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重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化,浙东,西游记,邻里关系,台州,城市,古诗词。
文化重建论文文献综述
付欣怡[1](2019)在《新西游故事的时代革新与文化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西游故事对社会文化进行综合展示,呈现出时代的特征与多样性的市民文化,对西游精华的继承,其内容、形式必然有借鉴价值与创新之处。本文通过故事的文本分析、后现代主义与文化传播角度解析,从现代英雄观念、多面的圣徒形象,挖掘新西游故事的角色突破;反映出狂欢的现代文化。从新西游故事重建的文化中,可折射权威动摇和世俗情感泛滥的现实,探寻文化产品受众广泛的原因,最后窥见现代大众的价值观。(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36期)
赵培宇[2](2019)在《重建孝老新风:孝文化和养老面临的困境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孝",孝文化在古代中国始终占据着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而自五四运动以后,国人逐渐吸收西方文化,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孝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遭遇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形态发生剧变,新的社会规范尚未建立起来,人们的价值观受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孝文化不仅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反而遭到批判和否定。到2025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2050年前后老年人接近5亿,那时全球老年人将达到20亿,而中国的老年人占1/4。而如此庞大基数的老年人在养老服务体系还未健全之时不能得到子女很好的赡养反被剥削而陷入物质和精神上的困境。笔者认为重建孝文化是当前应对养老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本研究运用个案访谈法和文献法通过描述孝文化面临的困境以及进而导致的养老困境,提出相关建议,重建孝老新风,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本文来源于《时代报告》期刊2019年11期)
王晓静,刘士林[3](2019)在《文创功能区理论建构与城市空间的文化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创功能区"是对我国文化产业和城市空间不断深入融合发展经验的一种理论概括,代表着一个城市先进绿色的新产业,也是一个城市最有活力和人气的新空间。在各类城市功能区中,"文创功能区"具有拉动城市经济增长、优化城市空间生态、彰显城市特色等重要功能,符合文化产业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现实需要。"文创功能区"既是一个功能独特的"小城市",也是一个具有城市空间功能的"文化产业",不仅承载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和传统,同时也成为一个城市未来精神和文化性格的重要创造者。建构科学的文创功能区理论,认识和把握文创功能区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可以为现实中的规划建设提供清晰的"内在生产观念"和"总设计图"。(本文来源于《天津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卢靖愉,陈耿[4](2019)在《临海古城文化节开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通讯员卢靖愉 记者陈 耿)初冬,一场场文化盛会燃动古城。11月22日晚,2019临海古城文化节、第二届台州唐诗之路文化旅游节在临海市体育中心拉开帷幕。开幕式之后的答谢晚会还邀请了曾参与临海“利奇马”台风抢险的200多名救援团队代表参加,以致敬所有(本文来源于《台州日报》期刊2019-11-23)
隋云鹏[5](2019)在《重建最高文化信仰:天命与理性的共产主义革命——兼论人类不自由的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最高文化信仰是指对某种文化终极精神的虔诚信念、崇高敬仰和奉行实践。天命信仰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最高文化信仰,是理性的、具有深厚科学根基和唯物主义传统的国家文化信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成为启蒙学者极力确立的最高文化信仰。人类和人类社会本身是自然发展一般规律的产物,从进入历史发展过程开始,即进入探寻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进程。恩格斯认为"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因此,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中,起基础作用的是分工规律,从而揭开了天命与理性的神秘面纱——分工,而分工也是人类不自由的根源。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天命与理性的彻底批判,实现了天命与理性的共产主义革命,自由成为最高文化信仰。(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胡成[6](2019)在《《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其经验基础在于中国农村社会的调查,但其所提出的文化概念体系提炼出了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些典型特征。在该书中,不只可以得到一些关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认识,也能借以反思中国当下的社会以及文化的改革和重建。因为传统不只可以从以往的历史中追寻,而且可以从当下生活中发现。传统固然是改革的基础和限制,但也可以通过重述乃至重建从而推动社会的变迁和进步。(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2019年10期)
[7](2019)在《约稿函|全球变局下的文化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纵横》杂志创刊于2008年,是一份综合性的学术思想杂志。《文化纵横》杂志以"文化重建"为宗旨,探索中国近代以来不断凸显的文化连续性危机,力图从根本上解决普遍的文化焦虑,建立中国社会的文化自主权、价值系统与话语体系。2019年,《文化纵横》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本文来源于《文化纵横》期刊2019年05期)
袁丽[8](2019)在《重建诗美:追寻古诗词的文化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关乎着学生的精神底蕴和民族文化认同,在语文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针对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内容缺乏诗意的问题,古诗词教学可以聚焦古代诗词中的"文化意象",从而探寻优化策略。可以通过追溯学生读诗的原初感觉定位古诗词教学的起点,通过类群比较理解诗人的意象选择与主旨表达,最终通过立体呈现实现古诗词意象群落的意境创生。(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期刊2019年73期)
任怀民[9](2019)在《敲门——浅谈城市新居民社区邻里关系及文化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敲门,简单吗?敲门,容易吗?敲门,敲得开吗?敲开了物理之门,心灵之门,能敲得开吗?敲不敲门?今天,住进城市新社区的朋友,许多人失去了向邻居敲门的勇气,面临着敲门困境!城市快速发展,新楼盘拔地而起,高楼大厦组成的新社区,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社区主体。搬进新社区,无论是生活配套、居住环境还是居住条件,等等,民生服务,大大改善。新社区居民来自四面八方。居民通过市(本文来源于《民生周刊》期刊2019年19期)
沈壮海[10](2019)在《新中国70年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有力重建。70年的探索和奋进,扎实奠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强大国力基础,极大地推动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探索形成了文化兴盛的独特发展道路,促进了文化事业产业的繁荣发展,也进一步深化了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自觉。这些方面,共同有力地支撑起了当今时代中华民族坚定而充沛的文化自信。坚定而充沛的文化自信,传承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淬炼于70年新中国的砥砺前行,是我们开创美好未来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本文来源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期刊2019年09期)
文化重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孝",孝文化在古代中国始终占据着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而自五四运动以后,国人逐渐吸收西方文化,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孝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遭遇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形态发生剧变,新的社会规范尚未建立起来,人们的价值观受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孝文化不仅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反而遭到批判和否定。到2025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2050年前后老年人接近5亿,那时全球老年人将达到20亿,而中国的老年人占1/4。而如此庞大基数的老年人在养老服务体系还未健全之时不能得到子女很好的赡养反被剥削而陷入物质和精神上的困境。笔者认为重建孝文化是当前应对养老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本研究运用个案访谈法和文献法通过描述孝文化面临的困境以及进而导致的养老困境,提出相关建议,重建孝老新风,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重建论文参考文献
[1].付欣怡.新西游故事的时代革新与文化重建[J].名作欣赏.2019
[2].赵培宇.重建孝老新风:孝文化和养老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时代报告.2019
[3].王晓静,刘士林.文创功能区理论建构与城市空间的文化重建[J].天津社会科学.2019
[4].卢靖愉,陈耿.临海古城文化节开幕[N].台州日报.2019
[5].隋云鹏.重建最高文化信仰:天命与理性的共产主义革命——兼论人类不自由的根源[J].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2019
[6].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
[7]..约稿函|全球变局下的文化重建[J].文化纵横.2019
[8].袁丽.重建诗美:追寻古诗词的文化意象[J].江苏教育.2019
[9].任怀民.敲门——浅谈城市新居民社区邻里关系及文化重建[J].民生周刊.2019
[10].沈壮海.新中国70年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