。对于浆液PH值控制过程的数学模型运用基于Hammerstein模型最小二乘辨识方法进行辨识,得到其相应的数学模型。其次针对RBF神经网络存在的隐层单元数目和中心向量以及扩展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利用减聚类算法来解决。最后将改进的RBF神经网络应用到内模控制中,通过改进的RBF神经网络对内模控制中的正向模型以及逆向模型进行辨识,形成完整的内模控制系统,这样不仅使内模控制的自适应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还可以使内模控制的应用范围得到极大的扩展,因此形成一种先进的控制方案,并且将该方案应用到吸收塔内浆液PH值控制过程中。通过MATLAB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改进的RBF神经网络的内模控制方案对脱硫系统中浆液PH值控制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跟踪能力、自适应能力和鲁棒性,相对于传统PID控制具有显着优势。
于沙家[10](2016)在《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热电厂脱硫系统建模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热电厂中SO2的排放给环境造成很严重的危害,因此合理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提高脱硫效率,成为热电厂中的重要问题。由于热电厂中脱硫过程具有多变量、非线性、不确定性以及延迟性等特点,这就导致其建模和控制会存在困难。为了提高脱硫系统中脱硫效率并合理控制脱硫过程,保证系统能平稳高效运行,所以对脱硫过程中的智能建模和智能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将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中,浆液PH值对脱硫效率影响较大,因此本文从脱硫效率建模和浆液PH值控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由于在脱硫工程中影响脱硫效率的因素比较多,所以本文将T-S模糊神经网络引入到软测量建模中,进而对脱硫效率进行建模,通过仿真说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通过数据分析表明了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性能。在浆液PH值控制过程中,由于此过程具有惯性大、延迟性以及非线性的特点,所以本文选用了Mamdani模糊神经网络来建立控制器并用于浆液PH值控制中,并且在控制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络的寻优能力以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又提出将DEBP算法的模糊神经网络用于脱硫系统PH值控制优化中,通过仿真表明了基于此算法的模糊神经网络在脱硫系统控制中更显其优势,本文对于模糊神经网络在工程上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工程意义。
二、湿法脱硫工艺在热电厂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湿法脱硫工艺在热电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大数据的CFB燃煤锅炉脱硫系统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使用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CFB锅炉脱硫现状 |
1.2.1 CFB锅炉脱硫方法概述 |
1.2.2 CFB锅炉干法脱硫 |
1.3 CFB锅炉SO_2污染物优化控制研究 |
1.3.1 传统研究方法 |
1.3.2 人工智能研究方法 |
1.4 后向传播神经网络 |
1.4.1 神经网络的发展 |
1.4.2 BP神经网络 |
1.4.3 工作原理 |
1.5 模型控制参数 |
1.5.1 激活函数 |
1.5.2 误差控制参数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CFB锅炉脱硫系统与SO_2生成机理 |
2.1 引言 |
2.2 燃煤电厂锅炉 |
2.2.1 CFB锅炉工艺结构 |
2.2.2 锅炉工艺参数 |
2.2.3 电厂DCS控制系统 |
2.3 燃煤锅炉SO_2生成特性分析 |
2.3.1 SO_2生成机理 |
2.3.2 SO_2生成的影响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3 章 脱硫经济性评价模型 |
3.1 炉内脱硫经济模型 |
3.1.1 炉内脱硫指标 |
3.1.2 炉外脱硫指标 |
3.2 脱硫经济模型求解 |
3.2.1 炉内脱硫指标 |
3.2.2 炉外脱硫指标 |
3.3 联合脱硫运行成本 |
3.3.1 联合脱硫成本 |
3.3.2 联合脱硫成本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炉膛出口SO_2预测模型数据处理 |
4.1 引言 |
4.2 输入参数的处理 |
4.2.1 输入参数的选择 |
4.2.2 数据处理 |
4.3 主成分分析 |
4.3.1 分析原理 |
4.3.2 分析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SO_2预测模型 |
5.1 引言 |
5.2 模拟实验环境搭建 |
5.3 最佳预测结构实验 |
5.3.1 激活函数 |
5.3.2 隐含层结构 |
5.3.3 学习率 |
5.4 预测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2)基于DCS的热电厂烟气净化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2 烟气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
2.1 改造工程背景 |
2.2 烟气净化技术介绍 |
2.3 烟气净化方案的比较及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3 烟气净化系统DCS设计 |
3.1 烟气净化系统的功能及需求分析 |
3.2 MACS系统介绍 |
3.3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4 DCS控制系统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4 烟气净化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
4.1 控制方式分析 |
4.2 模拟量计算控制回路 |
4.3 开关量顺序控制系统 |
4.4 烟气排放浓度控制策略优化 |
4.5 运行效果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供热机组低温余热热泵回收系统建模及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煤炭资源消费情况与政策支持 |
1.1.2 火电厂低温余热资源利用现状 |
1.2 吸收式热泵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1.2.1 吸收式热泵技术在国外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1.2.2 吸收式热泵技术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1.3 氟塑料换热器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1.3.1 氟塑料换热器与金属换热器的比较 |
1.3.2 氟塑料换热器在国外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1.3.3 氟塑料换热器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1.4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Ebsilon对某330MW机组的系统构建与热力计算 |
2.1 有关热力学理论介绍 |
2.1.1 热电联产的热经济性指标 |
2.1.2 热力系统计算方法 |
2.2 基于Ebsilon对某330MW机组热力系统构建与热力计算 |
2.2.1 #1机组介绍 |
2.2.2 基于Ebsilon的330MW凝汽机组热力系统模型的构建 |
2.2.3 #1机组供热改造介绍 |
2.2.4 基于Ebsilon的330MW供热机组热力系统模型的构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循环水余热热泵提质供热利用系统的构建与热力计算 |
3.1 吸收式热泵简介 |
3.1.1 吸收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
3.1.2 吸收式热泵机组的数理模型 |
3.2 基于Ebsilon吸收式热泵机组的建模与热力计算 |
3.2.1 吸收式热泵设计工况的建模 |
3.2.2 吸收式热泵机组主要设备的传热计算 |
3.3 基于Ebsilon循环水余热热泵提质利用系统的建立与分析 |
3.3.1 基于Ebsilon循环水余热热泵提质利用系统的建立 |
3.3.2 吸收式热泵机组的变工况分析 |
3.3.2.1 驱动热源压力对热泵COP值的影响 |
3.3.2.2 低温热源温度对热泵COP值的影响 |
3.3.2.3 热网水温度对热泵COP值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湿法烟气脱硫后烟气余热热泵提质利用系统的构建与热力计算 |
4.1 湿法烟气脱硫后烟气余热热泵提质利用系统的提出 |
4.2 湿法烟气脱硫后烟气参数计算 |
4.2.1 未考虑外来水分时烟气参数计算 |
4.2.2 脱硫塔后烟气参数计算 |
4.2.3 湿法烟气脱硫后烟气参数计算结果 |
4.3 烟气-水氟塑料换热器的设计计算与分析 |
4.3.1 换热器热负荷计算 |
4.3.2 换热器总传热系数计算 |
4.3.3 换热器管束排布 |
4.3.4 换热器水侧和烟气侧阻力计算 |
4.3.5 烟气-水氟塑料换热器设计结果 |
4.3.6 烟气量对氟塑料换热器性能的影响 |
4.4 基于Ebsilon湿法脱硫烟气余热热泵提质利用系统的建立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低质余热提质利用工程方案的经济性对比 |
5.1 系统方案经济性评价分析方法 |
5.2 不同余热利用系统的投资与效益分析 |
5.2.1 余热回收系统投资及运行费用估算 |
5.2.2 余热回收系统效益估算 |
5.3 不同余热利用系统的动态经济方法评价指标对比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基于实际工程的燃煤供热锅炉脱硫除尘及脱硝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燃煤锅炉烟气处理技术现状 |
1.2.1 国内发展现状 |
1.2.2 国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3.1 论文研究的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与政策研究 |
2.1 煤炭燃料分析 |
2.1.1 煤碳的分类 |
2.1.2 煤碳的成分分析 |
2.2 常用锅炉类型及特点 |
2.2.1 循环流化床锅炉 |
2.2.2 往复炉排锅炉 |
2.2.3 链条炉排锅炉 |
2.2.4 煤粉炉 |
2.3 锅炉烟气排放治理的相关政策 |
2.4 本章小结 |
3 燃煤锅炉烟气治理方法研究 |
3.1 燃煤锅炉烟气脱硫技术 |
3.1.1 石灰石-石膏法脱硫 |
3.1.2 氨法脱硫技术 |
3.1.3 循环流化床法脱硫 |
3.1.4 氧化镁湿法脱硫技术 |
3.2 燃煤锅炉烟气脱硝技术 |
3.2.1 低氮燃烧技术 |
3.2.2 SCR法脱硝技术 |
3.2.3 SNCR法脱硝技术 |
3.3 燃煤锅炉烟气除尘技术 |
3.3.1 静电除尘 |
3.3.2 袋式除尘 |
3.3.3 电袋复合除尘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4 沈阳市集中供热及烟气治理现状 |
4.1 沈阳市供热现状 |
4.1.1 沈阳市供热区域划分 |
4.1.2 沈阳市供热面积及供热能源规划 |
4.1.3 西部供热区域现状 |
4.1.4 南部供热区域现状 |
4.2 沈阳市燃煤烟气治理现状 |
4.2.1 沈阳市大气污染治理现状 |
4.2.2 沈阳市燃煤锅炉烟气治理技术发展现状 |
4.3 本章小结 |
5 燃煤锅炉脱硫、脱硝及除尘技术应用实例 |
5.1 研究方法及燃煤锅炉污染物排放浓度估算模型构建 |
5.1.1 泰森多边形法 |
5.1.2 基本模型与假设 |
5.1.3 污染物排放浓度影响因子的选取 |
5.1.4 模型所选定目标时段的分析与确定 |
5.1.5 基于ArcGis和 mapinfo的泰森多边形的构建 |
5.2 沈阳市概况 |
5.2.1 气象条件 |
5.2.2 水文条件 |
5.2.3 地质特征 |
5.3 沈阳市铁西金谷热源厂燃煤锅炉烟气治理研究 |
5.3.1 沈阳市铁西金谷热源厂项目概况 |
5.3.2 沈阳市铁西金谷热源厂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5.3.3 沈阳市铁西金谷热源厂项目热负荷规划设计 |
5.3.4 沈阳市铁西金谷热源厂燃煤锅炉选型及烟气脱硫系统 |
5.3.5 沈阳市铁西金谷热源厂燃煤锅炉烟气除尘系统 |
5.3.6 沈阳市铁西金谷热源厂燃煤锅炉烟气脱硝系统 |
5.3.7 沈阳市铁西金谷热源厂燃煤锅炉污染物排放浓度估算模型 |
5.3.8 沈阳市铁西金谷热源厂燃煤锅炉环境效益分析 |
5.4 沈阳市沙河热源厂燃煤锅炉烟气治理研究 |
5.4.1 沈阳市沙河热源厂扩建项目概况 |
5.4.2 沈阳市沙河热源厂扩建项目热负荷规划设计 |
5.4.3 沈阳市沙河热源厂扩建项目燃煤锅炉脱硝系统分析 |
5.4.4 沈阳市沙河热源厂燃煤锅炉污染物排放浓度估算模型 |
5.4.5 沈阳市沙河热源厂扩建项目环境效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热电厂烟气脱硝脱硫除尘系统改造及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热电厂烟气净化的意义 |
1.2 热电厂现状 |
1.2.1 热电厂工艺流程 |
1.2.2 锅炉及其燃烧系统 |
1.2.3 现有脱硝脱硫除尘系统 |
1.3 现有净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
1.4 系统优化的意义 |
第二章 烟气脱硝系统优化 |
2.1 脱硝工艺选择 |
2.2 脱硝改造 |
2.2.1 脱硝改造整体方案 |
2.2.2 循环物料系统改造 |
2.2.3 对布风装置改造 |
2.2.4 对二次风口改造 |
2.2.5 水冷屏和过热器 |
2.3 改造前后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对比效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烟气脱硫系统优化 |
3.1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改造 |
3.1.1 烟气脱硫原理 |
3.1.2 烟气脱硫塔设计 |
3.1.3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主要参数 |
3.1.4 烟气脱硫废水氨氮回收处理 |
3.2 燃料选取 |
3.3 改造后烟气脱硫塔对比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烟气除尘系统优化 |
4.1 烟气除尘路线比选 |
4.1.1 工艺路线方案的选择 |
4.1.2 湿式电烟气除尘器优点 |
4.1.3 类型对比 |
4.2 湿式电烟气除尘器设计及安装 |
4.2.1 湿式电除尘器设计 |
4.2.2 电源及电动机状况 |
4.2.3 电烟气除尘系统内测量仪表及配件的要求 |
4.3 烟气除尘系统改造及运行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低排放改造后的效果 |
5.1 污染物净化效率 |
5.2 经济效果 |
5.3 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
5.4 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对厂界周边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燃煤烟气余热回收用于集中供热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热电厂烟气余热回收技术对比 |
1.2.4 热电厂烟气余热回收技术的发展趋势 |
1.2.5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烟气与水直接接触式热质交换研究 |
2.1 热电厂烟气余热回收塔 |
2.2 余热回收塔内热质交换原理及数学模型 |
2.2.1 烟气与水直接接触式热质交换原理 |
2.2.2 余热回收塔内烟气-水逆流热质交换模型 |
2.3 数学模型的求解 |
2.3.1 汽化潜热和饱和烟气含湿量的计算方法 |
2.3.2 模型网格的划分 |
2.3.3 建立离散方程组 |
2.3.4 离散方程组的求解流程 |
2.4 数学模型的验证 |
2.5 热交换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烟气余热回收量理论计算及软件的开发 |
3.1 烟气余热回收量理论计算 |
3.1.1 烟气各组分含量及烟气量计算 |
3.1.2 烟气物性参数计算 |
3.1.3 烟气余热回收量计算及分析 |
3.2 烟气余热回收计算软件FGHR1.0 的开发及验证 |
3.2.1 软件开发工具 |
3.2.2 软件结构及功能 |
3.2.3 软件的验证 |
3.3 本章小结 |
4 烟气余热回收集中供热系统的集成分析 |
4.1 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的构建 |
4.2 热网水梯级加热数学模型 |
4.3 系统关键参数分析 |
4.3.1 单位回收余热量投资费用 |
4.3.2 热网回水温度对系统能效的影响 |
4.3.3 排烟温度对系统供热能力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工程实例烟气余热回收方案设计及分析 |
5.1 吉林市某热电厂 |
5.1.1 工程概况 |
5.1.2 烟气余热回收系统设计方案 |
5.1.3 节能性分析 |
5.1.4 经济性分析 |
5.1.5 环保性分析 |
5.1.6 敏感性分析 |
5.2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创新点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主要符号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软件着作权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7)废碱液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二章 脱硫工艺的选择 |
2.1 脱硫工艺选择原则 |
2.2 烟气脱硫技术国内外发展概况 |
2.3 烟气脱硫工艺技术初选 |
2.4 烟气脱硫工艺技术比较分析 |
2.5 烟气脱硫工艺确定 |
第三章 钠碱法脱硫工艺及设备选择 |
3.1 工艺流程与叙述 |
3.2 工艺性能保证及消耗指标 |
3.3 主要设备选择 |
3.4 脱硫塔类型确定 |
3.5 研究结果 |
第四章 钠碱法脱硫工艺系统设计 |
4.1 钠碱法脱硫工艺要解决的问题 |
4.2 研究目标 |
4.3 技术路线 |
4.4 脱硫工艺流程设计 |
第五章 应用分析 |
5.1 标定参数 |
5.2 系统设备检查结果 |
5.3 应用小结 |
第六章 效益分析 |
6.1 经济效益 |
6.2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
6.3 对企业自身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五阳热电厂锅炉烟气超低排放工艺优选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锅炉煤种及烟气参数概况 (见表1、2) |
2 锅炉烟气超低排放工艺 |
2.1 锅炉烟气超低排放 (两种) 工艺 |
2.1.1 锅炉烟气超低排放湿法工艺 (见表3) |
2.1.2 锅炉烟气超低排放干法工艺 (见表4) |
2.2 锅炉烟气超低排放工艺对比 |
2.3 锅炉烟气超低排放投资费用对比 (见表5、6、7、8) |
2.4 锅炉烟气超低排放工艺的选择 |
3超低排放干法工艺方案 (图1) |
3.1 脱硝工艺方案 |
3.2 脱硫工艺方案 |
3.3 除尘工艺方案 |
4 超低排放干法结果分析 |
4.1 超低排放干法结果分析 (见表9、10) |
4.2 超低排放干法单炉改造结果 |
5 结论 |
(9)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内模控制在热电厂脱硫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状况 |
1.2.1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研究与发展状况 |
1.2.2 内模控制研究与发展状况 |
1.2.3 PH值控制研究与发展状况 |
1.2.4 RBF神经网络研究与发展状况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
2 烟气脱硫系统工艺概述 |
2.1 燃煤烟气脱硫技术的概述 |
2.2 湿法烟气脱硫工艺流程和基本原理 |
2.2.1 湿法烟气脱硫工艺流程 |
2.2.2 湿法烟气脱硫基本原理 |
2.3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组成 |
2.4 湿法烟气脱硫效率影响因素 |
2.5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过程分析 |
2.5.1 系统过程控制分析 |
2.5.2 系统过程参数分析 |
2.5.3 系统过程特性分析 |
2.6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浆液PH值控制方案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吸收塔浆液PH值控制过程辨识 |
3.1 Hammerstein模型及递推最小二乘算法 |
3.1.1 Hammerstein模型 |
3.1.2 递推最小二乘算法 |
3.2 吸收塔浆液PH值数学模型辨识 |
3.3 本章小结 |
4 改进的RBF神经网络算法和内模控制的研究 |
4.1 内模控制的结构及性质 |
4.1.1 内模控制的结构 |
4.1.2 内模控制的性质 |
4.2 基于减聚类算法和梯度下降算法的RBF神经网络算法 |
4.2.1 RBF神经网络的结构 |
4.2.2 RBF神经网络的算法研究 |
4.2.3 改进的RBF神经网络算法 |
4.2.4 改进的RBF神经网络算法与常规的RBF神经网络聚类算法的比较 |
4.3 改进的RBF神经网络辨识正向、逆向模型 |
4.3.1 数据归一化处理 |
4.3.2 PH值控制系统正向模型辨识过程 |
4.3.3 PH值控制系统逆向模型辨识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内模控制在PH值控制系统中的研究 |
5.1 基于改进的RBF神经网络的内模控制 |
5.1.1 基于改进的RBF神经网络的内模控制方案 |
5.1.2 改进的RBF神经网络对正向模型的建立 |
5.1.3 改进的RBF神经网络对逆向模型的建立 |
5.1.4 滤波器的建立 |
5.2 仿真结果分析 |
5.2.1 内模控制与PID控制效果的对比 |
5.2.2 滤波器参数对系统输出的影响 |
5.2.3 系统抑制扰动的能力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10)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热电厂脱硫系统建模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状况 |
1.2.1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研究与发展状况 |
1.2.2 软测量技术研究与发展状况 |
1.2.3 PH值控制研究与发展状况 |
1.2.4 模糊神经网络研究与发展状况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
2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系统机理分析 |
2.1 湿法烟气脱硫工艺流程和基本原理 |
2.1.1 湿法烟气脱硫工艺流程 |
2.1.2 湿法烟气脱硫基本原理 |
2.2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组成 |
2.3 湿法烟气脱硫效率影响因素 |
2.4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过程分析 |
2.4.1 系统过程控制分析 |
2.4.2 系统过程参数分析 |
2.4.3 系统过程特性分析 |
2.5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浆液PH值控制方案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模糊神经网络理论 |
3.1 模糊系统理论 |
3.1.1 模糊逻辑控制基本原理 |
3.1.2 模糊逻辑系统组成 |
3.1.3 模糊控制系统特点 |
3.2 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
3.2.1 神经元模型 |
3.2.2 BP网络结构 |
3.2.3 BP网络算法 |
3.3 模糊神经网络 |
3.3.1 模糊神经网络概述 |
3.3.2 T-S模糊神经网络 |
3.3.3 Mamdani模糊神经网络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T-S模糊神经网络脱硫效率软测量建模研究 |
4.1 概述 |
4.2 软测量技术 |
4.2.1 软测量技术原理 |
4.2.2 软测量建模方法 |
4.3 基于T-S模糊神经网络脱硫效率软测量建模仿真研究 |
4.3.1 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
4.3.2 脱硫效率模型建立 |
4.3.3 仿真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Mamdani模糊神经网络浆液PH值控制研究 |
5.1 概述 |
5.2 PH值数学模型 |
5.3 基于Mamdani模糊神经网络PH值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
5.3.1 FNN控制器设计 |
5.3.2 FNN控制算法 |
5.3.3 仿真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DEBP算法的模糊神经网络脱硫系统控制优化研究 |
6.1 概述 |
6.2 DEBP算法理论 |
6.2.1 差分进化算法 |
6.2.2 DEBP算法 |
6.2.3 仿真研究 |
6.3 基于DEBP算法的模糊神经网络在浆液PH值控制中仿真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四、湿法脱硫工艺在热电厂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数据的CFB燃煤锅炉脱硫系统建模研究[D]. 倪绍佑. 浙江大学, 2021(09)
- [2]基于DCS的热电厂烟气净化系统研究与应用[D]. 吴庆康.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3]供热机组低温余热热泵回收系统建模及经济性分析[D]. 肖彤彤. 山东大学, 2020(10)
- [4]基于实际工程的燃煤供热锅炉脱硫除尘及脱硝技术[D]. 顾源.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热电厂烟气脱硝脱硫除尘系统改造及工程实践[D]. 刘彦龙.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6]燃煤烟气余热回收用于集中供热的系统分析[D]. 刘哲毅.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7]废碱液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邓勇.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8]五阳热电厂锅炉烟气超低排放工艺优选及工程应用[J]. 连晓芳. 同煤科技, 2018(02)
- [9]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内模控制在热电厂脱硫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张国庆. 青岛科技大学, 2017(01)
- [10]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热电厂脱硫系统建模与控制研究[D]. 于沙家.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标签:烟气脱硫论文; 烟气脱硫脱硝技术论文; 双碱法脱硫论文; 烟气脱硝论文; 烟气余热回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